计划多年的日本之旅今年终于安排上了,日本的名胜古蹟和自然风光太多,由于时间有限,又带着小淘淘,好多景点只有忍痛割爱,这次就只安排了个以丰臣秀吉为主题的日本战国之旅,地点就是秀吉活动的中心地区——日本关西了。

马蜂窝上关于日本关西的旅游攻略数不胜数,景点的介绍也非常详细,但是介绍其相关的历史故事的文章却不多。了解一点景点背后的历史故事,不但可以增加旅游时的代入感,切身体会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活动,还可以让旅游的过程充满乐趣和情怀。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情同样也对现在和未来有指导作用。因此这篇游记主要是和喜欢日本旅游的小伙伴们分享一点我们旅游的过程和旅游景点背后的一些历史小故事,具体的路线、交通、吃住、购物等事情其他攻略都已经写得很详细了,我这里就不再赘述。写这些文字的目的不是学术研究,就是希望引起大家一点旅游的兴趣,为计划去关西旅游小伙伴们提供点帮助。其实我写的这些东西绝大部分也都是在网上看到的,只是我个人整理了一下。我也不是什么专家学者,有些涉及历史内容或者表述上存在错误或者争议也是在所难免,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讨论。

其实了解一点日本历史的人都对秀吉不会陌生,但是考虑到不熟悉日本历史的小伙伴,这里还是先简单介绍一下主人公秀吉:
丰臣秀吉(1537-1598),是日本战国中后期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官至关白,即日本官僚体系中的最高官职,类似于我国的丞相。日本明治维新前是一个等级制度非常森严的国家,上至天皇公卿下至黎民百姓,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个人的阶层和命运。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也就是历代天皇都是一个家族的。日本的实际统治者幕府将军,也只有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三个家族的人可以担任。同样的,作为公家的最高官职关白,也只有藤原氏及其直属后裔(五摄家)有资格担任。那时候日本可没有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如果一个人出生于普通农民或者下层武士家庭,那么基本上终其一生也只能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丰臣秀吉是日本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但是做到了位极人臣的位子上的人。他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民众非常喜欢和感兴趣的历史人物。

丰臣秀吉像

丰臣秀吉原名藤吉郎。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下层阶级是不允许有姓的,所以听名字就知道秀吉的出身很不好。也正是因为出生于社会底层,关于秀吉早年的记载很少,一般认为他出自贫困农户或者下级武士家庭。然而无论是哪种情形,通常情况下秀吉的人生已经被决定了,就是继续做一个贫困农户或者下级武士。
但是秀吉刚好赶上一个以“下克上”闻名的战国时代,又遇上了一个善于提拔下层武士的领主——织田信长。自此凭借著个人的努力、智慧和运气,战胜了众多对手,最终基本统一了日本,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日本实际统治者。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稚嫩的魔法师

一、神户-姬路

考虑到时间有限,我们这次行程主要选了大阪-神户-姬路-京都-大阪这条线路。8月23日到大阪关西机场,紧接着坐机场巴士去神户。在神户原本打算去摩耶山掬星台看有“百万夜景”之称的神户夜景,但是由于台风西马仑当晚正面刚上日本关西,所有去山上的交通都取消了,我们也只有老实待在宾馆吃神户牛肉了。
神户北部有著名的有马温泉,是日本三大名泉之一,据说对武士伤口恢复特别有效。秀吉常年在关西附近征战,有马温泉是秀吉特别喜爱光顾的温泉。他也经常推荐他的下属去温泉疗伤修养。可惜这次神户只待了一晚,没有办法前往体验。

漫画《战国鬼才传》里秀吉和同母异父的弟弟秀长在有马温泉疗养。

第二天上午坐火车去了姬路游览姬路城。姬路城是日本现存最大的日本古城堡,被称为“日本第一名城”,也是日本首批被录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筑。

姬路城照片,高大城楼(天守阁)非常的恢弘雄伟。

姬路城天守阁正面照片。

日本的城与我国的城不一样,我国的城一般是指用砖石砌成的围墙,居民的居住区和城市功能区在围墙内,城墙主要保护城内居民的。而日本的城,与其说是城郭,不如说是城堡。里面主要居住的是该地区的统治者——大名,及其部分下属。而普通平民居住在城外,即“城下町”。一旦发生战争,大名和军队退近城内,据险而守。因此日本的城更注重军事功能,甚至很多城都建在险要的山上。

中国的城,居民区位于城墙内。

日本战国时代持续了100多年,为战争服务的的筑城技术也水涨船高。即便在世界范围内,日本当时(16世纪前后)的筑城技术也属于领先行列。姬路城便是其中的代表。后来江户时代幕府颁布“一国一城令”,全国范围不再大规模建城,并且在和平年代也没有建城的需求,因此后代已少有如此高大的城堡。

姬路城城门,上面写着“姬路城-世界遗产登入25周年”。姬路城1993年与法隆寺一并成为日本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到2018年正好25年。

进门的庭院里有牌子介绍姬路城的历史。

姬路城建城于14世纪。到16世纪中期黑田重隆・职隆父子将姬路城扩建为具有城堡规模的城。
1576年,当时还姓羽柴的秀吉(秀吉先后改过多个名字,包括木下藤吉郎-木下秀吉-羽柴秀吉-丰臣秀吉,改名的经历都能单独写一章,真心黑历史


)奉当主织田信长之命进行中国攻略(这个“中国”是指日本本州岛西部山阴山阳两道地区,不是我们国家,我国那时的国号是大明)。中国地区实力第一的大名是毛利家,而姬路城正位于织田和毛利势力的中间。两大势力交锋,夹缝中的弱小势力必须选边站。此时姬路城的城主是后来以智谋闻名于世的黑田孝高,即黑田职隆之子。黑田家的主家是小寺家,由于毛利家在中国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小寺家家督和家臣一致认为应该投靠毛利家,唯独黑田孝高认为将来天下一定是信长的,因此力主投靠织田家。之后又只身前去面见信长,表明投靠之意。后来信长派秀吉前去进攻毛利,孝高更是直接将当时还是自己居城的姬路城献给秀吉,从此姬路城就成为了秀吉的居城了。

织田毛利对阵势力图。两者中间紫色区域是播磨国,就是今天的兵库县。姬路城位于播磨国的中心位置。

黑田孝高像。

1580年,秀吉平定播磨国后开始增筑姬路城,修筑了天守阁、石垣等设施。
1600年,关原合战后德川家康的女婿池田辉政因战功或封播磨国,次年开始大规模增修姬路城,基本修筑至今天看到的姬路城的样子。
1617年,德川家重臣本多忠胜之子本多忠政转封姬路城,次年为自己长子本多忠刻的正室德川千姬,即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之女、秀吉之子丰臣秀赖的遗孀,修筑西之丸。自此姬路城全貌完成。

姬路城门票 1000日元,加旁边的好古园一共1040日元。强烈建议买姬路城+好古园套票,好古园景色很好,绝对值40日元。

姬路城地图,城内都是台阶,天守阁内也都是很陡的楼梯,因此禁止推婴儿车。

小淘淘的车有专门的地方存放。

城内的墙壁上到处是射箭或射击铁炮(即火绳枪)的空洞,称作“狭间”,也就是“狭窄的空间”的意思。织田信长的成名战——“桶狭间之战”——就是在被称作“桶狭间”的一个狭长的山谷中发生的。

进入天守阁需要将鞋子脱下放进塑料袋里自己提上天守阁,建议不要穿太重的鞋子。

天守阁在地面上总共有六阶,加上一层地下室就是七阶。

天守阁内部都是木制结构,这是放武器的仓库。

从天守阁顶层眺望姬路市。

天守阁里面收藏的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史学家赖山阳的诗,描绘了姬路城的雄伟壮阔。但是诗里居然还引用了曹操和赵匡胤的典故,用稚嫩的魔法师的话说,这是赖山阳老先生在鼓动藩主造反么?

姬路城的复原图,城外面就是城下町,即为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

天守阁上辟邪用的鬼瓦。

鬼瓦上雕刻着日本皇室家纹——16瓣菊,丰臣的家纹——五七桐纹和池田的家纹——七三桐纹。

天守阁出来就是千姬居住的西之丸。

就是地图上一大片庭院。

西之丸远眺天守阁。

姬路城旁边有一个名叫“好古园”的日式庭院,是为了纪念姬路市实行市政100周年而建造的。有一些日式的屋敷、人工建造的水塘和瀑布等景观。景色还是很漂亮的,而且淘淘也超喜欢这里。不过这里虽然叫好古园,但是并没有什么古蹟。

好古园内的景色。

二、京都

逛完姬路城后当天就坐新干线去了京都。京都古称“平安京”,是恒武天皇将都城从奈良迁出后的第二个都城(中间还有一个长冈京),基本仿照唐朝的京城长安城的格局建造的。

平安京与现京都市对比图。

京都内古蹟众多,有17处历史遗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京都内的大小寺庙更是多达几百座,其建造风格别具特色。然而我对建筑艺术和佛教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京都市内也只安排了一天的时间,所以只挑选了几个和战国历史有关系的寺庙和古蹟参观。另外有一些与战国历史相关但是并没有去的景点也会简单说两句,为其他感兴趣的小伙伴介绍一下,也提醒自己下次再去的时候不要错过。
我们去的京都的第一个景点是本能寺。“本能寺之变”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家喻户晓的事件,了解日本历史的同学也都会知道。在天正10年6月2日(公历1582年6月21日)凌晨,织田信长最重要的部下之一——明智光秀——起兵谋反,在本能寺杀害了其主君信长。毫不过分地说,“本能寺之变”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的历史程序,也从根本上影响了我们的主人公秀吉的人生命运,从此秀吉踏上了走向“天下人”(日本的实际统治者)的道路。
本能寺之变的经过是这样的:1582年,经过近一百年的战国混战局面,尾张国的大名织田信长已经统一了三分之一的日本,其势力如日中天,并且统一日本全境也指日可待。此时,负责攻略中国地区的秀吉即将与毛利军决战,特向织田信长请求援兵。信长(此时住在安土城)遂命令京畿附近的明智光秀、细川藤孝、池田恒兴等将领前去支援秀吉。信长自己则率领“小姓(侍童或年轻的护卫)众百五六十骑” 从安土城出发,准备经京都到达秀吉处。
6月1日,信长下榻在京都的本能寺。当晚,明智光秀从居城丹波龟山城(今京都府龟冈市)出征,渡过桂川后喊出了“敌在本能寺”名句。6月2日凌晨,光秀的部队到达幷包围了本能寺,随即对本能寺内的信长发起攻击。信长力战不敌,最后退入御殿切腹自杀。

本能寺之变时各个势力范围图。

信长死后,光秀控制了近畿地区,并写信给毛利家,准备和毛利前后夹击秀吉的部队。不巧的是,送信的使者误入了秀吉的军营。秀吉于是知道了“本能寺之变”和信长已死的讯息,随后率部队急行军从中国地区返回畿内,5天行了200公里(史称“中国大返还”)。终于在6月13日赶到山崎地区,并在天王山与明智军发生战斗(史称“天王山之战”)。结果光秀战败,在逃亡的路上被“落武者狩”(专门猎杀战败落单武士的农民)所击杀。秀吉则成功控制了近畿,并且为主君信长报了仇,取得了道义的至高点,为后来继承信长的家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秀吉“中国大返还”路线图。

然而京都现在的本能寺并不是当年信长下榻的本能寺,当年的本能寺已经在本能寺之变时被大火烧毁。现在这个本能寺虽然不是五百年前的原址,但是依然是信长公的御庙,并且有“本能寺之变”死难者的祀墓。

本能寺寺门,边上的石碑写着“赠正一位织田信长公御庙所”。

里面有信长公逝世350年时立的纪念碑。

庙里的建筑。

庙里的建筑。

本能寺之变战死者合祀墓,死难者名单上面有信长的长子织田信忠,信长的小姓(也有人说是男宠)森兰丸等人。

相比京都其他寺庙,本能寺是一个很小的寺,走马观花的话10分钟就能走完,并且里面基本没有游客,对日本历史感兴趣的不妨去观赏一下。
本能寺之后我们又去了京都二条城,二条城是江户幕府的创始人德川家康于1603年修建完成的,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并且于1994年 被登入为世界文化遗产。家康修建二条城的目的是作为将军在京都的住所。1603年,家康被天皇授予“征夷大将军”后就是在二条城向各个大名宣布此事的,从此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的江户幕府的统治。
发生在二条城的另外一件大事就是“大政奉还”。在1867年,江户幕府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在二条城二之丸御殿的大广间宣布将政权交还天皇,标志了江户幕府统治的结束。因此,二条城可以说是见证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开端和终结。
二条城还发生了一件决定丰臣家命运的事件。秀吉于1598年死后,留下5岁的独子丰臣秀赖作为丰臣家的继承人。然而经过1600年的“关原之战”后,日本统治权实际已经转移到德川家康手中,此时的丰臣家只是在大阪城附近还能维持影响力。不过,秀吉死前留下了一套“五大老五奉行”的管理制度,即五个最有实力的大名(五大老)和五个负责行政工作的官员(五奉行)共同辅佐秀赖执政,家康即是五大老之首。所以家康名义上还是秀赖的家臣,秀赖也成为家康夺取天下的最后障碍。
1611年,家康在二条城会见了他的“主君”丰臣秀赖。家康当时已经69岁了,然而秀赖此时正值19岁,生的仪表堂堂,会见时举止大方、谈吐得体,完全一副领袖风范。据说家康自忖自己的儿子——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比不上秀赖,为保护德川家的万世基业,家康因此下定了消灭丰臣家的决心。于是就有了后来德川家攻打丰臣家的大阪之役。

二条城的平面图。二条城由本丸御殿、二之丸御殿及周围的庭院构成,外面还有一圈护城河。

二条城东大手门,相当于二条城的正门。从这里进入二条城。

唐门,就是二之丸御殿的正门。门的形状代表级别,唐门就是日本最高阶别的门。在屋顶的前后有唐破风,也就是类似唐代抱厦结构的建筑,因此叫作唐门。

二之丸御殿的殿门。

进入二之丸御殿就不让拍照了。但是大家可以去二条城的官网上看到二之丸御殿360度全景影像,里面有各个间的使用功能示意图和壁画,非常的方便。
二条城官网: //www2.city.kyoto.lg.jp/bunshi/nijojo/index.html

二之丸御殿的平面图。远侍就是来见将军的大名或者其他人员等待接见的地方。式台相当于传达室,是老中(幕府官员)向来殿者传达接见命令的地方。大广间是将军接见外样大名的地方,外样大名即关原之战后天下大势已定才归顺德川的大名。黑书院是将军接见普代和亲藩大名的地方,普代就是关原之战前已经成为德川家家臣的大名,而亲藩则是德川一族的大名。白书院就是将军的起居室,也就是将军的后宫。

二条城官网上大广间的全景video。穿白衣的就是幕府将军。

二条城官网上大广间的全景video。在下面坐着的就是各外样大名。

二之丸庭院。

二之丸庭院。

天守阁上俯瞰本丸御殿。本丸御殿禁止参观,同学们不用想了。

二条城出来后我们又去了北野天满宫,北野天满宫的主祭神是学问之神菅原道真,因此很多学生来这里参拜,我们也顺便帮小淘淘拜了拜。
来北野天满宫的另一个原因是来探寻400多年前北野大茶会的盛况。在1587年,已经统一大部分日本的秀吉在北野天满宫召开了盛大的北野大茶会。秀吉规定只要是热爱茶道的人,无论身份高贵低贱,武士、商人、农民百姓都可参加。据说茶会当天,现场的茶席有800之多。
在此之前,茶道在日本更多是文人雅士或达官贵人等上层阶级的消遣。到了战国时期,茶道在武士阶层兴起。在织丰掌权的安土-桃山时代,被誉为日本茶道集大成者的千利休先后成为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茶头(指导大名茶道的老师)。特别是在秀吉时期,千利休已经成为秀吉的智囊,并能参与和影响秀吉的政治决策。因此,通过秀吉,一些推动茶道发展的政令得以自上而下地施行。北野大茶会就是二人合作的巅峰。百度百科上说:“北野大茶会是茶道空前的盛典,可以看出当时茶风的昌盛,而这次盛会对于茶道普及的推动作用也是无庸置疑的……他(指秀吉)对日本茶道发展的重大贡献不容抹杀。”

北野天满宫内收藏的《北野大茶汤图》,茶汤就是茶水的意思。

《太阁立志传》中描绘大茶会的插图。

北野大茶会的原址石碑。

天满宫平面图。

天满宫正门的鸟居。

天满宫里的卧牛,因为前面提到的学问之神菅原道真生于乙丑年,属牛,所以神牛也成了菅原道真的象征。据说抚摸一下牛头,头脑就会变聪明。我们当时还不知道,看大家都去摸我也去摸了一下,现在想起来好像摸的不是牛头,是牛屁股。

天满宫的楼门。

天满宫的三光门。

祭拜神菅原道公的社殿,也是和二条城唐门一样有唐破风的装饰。

社殿前有人在参拜,都是大人,估计也是给孩子拜的。淘淘在游览天满宫的过程中全程睡觉,


让我不得不为他将来的学业担心。

北野天满宫出来又去了金阁寺。金阁寺是大热景点,人也超多。据我所知,金阁寺与战国历史的关系不多,而且网上的攻略都很详细,就不多言了。推婴儿车的家长注意了,金阁寺景区内后半段全是山路,大家看完金阁寺从正门出去就好了。虽然景区内写着不能逆行,但是保安会让出去的。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说多了都是泪。

还是放一张自己拍的金阁寺照片吧。

当天晚上坐车来到了岚山景区,岚山也是热门景区,网上的旅游资料很多。我们因为天色已晚,就没有去体验著名的嵯峨野观光小火车,而是直接坐京福电车到的岚山站。值得一提的是嵯峨野观光小火车的终点站就是龟冈市,也就是上面提到的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时的光秀的居城——丹波龟山城。
不过岚山电车站的车站也布置的非常漂亮,车站四周布满了彩色的画纸包裹的灯柱。好像是设计师以缠成桶状的彩色丝绸为灵感设计的。

岚山站站台。

还是盗一张网上的图吧,我的渣摄影还是体现不出车站的漂亮,侵权请告知删图。

岚山的渡月桥夜景,下面就是桂川,也就是明智光秀喊出“敌在本能寺”的地方。

岚山公园。

竹林小道。

下面再介绍两个我们没有来得及去但是非常有历史意义的寺庙。
第一个是大德寺。大德寺位于京都北面,离鹿苑寺(金阁寺)和北野天满宫都很近,时间充裕的话顺路可以过去。大德寺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点可能是著名的一休大师(聪明的一休)在80岁高龄的时候担任大德寺的主持,并重建了大德寺。
这里我要介绍的是另两件与秀吉相关的事。第一件是秀吉在成功讨伐谋反的明智光秀之后,于同年(天正十年)十月,在大德寺为织田信长举行了十分隆重的葬礼,自此将自己包装成“织田信长未竟事业的继承人”的形象,为后来其统一日本奠定了舆论基础。
史料记载:天正十年十月十五日,也就是击败光秀两个月后,秀吉在大德寺为信长操办了盛大无比的葬礼。秀吉在大德寺为信长营造了新的寺院(总见院),并且用沉香木为其雕刻了代替遗骸的木像放入棺内。葬礼当天,棺前为池田辉政(就是获封姬路城的那个家伙),棺后为秀吉养子羽柴秀胜(也是信长的四男),秀吉手持太刀为信长送行。棺椁极尽华美之能事,最后付之火葬。
第二件是秀吉借口“大德寺山门(金毛阁)木像事件”杀死千利休之事。虽然千利休在秀吉的政权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秀吉获得天下也做出过贡献,但是到了后期,千利休与秀吉的分歧越来越大。关于二者不和的原因学者提出过很多推断,包括二者的审美观不同,对茶道的理解不一致,千利休对秀吉低贱出身的鄙视,千利休代表的堺港的商人势力过大,千利休在秀吉征战过程中中饱私囊等等。总之,最后判处千利休死刑的借口事件是千利休为大德寺捐献了山门金毛阁,大德寺为感谢千利休,在金毛阁上安置了一座利休的木像,身穿袈裟,脚踏草鞋。于是有人进谗言说秀吉每次通过山门都要从千利休的脚下通过,秀吉正好借此机会铲除千利休,便判处千利休切腹自尽。
判处利休死刑是在1591年,距离秀吉1598年逝世还剩7年。此时的秀吉已经步入晚年,渐渐失去了早年的气量和智慧,变得敏感而残暴,常常昏招迭出。一年后秀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称万历朝鲜战争,日称文禄庆长之役),使得与自己亲近的关西大名们深陷战争的泥沼。4年后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丰臣秀赖顺利接班,杀死了自己的养子(也是外甥)——关白丰臣秀次——及全家三十八人。丰臣秀次是秀吉之前一直着力培养的接班人,与众多大名都有来往;秀次全家被杀,众多大名受到牵连,不由对秀吉心生怨念。并且此时,秀吉手下的武将们已严重分化对立,以石田三成为首的文治派和由众多武将组成的武断派矛盾重重,秀吉生前未能消除手下的派系争端。秀吉死后,这种矛盾最终被家康所利用,关原合战后家康彻底瓦解了丰臣的家臣团。丰臣家从一个农民起身,逐渐登上权力最高峰,然后迅速瓦解,二代而亡,不得不令人唏嘘。
此外大德寺内还有众多小的塔头寺院,供奉著多位战国时期的名人,除了上文提到的供奉织田信长的总见院外,还有埋葬石田三成的的三玄院;供奉前田利家的夫人——阿松——的芳春院;供奉武田信玄的长女、北条氏政之妻的黄梅院;供奉池田恒兴之母,也就是之前提到的姬路城主池田辉政的奶奶的养德院等等。如此看来,战国时代的大德寺可谓是极具盛隆。

大德寺内的石田三成墓地。

第二个介绍的寺庙是方广寺,如今方广寺只剩下一小部分遗址,就在京都博物馆和丰国神社附近,但是当年的一件最重要的文物——方广寺大钟——却保留了下来。大钟上刻有歌颂方广寺及太平盛世的钟铭文字,正是这几句文字成为了大阪之战的导火索,为德川家康消灭丰臣家提供了战争口实,最终使得丰臣秀吉一手建立起来的丰臣政权灰飞烟灭。
“方广寺钟铭事件”发生在1614年(庆长十九年),这一年丰臣秀赖为了恢复丰臣家的威望,出钱修复了因地震而损坏的方广寺,并在寺内修筑大钟一口。其铭文由精通汉学的南禅寺住持清韩长老所写,主要内容是歌颂新建成的方广寺的雄伟壮丽和当时的太平盛世。然而,钟铭中有两句诗分别为“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被德川家康的御用文人诬陷为对家康不敬,意思是将第一句中的家和康分开,有将家康斩首分尸之意。而第二句“君臣丰乐”,倒著念即“乐丰臣君”,寓意将德川家康杀死后,丰臣氏君臣就会非常欢乐。
当时家康年事已高,自认为到了必须解决丰臣家的时候了,但是毕竟自己是有身份的人,也不能平白无故欺负丰臣家孤儿寡母。恰巧此时出了方广寺钟铭事件,给了家康进攻大阪的机会。不过就算是没有方广寺钟铭,家康也还是会找到其他借口消灭丰臣家的,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但是无论如何,方广寺钟铭的诗句还是非常优美的,再加上还有两句深刻影响历史的“名句”,时间宽裕的话不妨顺路去游览一下。

方广寺大钟

刻有“国家安康”、“君臣丰乐”的钟铭。

方广寺的钟铭原文:
洛阳东麓 舍那道场 耸空琼殿 贯虹画梁
参羌万瓦 崔嵬长廊 玲珑八面 焜耀十方
院篆兜夜 剥甲之弃 新钟高挂 尔音于锽
响应远近 律中宫商 十八声缦 百八声忙
夜禅盖诵 夕灯晨香 上界闻笠 远寺出湘
东迎素月 西送斜阳 玉笋掘地 丰山降霜
告怪于汉 救苦于唐 灵异惟伙 功德无量
阴阳燮理 国家安康 四海施化 万岁传芳
君臣丰乐 子孙殷昌 庆云甘露 呈瑞呈祥
佛门柱础 法社金汤 英檀之德 水远山长

三、大阪

关西之行最后的一个城市是大阪,大阪城也是秀吉为自己建造的居城,可以说是秀吉活动的中心。大阪也有很多与秀吉及丰臣家相关的景点,但是由于我们在大阪只留了半天观光时间,就只选择了大阪城公园。
大阪原来写作“大阪”,“阪”是山坡、斜坡的意思。大阪北面由于有大面积的坡地,所以被称为“大阪”。到了江户时代,幕府觉得“阪”字可以拆写成“士反”,也就是武士谋反的意思,觉得不太吉利,就改名为“大阪”了。
历史上的大阪城是秀吉于1583年开始建造的,大约一年半的时间建成了本丸,后来又相继建造了二之丸、三之丸等副郭。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这个大阪城并不是秀吉当年建造的原大阪城。原大阪城的颜色是以黑色为主体,在瓦片等部分外墙上覆蓋金箔的黑漆描金风格。不幸的是,在后来德川家康攻打丰臣家的大阪之役中,原大阪城全部毁于战火。
消灭丰臣家后,二代将军德川秀忠又重建了大阪城。为了显示德川家的统治更优于丰臣家,新的大阪城被修筑的更为高大雄壮,并且大阪城的外墙也被涂成了江户时期流行的白色。然而大阪城似乎注定命运多舛。1665年大阪城的天守阁被闪电击中烧毁,从此再未重建天守阁。明治维新初期,在鸟羽伏见之战中,大阪城其余部分也再次毁于战火。
而今天在大阪城公园里的大阪城天守阁实际上是在1930年由大阪市长提议、大阪市民募捐重建的。第三代大阪城使用钢筋水泥结构,在外貌颜色上也是结合了两前两代大阪城的风格:主题色调为江户时期的白色,最上面一层天守阁则是丰臣时期的黑金风格。

2016年大河剧《真田丸》中复原的秀吉时期的大阪城。

大阪城内原大阪城的绘画。主体颜色是黑金色调。

现在的大阪城。以白色为主体色调。

最顶层天守的黑漆描金图案。

大阪城内并没有太多历史文物,主要是一些介绍大阪城历史的图文影像资料,其中大部分是关于两次大阪之阵的。1614年,德川家康在方广寺钟铭事件后对丰臣家提出了异常苛刻且难以接受的惩罚要求,在遭到丰臣家拒绝后,随即于11月发动了攻打大阪城的大阪冬之阵。
大阪之阵中丰臣方面涌现过许多悲壮的人物及故事,其中名气最大的人物便是被后代誉为“日本第一兵”(日本第一的武士)的真田幸村。真田幸村本名真田信繁(幸村之名可能是江户时代的小说赋予的,由于小说名气过大,导致大家都以为他改过名,其实他本人终生只用过信繁之名)。关原之战中由于信繁和父亲真田昌幸站在德川家康的敌对方——“西军”,战后被流放至九度山。流放期间父子二人过著悽惨的生活,基本靠信繁的大哥真田信之救济才能勉强度日,父亲也在流放期间抑郁而亡,可以说信繁对家康及德川幕府极其痛恨。因此大阪之阵开始前,真田信繁就趁机逃离了九度山,投奔到丰臣家的大阪城,准备在战争中一雪前耻。
在战前信繁勘察地形就意识到大阪城三面环水,易守难攻,只有南面是平坦的平原,适合大部队展开攻城。于是就在提议在大阪城南修筑出丸(突出主城的防御建筑体系),将其命名为“真田丸”并且自己亲自指挥部队守卫。
大阪冬之阵爆发后,德川方包围了大阪城。德川军在西、北、东三个方向都获得了阶段性胜利,将丰臣方压缩在大阪城内,唯独城南的真田丸难以攻下。考虑到寒冬作战后勤补给困难,家康遂有议和之意。而丰臣秀赖的母亲淀夫人(丰臣家实际主政者)也被德川的炮击吓得惊慌失措,立马同意议和。在议和条款中德川家康要求丰臣家填平城外壕沟,拆除二之丸,三之丸等设施,实际上是解除了大阪城的防御。而淀夫人大概是惊吓过度了,竟然全部同意这些条款。
人称“老狐狸”的家康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第二年(1615)夏天,家康又借口丰臣方重筑壕沟,未解散浪人等问题再次出兵大阪,史称“大阪夏之阵”。这次大阪城已无险可守,丰臣军只有以劣势兵力出城在野外和德川家庞大的军队刚正面。结果可想而知,包括真田信繁在内的大批丰臣家武士战死。丰臣秀赖也和母亲淀夫人在大阪城内的粮仓自杀。自此,丰臣秀吉一手建立起来的丰臣政权彻底灭亡,秀吉的心血大阪城也在城破后化为灰烬。

大阪冬之阵布阵图。

大河剧《真田丸》中的真田丸复原图。远处尖尖的建筑就是大阪城天守阁。

大阪夏之阵的布阵图,此时大阪城的壕沟已被填满,真田丸也被拆除,大阪城已无险可守,丰臣军队被迫出城与德川军进行野战。

大阪城天守阁内介绍大阪夏之阵的手办。打红旗的一方就是真田信繁军。背后的墙上就是描绘大阪夏之阵的画作。

后面揹著大布袋的母衣众手办。母衣众的角色类似于大名的侍卫或者传令官。

描绘大阪夏之阵的画作。大阪天守阁第五层有一个有中文字幕的影像展,以该画作为蓝本展示了大阪夏之阵的全部经过。非常推荐观看。

游览完大阪城公园之后,为期五天的日本关西之旅就基本结束了。总的来说,日本的战国时代是一段有趣的历史,虽然很多国人因为日本国土面积小、战争规模小而对那段历史很不屑,但是战国期间的很多故事其实非常引人入胜。而且这段历史也深远地影响了日本后来的历史程序,对日本民族和文化的最终形成起著巨大的作用,它也是日本民众非常珍视和喜爱的一段历史。作为“战国三杰”之一的丰臣秀吉,更是一个传奇的人物。他经历了从社会底层奋斗到权力顶峰的波澜壮阔的一生。他的许多事蹟——包括真实发生的和传说的——都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直到今日仍然是众多电影、电视、小说、动漫等文艺作品中的主角。甚至在日本,当一个人被比喻为像德川家康,这个人会很不开心,但是被比喻为像丰臣秀吉的话,这个人就会很高兴。
当然,在秀吉晚年,不知是受到了权力的侵蚀还是老来得子因此爱子心切,秀吉失去了昔日的和善,变的杀伐成性。尤其是他悍然发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占领中国的侵略朝鲜的战争,给中、日、朝三国的军民带来了沉痛的灾难。他的这种海外扩张思想或多或少影响了后世日本的“大陆政策”。所以对于秀吉这个历史人物也要辩证的看待,更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