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间隔游

对于旅行的满足感,从景点打卡;到了解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如果还能和这里的人有交流、产生关系、甚至融入他们、成为朋友,这应该是每个旅行者最向往和喜悦的吧?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认识了“x++间隔游”,并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视讯。

于是,怀着曾经本对“间隔年”的向往,以及被这个视讯中所描述的感受所吸引,我参加了x++间隔游公益行。之前有过几次去日本的经历,这次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津和野”。

Everything you see belongs to you!

大阪落地后,认识了这次行程的组织者bobo,及几位同行的团员,简单的打过招呼,我便用以往的旅行方式搜寻着附近的咖啡馆、古书店以及街道的风景。晚上去逛了大阪站附近的茑屋书店,在一本摄影集里遇到了这样的两句话。

走进津和野

第二天,先大阪坐新干线到新山口,之后换成电车,人越来越少,砖墙开始稀疏,就仿佛电影《小森林》里开头所表达的状态那样:随着车轮的转动,我们的眼前慢慢充斥了层层的绿色,深入茂密的山林,穿过成片的田野,就到达了电车的终点站“津和野”。

这一刻,我们就开启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旅程:从“心”出发,目的地去向——“每个人”。
以往的旅行,无论是跟团还是自由行,都是一种身体感官的体验,目的地是景点或者事物,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乐此不疲的打卡或者“买买买”,回到家后最直观的第一感受:就是累!
而在x++间隔游中,我们能够面对面随时进行交流,组织者好像会在前期小心的挑选合适相处的人,大家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当下共处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相互善意分享,把自己的故事和感受娓娓道来,环境让整个时间节奏都慢下来,像是给自己的内心更多缓冲空间,时常突然能够体会到以往不经意或者匆匆略过的微小情绪和感受。

“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发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马塞尔·普鲁斯特
以下是我在间隔游行程中见过的一些人和故事,感谢他们给了我新的眼睛:

1. 探讨匠人的执念和初心

· 坚持着日本传统工艺,并与环境相互为伴的木匠人角先生
这些匠人的初心源自于对传统的敬畏,有种“我不做的话它就无法传承下去”的使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力的廉价,虽然给人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但是这也会失去某种东西,比如:爱惜。匠人们的执念,是希望还原与大自然循环利用的状态,尽量利用有限的资源,做自己自足且有永续性的生活必需品。所以,角先生选择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木制食器。他用为了保山必须砍掉的树木为原料,花数周用心地打磨反复涂漆,并谨慎地选择爱惜它们的买家,希望他们也能够使用它一辈子。


· 通过捡书救活了一座废弃学校的老爷爷
老爷爷平时的“副业”是捡废品,有一次他发现垃圾里有几本旧书。由于他自己是一个爱书的人,觉得以前的书都是经验之谈,字字珠玑,扔掉很浪费,于是就捡回来收在家里。后来他找到了一座废弃的小学校,决定把书都放到这里面做一个图书馆,名字叫【阿东文库】。这件事情,他固执的坚持了13年!这里的每间教室、每条走廊都整整齐齐的摆满了书架和书。后来外界从发现它到逐渐关注,加上年轻人的推动,让这个地方又有了活力,并且未来还有可能重新听到孩子们的笑声在学校里回荡~ 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蹟!


· 专心精益茶道的奶奶们。
到茶庄体验茶道礼仪,那里的老奶奶谦虚的说自己虽然已经学了8年,但还会在泡茶过程中搞错步骤、犯些小小的错误,还是需要再继续磨练和学习,更深入的理解茶道及茶道礼仪。

2. 发现新的生活理念和方式

· 从东京来到津和野居住的日本年轻人宫武
他向我们介绍了日本文化礼仪的本源——“对神的敬畏之心”,日本人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灵性的,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是有神明在看,犯错是会受到上天的惩罚,所以他们凡事都会为别人着想,这是日本人骨子里的信仰,也由此形成了日本礼仪。


· 每天都要细心的挑选一身新衣服来装扮田中阿姨
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田中阿姨依然神采奕奕。第一天在环境优雅精致的茶庄,她会想为女生拍照主动送来了漂亮的和服;温泉馆偶遇后热络地和大家聊起自己的生活方式;最后一天临别时的晚餐,她还会招呼给每个人画一幅漫画肖像,虽然已经深夜,还是要坚持去便利店把漫画打印所有人份;偶遇后又突然来了兴致般邀请我们去街边的酒吧喝酒聊天。


· 对日本的教育方式不认可,于是决定自己培养孩子的插画师白石酱。
白石酱想要孩子能够自由快乐的成长,于是每天会用大量的时间陪伴女儿一起读书、画画、玩耍;会带她去市内书店、公园草坪和其他的孩子游戏;还会将山林中捡来的树根认真打磨成玩具,起好名字,给孩子玩。在她看来,她是在孩子后面追赶的状态,她会很乐意帮助孩子通过自己的兴趣和个性来认识这个世界。当然她的女儿也非常的独特,4岁的年纪特别的开朗活泼,她会拿出大人哲学艺术类书籍来让爸爸妈妈读,爸爸妈妈工作时她会在旁边安静的倾听,有一次看宫崎骏电影《起风了》最开始有一段读白,她很喜欢,于是就问妈妈,当妈妈告诉她那个韵律叫做诗歌,从那以后她就开始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在她的诗里有很宏大的世界观和可爱的情节,有些她创造的词虽然妈妈也不知道意思,但能够听出韵律特别优美。她现在的新的爱好是学习中文~

3. 感受乡下里的创意无限

· 住在大山里做羊毛毡的中国人,kaku桑。
两次骑车环行全日本,旅途中的经历让kaku桑对大自然和动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他觉得自己的生命是这个地球给予于他的,所以他想要报恩回馈。一次偶然的机会将他和羊毛毡联络在了一起,从此便开始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创作过程。他做作品会像对待生命一样,先从研究动物的构造及生活习性开始,之后才开始启动,从骨骼慢慢到肌肉再到面板,除了羊毛没有多余的东西,取之于自然,希望最后它们回到自然也能无形。另外他的作品很有画面感,他本身也是一个有趣的人,无论形态还是表情都能够让人一下子产生共鸣。


· 只用当天的原材料作出的创意料理
从东京搬到乡村的Aya酱一家,因为要融入邻里,于是开了一间餐厅,她喜欢从田地、山里、朋友家找来新鲜的食材,然后再开始想如何料理他们。所以她做的菜,每顿都是不一样的。最后一晚的聚会,她就给我们展示了她独特的创意,有道菜有一种姜的根茎,根部稍微沾点甜酱,我们就像一群大熊猫吃竹子一样“啃”起来,味道新鲜甘甜~

4.意外收获到的小确幸


· 茶庄的大叔傍晚临时起意,叫我们去看当地人才知道的萤火虫出没地。大片大片的萤火虫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闪烁飞舞,有种沉浸在漫画里的感觉。

· 爱好广泛的饭店老板,在我们点餐时就一直神神祕祕,饭后竟然摆开桌椅,给我们演出了一段日本传统的舞蹈《抓泥鳅》。表演完还害羞的表示自己还在学习,这是最简单的一段,后面还要好好努力。

· 家庭旅馆中,每天把我们送到门口的老奶奶,90多岁的高龄,但是身体很健康,每天都笑着在门外跟我们招手道别,直到车开去很远。

· 独自经营著酒吧的阿姨,老公去年刚刚去世,酒吧吧台旁有一个位置是专门留给老公的,放着他当年常穿的皮衣和柺杖。老公曾是乐队主唱,还创办过“无所事事的人”教,他是教主,成员已经20多人。阿姨一直慰藉般的沉浸在这个满是摇滚音乐氛围的酒吧中,哼起Queen的歌曲神采奕奕,依然乐观充满能量。

5. and so on……

社交化的旅行

在日本的乡下,遇到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人生可能。让自己对于自己的未来的生活也得到很多启发。
我想要把这样的出行叫做:人文社交化的定制旅行。同行的人、受访者、组织者、还有你自己,各种角色通过在路途中、在受访人家或受访地、在每日例会的分享讨论中,所有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你都可以第一时间相互交流,寻得新的眼睛,认识新的生活方式,也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你的内心在不断的吸收、消化、归纳、输出。这样的旅行过后的内心是充盈的,身体也能量满满。

最后的一天,在回北京的高铁上,我见到了这样的一幕,心里充满了希望。

最后的最后,分享这段旅途中一直构思,终于制作完成的视讯。有点“意识流”。

更多“间隔游”相关资料

微信扫码了解更多成员的游记,或微信搜寻:x-plus-plus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