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宸桥旁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定要去看看的,我不确定它建于2014年申遗成功后,但相信应该是沿线诸多运河博物馆中最大的。
进入博物馆时,刚刚走出大群中学生,安静宽敞的展厅布观精美,史料丰富,图文并茂,陈迹翔实,我只粗粗走观一遍展廊,便略略知晓几分梗概: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向北攻打齐国而挖?沟,历经隋唐宋各代开凿沟通,于元朝时期的1293年全线贯通,后经明清两朝的疏浚整治,逐步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漕运大通道,对国家的经济、军事、文化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运河的商业发展也带动了沿岸许多城市应运而生,极大刺激了南北方的物资互通和人文交流,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
从博物馆参观出来,我知道桥西还有一片历史文化街区,便跨过拱宸桥,湮没于青砖灰瓦的建筑之中。这里有很多中华文化和民间艺术的展示值得观摩,我先后流连了一番手工艺活态馆、中国扇博物馆,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很喜欢手绘的京剧脸谱纸伞、原来折扇是宋时期北从日本传入中国的。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2797374.html
香港市區旅遊第十八篇 香港歷史博物館
香港歷史博物館(Hong Kong Museum of History)展出香港的出土文物、歷史圖片、圖畫等,並定時舉辦文化活動和展出一些有關香港歷史或各國珍貴的歷史文物。館內的“香港故事”展覽,佔地7000平方米,介紹香港的歷史發展。 博物館的樓面面積達17,500平方米,其中展覽廳佔8,000平方米。展覽廳包括一個1,000 平方米可定期更換主題的專題展覽廳;以及八個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長期展覽廳,展出「香港故事」常設展,介紹香港四億年的自然生態環境及六千年的歷史發展及文化傳承。 史前時期的香港 考古資料顯示,香港早在距今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在此活動,先民多棲息於海邊的沙丘之上。本展區除展出香港地區出土的史前時期石器、陶器和青銅器等文物外,還特別搭建了一個長達42米的沙灘場景,展現出生火煮食、搭蓋房屋及打製石器、飾物等活動,既可讓觀眾透過栩栩如生的場景去體驗數千年前先民的生活,又可形象地說明部分陳列文物的實際用途。沙灘的盡頭還可以看到複製的大浪灣摩崖石刻,香港境內共發現了八組這類石刻,可能是先民社會原始宗教之遺蹟,如圖騰崇拜、天神崇拜等。 歷代發展 史前時期,活動在嶺南一帶的是南越族,秦漢以後,中原漢族陸續移入嶺南地區,並帶來較先進的文化和技術。隨著唐代大庾嶺的開鑿及宋代珠江三角洲的逐步開墾,移民大增,嶺南地區逐漸發展起來。香港地區與珠江三角洲的發展是同步的。新界的鄧族在宋代定居香港。明清兩代,陸續有更多姓族遷居本區,香港的社會經濟取得一定的發展。這個展區主要通過香港及借自深圳的文物,縷述香港從秦漢至清代的發展。展出的重點文物包括來自大嶼山的李府"食邑稅山"界石及佛頭洲稅關遺址的"德懷交趾國貢賦遙通"石碑。 香港的民俗 這個展區介紹香港及華南地區四個主要族群多彩多姿的生活習俗。遊人可以登上一艘原大的複製漁船參觀,以瞭解水上人浮家泛宅的生活、信仰和習俗。晒鹽早已在香港絕跡,但透過複製的鹽田,參觀者可以認識到佬人的傳統晒鹽技術。展場的中央矗立著三座傳統建築物,介紹了本地人的傳統婚嫁儀式及元宵點燈習俗。展場的另一角介紹客家人的農耕生活,村屋內簡樸的陳設充分反映客家人艱苦檢樸的生活。民俗展館最矚目的部分是一個仿照長洲太平清醮蓋搭的場景,包括包山、戲棚、飄色、舞獅和道壇等,色彩繽紛,熱鬧紛呈。民俗影院所播放的影片,讓參觀者對香港本土民間習俗有更全面和深入的認識。 鴉片戰爭及香港的割讓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中國割讓香港予英國,是香港歷史的分水嶺。這個展區不單介紹了鴉片戰爭的緣起、經過和影響,還倒了新航路發現、葡人經營澳門、廣州十三行貿易、早年中英關係,以及割讓九龍及租借新界的來龍去脈。展出了極具歷史意義的律勞卑紀念石柱及原立於水坑口的噴泉圓拱。為營造戰爭的氣氛,展館內重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兵抗英的防衛碉堡 ─虎門炮臺。位於炮臺內的影院,放影一套闡述中西關係發展及第一次鴉片戰爭始末的影片,讓大家明白到割讓香港的前因後果。 香港早年發展 迎面是一幢三層高巍古典的歐式建築物,其旁是一個海港的場景,背景是一幅放大了的九龍舊照片。岸邊還停泊著一艘古老的西式遊艇;建築物後方是一條仿古街道,兩邊分佈著茶莊、裁縫店、當押店、雜貨店、茶樓、郵局、銀行、商行.... 還有古色古香的誠濟堂藥店及一輛雙層電車,配合著各種叫賣聲,電車聲和淡黃街燈,瀰漫著上世紀初的情調,讓市民可以認識戰前香港的生活面貌。拾級步上閣樓,觀眾可瞭解戰前香港於政制、法制、民生、工業及教育等各方面的發展;還可重溫國父孫中山先生在香港的革命事蹟,瞭解香港在中國近代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日佔時期 展館設計成一個防空洞,以營造戰爭的氣氛。1941年12月25日,經過18天的艱苦抵抗,香港總督楊慕琦向日本人投降,香港陷入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參觀者可透過具歷史價值的展品、歷史照片和影片,瞭解18天戰鬥的實況,日佔時期的香港生活,感受這段人人自危,每天活在惶恐之中的悲慘日子,及英勇抗敵的東江縱隊的光輝事蹟。大家可以看到一件從未公開展覽過的珍貴文物 ─ 淪陷時期懸掛於中環匯豐銀行門前的"香港佔領地總督部"木製牌匾。 香港發展為現代都市香港在房屋、工業、金融及貿易等各方面的飛躍發展。展館內可以看到仿1960年代的涼茶鋪、士多、理髮檔、電影院,以及工展會會場,並藉此瞭解戰後香港的社會經濟情況及普及文化的發展。 最後通過文物、紀念品及重要文獻等,介紹由中英談判,聯合宣告簽署到迴歸大典的整個過程。 香港歷史博物館除了位於漆鹹道南的主館外,還有三間分館,分別位於筲箕灣的香港海防博物館、深水的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以及位於柴灣的羅屋民俗館。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23587603.html
中日友好美康文化交流峰會 新時代中老年的楷模
慶祝新中國70週年,中日友好41週年,促進僑聯之間交流在建投享老50+生活館拉開序幕。康護億家續總以及日本特約嘉賓美康產業的四家企業,陳富美老師策劃在會上傳授美容化妝講座和模特培訓。 在會上展示中日文化的交流,亮點的精彩就是分享了快樂,中老朋友追求高品質生活,快樂的過好晚年生活。 麥子店秋之韻模特隊帶來的“京劇臉譜”把國粹藝術的臉譜與服裝相結合,表現我國的歷史悠久和中國服裝文化。“摯愛夕陽”模特隊是北京夕陽紅一些老年朋友,花白的頭髮,端莊、得體、自信、高品位氣質的步伐,更是贏得大家喝彩。 日本友人和北京僑聯代表有印度、蒙古、緬甸、等,穿著自己國家特色服裝 到現場和中老年朋友見面,日本駐中國大使發來賀電,表示祝賀和圓滿成功。 服裝行業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陳富美,84歲的她回顧了從22歲回到祖國,親眼目睹祖國飛速的變化,終身投入的努力工作,帶領中老年朋友學習先進經驗,在樂齡時尚文化俱樂部設計出獨特的服裝,在這次的活動中展示出精彩的服裝。 在《樂活健康美容課程》學習的畢業生走秀彙報演出,日本的來賓和在場的人員交流和傳授美膚及頭皮的護理。提高中老年的審美品位,展示中老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社會和時尚界產生積極和深淵的影響。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原文連結: http://www.mafengwo.cn/i/14666973.html
漫步澳門:見證滄桑與奢華
澳門位於中國廣東省南部的珠江三角洲,地處珠江口的西面,北面鄰接中國大陸的珠海市,東面與香港隔海相距約60公里。澳門由澳門半島、氹仔及路環三部份組成,澳門半島是澳門城市發展的中心;氹仔和路環本是兩個島嶼,通過填海工程相連,填海區發展為路氹城,不少大型酒店綜合度假村座落於此。 自葡萄牙人於16世紀中葉抵澳定居,四百多年來中西建築、藝術、宗教、美食、社群等文化在澳門交匯融合,多元共存。自1999年12月20日起澳門迴歸中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在“一國兩制”的政策下實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現在澳門由昔日的小漁村,逐漸發展成為國際城市,2005年“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使澳門得以向世界進一步展現其獨特的歷史文化面貌。 世界遺產-----中西合璧下的澳門今昔 關於澳門的名稱有很多說法,元末明初時期就有澳門之名,因為那時它的南北有兩座高臺(現稱東望洋山、西望洋山),高高相對,形狀如澳之門,因此,當地漁民就稱之為“澳門”,一直沿用至今,而其他名稱則逐漸棄而不用。 在秦朝統一中國的時候,澳門就已被納入中國版圖 。在晉朝、隋朝時期都有關於澳門的記載。而在宋朝末年,張世傑的軍隊曾在這裡駐紮。而到了16世紀中葉,1553年,葡萄牙人來了,通過賄賂當地官員,逐漸在1557年取得了居住權。1887年12月1日,澳門被葡萄牙人強行租借,直到1999年12 月20日結束。 澳門因為其獨特的歷史,成為了西學東漸的植入點。西方傳教士最初到中國傳教, 都以澳門為第一個落腳點, 他們在澳門建立教堂、醫院、文化設施, 使西方文化首先紮根澳門。澳門是西方文化向中國內地傳播的散發點。西方傳教士在澳門積累一定經驗後, 以此為基地, 進一步向中國內地滲透, 他們在傳教的同時, 也大量傳播了西方科學技術和文化藝術, 或翻譯西方科技著作, 或參與中國的文化活動, 如修定曆法、園林設計等。澳門是近代中國多次進步政治運動的輿論傳播地和依託地。洪秀全太平天國革命, 康有為、梁啟超戊戌維新, 孫中山反清革命活動, 都與澳門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西學東漸開始,澳門創造了許多第一: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聖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製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 印刷廠(聖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中國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築群、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燈塔……。此外,19世紀新基督教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 來到中國大陸,也是以澳門為主要基地;由馬禮遜編寫的《華英字典》也是在澳門出版;中國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馬禮遜在澳門為其洗禮……。 幾百年來,澳門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多年後再次到訪澳門旅行的人,會發現兩個截然不同的天地:一個屬於威尼斯人、新濠天地等高階度假村構築而成的奢華之地;另一個則是仍然保持著古舊情懷的滄桑老街區。兩者看似沒有合集,卻說出了這彈丸之地的全部。用二三天的時間把澳門好好梳理,將所有的紙醉金迷留給夜晚 ;白天則可以在澳門本島到處亂走,被日光晒得發燙的青石板路、巷子深處的民間美味、一座座深具異國風味的老建築,那是澳門最淳樸的原始細節。 澳門的教堂是一種別樣的風情。 腳步靠近靜謐教堂時總是不自覺地輕下來。在澳門的街道走多了,到了教堂裡便感到空間的奢侈,教堂寬敞明亮,潔淨安寧,無論是靜默佇立的耶酥基督、聖母瑪利亞、聖徒、傳教士,還是靜靜或坐或跪祈禱的信徒,都透出一種讓人心神寧靜的安詳。步出教堂,靜靜地站在某一隅,又恍然讓人覺得身處歐洲某個城市,不大,但古樸清淨,充滿了令人嚮往沉醉的文化歷史風情。 澳門的別名,就是賭城。它與美國的拉斯維加斯、摩納哥的蒙特卡羅,並稱世界三大賭城。小小的彈丸之地,星羅棋佈的賭場有三十多家,它們共同支撐起澳門的財政大廈。聽說在澳門,因為有了這些賭場,一般工商業者不用納稅,賺多賺少,都進自家的腰包。 澳門賭場,大多叫作娛樂場。名聲最大的是澳門賭王何鴻燊的葡京娛樂場、新葡京娛樂場和美國人投資的金沙娛樂場。目前,澳門最大的賭場則是“威尼斯人娛樂場”,設有八百五十張賭桌,四千一百臺角子機(老虎機),賭桌數量全世界第一。因此,它不僅是澳門的最大賭場,也是全球最大的賭場。站在樓上俯瞰賭廳,成千上萬的人同時下注賭博,場面巨集大,蔚為壯觀,以致成為今日澳門一道獨特風景。 澳門,到處是反差,到處是碰撞。這裡有儲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廣東大宅院,也有你在歐洲經常能看見的建築風格。老城區裡房子破破爛爛,市井氣很濃,到了賭場集中的地方又極盡奢華,富麗堂皇。這次我們特意訂了位於澳門舊城區的一家酒店,店內設有開放式咖啡室,景色怡人。閒暇時分,我總會步出酒店,到澳門市中心最著名的街道 “新馬路” 去逛逛,它連線著各文化歷史遺產景點,如大三巴牌坊、舊城牆、玫塊堂、大炮臺等。從酒店步行至澳門議事廳前街,大概只消十分鐘左右的時間。漫步澳門老街小巷,可以慢慢體味堤畔的湖光水色與澳門老城區的鮮活氣息。 背景音樂 音樂銀熊獎影片《伊莎貝拉》主題曲,《伊莎貝拉》作為唯一入圍第56屆柏林電影節的華語片,最終奪得了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 《伊莎貝拉》影片講述了發生在澳門迴歸之前的一個故事。《伊莎貝拉》在柏林電影節上展映時,幾乎所有觀眾都被影片中這首蕩氣迴腸的主題曲感染了。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聖保祿教堂的前壁遺蹟,是澳門著名的名勝。 教堂原本由一名義大利籍的耶穌會神父設計,由日本工匠以鬼斧神工的技術協助建成。1602年奠基,1637年全部竣工,而教堂前一段長石階則於稍後完成。 這間教堂與火結下不解之緣,從其雛型起始,至現時僅存的前壁牌坊,先後經歷三次大火,屢焚屢建,是活生生的歷史見證。 1835年1月26日黃昏,聖保祿教堂失火,一發不可收拾,焚燒了兩個多小時,整幢教堂幾乎付諸一炬,幸好教堂最珍貴的前壁仍能儲存屹立,成為今日的大三巴牌坊,期間曾數度修葺,最近一次大規模的維修保養工程於1991年進行。 聖保祿教堂的建築,糅合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與東方建築的風格而成,中西合壁、雕刻精細,單獨大三巴牌坊的造價,三百年前已達三萬兩銀。 歷經滄桑的大三巴是澳門標誌性建築。 因外形酷似中國的牌坊,才被稱為大三巴牌坊。 也許是已經矗立了三百多年的緣故,大三巴牌坊好像一個見慣了大場面的老人,安靜地立在一旁,任憑腳下的世間獨自紛爭喧囂。 遊覽大三巴牌坊,除欣賞巍峨壯觀的前壁之外,還要細心瀏覽壁上精緻的浮雕及其意義。 從牌坊頂部逐層而下,先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其下再分三層,每層的壁龕均藏有一銅像,是澳門早年的制炮工廠出品。十字架下是一具銅鴿,像的旁邊圍有太陽、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徵聖母童貞懷孕一剎那時光。 銅鴿之下是一個耶穌聖嬰像,像的旁邊刻有用以釘死耶穌的工具。 第三層的正中刻著一個童貞聖母雕像,旁邊以兩種花朵圍繞──分別是牡丹和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