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的记录

日本篇:
关西:这很日本,很关西 —— 关西中南部8天8夜深度游( 高野山 、熊野三山、 大阪 、 京都 ),附大量攻略 //www.mafengwo.cn/i/5530824.html

东南亚篇:
马来西亚: 沙巴8天7夜的慢生活( 亚庇、仙本那、马布岛),附自驾攻略 //www.mafengwo.cn/i/6373898.html
泰国:四代春节同游黄袍之国的8天7夜(曼谷、兰达岛、清迈),附泰国租车自驾攻略 //www.mafengwo.cn/i/6909842.html

欧洲篇:
英国:在恐怖阴霾中前行的10天9夜亲子游(巴斯、科兹沃尔德、湖区、约克、伦敦),附英国自驾游攻略 //www.mafengwo.cn/i/9500885.html

行程相关

提到日本的中部这里有一个响当当的代名词“升龙道”,日本政府当年为了拉拢中国游客宣传这一区域甚至聘请了中野良子作为宣传大使,如果不知道这位是谁的那么可以回家问问家长了,她与已故的高仓健主演的《追捕》在上个世纪80年代红遍中国,可以说是那个年代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几个日本人之一了。

关于“升龙道”这个创想是由在日本中部地区身兼数职的三田敏雄提出的,实际上为了更加接近“龙”这个形象,升龙道剔除了中部地区的山梨县、新泻县加入了属于关西地区的滋贺县与三重县,当然即便如此整体的形象还是急需想象力才能有这个“升龙道”的印象。

当然,去年新海诚的热播剧《你的名字》在全球上映后受到各国动漫迷的喜爱也进一步推动了属于日本中部地区核心区的“飞驒地方”大热,也使得大量的动漫迷来到这里巡礼,而这也成了我们此次成行的一个推动力。

再看一下日本的山脉地图,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多山地丘陵结构的海岛国家,并且拥有许多火山景观,不过也正是因为这些火山给日本带来了丰富的温泉资源也是有利有弊,但是从日本的山脉地图不难看出只有关西和关东地区的地势更加平缓,也难怪日本历史上的首都几乎都选在了这些地方,而我们这次要去的中部地区所包含的就是有“日本阿尔卑斯”之称的三座山脉,那么我们的行程也因此有了一些探索山地的旅程。

这次我们的旅行有朋友同行,但是同行的朋友因为是第一次来日本自由行,自然对于我更加当地化的小众路线没什么兴趣而选择了自行前往“大阪”和“奈良”旅行,而我们则是进入升龙道做了一个5天的深度游,最终我们会在“京都”碰头然后一同游览“京都”之后再回到“名古屋”就完成了我们这次9天8夜的日本旅程。

行前准备

这次的日本行源自于17年的五一劳动节,当时我刚处理完我们一家的英国行签证,在等待出签的日子里我正好看到了南航的“上海”往返“名古屋”的国庆后段特价机票,然后通过朋友圈约了三五好友就准备了此次的日本行。大部分的日本出行准备攻略我已经在上一篇的日本行游记中写过,重复的部分就不再赘述只写一些这一次旅程中新的体会与经验,关于之前的日本游记可以参考关西篇。

关于交通

从“上海”出发往“名古屋”的机票打折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并且可选的时间也非常丰富,我们最终选择了10月4日出发,10月12日返程的9日往返机票,单人票价为1623元,可以说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加上17年的中秋和国庆重合,因此只需要4天的年假就可以完成我们此次的行程也算是不错的时间选择。

上海 → 名古屋 CZ379 2017-10-04 17:55 2017-10-04 21:25 – 南方航空
名古屋 → 上海 CZ380 2017-10-12 09:15 2017-10-12 10:55 – 南方航空

买好机票以后只是日本交通部分的开始而已,接下去要准备的当然是要从繁杂的各类交通套票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旅程的套票,因为我在一些自由行网站担任了一段时间的指路人,回答过不少关于日本自由行的问题,所以很清楚大部分人对于日本自由行的交通问题是苦手的,实际上归根到底都是不愿意自己花时间伸手惯了养成的坏习惯,其实日本交通的查询之便捷、费用之清楚,完完全全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就拿这一次旅程我查询交通券的方法来解答一下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和券。
从前面的路线图不难看出,这一次我行程中主要的长途交通就是“名古屋”到“高山”、“高山”到“奥飞騨温泉乡”、“奥飞騨温泉乡”到“上高地”、“上高地”到“金泽”、“金泽”到“京都”以及“京都”到“金泽”,然后通过Google Map或者乗换案内就可以查询到这些交通费用。

查询好之后可以发现这些地方的交通主要有两周种方式,一种就是日本最强大的各地区JR公司提供的有轨电车,另一种则是更加地方性的私铁提供的交通方式,而这里要利用的就是名铁公司提供的服务。因为查询的资料比较多,所以这时候一定要用纸笔记录下来,然后就可以详细计算两家公司的交通费用差别了。在这里JR公司和名铁公司又分别有对应的交通套票可以利用,既“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和“升龙道巴士周游券”,根据我要去的区域选择的套票价格分别为14000日元和13000日元。
查询好这些基本资讯以后,就可以详细查询旅程中几个必须要搭乘的长途交通费用,然后我会将这些费用写下来,不在交通券范围内的就用括号特殊表示,这样就可以很一目了然的知道这一趟旅程利用两种套票的总花费,不过经过计算发现“升龙道巴士周游券”实际利用中根本不值票价,我们所需要利用的交通总共只有11700日元,这样最后算出来JR的方案依然可以节省490日元,加上JR的交通方式往往更加快速和便捷,所以此次行程我最终选择了“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

既然选择了JR的套票就必须在国内先买好,JR PASS在日本国内是没有办法购买的,必须在日本国外买好后再到日本更换,可以通过旅行社或者淘宝直接购买即可。JR东海公司提供的JR PASS是类似信件式,收到后需要储存好入境日本后就可以在JR东海公司的大站视窗更换套票。

在选择好主要的交通券以后,我又查询了一下一些支线交通是否有一些交通套票可以利用,由浓飞巴士提供的“高山”到“奥飞騨温泉乡”区间巴士搭配新穗高缆车的套票,会附送一张平汤温泉的入浴券和1000日元的餐食优惠券,正好符合我们行程,至少又可以节省1000多日元,因此也成为了我们此行的主要交通套票之一。

解决了大头的交通费用以后,剩下的就是市内交通,对于我们的行程来说还需要购买“金泽”的夜间巴士一日券和北铁巴士一日券、“京都”的京阪电车一日券和巴士一日券、“名古屋”的地铁一日券,这些交通券通常都在500到1000日元之间。而这些就是我此行所有的交通券,以我对日本的熟悉程度以及各种查询系统运用的熟练度这些资料只需要一个晚上即可完成,即便是个新手在我看来这些资讯查询最多也只需要耗费一个周末的时间而已,所以只要愿意花时间查询,日本交通根本就不是件困难的事。
说完此行利用的交通券情况,最后再补一下此行用到的日本交通公司官网:
JR东海://touristpass.jp/zh-cn/
北陆铁道株式会社://www.hokutetsu.co.jp/cn
浓飞巴士://www.nouhibus.co.jp/ch_k/
新穗高缆车://shinhotaka-ropeway.jp/
京阪电车://www.keihan.co.jp/travel/cn/

关于保险

此次旅行我们依然选择了安联保险提供的亚洲自由行保险,75元/人可以提供5W的医疗费用保险,因为日本基本上是目前自由行最安全的国家,所以只需要最低的保险即可,避免一些意外引起的小医疗事故。

关于电话卡

在上一次的日本自由行中,我介绍了随身wifi,但是体验过以后我就完全不想再用了,主要原因有两点:其一就是续航能力太差,如果拿到旧的机器只能用一天的电量会让人随时挂著充电宝在充电,不是充随身wifi就是充手机;其二就是范围太小,基本上只能保证3、4米内的连线性,上个厕所可能另一个人就没有讯号,如果发生意外走散了那就非常麻烦了。因此,此次日本旅行我们选择DOCOMO也就是达摩卡,虽然价格要贵上不少,但是上面的麻烦也都没了,不过要注意的是某宝很多达摩卡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这个卡基本价格是10元/天,比这个价格低很多的多半都是假的达摩卡,存在到日本后讯号很差甚至无法搜到讯号的危险。

关于签证

日本签证是最没什么可以攻略的东西了,因为采取的是旅行社担保签证的缘故,所以都是硬碰硬的签证,在进入大使馆签证之前必须要过各旅行社的稽核,根据要求提供相应的资料即可。

关于住宿

在上一篇日本自由行的游记中,我表达过一次完美的日本深度自由行应该包含一次日式旅店入住体验、一次温泉酒店入住体验,当然在很多非常当地化的地方都有两者合一的旅店可以体验,那么只需要选择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同时体验两种不同的住宿风格了。不过这样子的旅店,通常因为是一泊二食的服务,因此价格往往都是在1.5k以上的,某些知名的旅店在旺季甚至可以做到3、4K以上的价格,这样的价位基本上已经等同于国内安缦的价格,如果想要体验这样的旅店,我一般建议平日前往,避开周五周六与日本的节假日价格上能优惠不少。
至于普通的酒店选择我在上一篇已经介绍过一些,这里再提一些个人预订客房的小技巧,比如日本的酒店房间都很小这导致了日本的床也都是被压缩过的,通常双人床间都是1.4米的床起步,好一些的酒店才会以1.5或者1.6米的双人床起步,为了节约开支其实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廉价的酒店选择好一些的房型,这样不仅可以睡到1.6米或者1.8米的床,房间也会大上不少,加上在廉价酒店选择了中高档的房型又往往会被分配到更高的楼层,也有助于欣赏日本各大都市的美景。其次,在选择酒店上基本不需要太过纠结评价之类的,就我个人查询过的酒店差评大都是因为接待了中国团客过多而被投诉,而这类酒店往往位置比较偏僻也会比较老旧,尽量选择一些新开的酒店或者重新装修过的酒店,因为还没怎么利用,整体的环境也会好些并且团客往往不会安排到这些酒店中,就不会因为日本酒店隔音差而有不好的住宿体验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尽量选择住在大型车站附近,日本应该是目前世界上车站附近最适合住宿的国家,不仅附近的酒店不会破旧也不会因为治安问题影响我们的选择,并且住在这些地方大大减少了自由行转车的次数,因此除了要体验那些藏在很私密地方的日式旅店以外尽量还是选择车站附近的住宿更加合理。

行程小结

整个行程除了最后一日的“名古屋”只是作为备选方案罗列了一下行程以外都完美的完成了,“名古屋”这一日被我当做购物或者观光机动选择,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购物。

费用小结

汇率比 人民币:日元 1:0.06

Day.1
机票 上海→名古屋 CZ379 811.50元/人*2人=1,623.00元
日本签证 301.00元/人*2人=602.00元
安联保险 45.00元/人*2人=90.00元
DOCOMO达摩卡 78.00元/张*2张=156元
住宿 ダイワロイネットホテル名古屋太阁通口 453.10元/人*2人=906.19元
合计:3377.19元

Day.2
交通票 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 799.00元/人*2人=1,598.00元
交通票 高山浓飞バスセンター 6,990.00円/人*2人=13,980.00円
门票 飞騨高山狮子会馆 600.00円/人*2人=1,200.00円
午餐 つづみそば 600.00円+1,050.00円=1,650.00円
午餐 飞騨 こって牛 1,300.00円+1,440.00円=2,740.00円
门票 高山阵屋 430.00円/人*2人=860.00円
住宿 枪见馆 18,510.00円/人*2人=37020.00円
合计:1,598.00元+57450.00円

Day.3
午餐 西穂山荘 900.00円+900.00円=1,800.00円
巴士 平汤温泉駅→中の汤駅 560.00円/人*2人=1,120.00円
住宿 中の汤温泉旅馆 12,540.00円/人*2人=25,080.00円
合计:28,000.00円

Day.4
巴士 上高地バスターミナル駅→アルプス街道平汤内バス乗り场駅 1,160.00円/人*2人=2,320.00円
午餐 アルプス街道平汤 2,200.00円+980.00円-1,000.00円=2,180.00円
交通票 金沢ライトアップバス専用フリー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住宿 カメリアイン 雪椿 9,720.00円/人*2人=19,440.00円
合计:24,940.00円

Day.5
门票 兼六园&金沢城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交通票 北鉄バス1日フリー乗车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近江町市场 5950.00円
地铁 京都駅→京都市役所前駅 260.00円/人*2人=520.00円
住宿 柊家别馆 24,300.00円/人*2人=48,600.00円
合计:57,070.00円

Day.6
交通票 京阪电鉄パス 京都1日券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大黒ラーメン 东福寺店 745.00円+745.00円=1,490.00円
和服变装 花之绘姿 20,000.00円
晚餐 京やきにく 弘 祗园山名庵 5,772.50円/人*2人=11,545.00円
住宿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 9,000.00円/人*2人=18,000.00円
合计:52,035.00円

Day.7
交通票 市バス・京都バス一日乗车券カード 500.00円/人*2人=1,000.00円
午餐 寿しのむさし 三条本店 2,360.00円
JR JR京都駅→JR嵯峨岚山駅 240.00円/人*2人=480.00円
门票 大河内山荘 1,000.00円/人*2人=2,000.00円
JR JR嵯峨岚山駅→JR马堀駅 200.00円/人*2人=400.00円
嵯峨野観光鉄道 JRトロッコ亀冈駅→JRトロッコ岚山駅 620.00円/人*2人=1,240.00円
晚餐 うなぎ屋 广川 2,100.00円+5,000.00円=7,100.00円
JR JR嵯峨岚山駅→JR京都駅 320.00円/人*2人=640.00円
JR JR京都駅→JR名古屋駅 5,590.00円/人*2人=11,180.00円
地铁 名古屋駅→栄駅 200.00円/人*2人=400.00円
住宿 ホテル ザ・ビー 名古屋 271.59元/人*2人=543.18元
合计:543.18元+26,800.00円

Day.8
交通票 地下鉄全线一日乗车券 740.00円/人*2人=1,480.00円
午餐 矢场とん 名古屋駅エスカ店 5022.00円
住宿 スプリングサニーホテル名古屋常滑 5,850.00円/人*2人=11,700.00円
合计:18,202円

Day.9
地铁 常滑駅→中部国际空港駅 310.00円/人*2人=620.00円
机票 名古屋→上海 CZ380 811.50元/人*2人=1,623.00元
合计:1,623元+620円

总计
7,141.37元+265,117円,其中交通费4,844.00元+39,380.00円,住宿费1449.37元+159,840.00円,其他杂费848元+65,897.00円,换算后一共花费人民币23,048.39元,加上一些便利店和小吃类的现金消费,大约此行人均花费在1.2W元左右。

心得小结

大部分的日本自由行心得都在上一篇游记中提到,这里仅仅就此次的路线总结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仅供参考。

1.中部地区的路线在港台的热度非常高,国内也有不少的宣传,因此整条路线还是偏热门的,除了一些比较偏僻的地点以外游客都不少,因此要去热门地点要尽量提早预订。
2.相较于日本旅行最热门的关西、关东地区,中部的交通就有些不太便捷了,无论火车或者巴士的班次都要少上很多,在计划行程的过程中一定要查询好几个长距离交通的时间。
3.“名古屋”是进入日本中部非常不错的一个起点或者终点,但是却不是一个适合前往关西或者关东的地方,如果从这里进入前往关东或者关西往往没有好的交通套票,倘若大阪或者东京的往返机票只比“名古屋”的贵上几百元的话实际上也会比从“名古屋”前往关西或者关东更加合理和实惠。
4.日本的交通套票只是辅助完成你旅行的一种节省经费的工具,在计划行程时应该以自己的喜好与选择为主,不要为了使用交通套票而制定行程,这样子制定行程的方式属于非常熟悉日本的自由行者,对于前一两次来日本的人来说制定行程再寻找套票会让你制定行程的过程更加顺利。​

前言

这次的行程涉及了升龙道的一些核心区域与“上高地”这个国际知名的旅游景点,加上我们第二次拜访“京都”,重新去了一些曾经去过的地方,但是因为心境与同行的人也有了变化,所以有了一些新的经历与体验,包括两家“日本祕汤を守る会”成员旅店与一家“京都”御三家的别馆,我的一些固有印象也发生了改变,算是一次不错的旅程,很多地方都值得玩。

Day.1 上海→名古屋

这一次我们的飞机依然是夜班机,从“上海浦东”出发,对于生活在“杭州”的我来说去“上海”坐飞机已经时间很常态的事情,这次出发正好又申请到了浦发AE白,所以我选择了高铁到达“上海”后利用信用卡的接送机服务再去“浦东机场”。

当天接我的司机提前一天就已经和我电联,在得知我是搭乘高铁到“上海”后告知可以到出站口接我,然后整个见面的过程就略过不表了,这里再说一下让我吃惊的是“上海”竟然用宝马5系来接送机,不知道是不是我出行的时候正好是国庆假期车子紧张还是“上海”配置就是如此。整体送机过程还是比较舒适的,毕竟5系的乘坐体验还是很棒的,不过上车后没有提供水不知道是不是服务上的一个瑕疵,因为我是两个人所以都坐在了后座,在副驾驶位置是可以看到有一瓶未开封的矿泉水,不过司机全程没有提示我们可以拿。

“上海”出发除了必不可少的日上抢购以外大概就是那个传说中的77号环亚贵宾室了,出发前我翻了好多前人的评价还有龙腾app上的评论,对于能否带人一事是众说纷纭,此行我还有2位朋友同行,结果我顺利的利用交通银行白麒麟附送的龙腾卡顺利进入。

虽然与正儿八经的食肆还是有些差距,不过77号环亚贵宾室提供的食物已经比机场其他地方的好上太多了,不仅有各种沙拉、面包可选,还有面条、粉丝和一些热菜自助,更有酒水、咖啡、果汁可选,还有可以带走的可乐和矿泉水,应该可以在国内的贵宾室排上前列。
顺利在浦东登机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此次的行程,虽然是夜班机,但是在10月4日这种日子“上海”出发只要1.6k的机票也可以忍了,即便到日本后马上要入住一晚酒店费依然是很值得价格了。

我们此次飞行的航线依然是标准的长三角飞日本航线,从九州进入日本经过四国、关西地区后即达到我们要去的“中部国际机场”。对于飞日本的夜班机,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欣赏日本晚上那璀璨的灯火,曾经在朋友圈红过一段时间的各类地球灯光图中就显示出日本一直都是最亮的区域,这对于已经多次在晚间飞入日本的我来说深有体会。

中部国际机场(中部国际机场)

官方网站://www.centrair.jp/ch/

中部国际机场位于日本爱知县常滑市,与日本大多新建机场一样是建在人工岛上,机场的整体风格与大部分的日本机场类似,因为是中国人常用的机场之一,所以内部大部分的标识语都提供了中文翻译,所有的手续都可以轻松的完成。

关于机场需要注意的就是日本中部旅游服务中心,营业时间为8点到22点,几乎所有中部的交通券都可以在这里购买或者换票,包括所有的JR东海的PASS都可以在这里换票,不过我们走出海关的时候已经错过了营业时间,所以此行的JR PASS并没有在这里换到,只能到第二日一早再前往JR的大站台更换。

虽然我们出关的时间比较晚,不过日本的公共交通通常都会营业到11点以后并不会影响我们前往市区,而从中部国际机场前往市区只需要搭乘名铁的电车即可,单程票价根据快慢车分别为870円与1230円。

ダイワロイネットホテル名古屋太阁通口

早餐★★★★☆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daiwaroynet.jp/nagoya-taikodoriguchi/
房间型别:モデレートクイーン(大床房) 朝食付
房间费用:¥906.19元

这一天我们抵达酒店已经接近午夜,“名古屋”作为日本第四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一样拥有非常美丽的夜景,而位于“名古屋站”附近的“名古屋太合通口大和鲁内酒店”可以很好的欣赏市中心的夜景,酒店的位置非常好,位于转角位置整个视野都不错,只不过与大部分日本连锁酒店一样将整个空间运用到极致,空间小到可怜,不过好在是一家只开业了一年的新酒店,环境上还算不错加上不到1K的入住价格,算是“名古屋站”周边值得推荐的一家酒店。

Day.2 名古屋→高山→新穗高温泉

一天的长距离交通让我们很快的就度过了到达日本的第一晚,因为这一天我需要先前往“名古屋站”换取之前在国内购买的JR东海的“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然后还要搭乘第一班从“名古屋站”发车前往飞驒地方的“ひだ(飞驒号)”,所以即便只睡了五六个小时,我们依然迎著清晨的阳光就起床了。第一天的酒店不到1K价格我订的还是“一泊朝食付”,酒店的早餐非常丰富,是日本酒店标准的日式西餐自助,除了日本人最爱的米饭、煎鱼、味噌、纳豆、醃菜这些必备项以外,还有各类丰富的面包、沙拉、果汁之类的,整体水准远高于国内4星酒店的早餐,只不过可惜第一天吃得太冲忙我忘记拍一些照片记录。

名古屋→高山

大部分JR PASS都可以在使用范围内的大型车站更换日本国内使用的票券,这些站台通常就是以市或者府的名称命名的车站,除了关东的大部分站台以外日本国内的JR售票站通常会在6点左右就开门,这样就不需要担心到达机场的时间太晚而无法在机场更换票券赶不上第二日一早的火车。JR东海的国内票券与关西的票券有些不同,在使用者资讯上会有更多的要求,大概是怕被国内居住的人盗用吧,而其他部分都是相同的,更换时必须要告知会从哪一日开始使用,在中间的票上会标注上使用的日期区间。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JR东海的“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乘坐指定席是有次数限制的,全程只能兑换4班车次的指定席,这一点一定要在制定行程的时候计划好,当然超过乘坐次数以后还是可以使用车票乘坐自由席,只不过如果在红叶季、樱花季这些旺季的时候前往可能会没有位置尽量提前做好安排。

从“名古屋”前往“高山”主要有三种交通方式,其一是从我住的酒店附近的巴士站台搭乘飞驒地方最常见的巴士“浓飞巴士”公司的高速巴士前往,其二就是我选择的JR东海公司提供的“飞驒号”特急列车,其三就是选择度最低的到岐阜市再换乘JR高山本线的普通电车。三种交通方式前两种耗费的时间差不多,一般需要150分钟左右,而最后一种无论如何选择都需要耗费五六个小时以上,因此几乎没人会选择,至于价格方面的差距则因为前两种交通方式可以搭配对应的交通券搭乘而价效比更高。

既然提到了两种升龙道的周游券,那就顺便做些点评吧。先看JR东海提供的“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这张券的优点是衔接了升龙道与关西的交通,虽然只有5天的时间,但是可以很好处理了升龙道游玩3、4天以后玩关西移动的交通费用,再看“升龙道巴士周游券广域路线版”,这里只用同等天数的券作对比,与前者比较就可以发现这张券的特色是连线了岐阜和松本,算是比较完整的连线了升龙道的主要旅行区域。

既然是优惠套票,那么更定是要考虑价格是否划算了,两张票的价格分别为14,000和13,000日元,差别不是很大,我就以我的路线来计算两张票的适用区间,上图已经列出了我这次需要搭乘的几个区间交通的费用,红色显示的即为该周游券不包含的费用,最终合计JR的周游券可免费搭乘的区间费用为18,480円,需要另外支付4,320円,而名铁的周游券可免费搭乘的区间费用为10,690円,需要另外支付7,100円,这样就很明显就发现JR的交通票可以省出不少的费用,而名铁的券甚至都不值票价,即便全程单独买票总体的价格也不如JR周游券1.4W加上另外支付的4320日元价格实惠,并且巴士的便捷性是远不如电车的,因此前者的价效比就会更高一些。不过,因为我的路线是转到关西的,这样对于只适用于升龙道区域的名铁周游券本身就会有些路线不符,如果到金泽后再返回“名古屋”,那么就可以另外再免费搭乘4,320円的巴士,这样整个行程免费的费用就会达到15,010円值回票价就应该购买“升龙道巴士周游券广域路线版”。
通过上面的计算分析,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两种券适用区间就是到金泽或者差不多位置的富山后是返回“名古屋”还是去京都,只要是在升龙道有4天到5天的旅行计划,并且会到金泽或富山,然后就可以按照前往关西购买“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而返回“名古屋”就可以购买“升龙道巴士周游券广域路线版”,中途的行程无论如何修改,大致上都会等于或高于我此行的交通费用,毕竟我只有4天的行程而已。

说完周游券我们切回正题,继续这次的旅程。换好JR PASS以后,我们又兑换了第一张指定席的车票,处理好这一切以后,因为两位同行的朋友因为要前往大阪游玩所以就要在这里正式分道扬镳了,而我们在“名古屋站”道别之后也就正式进入了这次4天3夜的升龙道之旅。我们这次行程搭乘的第一班列车就是以这个地方为名的“飞驒号”,虽然是特急列车,从型别上来说相当于国内的动车而已,但是速度是远达不到国内动车的速度,从“名古屋”到“高山”的150多公里因为需要停七八个站台,全程需要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说非常慢了。

不过,对于我这个85后来说,这几个小时的火车根本不算什么,当年春运的绿皮车也不是没挤过,既然要慢慢的坐车,那么就可以顺便欣赏一下周边的日本田园风光。

日本虽然人口也超过了1亿,但是因为大多都集中在都市周边,所以乡间其实还是很空旷的,很多地方还是保持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偶尔路过一些乡村,也只有几间毗邻的农屋,加上正值秋高气爽的时节,还没有荒芜的稻田搭配茂密的植被,还是很令人心旷神怡的。

我就这样看看景拍拍照,两个半小时的车程并不难熬,而逐渐增加的建筑群与增多的电车轨道也预示着我们即将到达今天的目的地“飞驒高山”。

飞驒高山(飞驒高山)

官方网站://kankou.city.takayama.lg.jp/index.html​

正式进入“高山”游玩以前,一定要先熟悉一下“高山”的景点分布,而这份地图可以通过官方的观光网站下载,也可以在车站、观光案内所等地点索取。需要注意的是,“高山”的景点大部分都集中在东面,因此官方出的观光地图是东面朝上的而非常规地图的北面朝上,在检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向。从观光地图上还可以发现大部分景点都在一个10分钟徒步圈的范围内,因此不需要搭乘公共交通就可以轻松地玩遍市内的主要景点。

观光地图的背面还可以检视景点的地址、营业时间、门票费用、公共设施等,是游玩“高山”的必备品,尽量提前准备好。

我们此行“高山”的路线也根据官方的资讯做了排序,“高山”景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宫川朝市”只在每日上午营业,安排行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前往的时间,比如我们因为到达的时间已经10点多了,因此就选择将朝市摆在了优先前往的地点,之后再根据景点的远近选择和安排。

高山駅(高山站)

当我们下了火车进入“高山站”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飞驒地方的家俱展示,正如前文介绍过,升龙道附近有知名的日本阿尔卑斯山脉,而紧邻著飞驒地方的就是飞驒山脉,正所谓依山吃山靠海吃海,“高山”自古以来就是以木工业闻名日本的,参与设计并建设了日本许多的城堡和城市,这也是“高山”引以为傲的一个宣传点,甚至曾经有一段时间,飞驒地方的木材资源被开采一空,这也使得今日的“高山”更加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

步出车站2楼的站台,就可以通过天桥一览“高山站”以及远处日益现代化的城市,之前我提到过的《你的名字》中曾在“飞驒古川站”的站台取景,而这个站台也就是“高山站”后的一个大站台,可惜我们此行没有前往那里的计划只好用“高山站”来替代一下。

在“高山站”附近的“浓飞巴士中心”我又购买了这张“高山~平汤温泉~新穗高温泉间”的3日自由乘车券,前面介绍过我购买的“高山、北陆区间周游券”需要额外支付前往新穗高温泉的交通费用,因此我通过浓飞巴士的官网挖到了这张交通券,除了我计算的需要另外支付的4,320円以外,还包括新穗高缆车的往返票2,900円,这样已经值回票价,加上可以在平汤温泉的“阿尔卑斯街道平汤”这个巴士站台的餐厅吃饭享受1,000円的优惠,所以在不需要使用“升龙道巴士周游券广域路线版”情况下,这张券是非常实惠的一张游览新穗高温泉的套票,不过这张票通常只有日本人会买,所以在浓飞巴士官网并没有中文的资讯,必须通过日文接口检视。

医王山 飞驒国分寺(医王山 飞驒国分寺)

官方网站://hidakokubunji.jp/

从“高山站”出来一百米左右的距离就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而这间名为“医王山 飞驒国分寺”就是“高山”最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没有之一。寺庙的总称是以山号加地名再加寺名来定义,在这里的山号实际上是来源于中国佛教,在藏传佛教或者南传佛教中并没有山号一说,据说这种叫法的起源来自隋唐时期,是为了区分同名的寺庙而使用了附近的山名来做区别,而到了日本也有衍生出一些以佛教用语来定义的山号。至于飞騨国分寺,实际上应该是飞驒加上国分寺,飞驒指的自然就是飞驒地方也可以说是古日本的令制国“飞驒国”,国分寺则是奈良时代日本第四十五代天皇圣武天皇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的寺庙,全称应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之寺”是用来保佑国泰民安的,大概就与古中国的护国寺是类似的东西。

寺庙内大部分建筑物都是日本国家指定的重要文化财产,除了一直重建的三重塔、移植而来的钟楼门、保留下来的七重塔遗址以外,就属室町时代重建的“本堂”以及门口那株一千两百多年的银杏树最有历史价值,前者是日本国内现存的国分寺中唯四的一直储存著当初建寺时期的建筑体的寺庙之一,另外三座寺庙分别在赞岐、土佐与信浓。至于“本堂”内主要供奉的就是“药师如来”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是给希望祈求健康消灾的信徒们供奉的。

而那颗“大银杏”就位于本堂的侧面,因为历史久远已经长成了一颗很惊人的树木,甚至入选了“飞騨・美浓红叶33选”之一,如果在红叶季前往就会看到非常美丽的黄杏,可惜我们去的时候还是早秋,无缘目睹这一美景,只能用官方的图替代,而我们在“高山”的“觅枫之旅”也因此宣告失败。

宫川朝市(宫川朝市)

官方网站://www.asaichi.net/

从“医王山 飞驒国分寺”返回大路后,我们继续前行两百米就看到了穿过“高山”的唯一的河流“宫川”,从周围山脉上流下来的山脉水汇聚成了这条河流,这种依水而建的城镇模式在日本很多地方都可见,特别是像“高山”这样的古城镇几乎都选择了这样的城市风格,比如那更加知名的京都府也是建立在鸭川之上。

宫川上架著的就是名为“锻冶桥”的一座桥梁,穿过桥梁后就可以看见日本三大早市之一的“宫川朝市”,据记载这个早市始于江户时代中期,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市主要贩售的都是一些当地的土特产和纪念品,比较特殊的有一些农户自制的醃菜、干料以及大名鼎鼎的“一位一刀雕”,后者是一种只使用一块木材雕刻出的木雕工艺品。不过这类早市早就成了游客们的天下,几乎见不到当地人的身影,此起彼伏的都是英文、中文的交流声,我们也只是稍作停留就离开前往下个目的地。

这里再插个题外话,如果看过前几年高分日本动画《冰菓》的话,那么肯定就会对于“高山”有些熟悉,因为这部动画就是以“高山”为原型取景制作的,片中对于“宫川”以及周边的景色都是高度还原,也因此“高山”被列入了由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动漫旅游协会主办的“88个动漫圣地(2018年版)”之一

桜山八幡宫(樱山八幡宫)

官方网站://www.hidahachimangu.jp/

穿过“宫川朝市”后就可以看到的一排非常特殊的建筑,这排建筑就是“日下部民艺馆”,前往我们下个目的地“樱山八幡宫”的必经之地,不过我们并没有游览的计划,略做停留就继续前行了。

紧挨着“日下部民艺馆”的是另一间古建筑“吉岛家住宅”,这两栋建筑的外墙都使用了一种特殊的防火涂料,对于这种全木质结构建筑引发火灾时有一定的阻断效果。

继续沿着小路走500米就到了我们今天的第四个目的地“樱山八幡宫”,这间神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日本仁徳天皇的时期(相当于国内的东晋十六国时期),而真正开始建设这间神社的是1968年间,所以实际上这里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而已(官网点这里)。虽然这间神社很年轻,但是这里却是“高山”最重要的“秋之高山祭——八幡祭”的主办地点,而这个祭典也只在我们去的四日后举办,可惜因为时间原因我们无缘观赏到这场最隆重的“高山”祭典。

从侧门进入的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绘马殿”,所谓的“绘马”就是日本神社使用的一种奉纳物,通常是用木板制作的五边形,一面画上画而另一面可以给信徒们写字然后挂在“绘马架”上,就可以将自己的心愿传达给神佛,通常每过一段时间僧侣们都会统一焚烧这些“绘马”。至于为什么会选择“马”,是因为古日本相信马是神明的坐骑,会有信徒捐献马匹给神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方便和节省开支而逐渐转变成如今的“绘马”。

转过“绘马殿”就可以看到“本殿”前的“大石段”,这段19步的阶梯是使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阶梯旁就是在各种日本神社寺庙都可以见到的“手水舍”,只不过“樱山八幡宫”是使用了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大手水石”,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高山”这种依山吃山的城市,对于山地资源的依赖性,而“手水舍”的使用方法我在过去的游记中已经写过,可以参考关西篇的文章。

从“大石段”穿过“神门”以后就是“本殿”了,外侧的是给信徒们参拜的“拜殿”,而真正的“本殿”则隐藏在后侧。“樱山八幡宫”既然是神社,那么必然就不会和寺庙一样供奉佛祖了,因为日本神道教相信“万物皆有灵”,于是乎就有了“八百万神”的说法,其实这种信仰与古中国的道教有些类似,但是日本并不承认这种关系,所以在神社内被供奉就有可能是人、动物甚至是死物。而“高山”的“樱山八幡宫”主要供奉的就是“应神天皇”,他也是日本第一位在史记中可信度比较高的天皇。而在“相殿”里供奉的就是“热田大神”和“香椎大神”,前者就是知名的日本三神器之一的“天丛云剑”又名“草薙剑”的御神体,这御神体就是指神明寄宿的物体让其也能成神的一种设定,后者则是“应神天皇”的父亲“仲哀天皇”,他是日本神话时代最后一位天皇,因此其真实性并不可考。

飞騨高山狮子会馆(飞驒高山狮子会馆)

官方网站://www.takayamakarakuri.jp/

在“樱山八幡宫”边上有一个没什么人气的房子却起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飞驒高山狮子会馆”,这里的人气甚至缺到需要工作人员在门口吆喝发传单,这也是我在日本难得见到的情景。

入内参观是需要支付600円/人,这大概也是人气不好的原因,不过我比较喜欢看一些比较地方特色的东西,所以在计划行程的时候就选择了这里。

前面介绍过“高山”自古都以木工闻名日本,而“飞驒高山狮子会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民间技艺会馆,入馆就可以看到应该是从中国传承过去的木工工具。

在工具旁的展厅内就陈列著收集自日本各地工匠们制作的狮子头,这种狮子头多是一些驱邪纳福之物,一些使用整根木头雕刻出的狮子头也展示了日本工匠的手艺。

参观完展厅以后还可以观看一场表演,表演前会有专人解说会馆的历史和表演的由来等,不过全程日语解说只是在边上的视讯会有一些英文字幕,对于不会日语的人来说理解上会比较困难了。表演是依靠各种机关操作的人偶完成,可以一睹古人的一些奇技淫巧,几乎是把机关术运用到了神乎其神的地步,这里就不多做剧透,至少这场表演就让我觉得600円的门票值得出。

看完表演以后在出口处还有一间买土特产和伴手礼的店,我们也不免俗的买上了几个狮子头的吉祥物,可以作为伴手礼送给年纪小的女性朋友。

つづみそば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39hida.com/tsuzumi/

当我们逛完前面五个景点以后,时间已经12点多了,又到了要吃饭的时间,从“飞驒高山狮子会馆”出来沿着“宫川”往“高山站”的方向走即可到达我们中午要去的中华拉面店“つづみそば”。

一进门的玄关处就布置了一些很有地方特色的小饰物,因为是家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店,所以在装修布置上还是非常复古的。

如同大部分的日本传统拉面店这里也保留着吧台的设计,在老板面前哧溜哧溜的吃面是日本人对老板厨艺最大的赞赏,而吧台上悬挂著的一些荣誉也彰显了这家店的历史。在日本的美食点评网站“食べログ”拥有3.5分左右的高分(满分5分)已经算是不错的评价了,毕竟大部分米其林餐厅也只有4分左右。

作为一个肉食爱好者,我选择了店内的招牌“叉烧面”,以酱油和猪骨做汤底,搭配自制的叉烧,拉面也有咬劲,整体上算是不错的一份日本拉面。

而我老婆选择了更加传统的“中华拉面”,实际上就是少了叉烧的普通版拉面,据说这家店自开业以来就不曾改变过拉面的口味,也是很多当地人喜爱这里的原因。

古い町并(古街)

从拉面馆子出来后,我就发现了隔壁商业街上显目的“飞驒猴宝宝”吉祥物,据说也是取音“圆满”、“良缘”的意思,是飞驒地方不错的伴手礼选择。

然后再穿过几个街道,我们就在“锻冶桥”边上的商业街找到了《冰菓》中出现过的那尊“高山”地标性的招财猫,看到这尊吉祥物就表示离我们下午的第一个目的地“古街”不远了。

“高山”的“古街”可以说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景点,这不仅仅是那些被日本指定为“重要传统建筑群保护区”的建筑物功劳,更加重要的是这里有非常多好吃的小吃。

这些小吃里面要说人气最旺的当然就是这家“飞騨 こって牛”,几乎每一位到这里的游客都会被这家店吸引过去。店铺以飞驒牛作为卖点,搭配日本最常见的寿司与创新的绿藻煎饼来贩售自然是吸足了眼球,在“食べログ”上3.5分左右的高分也代表了这家店的水准(官方网站://takayama-kotteushi.jp/)。

我先点了一份“三种综合寿司组”,从左到右依次是搭配竹炭盐的“飞驒牛 握寿司”、搭配生姜酱油的“飞驒牛 握寿司”以及加了生蛋黄与自制甜辣酱的“飞驒牛 军舰”,底下承托著的就是非卖品的自制绿藻煎饼。牛肉的口感非常好,经过简单的炙烤就触发了食材本身的甜味与鲜味,搭配店家的调味料让牛肉的味道更加的协调,味道非常不错。

吃完综合口味以后,就是这份顶级的“飞驒牛 牛脂握寿司”,因为选用了牛肉霜降油花较多的部分,搭配芥末和白葱丝,让整体的口感提升了一个层次,不会很油又入口即化,要优于前面的普通部位的“飞驒牛 握寿司”。

吃完寿司以后,我们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在不远处又发现了一家以飞驒牛为卖点的包子铺“牛まんカフェ喜八郎”,同是面食爱好者的我们当然选择进去买几个包子尝尝了(官方网站://www.yama-1.com/kihachiro/)。

最后我们在店里买了一个混了抹茶粉的红豆包与一个飞驒牛肉包,甜的红豆包大概就是甜到腻的程度,而牛肉包却是靠着食材获得了我们一致好评。

在“古街”的南端还有一家名为“いわき”的和果子店,在“食べログ”上也有3.5分左右的高分,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没有营业就无缘品尝了,这家店贩售的是用蕨菜淀粉做成的日式甜点“蕨饼”,算是一种比较当地的甜食,不过在大部分古镇都可以找到类似的食物。

阵屋だんご店

虽然我们没有吃到“蕨饼”,不过与这家店一河之隔的“高山阵屋”门口就有另一家同样在“食べログ”上有3.5高分的日式甜点店“阵屋だんご店”,这家店算是高山比较知名一家连锁和果子店,贩售的是一种比较知名的日本甜点“御手洗团子”。

所谓的“御手洗团子”就是一种糯米团子,吃起来的口感像年糕,但是黏度更高一些,会有一些韧性,本身除了糯米香以外就没什么味道,需要新增香味盐或者自制的酱油来吃,如果喜欢吃年糕或者珍珠丸子一类的东西就一定会喜欢吃这个食物。关于“御手洗团子”的起源,据说与“后醍醐天皇”有关,相传他去京都的“下鸭神社”时,在御手洗池洗手时冒起了5个泡泡,后来就有了表示他洗手时情景的“御手洗团子”。当然除了这种比较美化的故事以外,还有一种更加世俗化的说法是京都的“加茂みたらし茶屋”发明了这种团子,因此那家店的“御手洗团子”甚至有“日本一”的称号,如果去京都路过这家小店可以去试试最正统的“御手洗团子”。

高山阵屋(高山阵屋)

在“阵屋だんご店 ”斜对面立著的就是日本江户时代的武士“山冈 铁舟”的青年像,这位传奇的幕末剑豪禅师在日本拥有非常多的故事,包括那次让日本翻身成为世界强国的“明治维新”事件,当时代表德川幕府的他孤身一人独闯敌营与新政府军的负责人“西乡 隆盛”谈判,以勇气与忠义打动了对方,不仅保全了江户城也就是现在的东京也保证了幕府将军“德川 庆喜”的安全,最终实现了“江户无血开城”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这些政治上的事蹟以外,他本人也是日本剑、禅、书三道的达人,甚至一直影响到近代的日本剑道理念。至于为什么在这里会有他的雕像,那是因为出生在江户即今日的东京的他十岁那年因为父亲升职为“飞驒郡代”而到了高山市居住,所谓“郡代”就是一个地方最高官职的地方官吏。而因此,他整个青年时代几乎都是在高山度过,才有了现在的这尊雕像来纪念与彰显他的功绩。

雕像的身后就是“高山阵屋”的入口了,这也是目前日本仅存的一间“代官所阵屋”,这里的“代官”就是指代替主君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他们的头就是前面提到的“郡代”,而“阵屋”指的就是这些官员办公的场所。

阵屋的人气会比较旺一些,并且时不时会有一些旅行团过来,我们游玩的时候甚至遇到了日本旅行团,不过并不会很影响参观,在入口处还可以领到中文的导览图。

阵屋是我们今天在高山游玩时需要支付门票的第二个景点,不过门票的价格很便宜只需要430円/人,另外这里还提供免费导游的服务,但是只有日语和英语的服务,可以在买门票的时候预约。

进入阵屋参观是需要脱鞋,建筑内部全是木地板与榻榻米地面,有洁癖或者容易出汗的话最好穿着袜子进入,入口处就是地方官的办公室。

穿过办公室就是地方官的住所,在这些住所内曾经还举办过日本将棋的比赛,这位“羽生 名人”就是日本将棋界最优秀的棋士,保持着“七冠王”的记录。

居室的庭廊可以看到阵屋的后院,这里布置著一些非常日系的设施,比如日本庭院常见的“添水”也经过了精心的布置,徒增一份宁静与闲适。

在办公室的另一端房间内展示著就是古日本的审讯室,主要的手段就是中间的“抱石”,审讯的时候会让犯人坐在中间三角形的木材上,然后逐渐增加单块重40kg的石头到犯人身上来逼问。

从审讯室穿过连线的长廊就是从高山城移筑过来的粮仓,如今这里已经被改成了一个展示各种古代日本工具的场所,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护智慧财产权里面是禁止摄影的。

高山→新穂高温泉

从“高山阵屋 ”出来以后,我们在高山市的行程也就结束了,时间也到了下午2点多,而我们要搭乘14点40分的班车前往今晚要住宿的“新穗高温泉”,因此就不做停留的回到了“浓飞巴士中心”。
在“浓飞巴士中心”的大厅正好摆着一台“两替机”,这里就顺便介绍一下这台机器,因为日本还是现金社会,现金的使用率非常高,所以只要在大型的巴士站台或者电车站台都会有这种“两替机”,对于前往日本的游客就不用担心零钱问题,只要塞入纸币就会自动兑换1K日元的零钱并退回多余的纸币。除了车站以外,在日本的巴士上也会有“两替机”,一般情况都是摆在投币机附近,但是要注意的是路线巴士也就是城市内的短途巴士只会提供1K日元-5K日元的兑换,只有高速巴士也就是长途巴士才会提供1W日元的兑换。

从高山市前往“新穗高温泉”的巴士班次不少,从早上7点40开始间隔1小时1班车一直到18点40最后一班车,全程大约为1小时40分钟左右,而我们选择的14点40分的巴士将会在16点多到达我们今晚入住的“枪见馆”,一般入住温泉酒店我都会选择15、16点左右入住,这样乘着傍晚天没黑可以先去泡一个夕阳汤,欣赏一下温泉胜地的夕阳美景,也可以借着傍晚的阳光在酒店内逛逛了解一下酒店的结构和历史。

当我们到达离酒店最近的站台“中尾高原口駅”时,正好是太阳即将从身后的高山慢慢落下的时候,而对面山上的绿植在夕阳的照耀下已经可以看出有一些红叶的痕迹了。

在站台附近是一条从山里流下的山脉水汇聚成的小溪,而这些小溪就是形成飞驒地区众多河川的源泉,折回小溪上的公路桥就有一条通往我们今晚的温泉旅店“枪见馆”所在的小路,在我们就要进入小路的时候正好遇到了来接我们的馆主丈夫铃木先生开着他的商旅车正要转入公路,其实遇到铃木先生还是让我颇为意外的,当初在预定的时候我曾经填过到达的方式和时间并没有特意要求接送,不过那已经是4个月前的事了,结果铃木先生还真的开着车子来接我们了,这让我们对旅店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
既然提到了预约,这里就提一下这家酒店的预约,实际上我们在预约的时候还是经历了很多曲折。这家旅店算是非常隐祕的旅店,国内目前没有任何直接可以预约的渠道,只能通过官网英文页面的预约通道预约,提交申请以后还是要等酒店回信,酒店内只有铃木先生会一些英语,所以每日只有固定的时间会回邮件,通常是上午并且只回一封,有时候周末比较忙的时候也不一定会回邮件,在计划行程的初期同行的两位朋友原本是打算和我们一同游玩的,结果后来她们想去大阪游玩,所以我是先定了两间再取消了一间,就这么来来回回差不多发了半个月的信才预约成功,只要收到酒店确认的回复后就不用担心了,目前为止我还没遇到去日本有未履约的行为,就可以放心的计划行程了。

枪见馆(枪见馆)

晚餐★★★★★ 早餐★★★★☆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daiwaroynet.jp/nagoya-taikodoriguchi/
房间型别:民芸调タイプ(传统和室房) 2食付
房间费用:¥37,020円

位于“新穗高温泉”的“枪见馆”最初是在1925年由初代馆主“林 善之助”在爬附近的“枪岳”偶然发现的温泉,当时他就以“林家旅馆”为名在这里开了一间温泉旅店。

直到1949年,初代馆主和二代目馆主才在“枪岳”的登山口建立起了“枪见旅馆”,而在1968年初代馆主因意外去世才由二代目馆主也就是上图正中那位年长女性继承并发展,在她手中抱着的女儿就是现在的三代目馆主。

最后到了三代目馆主继承旅店已经是1981年,经过三代目女将的苦心经营,旅店不断壮大,并且为了保留日本逝去的美好时代记忆,三代目馆主将自己在新泻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宅移筑到了这里,直到2000年才有了今日的“枪见馆”。

聊完了旅馆的历史就要继续我们的旅程了,负责外务的馆主丈夫铃木先生将我们载到了旅店的停车场,然后就推着我们的行李带我们进入旅店,穿过停车场旁的一条小径就是“枪见馆”的大门了,除了名字与店徽以外,就是那盏代表着身份的“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灯笼。

大门的角落里还摆放著几个“貉雕像”,在上一次的日本游记中我也提及过这些“貉雕像”有着有辟邪、 避灾也有招财、聚福的意思,这里再补充一下关于这种叫貉又叫狸猫的动物雕像能带来好运的说法都源自于他那硕大的“蛋蛋”,这也是为什么这些雕像下面会挂著两坨不成比例的“蛋蛋”的原因。

进入旅店后就可以看到各种充满日风物件,小到一盏台灯都是精心挑选的,整体高度统一的风格展现了日本“古民宅”的历史文化风貌。

入口的拐角处还摆设著各种很当地化的物件,除了日本人谜之喜爱的猫头鹰可以忽略掉以外,包括高山的“飞驒猴宝宝”也被放在这里当做装饰,至于边上的那些农活工具则是因为“枪见馆”创业之初是以“古农家”为基础发展建设起来的。

穿过入口的长廊就是旅店的大堂了,此刻铃木先生已经回到了柜台前准备给我们办理入住手续,而我们的行李则已经由工作人员送到了我们的房间。

柜台正对着的是利用山脉水天然降温的水吧,这些直接从山里引过来的山脉水本身的温度就只有几度而已,通过不断流动就可以达到冷藏的效果,水吧里会提供一些比较当地的饮品比如高山产的煎茶以及飞驒牛奶之类的,所有商品都可以随意拿取只要在柜台登记即可,费用都是退房的时候一起收取。

水吧末端冒着热气的就是取自自家温泉的热饮吧,依靠四五十度的温泉水不断流动来保持饮品的温度,不过热饮就比较少了,只有一些牛奶、咖啡类而已,除了热饮以外还有温泉乡必不可少的温泉蛋可以取食。

大堂的另一端就是一间展示日本农屋比较常见的“围炉里”了,通过在房间中央预留的一个正方形空间铺上一些灰再点上一些炭火就可以让围坐在炭火旁的人们一边品茗一边取暖,也是以前日本农家吃饭的场所。登记完以后,铃木先生还很热情的一定要在这里帮我们合个影。

从围炉里看向旅店的大堂就可以看到整间旅店很好地保留了古日本农舍的厚重感,各种木制梁、柱搭配着怀旧风格的装饰品无不再向住客们展示著这里的历史感。

办理好入住手续以后,铃木先生就带着我们前往二楼的房间,因为我们预订的比较早定的又是日式传统房间,所以幸运的被分配到了二楼比较好的房间。

房间的玄关直接连着的就是洗漱室,这也是很多日本温泉酒店比较常见的房间设计,将空间利用到极致,也方便住客回到房间就可以洗漱。

我们订的房间是和室,通常住日本的民宿或者温泉酒店我偏好选择和室榻榻米房间,比和洋室的房间舒适一些,因为大部分日本的和洋室房间都是1米的小床远不如地铺睡的宽敞舒适。

房间的另一端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围炉里”,可以让住客自己在房间内体验一下日本古农家的生活,围炉边上提供了固态酒精和竹炭,可以自己点起来取暖,虽然我们是在十月初去的,白天在高山还是有些热的,可是到了山里气温就骤降了十度以上,只穿了短袖的我们还真的需要点火来取暖。不过这种“围炉里”只有我们预定的日式传统房才有,普通的和室提供的是较大的客厅以及和洋室提供的内汤,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

经过十几分钟的尝试,我终于成功地将竹炭点了起来,为了自己的生命着想不要被人以为是自杀我还是开着窗户来点炭,但是室外已经不到10度的气温已经不是这点炭能抵御,只吹了一会冷风就有些受不了的我们就决定先去温泉里放松一下。

旅店每间房间内都有一张温泉地图,可惜我没有拍下来,只好用官网的地图替代了,旅店提供的地图是以温泉的名字表示,而官网的地图则是以温泉型别来表示。旅店有7个室外露天温泉和1个露天足汤,想要泡温泉必须先去室内的大浴场洗漱干净再穿着浴衣走到室外泡汤,因为旅店有混浴所以比较特殊的给女性提供了一种泡汤衣,不过在一些去过的游记中我看到有些人会穿着泳衣去泡混汤,这是日本温泉旅店禁止的事,为了不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又怕泡混汤的话,建议选择边上的贷切温泉体验。

从大浴场去露天温泉的出口处摆放著一些斗笠,这些斗笠是在冬天去室外泡温泉时挡雪用的,如果要说“新穗高温泉”什么时间最美那一定是一边下著雪一边泡温泉了,可惜我们去的时候还没到下雪的时节就无缘见识这种美景了。

开启通往露天温泉的侧门,就可以看到建在山谷溪流间的一排建筑,这些房子内部就是旅店的露天温泉了。临近傍晚的室外气温已经降到10度左右,从室内出来穿着单薄浴衣的我们已经抵御不了室外的低温,只好先回房补了一件绵外套再来泡汤,温泉内部当然不能随意拍照,不过等到没人的时候当然也是可以拍的,而我也准备在第二天清晨起来泡早汤的时候再来拍一些温泉内部的照片。

当我们舒舒服服的泡完一个夕阳汤以后,就到了晚餐的时间,旅店的晚餐统一安排在6点以后,需要住客们自行前往“食事处”食用。旅店的餐厅也采用了“围炉里”的模式,每一间房的客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座席,然后端坐在榻榻米上,餐食都是放在榻榻米上,需要席地而坐再夹起食物来吃,对于外国人来说还是有些累的。座席的侧面摆着料理长高原先生设计的秋季“乡土会席”选单,从“先付”、“八寸”到“油もの”、“酢もの”提供了完整的一汁八菜。

首先上的就是“先付”,是一种用茄子做的凉拌菜,搭配秋葵的口感非常清爽,这家旅店所使用的食材都是来自附近山里的农舍,所以新鲜度都非常好。

吃完“先付”以后就是标准的“八寸”了,所谓的“八寸”就是指在一个差不多八寸也就是24cm左右的盘子里装着各种正好可以一口吃掉的小菜,通常这些菜是被当做下酒菜的,这也是会席料理都会附带一份“食前酒”的缘故,当然也可以自行另外再点一些当地的酒来喝。“八寸”内的菜品也是依照季节、地域性来安排,而今晚的“八寸”同样是取材自山地内的当季食材,比如牛蒡泥、醃菜、菌菇之类的,为了配合季节的主题还附上了煎秋刀鱼段,荤素搭配的很好也非常适合配着酒来吃。

在桌子旁使用当地特制的炉具加热的是当季的时蔬清汤,口感非常清淡,可以在餐前就喝上一碗,因为有炉具加热即便到餐后再喝也不会变冷。

吃完前菜后就到了今天的主菜了,首先上的是非常当地特色的岩鱼又名日本红点鲑是日本特有的一种淡水鲑鱼,在很多山里的温泉旅店都可以看到这种岩鱼料理,而这家“枪见馆”就提供了这种淡水鱼的刺身。对于淡水鱼的刺身我见过一些料理馆子是会用热水来冲洗或者略为川烫一下来去腥和去虫,所以肉色与一般海鱼刺身相比会略显暗沉一些,但是基本上也只是个洗净的效果鱼片依然还是夹生的,如果对于生食无感的人来说可能就有些下不去口了。

吃这道生鱼片还是需要一些心理准备的,所有的岩鱼都是马上处理就上桌,鱼头和鱼尾的部分还是会对刺激作出反应,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来说就有些残忍了,有种生食其肉的感觉。吃的时候可以蘸着边上的黄芥末酱来吃,因为是小溪鱼所以肉质会结实一些缺少海鱼略带甜味的鲜度不过整体来说算是比较新奇的一种生鱼片。除了岩鱼刺身另外还有一道飞驒牛炙烤牛肉片,略微炙烤的牛肉大约只有一两成的熟度,但是因为使用了飞驒牛比较好的部位所以嫩度极佳,也是非常不错的一道料理。

吃完“生鱼片”后就是“烤物”了,“枪见馆”一年四季的“烤物”都是一样的碳烤岩鱼,通过使用木签串起来的岩鱼架在炭火边上慢慢烘烤而成,因为只使用了简单的海盐附着在鱼身上所以保持了食材本身的鲜度,另外要注意的是食用的时候一定要去除鱼鳍、鱼尾这些附着大量盐巴的部位,不然吃到一嘴盐绝对会被齁著。

整套料理的重点就是这道“台物”飞驒牛朴叶烧了,这道料理算是飞驒地方的特色料理,采用飞驒地方常见的略带芳香的朴树叶子来烘托食材,不过大部分飞驒料理馆子都是以味噌来调味,“枪见馆”则使用了更加当地化的鲜菌菇与黄油来增添食材的香味,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搭配了。这道菜是直接架在中间的炭火上慢慢烘烤烹饪的,实际上菜要先于“生鱼片”,但是等到食材熟透已经到吃好“烤物”之后了,所以被排在了主食最后的位置。因为食材的优势无论怎么料理都不会很难吃,牛肉入口即化,搭配菌菇的鲜味是非常好的下饭菜。

吃完“台物”所有的主菜都结束了,接下去就是小吃、配菜的部分了,首先上的就是日本各类料理都很常见的“油物”了,“枪见馆”提供的是非常常见的豆皮、紫苏叶和海苔的素天妇罗,这道菜品就略显得普通了,不过料理长考虑了荤素搭配在一顿大鱼大肉之后来这么一道素食天妇罗也算是中和食客们的胃了。

最后的甜点部分就是紫薯泥和香草冰淇淋,日本的甜点大部分都是甜到齁的程度,真是不折不扣的甜点,这里的也不例外,不过也有可能是吃完前面盐分较多的烤鱼后再吃甜点会更加甜的缘故吧。

吃完晚饭后,我们这一天的行程也就结束了,晚上我又去温泉里泡了个月光汤,夜间山里的气温已经降到个位数,泡著露天温泉的话会感觉刚刚好非常舒适,一整天的疲劳也会在泡完温泉后完全不见了。从温泉返回房间的途中,我又恰好看到了这张“日本祕汤を守る会”所有成员的印章图,这些印章可是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成为了他们的会员就可以在任意一家成员的店内要一张集印帐,只要在其中一家住宿一晚就可以收集一个印,集满十个以后就可以在提供免费住宿的旅店中住一晚,是种类似酒店忠诚计划的东西,不过也迎合了很多集印爱好者的癖好。

​作为我们此行的第一天,因为涉及到比较多的长途交通,所以整体步行的距离不算多,也只有高山市内的一些景点而已,加上高山市的景点大部分都很集中,所以这一整天的行程算是比较轻松,可以说是第一天的过渡期而已。

Day.3 新穗高温泉→西穂高岳→中の汤温泉

枪见馆(枪见馆)

“枪见馆”在前文介绍过是“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的成员,加入这个协会都会有天然温泉的认证证书,并且会有温泉情报,几乎所有的成员都是“かけ流し”,即为天然喷涌而出的温泉水,而非人工加工或者循环利用的温泉水。从协会官网的资讯可以看到“枪见馆”的一些温泉资讯,首先在温泉水的温度上是偏高的,因为使用了天然喷涌的温泉水,直接接触的水温会达到63度,但是因为旅店位于高山深处通常室外温度会偏低,加上馆内多以露天温泉的形式因此温泉水的体感温度可能在50度左右,另外泉质是“単纯温泉”,所谓“単纯温泉”就是每升水中含有的盐分低于1克,通常这类温泉因为成分比较简单所以对于面板的刺激非常小,对于调整睡眠与安神有非常好的效用。

在“枪见馆”的第二天早晨,我为了拍一下旅店的温泉并且再去泡个清晨的早汤,迎著山间的第一缕阳光我就起来了,从大浴场的边门出来以后迎面就可以看到“枪见馆”的招牌温泉“枪见の汤”。

混汤“枪见の汤”与女性专用的“岩见の汤”实际上是相邻的,从室内的“大浴场”下来就可以看到两个温泉的入口。

虽然“枪见の汤”的是混汤,但是作为“枪见馆”的招牌温泉并且避免一些女性旅客不好意思和陌生男性一起泡汤所以每日会在7点到9点只开放女性进入,但是我在一些网站的评论里看到发生过女性泡汤的时候有日本老年男性闯入的情况,因此即便是在单独开放的时候也建议穿旅店提供的泡汤衣前往,千万不要穿泳衣泡汤,是非常没有礼貌的行为。

“枪见の汤”也是“枪见馆”唯一完全开放的露天温泉,附近便是那条从“飞驒山脉”流下来的山脉水,不过即便是完全开放的露天温泉也不至于对面就是马路,因为酒店处在山坳的位置,实际上马路是在非常高的地方并且有植被覆蓋,因此是无法看到温泉的,不过附近的“新穗高高空缆车”是可以看到这个温泉,但是除非有人用高倍望远镜不然是不可能看到人形也不用过于担心。

既然是“枪见馆”的招牌我当然要来体验一下,昨天已经来过一次的我乘着大清早还没到女性专用的时间我又来泡了个无人的露天温泉,清晨山间的气温大概已经降到四五度左右,这时候泡在温泉里是非常舒适的,可以唤醒身体的全部机能,当然这些都是我拍好温泉的后话了。

无论旅店还是这个招牌温泉都有一个“枪见”的名字,而这个“枪见”我在旅店的历史中也有提及就是附近的“飞驒山脉”中在日本非常知名的“枪ヶ岳”,这座山峰也是日本的第五高峰,海拔3180米,这座高峰就在上图箭头所指的位置,这座山峰也是《日本百名山》作者“深田久弥”心中的日本第一山峰以及日本最难爬的山峰,与“富士山”的神圣地位不同的是,因为人迹罕至加上整个“飞驒山脉”连绵几十公里其难度远高于已经有一些商业化的“富士山”。

挨着“枪见の汤”就是女性专用的“岩见の汤”,这个温泉是仅供女性使用的,任何时候男性都不得入内。

当然为了保护女性的隐私,这个温泉是半封闭的露天温泉,温泉旁有一块大石头遮挡住,因此从外侧是无法看进去的,因为一早只有我一个人来拍照泡汤所以这个温泉就无法入内了。

“まんてんの汤”是靠着前面两个温泉的,同样是位于溪流边的全开放露天温泉,虽然定位是混浴不过依靠一块大石头把男女分开为两个汤。

“まんてんの汤”的入口也分为男性入口和女性入口,然后就可以进入到各自分别的汤池,进入这个温泉一定要注意看清楚入口。

男性这侧的温泉属于靠外侧,因为有块石头遮挡整体视线不如前面的“枪见の汤”,在功能上属于旺季的时候“枪见の汤”太热门时可以分散一些客群过来。

“まんてんの汤”侧边一个开放的温泉就是“なごみの汤”,这个汤实际上是一个足汤,适合一天游玩以后坐在这里松弛一下脚部的肌肉。

足汤周边会有一些植被,如果春夏来泡夜汤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不然坐在这里泡汤多半会成为蚊子的晚餐。

在“なごみの汤”正对面的就是“萤の汤”,位置靠近酒店的山坡侧,算是最隐蔽的一间贷切温泉,名字的来源也是取自夏季会有萤火虫飞入的缘故。

“枪见馆”的贷切温泉是不需要预约的,都可以随到随泡,只要注意每间温泉门口的牌子是否显示空置,当然泡的时候也要把牌子转过来让别人知道里面有人,不然泡到一半有人闯进来就很刺激了。

“萤の汤”内部其实有些阴森,在前一夜我也来过这里,里面阴暗的有些可怕,几乎没见到有人在这里泡汤,大概只有到了盛夏才能体验到这里的乐趣。

挨着“なごみの汤”就是“溪流の汤”,这个温泉是所有贷切温泉里唯一半开放的露天温泉,建在溪流附近而得名。

“溪流の汤”更衣间也是半开放的,在里面换衣可以和外面路过的住客四目相对,我就体验过在这里走出温泉的时候刚好与门口路过的住客对视,有尴尬癌的一定要注意。

入汤坐下以后就看不到路边走过的住客了,虽然是半开放的露天温泉,但是受位置限制汤池也非常小,有些摆不开身体,适合泡半身汤。

再往旅店的深处走去就可以看到“森の汤”,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个贷切温泉被布置在最深处的树林丛中。

汤池完全被绿植包围,内部甚至还贴著冬季有可能会遇到有动物来泡汤的情景,当然大部分都是猴子、松鼠这些小动物,如果遇到了也是很有乐趣的一件事。

至于汤池的内部竟然还布置了一些场景,除了秋千以外还有小型的滑梯,从整体的布置上来说是刻意给带儿童的家庭来泡汤的。

“溪流の汤”对面就是最后一个“播隆の汤”,这里的“播隆”指的是日本知名的苦行僧“播隆上人”,在日本完全开化之前,登山运动一直被认为是神道教、佛教的苦行行为,而“枪ヶ岳”就是这位僧人苦行的时候发现并在这里建了寺庙,而后世也以“播隆祭”来纪念他,旅店也是取此来命名了这个温泉。

汤池也是建在溪流边,在一些过去去过的住客提供资讯中提到这里曾经是一个三个小池子的温泉,而如今已经被改成了一个大型圆池子并略有些开放的温泉。

汤池内部基本上是半遮半掩的,比较适合女性来泡汤,侧面的植被看起来也是红叶植物,如果到了10月中下旬来这里泡汤应该有不错的红叶景观。
拍完了所有的温泉也没有到6点半,我见时间尚早就立马去了“枪见の汤”乘着还没变女性专用泡了个早汤,不到了汤池还真的体会不到“枪见馆”祕汤的精髓,一边欣赏著“飞驒山脉”的层峦耸翠,一边在水气氤氲的温泉中享受清晨的宁静,才能感受到这种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

旅店的早餐安排在7点以后,同样是自行前往“食事処”晚餐时就餐的位置即可。“枪见馆”的早餐当然不会如晚餐一样丰盛,不过也提供了日本料理中最常见的“一汁三菜”,而这种料理组合在会席或者怀石料理中都很常见,也是日本人家常饮食最喜爱的一种组合,和国内的“三菜一汤”的概念类似,只不过日本的“一汁三菜”更加的制式化,通常是一份味噌汤搭配一碗白饭,然后再附上鱼、肉等高蛋白的一道主菜和两道蔬菜、豆腐等的副菜。

除了额外提供的一些开胃小菜以外,“枪见馆”的早餐还提供了半生熟的“温泉蛋”来给住客拌食白米饭,另外这里还要特别介绍一下旅店所选用的日本越光米是由当地的“奥飞騨新鲜村・和仁农园”所生产的稻米,在日本获奖无数(官网://www.eco2you.com/)。

既然提供了这么好的米饭,那么怎么能少了这份旅店自创的“朴叶味噌”,采用前一篇提到过的“飞驒牛朴叶烧”正规做法中的酱料即朴树叶子搭配同样来自当地的“煌き味噌”与葱花,经过炭火慢烤以后散发出浓郁的酱香,拌著米饭就已经可以空口吃上几碗,绝对是这顿早餐最大的亮点。

除了这些在地的美食以外,旅店还提供了一种“奥飞驒の山椒”酱汁,因为山椒本身的风味清幽、辛味悠扬,让这种酱汁拥有了一种独特香味,据说适合各种荤素沙拉。

旅店也提供了一份生菜与黄瓜沙拉,搭配刚才的酱汁食用,算是一种比较日风的生菜沙拉,比较迎合亚洲人的口味。

至于早餐的主菜就是烤三文鱼排了,也是日本很常见的一种早餐搭配,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一份早餐还是有些太重口了,吃惯了豆浆油条蛋饼就算肉包都比不过这餐的卡路里,毕竟那满满的一碗白米饭都比得上我们的午餐了,不过这也是饮食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日本人更加看重早餐的摄入而午餐则更加的随意一些。

在“枪见馆”的主页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主图是一幅捣年糕的图,这也是旅店所提供的一种特殊体验,不过对于生活在浙江的我们来说,年糕是太常见的食物也见识过不少年糕制作过程,加上我们这一天的行程还是比较赶,所以我们并没有参与这个活动,而是选择了在早餐后就退房。

“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的成员旅店都会使用统一的背面印有协会介绍和成员目录的账单纸,旅店所有的消费都可以记账在退房的时候一并收取,而最后我们这1泊2食也花费了40,784円算是我们此行最奢侈的住宿之一。退房以后,铃木先生听我们要前往缆车站时还告知可以亲自送我们前往,这也让我们额外节省了一些时间和开销。

新穂高温泉→西穂高岳

今天的行程很简单,就是坐“新穗高高空缆车”上山,然后通过登山道往“西穂高岳”方向走,首要目标就是到达登“西穂高岳”必经的山中小屋“西穂山庄”,然后根据时间再考虑是否继续前进,当然计划跟不上变化,事实上我们当天去的时候又遇到了一些意外,导致最终我们的行程也止步于“西穂山庄”,而后就折返到“锅平高原”游览完成这一日的行程。
这里顺便再介绍一下在很多国家都比较常见的山中小屋,这种设施是源自于欧美国家,与国内大部分高山都已经高度开发不同的是,国外很多的山脉都处于半开发或者未开发的状态,那么只有一些私人或者国家布置的山中小屋来给登山者提供一些便利,比如阿尔卑斯山脉、洛基山脉这种游客较多的地方都会比较常见,而到了日本山中小屋又发展成了一种提供食宿的简易山中旅店,几乎在所有的日本山脉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建筑,甚至在“飞驒山脉”这种登山者的圣地几乎每座山峰都有对应的山中小屋,为登山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

新穂高ロープウェイ(新穗高高空缆车)

官方网站://shinhotaka-ropeway.jp/

“新穗高高空缆车”一共有4个站台,其中有2个站台位于“锅平高原”所以是分成两段的缆车,高空缆车的构想是从1961年开始,之后经过了将近10年才有了第一代的缆车,而经过了五十几年的发展,如今使用的已经是第三代缆车。

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往返的乘车券,并且为了方便那些登山的游客,往返车票是可以在三日内使用的,票价单程为1,600円而往返只要2,900円,至于我们因为之前提到购买了“高山~平汤温泉~新穗高温泉间”3日自由乘车券因此可以直接在站台更换到往返的车票。

介绍完“新穗高高空缆车”后就继续我们的行程,铃木先生将我们送到了“新穗高温泉站”,结果迎接我们的就是今天行程最大的敌人“雨”,山间多变的天气开始展现,天空中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所以我都没机会在门口拍一下站台就赶紧躲进了里面避雨,为了抓紧时间,我们就搭乘了第一班缆车开始往山上走。

山上的气温要比城市内低上许多,即便是10月头已经可以看到一些红叶植物开始逐渐染上季节的色彩了,等到了全部变色的时候坐在缆车上看一定是另一番风景。

“新穗高高空缆车”第三代缆车采用的是日本唯一的双层设计,这也是因为这里是日本人气很旺的一个观赏景点,而我们当天去的时候就在缆车站排起了长队,几乎上下的缆车都是满载的情况,在旺季前往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时间浪费。

随着海拔的升高,红叶植物也越来越多,中间还夹着一些常青植物,整座山脉的颜色分层也非常明显,这些红叶与冬天的雪景也是这里最大的看点。

当缆车快要到达最后的“西穂高口站”时,就可以看到侧面那座最高的“烧岳”,这座山峰就是“飞騨山脉”中最活跃也是唯一处在活动期的活火山,也为这一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温泉资源。

西穂高口駅(西穂高口站)

“西穂高口站”海拔为2,156米,是“新穗高高空缆车”最高的一站,拥有天然优势的站台自然开发出了“展望台”,在两千多米的地方俯瞰整个“飞驒山脉”才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展望台”的指示牌旁还立著个很有日本特色的红色邮箱,这种邮箱都是给游客寄送旅行明信片所用,我在之前的游记中也提到过“高野山”上也有类似的邮箱,可见日本也曾经流行过这种旅行明信片。

西穂高岳

“西穂山庄”是攀登“穂高连峰”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哪个方向过来都会到这里略做休整再去做最后的登顶冲刺,也是一个山中过夜准备清晨登顶看日出的好起点。

以“西穂山庄”为中心的路线中又属从“西穂高口站”过来的路线最为简单,“西穂山庄”官网提供的路线资讯中已经将所有路线的难易度用颜色来表示,除了初心者的蓝色以外,黄色则属于一般登山者路线,至于红色路线就是专业的登山路线了没有一些装置和胆量的人切勿轻易尝试。这里对于红色路线日本的一些登山网站也有一些登山提示,以半开发的富士山为例,倘若富士山登顶的难度是1星,那么这里红色的路线差不多等于3星难度,另外前面提到的“枪ヶ岳”同样也是3星难度的登山路线。关于这些路线真正的危险性可以搜寻一些国内登山爱好者的游记,虽然数量很少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中途有一些道路是真的在悬崖峭壁上攀爬,所以要来这里挑战一定要量力而为。

介绍完“穂高连峰”的登山情况就继续说我们的旅程,从“西穂高口站”往“穂高连峰”去的登山口在车站4楼“マウントビュー”这个餐食店的后门,车站内部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只在门口的位置有一个“千石园地登山口”的指示牌,我们找的时候也是多方打听才发现这个出口。

从出口出来以后就可以看到一条小路往山里去,进入小路就可以见到名为“千石园地”的自然保护区,这里生长著一些高山野生植物,也有一些小动物偶尔会来这里玩爽,据说再过一个月到11月份开始下雪以后,这里还会挖出一条“雪の回廊”,那又是另一种风景了。

转过一个拐角,我们就看到了“播隆上人”的雕像,在日本一直有对开山辟路者的崇拜,而我之前也介绍过在古日本只有神道教、佛教内的人士才会登山来苦行,因此这里的信徒们也放置了这么一个指路的雕像来纪念这位得道高僧,有一种造福后人的意味,不过日本的这些苦行者并不只是自身修行而是真的泽被后世,他们通常都会推动当地来建设登山道也提供了第一手的登山资讯为后世许多的登山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穿过佛像以后,又是一段隐没在绿植中的小路,这条小路通向的就是我们今日上山的登山道,而这段路也是最后一段好走的登山道。

随着小道收窄,我们就到了“千石园地”另一端的出口,从这个口出去以后就是正式的登山道了,两旁立著的几个牌子都在警示登山者一定要对自然保持着敬畏和爱护之心,也明确写着登山一定要准备专业的登山装备,一般游客要慎重进入,不过作为一个曾经的登山爱好者的我来说并没有把初心者的登山道放在心上,所以只穿着轻便的短袖和长裤就开始登山了。

进入山林以后就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红叶植物,这也让早秋就来到日本的我们终于可以见识到日本的红叶季美景。

差不多走了十几分钟左右,就可以通过山林间的缝隙看到山顶的山庄,因为这条山道是沿着山坡往上走,所以整个行程中间可以断断续续的看到山庄的存在,对于登山者来说算是一种很好的心理安慰了。

大部分登山道都是这样的斜坡,以土石路为主,走起来不算难走,只要注意脚下保持重心加上两旁的树木也多,安全度还算不错。

偶尔一些地方也会放置一些指路牌,有的在树上、有的在地上、也有一些因为气候原因被破坏了,据说这些路标都是“西穗山庄”员工自发放置的。

虽然已经到了秋天,山林的小路上还是有一些非常鲜艳的野果,而探寻这些东西也成了我们登山途中的一大乐趣。

并不是所有的路都是向上的登山路,在一些比较平缓的路面时还可以放慢脚步欣赏一下路边开始慢慢泛红的植被,也是我们与疲劳感对抗的方式。

而在这些平缓的路面就可以看到正对面的“笠ヶ岳”,这座山峰是在1683年由另一位传奇僧人“圆空上人”首次开山,而前面提到的“播隆上人”也正是因为他在1823年登上这里后见识到了“枪ヶ岳”壮丽的景色才有了之后的故事。

随着海拔不断地升高,土石路也逐渐变成了石头路,这些杂乱的石头路也增加了攀登的难度,走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踩踏实了再前进。

有一些石头路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变得有些杂乱,并且在极端天气下也有发生过土石流的情况,行走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脚下石头的稳固性。

经过1个多小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上了“穂高连峰”的山脊,此刻往山下望去,周边一些海拔在两千米以下的山峰已经显得有些渺小,而欣赏这些风景也正是登山的魅力所在。

西穂山荘(西穗山庄)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nishiho.com/

差不多在中午12点左右,我们成功地到达了“西穗山庄”,而此刻天色变得有些昏暗,山风阵阵使得即便在中午气温也开始降到了十度以内,这使得只穿着短袖的我来说有些吃不消了。

山庄门口立著海拔的指示牌,右侧的主建筑就是给登山者提供简单住宿的旅店部分,而左侧的小屋则是提供餐食和纪念品的小店。

当然在这种位置的山中小屋自然不要期待太高,屋内的摆设一切都以简单为主,即便纪念品也以印有山名或者山庄名的T恤为主,为了节省空间就这么悬挂在吧台前面。

餐馆内也只布置了几张桌椅,除了登山旺季以外大部分时间这里都不会有太多的游客,而当天骤降的气温也让馆主在餐厅内点起了电热炉来供暖,另外在大厅的一侧还有一块板子,上面写着每年在登“日本阿尔卑斯山脉”的遇难人员名单以及原因来警示后人,板子上大约每年都有十几个人在这座山脉中出事,因此一定要慎重选择攀登这里的山脉。

山庄的食物也以简便为主,毕竟一个月只能提供两次的物资补寄,首先我们点的是一份“山菜乌冬”,以一种由山庄工作人员自己种的山中野菜做的乌冬面,整体口味偏重口,大概是考虑到登山者大量体力消耗以后需要补充盐分吧。

另一份则是招牌的“西穗拉面”,也只是普通的卤蛋笋干叉烧拉面,一样的重口搭配,不过却是一份很好补充体能的食物。

西穂高口駅(西穂高口站)

我们在“西穗山庄”吃完了午餐以后,山里的云雾越来越浓厚,这个情景看起来是要变天了,为了避免下山的时候遇到意外,我们放弃了继续往“丸山”前进的计划就准备原路返回缆车站了。

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这句熟语是不无道理的,主要是因为上山的重心朝着山侧而下山是朝着外侧,虽然走起来会轻松些,但是一定要控制重心尽量的低,特别是在日本这种比较原始的登山路上,一个脚滑可能就不知滚出去多远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一些上山的时候还不觉得障碍物,在下山的时候会成为致命的绊脚石,行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脚下,控制好速度。

而就在我们走到一半的时候,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天空中飘下了稀稀落落的雪花点,这在山中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意味着山里会迅速降温并且地面也会因此溼滑难走。

山里的雪不仅突如其来更是在几分钟内就转换成了一种粗狂的乱飘模式,这让我们没时间来欣赏这种难得的山间景色而抓紧脚步往山下赶路了,毕竟前面提到我只穿着短袖而已,失温在登山的时候也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再加上刚才在山庄内看到的遇难人员名单,我们的心情还是有些沉重的。

就在这种沉重的心情下,我们几乎没有停留的往缆车站赶去,所幸的是,下雪的情况还没有往缆车站那边蔓延,我们走了一段路后雪就逐渐变小并停了下来,而我们也只花了四五十分钟就赶回了“西穂高口站”。

不过当我们回到站台的时候,外面也已经进入了狂风骤雨的模式,顶楼的展望台也立着警告观景的时候要注意山间的横风,而我也抓着游客去避风的时候去展望台拍了一些景色。

此刻已经无人的展望台正是欣赏“飞驒山脉”的最佳时机,可以看到附近的大部分山峰,而通过展望台上设定的指示牌也可以找寻各个山峰的所在。

因为右侧的“穂高连峰”整体海拔都在3km左右,比其他山峰要高出许多甚至都无法拍到一个框内。不过可惜因为天气的原因,“枪ヶ岳”被云雾所遮盖令我们无法见识到它的真面目,不过本着知足常乐的心态能见识到这样的绝境已经让我们满足。从展望台的位置其实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西穗山庄”的身影,而我们当天所走的路线就是从右侧箭头所指的山脊位置穿越过去,此刻再回头看一下自己爬过的山路还是有一些成就感的。

欣赏完“飞驒山脉”的美景以后,我们回到了“西穂高口站”的2楼的纪念品店,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款刚上市几天的名为“天空云海にごり”的酒,是一种利用不同密度的酒分层来展现云海效果的清酒,不过这是“西穂高口站”的限定品只能在这里买底下的站台都不能买,算是非常特殊的一种伴手礼了。

在“西穂高口站”稍作停留以后,我们就准备返回山脚前往今日住宿的旅店,在下山的缆车上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上山时未曾发现的景观,顺着缆车的执行方向可以由远及近的观赏满山红叶这也让满车的日本人发出了惊叹声。

锅平高原(锅平高原)

“新穗高高空缆车”两段缆车中间有一个“锅平高原”,来得时候为了抓紧时间我们没有逛这里,正好折返的时候两段缆车搭乘的时间差有半小时,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里逗留一会略做游览。

第二段的缆车站台“しらかば平駅”一样也提供餐食和纪念品店,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供游客休息的免费“足汤”以及一个展示“飞驒地方”工艺品与美术品的画廊“飞騨乃风”。

离站台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名为“山楽馆”的奥飞驒自然博物馆,这里收集了“飞驒山脉”的自然风光、影像资料等,不过都是日文资讯所以参观时还是需要一定的日文基础。

馆内的一侧布置著山里存在的野生动物模型,这里面展示的日本黑熊目前在这一区域依然存在着野生品种的目击记录,特别是明日我们要去的另一侧“上高地”就在这一年内发生了多次目击黑熊事件,这也让我出行前查询过一些野外遇到熊要怎么处理的资讯,在日本的登山资料中似乎喜欢使用“熊铃”,但是一些来自加拿大的资讯又表示“熊铃”似乎是与“装死”一样属于传说级的东西也没什么实际作用,所以最后我也只是抱着没这么倒霉的想法什么都没准备就来了这里。

在馆内的另一侧,还有一些为“飞驒山脉”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登山者,多是为后人指路的先驱者,比如最左侧的这位“小池 义清”就开拓出了一条“小池新道”来攀登“枪ヶ岳”,他本身也是这附近的“双六岳”鞍部的“双六小屋”拥有者,目前这间山中小屋是由他的孙子经营,而他儿子“小池 潜”也是一位日本知名的登山爱好者与摄影爱好者,在“山楽馆”的1楼就展示着他儿子的“飞驒山脉”摄影作品展,可以说一家三代都在为这里付出。

新穂高温泉駅(新穗高温泉站)

我们从“锅平高原”返回最下面的“新穗高温泉站”已经下午2点多了,虽然离缆车停运只有两个多小时不过依然有不少的游客在往山上去,经过的缆车都是挤满了人的状态足见这里的热门程度。至于底部的“新穗高温泉站”同样提供餐食和纪念品的贩售,也会有一些限定商品适合作为伴手礼,而我们略做休整以后就搭乘门口的巴士前往今天的旅店。

新穂高高空缆车→中の汤温泉

从“新穗高高空缆车”前往“中之汤温泉”需要前往“平汤温泉”换乘巴士,从缆车站台前往“平汤温泉”的巴士班次比较多能保持1小时1班车,而从“平汤温泉”到“中之汤温泉”则需要搭乘前往“上高地”的巴士,后者的班次就更加密集了,基本保持每半小时一班车,这里前段车依然在我们的“高山~平汤温泉~新穗高温泉间”的3日自由乘车券范围内而后段车则需要另外支付车费,关于日本路线巴士的搭乘方法我在之前的日本关西游记中已经介绍过,想要了解的可以自行翻阅。
从“新穗高高空缆车”前往“中之汤温泉”的巴士加上换乘的时间大约需要六七十分钟左右,前面提到我们在“西穂高岳”突遇了一场雨雪,但是下到山脚以后“新穗高温泉”和“平汤温泉”这一侧只断断续续的下了几场小雨而已,结果当我们坐巴士穿过“飞驒山脉”的隧道以后,处于“西穂高岳”南侧的“上高地”一带竟然下起了瓢泼大雨,这让没有准备雨衣的我们在下车的瞬间就被淋成了落汤鸡。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又遇到了另一个意外,当初定“中之汤温泉”时官网有提醒在“中の汤”站下车后是有一个联络处可以通知旅店来接,然后我们在这里遇到了两位在指挥交通的警察,我在与其中一位沟通后,给我指了一条步行去旅店的道路,然而这条从下车处步行到旅店的路是一条盘山公路差不多要走三四十分钟,但是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联络酒店,只好硬著头皮顶着暴雨前行,当我们走了差不多500米的距离时那位警察突然从后面跑来叫住我们,告诉我们他理解错我们的意思而另一位警察似乎明白了把我们叫回了下车的地方,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旅店的联络处就是这两位警察执勤时身边的小木屋。

中の汤温泉旅馆(中之汤温泉旅馆)

晚餐★★★★☆ 早餐★★★★☆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nakanoyu-onsen.jp/
房间型别:穂高1F 穂高连峰が见える部屋:和室6畳间(和室9.7平方) 2食付
房间费用:¥25,080円

虽然一路上遇到了不少意外,但是我们最终还是顺利的到达了旅馆,“中之汤温泉旅馆”一样是“日本祕汤を守る会”成员之一,也是我们此行的第二家祕汤,正门口显目的协会灯笼也彰显了旅馆的身份。

“日本祕汤を守る会”是由“岩木 一二三”所提倡创办的协会,主旨是在推广一些交通不便又保护着自然环境的传统温泉旅店,所有的成员都经过协会的严格筛选,“かけ流し”是必然的条件,因此只要选择了协会的成员必然会有不错的泡汤体验(官网://www.hitou.or.jp/)。

聊完“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继续聊回旅店,“中之汤温泉旅馆”是在1915年因为隧道工程挖出了一个冒着大量蒸汽的温泉,之后初代馆主就在这个温泉上建起了一家温泉旅店,直到1998年为了追求更好的自然景观与更加方便登山的游客住宿,上一代的馆主才将旅店移到了现在的位置,而原来旅店的位置则遗留下了一个名为“卜伝の汤”的祕汤,也正是这个温泉才让“中之汤温泉旅馆”加入了“日本祕汤を守る会”。

聊完历史我们继续看旅店的内部,在旅店入口处是提供给日归客人摆放鞋子和更换拖鞋的柜子,每日的12:00~17:00是开放给日归客人使用的,只需要支付大人700円和儿童350円就可以使用旅店的温泉。

大堂的设计就比较中规中矩了,是很普通的日本旅店的样子,因为面积比较大所以有一个非常宽大的厅堂,入住的时候服务生会在这里接待我们并提供一些茶水和甜点,从休息室的大窗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霞沢岳”和“西穂高岳”。

大堂正对着的就是前台,大部分时候这里都没有人,工作人员都待在后面的小房间内办公,这家旅店的老板一样还是位“女将”,这也是老式日本旅店常见的经营模式。

前台侧面就是纪念品店,同样采用了记账式,只需要选取自己需要的商品并在前台登记即可,所有的费用在退房的时候一并收取。

在大堂的一角也布置了一个“围炉里”,不过这个“围炉里”与“枪见馆”的比起来就简陋多了,算是标准版,为了合理利用空间,旅店甚至还把一些茶水壶摆在这里供住客们自取。

从纪念品店旁的弄堂拐进去就是“食事处”,“中之汤温泉旅馆”的餐厅采用的也是普通的桌椅,只有大型的宴会厅是榻榻米席但是不开放给普通住客,每日的两餐也是需要住客自行前往这里食用。

在旅店的走廊里还挂著“中之汤温泉旅馆”老板的经营理念,大致上与“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的想法不谋而合,而这样子的祕境旅馆如今受日本经济、人口等因素影响已经越来越少。

旅店的装饰物多以神佛为主,在许多角落都会放置一些神道教的用品,并且这些佛像都还有一些参拜过的痕迹,就不知道是有虔诚的住客还是老板自己本身就是信徒了。

往温泉去的走廊上也有一些神佛的摆件,旅店的温泉房在走廊的另一端,远离住客们的房间,需要穿过大堂和长长的走廊,大概是因为有日归的游客怕打扰到正常的住客所以区分开来吧。

往住客区的走廊上则不再摆放神佛信物,而选择放置了一些纪念品来供住客选择,因为靠近“上高地”这一侧已经是“长野县”,是日本知名的粮食产地,同时这里也出产了许多知名的日本清酒,所以旅店内可以见到不少日本名酒。

旅店的客房分为上下两层,不过因为旅店是建在山坡上的,即便是1层的房间也比大堂所在的楼层要高上一些,但是2楼的房间因为位置更佳也会比1楼的房间贵一些。我们在前一日已经享受了好的房间加上这一日也已经欣赏了“穂高连峰”的美景所以最后只选择了1楼的房间,这也是我选择住宿的一种策略在好的旅店选择中高阶的产品在一般的旅店选择中低端的产品来平衡整个行程的开支。另外这家温泉旅店还比较特殊的提供了“登山者向”的简易房间,需要共用卫生间,这大概是因为“上高地”是攀登“飞驒山脉”非常好的起点或者终点,所以老板考虑到可以增加收入而增设了这类房间。

虽然旅店的一切都很现代化但是所有的房间还是只提供和室,也就是榻榻米地铺,普通的房间与“登山者向”的简易房间除了略大一些以外,就是提供额外的卫生间和洗漱间。

我们在旅店内泡完了舒舒服服的温泉以后就到了晚餐的时间,“中之汤温泉旅馆”提供的一样是“乡土会席”,而我们今天吃到的是由厨师长精心设计的“水无月”,不过整体的菜品和食材都远不如前一日的“枪见馆”但是依然还是有一些亮眼之处。旅店的晚餐会在入住的时间直接询问好吃的时间,等住客到达餐厅的时候所有的餐食都已经摆在了固定位置的桌上,在这家偏僻的旅店我意外的发现了厨房内竟然有两名中国女生在这里打工,虽然交流上没什么障碍了但是几乎全程两位女生也没有和我们有什么交流只是默默上著菜而已。

晚餐的“先付”和“香の物”选用的都是比较山地的食材,左侧的“先付”是一种日本叫做“雪笹”的植物,当然这不是国内常见的那个多肉植物而是一种国内名为“鹿药”的植物,搭配鳕鱼籽美乃滋有种甘苦种带着鲜甜的口感。中间的“香の物”多是一些山地植物,这类酱菜可以作为下酒菜也可以搭配白米饭赖食用。

“炊合せ”提供的是一份虾、藕片和笋的混合蒸物,整体的口感比较清淡,算是不错的一道前菜。

第一道主菜“刺身”就是三文鱼配山葵末,店家选用了新鲜现磨的山葵末而不是一般寿司店常用的辣根替代的芥末酱,因为新鲜的山葵香气很容易挥发,所以通常都会被单独摆盘,吃的时候需要用食材包裹山葵后再蘸酱油,这样才能充分品尝到山葵的香气与生鱼片的鲜甜口感。

吃完“刺身”就是今天的主菜“锅物”了,“中之汤温泉旅馆”最有名的就是这一份“鸭锅”,因为“锅物”是现吃现煮的,上桌还是生食等炉子里的酒精差不多烧完以后锅物也可以食用了,只是简单的用大葱、金针菇搭配最嫩的鸭胸肉部分,经过简单烹煮以后完全吃不出鸭子的骚味但是却有着软嫩咸鲜的口感,搭配着知名的“安昙野”产大米完全可以让食客胃口大开。

最后一道主食就是日本“乡土会席”必不可少的“焼き物”盐烤岩鱼,这里选用的是另一种日本比较常见的香鱼,肉质会比较嫩一些并且有一种淡淡的黄瓜香味。

“中之汤温泉旅馆”另外一个特色是提供现做的荞麦冷面,从磨粉开始全部都是大厨自己亲手制作,搭配海苔和鲣鱼汤底煮后留下的香味,是非常不错的一款冷面,因为手工制作因此也有非常好的嚼劲。

最后一道“蒸し物”就是日本比较常见的“生汤叶豆乳蒸し”,这里的“生汤叶”其实就是没有风干前的腐竹,也就是做豆浆时表面的那层薄膜,而这份“生汤叶豆乳蒸し”吃起来就比较像是咸豆花的口感,但是因为加了一些香料吃起来会有些不同,算是不错的饭后小点。

吃完晚餐以后,我们这一天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这一天虽然经历了登山中的一些意外,但是整体行程还算是顺利,虽然行程距离不算远但是整体的体力消耗还是非常大的,这也让我们吃完晚饭后就回房刷了一会手机就倒头大睡了,也为我们明日的“上高地”徒步做好充分准备。

Day.4 中の汤温泉→上高地→金沢

中の汤温泉旅馆(中之汤温泉旅馆)

“中之汤温泉旅馆”同样是“日本祕汤を守る会”的成员,在其网站上所显示的资料一样是“かけ流し”,不过与我前一日住宿的“枪见馆”不同的是这家温泉就是比较常见的“単纯硫黄温泉”,因为硫的含量比较高,所以温泉室内都会有臭鸡蛋的气味,而这类温泉对于面板病、妇科病、高血压有一定的好处。

在“中之汤温泉旅馆”的第二天早晨,我依然在6点前就起床准备去拍温泉,因为前一晚的大雨室外的溼度到了非常高的程度,浓厚的雾气也预示著今天都将会是溼漉漉的一天。旅店的温泉位于最上层,联通旅店的就是室内的洗浴室与室内温泉,而室外温泉位于旅店的后侧靠山的那头,当我到达温泉的时候因为这家旅店的住客较前日更加的老龄化和当地化,所以这个点竟然已经有不少住客在温泉内泡汤,而我拍照的计划也因此落空了,只好用官网的照片来展示温泉了。

温泉分为男汤和女汤,也有室内和室外分隔,两个汤实际只是一墙之隔,女汤是靠山侧,而男汤则占据了地利可以一睹周边山脉的风景。

除了这两个位于旅店内的温泉以外,前文也介绍过旅店在曾经开店保留下了一个名为“卜伝の汤”的祕汤,而这个祕汤就是当年挖隧道时意外发现的温泉泉眼,祕汤的位置就在我前一晚公交车下车的地方,为了方便住客前去体验这个祕汤,旅店也提供了接送巴士,只需要提前30分钟预约即可。

温泉内部依然是当初原始的样子,泉水因为含有大量的硫会有些浑浊,不过我们这一日没有那么多时间因此就没法来这里泡汤了,当然里面的环境也有些让我们不敢进去体验,在前一日我们路过这里的时候在门口就可以闻到浓厚的臭鸡蛋味道,推荐没有洁癖的人可以去试试这个有些岁月的温泉。

泡完早汤以后又到了早餐的时间,旅店的餐厅位于最底层的位置,要从大堂下楼再穿过一个长廊后就可以到达餐厅。

“中之汤温泉旅馆”的早餐一样是采用“一汁三菜”的菜式,主食是日本人最爱的白米饭了,“安昙野”产的日本大米颗粒比较饱满,香度适中,是非常好的一款日本大米。

“一汁三菜”中的三款酱菜,以山地菜种为主,品种比较丰富,搭配米饭来吃都属于非常开胃的小菜。

主菜同样是煎鱼排,不过旅店没有选用更常见的三文鱼排而是使用了一种白色的鱼,肉质略紧实比较像是鲷鱼。

旅店一样提供半生熟的温泉蛋拌饭,搭配味淋酱汁拌饭让“安昙野”的米香提升了一个级别。

汤品的部分则选用了日本大众化的味噌汤,因为“安昙野”作为日本大米的产地同时也出产以米为原料的味噌,“安昙野味噌”也是日本味噌品类中的名品,因此整个汤品的香味更加浓厚香醇。

最后一道料理是比较特殊的豆腐锅,是将豆汁放在锅内慢慢加热凝固成豆腐,然后加上旅店自制的调味料,吃起来比较像是豆花的口感。

吃饭早饭以后我们就收拾退房,“中之汤温泉旅馆”住宿费用就便宜多了,而旅店使用的账单纸也是信越地区专用,背面只附上了这个地区成员的名录。

当我们从旅店出来,外面的雾气依然没有散去,几乎所有的山都隐藏在了云雾之中,虽然视野上会受到一定的印象但是这种如同仙境一般的感觉却也是另一种乐趣了。

中の汤温泉旅馆→上高地

旅店提供“上高地”的接送服务,因此我们这一天前往“上高地”的行程直接利用了旅店的接送服务,而往“上高地”去的必经之路就是在介绍旅店历史提到的那个隧道工程,当年就是为了挖通“高山”方向和“上高地”方向而进行了这么一个隧道工程,这家旅店也因此诞生,可以说是完完全全依靠“上高地”而存在并生存下去的旅店。

上高地

官方网站://www.kamikochi.or.jp/

从“上高地”官方网站提供的资讯可以看到整个自然公园是个超过10公里的徒步路线,如果想要走到最深处的“横尾”就是个单程10公里超过3小时的徒步路线,不过正常徒步路线是到“徳沢”即可折返,继续往“横尾”去的路线就是攀登“穂高连峰”的南部路线了,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并不适用,即便如此到“徳沢”打个转也是一个5小时的路线,也仅仅适合小部分喜欢徒步、深度游的自由行游客,大部分的团队游客只到“河童桥”打卡即止了,毕竟大部分设施和景点都分布在“上高地観光センター”周围,而往深处去至少也要步行1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第一个景点“明神池”(官网点这里​)。

因为我们今天还要赶到金泽住宿,需要预留几个小时的交通时间因此“上高地”的徒步我也只以“明神池”作为折返点,当然越往里走风景和环境会更加好,加上游客数量的减少观赏景色也更加方便,如果时间充足到“徳沢”也会有不错的收获。我们在行进道路的选择上因为“上高地”徒步道正好以“梓川”为界分为左右两条道,那么我就以中国人习性的靠右行走来选择回路,即从“梓川左岸歩道”过去从“梓川右岸歩道”回,这里的方向也是以我前进的方向来选择左右而不是按照官方定义的左岸和右岸来选择。

这里顺便也介绍一下“上高地”的几种徒步路线,首先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徳沢”徒步路线,全程超过13公里,以普通人的步行速度以及景点观光将会需要5~6个小时左右,因此选择这一条路线最好在“上高地”住宿,如果觉得“上高地”的酒店比较贵,那么“中の汤温泉”、“沢渡温泉”、“白骨温泉”都是不错的选择,当然到“平汤温泉”也可行,但是再往“高山”或者“松本”去住宿就有些累了时间上也不太好把握,推荐度★★★★☆。

这条路线是我个人觉得“上高地”最值得走的路线,折返点一样是在“明神池”,但是从“梓川右岸歩道”回来以后继续往“大正池”方向走,再从“大正池”折返回到巴士站台,同样是超过13公里的路线也需要5~6个小时,“大正池”虽然更加靠外侧但是因为离巴士站台较远所以游客的数量也不多是个不错的观赏景点,当然还有一种优化的路线是直接坐巴士到“大正池”下车然后从这里出发走到“明神池”折返,这样可以节省半个小时左右,推荐度★★★★★。

最普通的旅行团路线就是在“河童桥”与“田代桥”之间一个短距离的折返,几乎看不到任何“上高地”的祕境、溼地的自然风光,但是能领略“穂高连峰”的巍峨,是旅行团节省时间的不二选择,但是不推荐任何一个自由行游客选择这条路线,毕竟花了那么多钱转了那么多车才来到这里如果只走这一两个小时的路线是真的得不偿失,推荐度★★☆☆☆。

这个路线只推荐在“大正池”下车的游客,然后沿着小道走到“上高地观光中心”,当然如果带着行李也可以在“上高地观光中心”寄存以后再往“大正池”走一个折返,但是这样子不如选择“明神池”的折返路线,单程是4公里多需要2小时左右,因为路线的整体难度较低,适合亲子路线或者不想走得太累的游客也可以很好的领略到“上高地”的一些魅力,推荐度★★★☆☆。

上高地観光センター(上高地观光中心)

搭乘着旅店的接送班车我们顺利的到达了“上高地观光中心”,今天有些意外的只有我们两个人来“上高地”游玩,所以这一班车也成了我们的专车,也许正如我说得旅店的住客更加老龄和当地化才会使得来“上高地”旅行的住客很少。在“上高地观光中心”的巴士总站外分布著一些巴士站台,我们到达的时候已经快9点,许多旅行团包的大巴早已占领了这里。

“上高地观光中心”是个多功能的观光案内所,除了是“上高地”的巴士总站以外还提供医疗救助、警务、行李寄存、邮递、旅店预定等服务,因此就成了进入“上高地”的大门。

观光案内所后侧还有一个休息整备场所,可以看到这个时间有不少的登山爱好者在这里整备,我在“上高地”遇到的登山者几乎都配备了专业的登山装置包括冲锋衣、登山包、登山靴、登山杖等,因此想要挑战这里的山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上高地观光中心”后侧的一条小路就是游客们徒步的小道了,不过这条小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标志,存在的位置也比较偏如果不认真找还真的看不到,因此也有一部分人会选择从外面的车道走到“河童桥”这样子就会失去了这种林中漫步的乐趣。

河童桥(河童桥)

从林中小道穿出来以后就是“上高地”中出镜率最高的“河童桥”,此刻的“梓川”因为昨天的那场暴雨流量有些大,可惜的是远处的“穂高连峰”依然隐藏在云雾之中不过也多亏了这些雾气让“河童桥”平添了几分仙气。

继续前行就可以看到路边的“河童桥”历史,最早的桥是在1910年建设的而如今见到的桥则是1997年重新更替的第五代“河童桥”,而真正让“河童桥”成名的就是日本知名作家“芥川 龙之介”在去世那一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河童》,这位拥有悲惨人生的天才作家曾经以登山来缓解他的精神痛苦,而他来到“上高地”的时候就在这样的诗情画意的风景中写出了讽刺和批判上世纪20年代日本社会的《河童》一书,故事中的主人公又恰巧如同我今日一般在晓雾中摸入了“上高地”的群山中而发生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情。
在碑的边上还立著一块特殊提醒,上面写着请远离猴子并且不要随意喂养它们,“上高地”是属于“中部山岳国立公园”里面拥有着非常丰富的动物种类,因此“河童桥”这里经常也会看到猴子的踪影不过我在一些网站的点评中有看到一些游客会给猴子们吃零食注意这是一种禁止的行为。除了猴子以外,“上高地”也是野生月牙熊的活动范围,几乎每年都有游客或者当地人发生过目击事件,因此徒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偏僻的地方尽量不要单独行动。

走近“河童桥”可以看到桥头明显的几个桥名,虽然桥与“芥川 龙之介”的《河童》究竟是谁先谁后已经不可考了,但是这座桥已经因为小说成了地标性的建筑,不过可惜对于大部分关于这里的游记只提到“上高地”的标志是“河童桥”,却不知这背后影藏着一位悲剧文豪的故事,也是另一种悲哀了。

从“河童桥”上可以一睹清澈的“梓川”面貌,因为秋季干燥少雨所以整体的水量还是偏少若不是昨晚的一场大雨可能这条川只有个小溪流的水准,即便下了如此大的雨此刻的河道内依然露出了一截河底的石滩。“河童桥”最引以为傲的可远眺“穂高连峰”与“烧岳”的风景此刻都被这场大雾吞没,不过对于已经见识过“飞驒山脉”壮丽的我们来说当然没什么损失。

清水桥(清水桥)

从“河童桥”沿着“上高地五千尺酒店”外的小路继续前行就可以看到另一座更小的桥,这座桥叫做“清水桥”,这座桥下的河流就是“上高地”另一条重要的河流“清水川”,河流的水源是来自附近山脉“六百山”的雨水汇聚成的地下水,因此受旱季的影响较小并且水质非常清澈,也是“上高地”的饮用水来源并且达到了可以直接饮用的标准。

“清水桥”实际上并不是什么地标性的建筑,不过从“清水桥”开始就进入了“上高地”的“小梨平”区域,这一区域拥有非常多的蔷薇科植物,因此在每年的6月会开出非常多的白色花朵算是不错的一个观赏期,除此之外这一区域还有非常多的红叶植物,进入深秋以后会变得一片金黄是另一个比较适合前往的观赏期,就在我们去的时候,“清水桥”旁已经窜出了几棵红叶枝头,也让我们欣赏了一下“上高地”的秋景。

明神馆(明神馆)

沿着“梓川左岸歩道”我们大约走了四五十分钟就到达了位于“明神池”对岸的“明神馆”,是我们此行的折返点,也是我们的第一个休息处,我们到达“明神馆”已经十点多了,此刻山中的雾气终于已经开始消去,对面的“穂高连峰”颇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

从这里开始的“梓川”水量也明显小了许多,大量的岩石滩裸露在外面,偶尔也会看到一些来野营或者野餐的游客坐在岩石滩上,在秋天的时候这里确实是非常不错的一处度假场所。

“明神馆”本身是一个提供食宿的旅店,在旅店的侧面就是代表这里的“明神岳”不过可惜此刻依然隐匿在雾气之中,大部分到达这里的游客都是登山爱好者,许多人都在馆前的休息处做着登山前的准备。

明神桥(明神桥)

从“明神馆”侧面的一条小路,可以找到“明神池”的指路牌,因为早上的雨馆前的桌椅都已经溼透,所以我们没有在这里休息就继续往“明神池”走去。

穿过了一片小树林以后就可以看到一座木制吊桥耸立在前面,这座桥就是连线“梓川”左右岸的“明神桥”。

当我们到达“明神桥”的时候终于见到了今日的太阳,而太阳的出现也预告着我们终于要告别这一上午的溼漉漉感,对面的山脉也在加快显露出自己的身姿。

与“河童桥”采用一样结构的“明神桥”建成于2003年,因为要比“河童桥”长上不少所以走在上面会有摇晃的感觉。

站在桥上往前望去可以见到这两日我们不曾见过的“飞驒山脉”东侧的“长塀山”,在那座山的山脚就是我前面介绍过的“徳沢”了。

就在我们拍照的时候,作为“明神”的大背景“明神岳”已经显露出了它的山头,这种雾气飘渺的感觉还真会有一种要步入奇境的幻想,难怪“芥川 龙之介”会在这里写出一本日本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了。

明神池

穿过“明神桥”以后,前方的一条小路就是通向“明神池”,在这条小路上有一个明显的木制鸟居,这是因为这里同时也是“穂高神社”的所在,“明神池”就是参拜神社附属的景点,因此这里也叫作“穂高神社”的“镜池”或者“神池”。

进入“穂高神社”是需要买一张300円的门票,日本的神社或者寺庙的门票也就是参拜费,不过即便这样子的门票在日本也是很少见的,多见于“京都”,这也让我觉得“上高地”整体的环境都太过于商业化了。神社供奉的是名为“穂高 见命”的神祇,他是日本神话传说中海神族的一员,同时也是“日本阿尔卑斯山脉”的守护神因此在这里才建有他的“奥宫”,所谓“奥宫”就是同一神社在不同地方的同个社殿。

“穂高神社”本身没什么值得看的,只有一个简陋的社殿与一个社务所,我们观赏的重点当然是放在“明神池”上了。从神社往池子边走可以看到一个小码头,码头旁停著的是被称为“御船”的两艘装饰著龙头和鹢首的木舟,这些木舟将会在几天后的10月8日举行的例祭“御船神事”中担任重要的作用,届时由“本宫”过来的神职人员将会搭乘“御船”在“明神池”中央进行祭祀来祈求山神的保佑并感谢神的恩惠。

走到码头的尽头就可以一睹“镜池”的风采,池中生长著名为“梅花藻”的水草,因为池水清澈见底如同镜子一般因此才有了这一名称。整个“明神池”是呈现葫芦状,靠近神社外侧的就是大一点的“一之池”,池子两旁的树木已经处于早秋略微泛黄的姿态,想必再过一两周会有更加绚丽的色彩吧。

继续往“明神池”的深处走去,不时地小路旁还会有一两株完全变红的植物,整个“明神池”的植物种类非常多植被也很茂密,只不过里面的路就有些不太好走了,加上昨天的那场雨整个都是非常泥泞的,走完这里的路我的鞋子已经处于溼透了的状态。

穿过一层层的植被就可以看到内侧的“二之池”,同样是清澈的池水,因为整个池子位于更内部而拥有了更加丰富的植物,整个色彩上就更加漂亮了。

在“二之池”欣赏美景的时候,我也遇到了不少的国人,都是一些自由行游客,团队基本不会到这么远的位置,是个可以静静欣赏美景的地方。

从“明神池”折返出来,可以在神社的入口旁可以看到池子的石碑,上面除了“明神池”的简介以外还提到了“上条 嘉门次”这位被誉为“日本登山之父”的名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带领开创日本近代登山事业的英国牧师“Weston Relief”成功登顶“穂高连峰”也才有了之后闻名世界的“日本阿尔卑斯山脉”。

梓川右岸歩道(梓川右岸步道)

从“明神池”出来以后我们就沿着“梓川右岸步道”返回“上高地观光中心”,相对于几乎是沿着河岸走的左岸步道来说右岸才能领略到“上高地”徒步真正的魅力。

整个步道是穿越过深处的几个溼地的,树林间的芬多精几乎是到了可以“触控”的程度,在这样的环境中漫步是真的可以让人心旷神怡、纾解压力。

不过因为昨晚的那场大雨,林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画面,一些超过大腿粗细的大树被拦腰折断,甚至有一些还横在路当中,行进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安全。

步道多以石子路为主,即便在这个红叶旺季游客的数量也不太多,另外这个步道就在我们来之前一个多月发生过月牙熊的目击事件,我们走的时候还是有些紧张的。

当我们走到小道的时候,地上还是会有一些积水,这也是我们此行最大的麻烦,整个行程中鞋子都是不断地在吸水,这也对我们之后的行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步道旁的小溪也因为那场雨变得有些湍急,而步道内游客又稀少几乎没什么噪音这也让这水流声被无限放大,倾听这种纯自然的声乐也会让人的身心更加放松。

继续前行,我们又看到了一棵足有一人合抱的大树被拦腰截断,足见昨晚的那场风雨有多么可怖,穿过这片树林以后就到了我们“上高地”的最后一处景点“岳泽溼原”。

岳沢溼原(岳泽溼原)

“岳泽溼原”紧挨着“河童桥”是“清水川”与“梓川”交汇处形成的一大片洼地,国内通常叫这样的地方为“溼地公园”,拥有着非常丰富的藻类植物与木本植物。

除了植物以外在溼地内还可以很容易的看到一些岩鱼,这些小溪鱼会如此大胆的在人类面前畅游也是因为这里有着禁止钓鱼的规定。

“岳泽溼原”内都是不好走的泥泞路,因此通过溼地的唯一道路就是搭建在泥泞路上的木制小道,每条道只有一人宽不过行走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

穿出溼地以后就是“河童桥”,不过这头的游客数量就会明显增多,一些游客会选择往“岳泽溼原”略做游览以后折返,因此会有一些团队游客集中在此,特别是中午抵达以后会有很多人在这里打卡拍照对于观赏景色来说还是会有些影响。

上高地→アルプス街道平汤

当我们从“河童桥”旁的公路走回“上高地观光中心”中心的时候,中午的人气明显要旺多了,众多的外国游客开始涌入这里,而“上高地”也是港澳台地区旅行团热门路线,仅仅我们在这里等候巴士的十几分钟里就目睹了至少有四五辆包了“浓飞巴士”公司大巴的旅行团来这里,所以想要安排“上高地”徒步路线的尽量选择一早前往会好上许多。

我们下午将要回到“高山”继续搭乘“飞驒号”前往“金泽”,从“上高地”前往“高山”并没有直达巴士,需要在“平汤温泉”的“阿尔卑斯街道平汤”这里换乘巴士,虽然换乘比较麻烦不过好在两条路线都是热门路线因此班次基本都是半小时左右还算方便,加上我们上午的行程结束以后已经12点多了,需要在“阿尔卑斯街道平汤”这里解决午餐也正好消耗掉之前提到的“高山~平汤温泉~新穗高温泉间”3日自由乘车券所提供的1,000円的优惠券,因此就准备先前往“阿尔卑斯街道平汤”。

アルプス街道平汤(阿尔卑斯街道平汤)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nouhibus.co.jp/alps/

与“上高地观光中心”一样,“阿尔卑斯街道平汤”本身也是一个公交车站台、纪念品店、餐厅、温泉多功能合一的场所,我们为了那1,000円的优惠券所以选择了今日的午餐在这里解决。这里的餐厅是完全自助式的,需要自己去自动贩卖机上购买相应食物的餐券,如果有优惠券的可以直接塞入机器就可以扣减。

虽然在这里的午餐是因为优惠券而安排的,结果这顿午餐却惊艳到了我们,首先我点的就是这两天温泉旅店都没有品尝到的正版“飞驒牛朴叶烧”定食,虽然只是个像食堂一样的餐厅但是所提供的“飞驒牛”却是品质很好的霜降油花分布均匀的部位,搭配香菇的鲜味与葱花的香味,再依靠“安昙野”产的浓厚味增与朴叶独特的味道激发了“飞驒牛”的鲜甜绝对是一道非常值得品尝的料理。

定食还提供一份酱萝卜与橙子作为前菜与餐后甜点,萝卜作为最适合搭配牛肉的蔬菜在各类的牛肉定食中出镜率很高,而橙子则是“飞驒地区”比较多见的特产了。

我们点的另一份定食是“飞驒牛牛排”,经过火烤至5成熟的牛排搭配一些菌菇、蔬果的盖饭,整体上还算是不错但是因为价格上与前面的“飞驒牛朴叶烧”定食差不多就显得有些不如前者了。

这份定食除了酱萝卜片以外还提供一份味噌汤,选用的也是前面烹饪牛肉使用的“安昙野”味增,味道非常浓厚。

アルプス街道平汤→金沢

从“平汤温泉”前往“金泽”,我们选择了可以利用我们手中交通券到“高山”转乘“飞驒号”然后再在“富山”转乘新干线的坐法,这样大概全程加上换乘的时间也需要3个半小时左右,还有一种更快的方式是直接坐直达“富山”的巴士然后在前方的“猪谷站”再换乘“飞驒号”到“富山”去“金泽”可以节省掉半个小时,不过这程巴士不在我们购买的“高山~平汤温泉~新穗高温泉间”3日自由乘车券范围中,因此我们选择了前面的路线。

当我们到达“高山站”的时候,又发现了一样新奇的玩意,这是我们前两天过来得时候没有注意到的,就是“高山”的特产“祭屋台”,实际上在前天我们去的“樱山八幡宫”里还设有一个“屋台会馆”是一个展示“祭屋台”的博物馆,这类的“祭屋台”实际上就是日本各类祭奠中巡游中比较常见的神轿彩车,而高山利用周边丰富的木材资源创造出了这种纯木质结构的“祭屋台”。

下到车站以后就来到了我们前日踏入高山第一步迈进的站台,“飞驒号”算是“JR东海”公司拥有的几条拥有自己名字的特急列车之一,配色是醒目的橙白相间,机型上采用的是“JR东海”公司自己研发的气动车,我们不仅搭乘这这辆车来到了“飞驒地区”也将搭乘这班列车离开“飞驒地区”前往我们的下个目的地“金泽”。

金沢(金泽)

当我们到达“金泽”已经是傍晚五点多了,天色已经昏暗,我们首先要去的就是今晚住宿的一家日式旅馆“茶花之宿 雪椿”,然后按照原本的计划会购买一张“金泽夜间巴士周游券”欣赏一下这里的夜色,结果因为一个意外最终这个计划没有进行。

这张巴士套票只在周五和周六的晚上能够购买,但是今年我查询资讯的时候已经变成只有每周六能够购买,在夜间巡回巴士执行的同时“金泽”所有知名的景点都会开启夜间观赏的灯光,同样也只在周六才能看到,每张周游券的费用是500円(官方网站://www.hokutetsu.co.jp/tourism-bus/lightup)。

カメリアイン雪椿(茶花之宿 雪椿)

早餐★★★★☆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camellia.gr.jp/​
房间型别:小さめのツインルーム(小型双床房) 朝食付
房间费用:¥19,440円

当我们到达旅店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位于“金泽城”附近的旅店拥有一个绝佳的位置,根据老板自己介绍曾经有过欧洲生活经验的他回国后就将自己房子改造成了一间仿欧式的日式旅店,这与我上一次来日本在“川汤温泉”居住过的“ペンション・あしたの森”老板有相同的经历,大概是日本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的仿欧式旅店吧。

旅店的内部布置基本以欧洲的室内布置为主,房东甚至放置了一个在日本很少见到的真实火炉,只不过我们去的时候还没有入冬所以就无法得知这是一个摆设还是真的会被点燃了。

当然在日本这也只能说是仿欧式装修而已,不可避免的房东还是会加入一些日本的元素,包括家俱也不能完全买到欧洲样式,依靠的还是日本的家俱来尽量模仿,包括一些装饰品也会见到不少日本的身影。

这个旅店的沙龙据说是老板将自己家超过百年的仓库改建而成,布置的藤椅是可以给旅客在这里稍作休息的,这种藤制家俱也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摆设。

沙龙的一角摆设著老板自己购买的一些欧洲装饰品,正对的那幅画看起来是老板最喜爱的收藏特地使用了一盏射灯来加强效果。

走近桌子可以看到桌角摆放的两盆植物,在这里我第一次于日本见到国内很多人喜欢摆弄的多肉植物。

参观完了旅店,我们就回到了房间,旅店实际上只有7间房,毕竟这原本就是一间民宅而已面积不会很大,我们的房间实际上就是我拍大门时正上方那间亮着灯的房间,因为是仿欧式的所以都是和洋室,每间房都是两张1米的单人床。

厕所部分就是完全的日本规格了,不知道是为了标榜仿欧式还是其他原因,这是我第一次在日本住到没有“卫洗丽”的旅店,其他的部分都只能以小来形容。

到这里我们今天的行程也就结束了,虽然前面我提到了我们买了“金泽夜间巴士周游券”准备晚上再去看一下“金泽”的夜景,结果当我们到房间脱鞋的时候才发现泡了一天水的双脚已经严重肿胀了,加上步行的距离不少也有些脱力了,没有携带备用鞋的我们只能先把鞋子处理干来保证明天的行程,所以这最后的行程只能放弃了。这一天的最后,在我们闻着泡过水的鞋子,吃着附近打包的便利店与速食店咖哩饭中结束了,而明日将是我们在“金泽”的一日行程以及赶到“京都”与我们另两位同伴汇合进行最后的两日京都行程,日本的中部行程也将进入尾声。

Day.5 金沢→京都

カメリアイン雪椿(茶花之宿 雪椿)

因为前一晚休息的比较早,所以这一天我们依然起了个大早,而窗外的街道此刻甚至都见不到一个人影,这也是日本很多小城市比较常见的场景,即便以“金泽”这样可以按照国内划分到二三线城市的地方也是处处透露著一种萧瑟感。在开窗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楼下早起开门的旅店老板,一反昨天迎接我们的满面笑容,整个人阴沉到透出了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这也是日本人很常见的一种职场和生活中的落差感,也可以说是一种略带虚伪的人性感,这也是虽然我喜欢来这里旅行却始终无法想象如何适应在这里生活的原因。

旅店提供的住宿是一泊一食形式,因此我们这一天的早饭是可以在餐厅内解决的,简单的洗漱以后我们就来到了位于旅店一楼的餐厅,墙角摆放著一些杂志可以随意翻阅,而那个猫头鹰的雕像也是日本人比较喜爱的几种动物形象之一。

旅店的早餐与这里的布置一样,提供的是仿西式的日式早餐,除了无限供应的面包与黄油块以外,其余的食材都比较日本化了,首先上的就是一晚白木耳与枸杞炖的甜汤,没有早上喝汤水习惯的我们来说这东西就不是很习惯了。

随着热汤一同上桌的就是沙拉了,生菜与小西红柿垫底搭配亚洲人更喜欢吃的莲藕片与黄瓜片,整体还是一份迎合日本人或者亚洲人口味的沙拉了。

早餐的主食也不再是传统日式的米饭与烤鱼,而选择了煎蛋配上菌菇酱,一片煎过的培根与一片烤得十分酥脆的面包圈,蘸着老板自制的酱汁吃算是一份日西合并的早餐了。

餐后的甜点是一份梨和某种不知名水果的拼盘,梨的部分非常的甜,而那种看起来有些像黄桃的水果就没什么味道了。

吃完早餐后我们就办理了退房手续,旅店的住宿费用不算便宜,相较于城内的一些连锁酒店来说这个价位在“金泽”已经算是比较昂贵的了,这大概就是其有些岁月的房子与这种仿欧式的住宿风格来定价,可能对于日本人来说是一种比较少见的旅店风格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旅客来说就有些价效比偏低了。

金沢(金泽)

“金泽”从很久以前开始就是日本北陆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并且曾经是“小京都”这一称谓的最佳代表,所谓的“小京都”是根据日本的“全国京都会议”所推举出的可以加盟的一种称谓,通常想要拥有这种称谓的城市往往需要在景观与历史上与“京都”拥有一定的相似性。现如今,“金泽”已经逐渐转变成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因此不再以“小京都”自居,越来越多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出现在这里也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

历史上的“金泽”因为远离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因此避开了大部分的战争事件而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而“丰成 秀吉”的五大老之一“前田 利家”的迁入也使得这里得以发展,才有了今日“金泽”保留下来的古风,甚至发展到了仅次于“东京”、“大阪”和“京都”的第四大城市,上图就是当年热播的NHK大河剧《利家与松》,算是这些年比较难得描述“前田 利家”的历史剧,除了描绘了“前田 利家”的一生以外还因为在“金泽”取景而推动了这里的旅游业。

从旅店出来的我们,顺便还拿了一份由旅店提供的中文地图,与其他地图相比,以旅店为起点的地图会更加方便我们寻找景点,因此在旅途中我们更喜欢这样的地图。

离开酒店的时候,我回首补了一张白天的酒店大门照,相较于昨晚来说今天多了好几辆私家车,看起来有不少日本人住在这儿,确实早餐的时候我们遇到的都是日本家庭,足见因此这家店在日本的订房网拥有不错的口碑还是不假的。

我们这一天的行程主要选择的是旅店附近的“金泽城”与“兼六园”,然后再搭乘巴士前往“东茶屋街”,之后前往“近江町市场”吃午饭,因为今天我们要搭乘JR北陆本线上的“雷鸟号”前往“京都”,并且还要在晚饭前入住“柊家别馆”并在馆内享用“怀石料理”,所以下午的行程将根据时间来自由安排。

“金泽”的旅程基本依靠的就是三班观光巴士,大范围的移动主要就是左、右的循环巴士,而景点更加集中的路线就是兼六园区间巴士,不过这里的巴士只是更适合游客搭乘的观光巴士,当然还有更加便利当地人的通勤巴士,这在搭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选择。

这三班观光巴士当然是有相对应的“1日乘车券”,相对于一次200日元的费用来说,只要搭乘3次就值回票价的乘车券当然是游览“金泽”的必需品了,比较特殊的是这张券选择了纸卡的模式,以“金泽”古老的城下町石墙来装点,也算是与如今“金泽”的文化艺术气息相符。

兼六园(兼六园)

官方网站://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enrokuen/index.html

从旅店门口的小道出来,我们意外的发现“金泽”的桂花已经开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这倒是让我们有一种与我们所生活的杭州重叠的错误感觉。

从旅店步行到“兼六园”大约只需要10分钟左右,因为“兼六园”的门票提供一种“+1”的优惠套票,可以花500円就浏览游览“兼六园”以及其它六个文化设施中的任意一间,当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边上的“金泽城”,这样两个地方620円的门票就节省了120円,算是游览“金泽”必买的套票了。

“兼六园”与“金泽城”是相邻而建的,毕竟这里原本就是“加贺藩”的园林,建在这里也是方便大名从城堡内遥望并且一直也是“加贺藩”宴请宾客之地。时至今日,这个园林在几代大名的不断扩建之下,已经成为了与“偕乐园”、“后乐园”齐名的日本“三大名园”之一,是江户时代代表的“池泉回游式”庭园。

“兼六园”是建在斜坡地上的,园内也有不少的景观就利用了这种地势与一些奇巧而建成,这在后面的游览再做介绍,走上斜坡后就正式进入园内的范围。

走入园林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喷泉,如果不看说明都完全不会知道这是一个利用高地势位差产生的自然水压喷泉,并且也是日本最古老的喷泉,当年据说是为了将水引入“金泽城”而试建的。

喷泉的背后是一间名为“夕颜亭”的茶亭,所谓的“夕颜”是日本古语中的葫芦花,这种花被雕刻在了屋内的墙上而得名,应该是曾经的会客室之一,在茶亭的门口还有一个“手水钵”,是第五代藩主“前田 吉德”请当时知名的京都名工匠“后藤 程乗”所雕刻的关于“伯牙断琴”的故事,足见那个年代中国的文化对日本影响之重。

茶亭依靠着的就是“瓢池”,因为形似葫芦而得名,据说“兼六园”最开始就是从这里建起来的,而如今只是园林内第二大的池子而已。

“瓢池”背后的绿植中隐藏着一个非常小巧的瀑布“翠泷”,是第一大池“霞池”往“瓢池”注入产生的景观瀑布,在“夕颜亭”内可以一边品茶一边欣赏这一景色。

池子的中间还有一个“海石塔”,不知道是因为年代的关系还是当初故意而为,每层的石头上都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对于密集恐惧症患者来说真的有些无法直视,关于塔的来历也有多种说法这里就不多做说明了。

绕过“瓢池”以后就是园林的后花园了,小道上种满了各种植物,几乎一年四季在这里都有可以观赏的植物,因此无论何时来到这里都不缺景致。

在园林中心的地方是一颗名为“根上松”的大树,当初种植的时候就故意将根上的土挖去露出了底下的根部才特意制造出了今日这一“兼六园”内的名胜。

“根上松”背后是“明治记念之标”,当中立著的就是日本“武尊”的铜像,据说也是日本最古老的铜像之一,相传是明治时期受西方思想影响而建立,这“武尊”是日本神话传说中和日本建立有关的人物,而这座雕像身后就是明治时期发生的日本最后一次内战“西南战争”中阵亡的石川县战士的纪念碑,供后人瞻仰。

兜了一圈以后,我们回到了靠近“金泽城”一侧的“霞池”,这也是园林中地势最高的地方,正是因为利用了这个地势差才有了前面的喷泉与瀑布,在池子中央还人工建设了“蓬莱岛”这样寓意美好的景观。

整个园林内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眺望台”,不仅可以看到远处的“卯辰山”,还可以一览“金泽”鳞次栉比的街道,远比这略有些小家子气的园林更值得观赏。

看完城内的景色,我们再回头看“霞池”,此刻池子非常宁静将一切都倒影了出来,这样的景色确实有那么一些“名园”的味道,而正对面的“内桥亭”一样是当初会客的茶亭。

再换一个角度看此刻的池子,左侧那几株和“根上松”一样用木桩撑著的松树“唐崎松”因为姿态优美是园林最重要的景观之一,因此到了冬季为了防止被雪压塌会设定上特殊的“雪吊”也成了冬季观赏的特殊景观。而右侧的“徽轸灯笼”与这株正在变色中的红枫古树也是园林中的一景,我们来的时节也是欣赏这一景色最好的时间。

金沢城(金泽城)

官方网站://www.pref.ishikawa.jp/siro-niwa/kanazawajou/index.html

前面说过“兼六园”本身就是“金泽城”的后花园,因此两者之间直接有天桥来连线,从“兼六园”这一侧望过去就可以看到“金泽城”最高的三层建筑菱橹,是当时用来监视正门与后门的瞭望橹。

“金泽城”的历史也是源自于“前田 利家”,因为他的入主才开始兴建这座城堡,但是很可惜的是虽然“金泽”避开了大部分的战争事件但是因为天灾人祸的原因,先后因为雷击与火宅多次损毁,这也是众多日本古城的下场,如今的“金泽城”是2001年才复原的,因此还是座很“年轻”的城堡。

进入“金泽城”的大门以后,首先看到的就是“三丸广场”,这里原本是城内重臣们宅邸的所在地,后来又成了城内的岗哨以及武器仓库的所在地,而在最后一次的重建中这里就成了一个空旷的大广场了。

走到“三丸广场”的尽头就是“内护城河”,“前田 利家”对于城堡的安全是非常重视的,整个“金泽城”内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保护城堡的设施,可惜的是最后城堡尽是一些天灾或内在的人为因素而损毁。那些城墙底下的石墙虽然经历了这么多灾难,也曾经出现过松动与破裂,但是今时今日所见的石墙依然有不少当年建城之初就存在这里的,据说这些石墙的建筑甚至利用了一些五行术数的原理,另外前面提到的“北铁巴士1日乘车券”上展现的就是这里的城墙了。

穿过“桥爪门续橹”就进入了内城的范围,侧面的就是“鹤丸广场”,当初第二代的藩主就曾经居住在这里,而如今这里也成了另一处更大的草甸。

继续前行就到了内城的“二丸广场”,起初这里并不是“金泽城”的中心,直到1602年因为雷击原本的城堡被毁才将城堡的中心转移到了这里,可惜在这里的藩主宅邸也只存在了120年就因为一场大火再次被摧毁,之后的不断摧毁与重建过程中这个广场的范围始终都是城堡的中心,到了今日只剩下这个空旷的广场了。

“二丸广场”的前端就是“金泽城”的主要参观建筑,进入这个建筑群才是需要买门票的部分,外面的这些个广场部分都是免费开放的,如果对于日本历史没什么了解也没兴趣看一下日本的古建筑内部那么其实是不需要买门票的,当然如果看过其余一些更加知名的城堡这里是没必要来的,毕竟“金泽城”虽然被复原了但是最重要的“天守阁”并没有重新修建,也让这里的参观价值大打折扣。

从“五十间长屋”即可进入收费参观的部分,入门就可以看到被还原的利用古代技术建筑的古城堡模型,大量运用榫卯结构来增加抗震性,因为这段建筑是挨着“内护城河”的,因此原本的作用是用来存放武器和日常用品的,也可以在这里抵御城下的进攻。

参观“菱橹”的时候恰巧遇到一队台湾的旅行团,一下子整个建筑内变得嘈杂起来,为了避开人群我们就迅速的往楼上走去。“菱橹”一共有3层,最高的第3层实际就是个瞭望台,像是个额外多建的一层,层高非常低只能弓著腰才能走到窗边这就不知道是因为以前的日本人确实身高不高还是为了更好的隐蔽性才这么建了。

3层的视窗可以眺望到城的每一侧,而这一侧面对着“三丸广场”就是最重要的防守位置,当初的城主就一直害怕敌人会从这一侧进攻而加强了这边的防守。

“金泽城”内实际能看的部分并不多,我们只兜了一圈就出来了,此刻已经接近中午的时间,而我们接下去就是前往“东茶屋街”吃一下当地特色的美食,当我在等公交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对面的“前田 利家”像。

“前田 利家”对于“金泽城”来说是开创历史的人物,自然这里会有他的雕像,而关于“前田 利家”之前我们去“高野山”的时候并没有发现他的衣冠冢,只有他儿子的墓碑,因此也没有怎么介绍这位战国时期的名武将,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他在日本历史中的地位,在战国时期,因为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德川 家康”,也因为他的身死才使得“丰臣家”走向灭亡并开始了日本的“德川幕府”时期。

ひがし茶屋街(东茶屋街)

城堡的另一侧就是现代化的“金泽”市区,这种很有时代冲突感的情景在日本不算少见,而我们即将穿过这片城区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东茶屋街”。

日本的城市几乎都是依山傍水,“金泽”当然也不例外,整个城市有两条平行的河流穿过,因此城市也被河流划分出了市区与郊区,两条河流中间的部分就是今日“金泽”的中心位置,我们接下去要去的“东茶屋街”就在其中一条“浅野川”的河畔。这种依河而建的市场,其实在日本是比较多见的,甚至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以看到这种规划,个人理解应该是在没有那么多交通工具的年代,水上交通一直是最好的运输途径,加上人类各类活动也离不开水资源才有了这样的规划,因此如果在日本想要找一个城市比较传统、古老的市场那么沿着城市的河流找一定会有意外的发现。

在古日本,“茶屋”就相当于今日的“酒吧”,是当时日本人游艺和饮食的场所,而“东茶屋街”就是“金泽”最大的一条“茶屋街”,今日的“东茶屋街”依然保留着江户时代的风貌,包括那些在古日本只允许“茶屋街”建的两层建筑也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并且现在的这里依然能找到一些能一边欣赏艺妓表演一边品尝美食的店铺。

已经在日本见过很多古建筑的我们,来到这里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吃了,而我们在“东茶屋街”的第一站就是知名的“乌鸡庵”。既然叫“乌鸡庵”当然如同字面一样,这里提供的是与乌骨鸡相关的产品,而对于酷爱甜食的日本来说,乌骨鸡身上最能被做成甜品的当然就是鸡蛋了,“乌鸡庵”所贩售的就是以鸡蛋为原料的蛋糕、布丁等甜点。

不过另有打算的我们,并没有准备在这里吃上一份主食,因此就买了一份这家店同样比较热销的利用乌骨鸡鸡蛋制作的冰淇淋,除了店铺自身的元素以外还附带了“金泽”必不可少的金箔部分。至于冰淇淋的口味方面,因为使用了独特的鸡蛋作为原料,还是可以吃出更厚实的鸡蛋味,味道上更像布丁一些,还是比较推荐一试的。

吃完了“乌鸡庵”的冰淇淋以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去影藏在更深巷弄里的“箔一”,这家店就是“金泽”的最佳代表了,因为日本99%的金箔产品都在“金泽”制造,而“箔一”就是“金泽”最著名的金箔周边商品贩售店铺。我们去的时候门口有非常多的游客在这里逗留、拍照和吃冰淇淋,所以就没有拍店铺的正面照,店铺内部主要卖的是一些伴手礼和工艺品,而冰淇淋则更像是一种特殊商品了。
“箔一”的冰淇淋对于刚吃了“乌鸡庵”冰淇淋的我们来说,就有了一种直观的对比了,“箔一”的部分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原材料,口味上就更加普通了,奶味虽然很浓郁但是与其余的日本冰淇淋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卖点真的就是那看上去很豪气的一层金箔了,当然价格上也很“豪气”的卖到了891円。

满足了口腹之欲的我们,接下来的安排就是在这条古街上饭后散步了,既然是一条“茶屋街”那么必不可少的建筑自然就是“茶屋”了,在古街的中心位置就保留了一间名为“志摩”的江户时代茶屋,这座建于1820年的建筑在这里被完美的呈现了出来,不过入内参观是需要支付500円的门票费用并且禁止拍照,因此想要欣赏一下江户时代的上流社会休闲场所就可以去这里体验一下了,当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在里面做艺妓表演了,不过却可以买一份茶点坐在休息处慢慢欣赏日本庭院的景色。

在日本这种古街中,最常见的建筑一定就是各家寺院的分寺了,而“东茶屋街”一样拥有众多的分寺,只不过这些寺庙通常只有一个主殿而已,供奉的也都是各家寺院的主要神祇,比如这间“西源寺”供奉的就是我们熟悉的如来佛祖。

近江町市场(近江町市场)

口味★★★★☆ 品类★★★★★ 价格★★★★☆ 推荐度★★★★☆
官方网站://ohmicho-ichiba.com/

位于“金泽”最中心位置的“近江町市场”是一间非常传统的日本市场,也是我个人目前去过的日本传统市场中最喜欢的一间,相较于已经过度商业化的“筑地市场”、“黑门市场”来说,“近江町市场”不仅拥有丰富的品类,并且提供的是日本西海岸的海鲜而价格上就比其那面两家亲民得多了。

在正中午时间走入“近江町市场”的我们就看到了这种熟悉的人潮感,在日本这样的人流除了东京、大阪、京都这样的大城市以外也只有这种大型市场有了。

没走多远,我就发现了一家贩售生蠔的海鲜店,按照生蠔的尺寸大小来标示价格,不过刚入市场的我们还没有摸清市场价格所以这一家店仅仅作为一种了解。

越往深处走就可以发现店铺前驻足的顾客会越来越多,想必很多人都是在门口参考了价格以后到后面来买吧,而我们也决定在这里选一家先来试试水。

我选了一家海鲜种类比较多的店铺,在这里还要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日本人卖东西不喜欢顾客用手碰以及拿起来挑,所以没有决定买之前切勿触碰特别是不带包装的食物。

最终,我们在这里挑选了700円的生蠔一份,价格上来说与国内对比是没有什么优势,但是食材的新鲜度上是非常佳的,而相对于日本的收入来说这个价格也算非常实惠了。

除了生蠔以外当然少不了最鲜美的海胆了,这样一份3,000円的新西兰进口海胆肥美鲜甜的程度真的可以让人齿颊留香,在国内这种级别的海胆至少要卖到三四百元一份,因此价格上还是非常划算的。

我们吃了一些刺身以后就转到市场后面的干货、杂货市场,在这里可以买一些作为伴手礼或者自用的方便携带的食品。

干货市场的一角影藏着市场内最热闹的烧烤摊,对于吃不惯生食的人来说这里就是市场内最大的诱惑了。

最后我们在这里挑选了一些比较热销的食物,日本的烧烤没有很多的调味料和香辛料,只是用盐来简单的烤制,吃起来的话就有些单调了,不过胜在食材上,鱿鱼须的鲜嫩程度已经盖过了本身简单的调味。

吃完了烧烤以后,肚子还有一些余量的我又找了另一家的海鲜店继续品尝,这时已经到了12点多,大多数摊位都只剩下零星的一些海鲜。

我们在海鲜市场的最后一份海鲜就是日本产的海胆和甜虾,500円一枚的海胆与前面的新西兰海胆对比起来就差了好几个级别,完全就没有新西兰那种惊艳的味道,大概只有北海道产的日本海胆可以与之媲美了吧。至于这份1,500円的日本甜虾是今天第二份惊艳到我的食物,让我第一次真正体验到了甜虾之所以叫“甜”虾的原因,那种甜度已经几乎可以到达一些水果的甜度,虽然贵但值得推荐。

吃了这么多海鲜,我们心满意足的从市场内走了出来,在门口的位置还有一些贩售水果的店铺,这种搭配正好让吃饱了的游客又可以再吃上一份餐后甜点,算是非常妙的布置了。

走出“近江町市场”,正对面就是一家星巴克,正好想喝些东西的我们立马去这里买了两杯日本限定口味的饮料,日本的星巴克在甜度上要比国内重的多,并且各种香料的新增也更丰富,如果吃不惯太甜的人最好让店员只加1下糖即可。

酒足饭饱以后,我们打算在城内的商业街逛一逛来促进消化,至于景点部分已经有些审美疲劳的我们已经不打算再去了,唯一就是路过“尾山神社”时被大门上那个不中不洋不和的建筑吸引了一下目光,恰巧有一对夫妻正好在这里举办婚礼,所以我们有幸还目睹了一下日本婚礼的场面。神社本体是建成于1875年用于祭祀“前田 利家”的神社,相当于已经把他神格化了,而他与“金泽”的深厚渊源也让这座神社成了当地人结婚场所的最佳选择。

金沢→京都

在这一天的下午2点57分,我们准时的搭上了直达“京都”的“雷鸟号”特急JR列车,这一班车从“金泽”往南的站点都在“高山、北陆区域周游券”范围内,也是我们这一行最后一次利用到这张套票。

“北陆地方”可以说是日本的鱼米之乡,这里有着肥沃的土地因此也拥有众多知名的粮食产地,而这班“雷鸟号”列车又是连线著北陆与近畿的重要交通工具,沿途可以欣赏到这一带的乡村风貌。

列车的轨道有很多部分是沿着海岸线铺设的,而最特别的部分就是途径“琵琶湖”的轨道几乎就是挨着湖岸线铺设,这一点就比南岸的“东海道北线”好上了许多,那一条线大部分都离“琵琶湖”较远而没有这条“湖西线”更加适合欣赏这日本最大淡水湖泊的景色。

这一天最后的一抹阳光也在我们欣赏“琵琶湖”的时候悄悄地来了,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顺利的到达了“京都”并且与一早来到关西游玩的两位朋友碰面。

柊家别馆(柊家别馆)

晚餐★★★☆☆ 早餐★★★☆☆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hiiragiya.co.jp/bekkan/
房间型别:和室8畳+踏込(和室12.96平方) 2食付
​房间费用:¥48,600円

我们四人在车站碰面唠嗑以及折腾买了一些“京都”交通券都按下不表,与我们一样已经在“奈良”折腾了一天的两位友人都已经疲惫不堪,此刻最重要的就是赶去我们今晚入住的“柊家别馆”以及吃上一顿“京都怀石料理”的大餐。

“柊家别馆”是位于京都市中心的一家桧木制的两层楼建筑,从街道上很远就可以发现这一幢与众不同的建筑物,而这家旅馆我在上一篇日本游记中也做过介绍,上一次来京都因为比较临时,加上临近樱花季所以没有体验到京都“御三家”旅店以及这家分馆,这一次做足了充足准备的我还是顺利的订到了“柊家别馆”不过真正的“御三家”旅店依然在这个国庆假期被富裕的国人给全包了,这也让我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了这里。

当我们进入“柊家别馆”的时候已经快要7点了,此刻的旅店显得格外的清静与典雅,估计也没有比我们更晚入住的游客了吧。

入内的玄关部分有供宾客使用的换鞋竹凳,进入旅店是需要穿着旅店提供的棉拖鞋,而门口的员工会将宾客的鞋子收纳在前台一侧的小屋子内,如果宾客要出门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会将鞋子头朝外的放在玄关处,从入门初就已经开始体现这种体贴入微的服务。

玄关正对着的走廊入口处就贴著“来者如归”四个大字,这也是从“柊家”传承过来的服务精神,而这种土黄色的墙体应该是一种纤维制的薄墙体,隔音效果上就非常差了,这是住日本老房子一定要注意的地方。

走廊旁第一间房子就是会客室了,如果入住的时候需要等待那么就会安排在这里略微等候一下,当然也会有一些茶水供宾客食用。

走廊的尽头就是往2楼去的木制楼梯,因为岁月的关系走起来会咯吱咯吱的响,楼梯的宽度非常窄只能一个人上下,并且受空间限制每格踏步阶都非常小,无论男女都必须要横着脚才能走上这个楼梯,即便这么难走的楼梯,工作人员还是帮我们把非常重的行李搬到了房间里,要知道第二天我们自己搬下来可是费了老大的劲。

在2楼走廊转角的墙上还挂著古老的火警铃,对于这样的纯木制结构来说防火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毕竟在日本的历史上各种大火损毁了非常多的历史建筑。

穿过走廊,我们的房间就在2楼的尽头,旅店将我们一行人安排在了相邻的房间以便我们相互走动,在旅店内参观的时候似乎都没听到其他房间内的动静,可能这个时间大部分人都还在外面游玩。

我们预定的是一间6畳和8畳,在房型上基本没什么差别,只不过8畳的房间因为对着庭院因此整个视野要好一些,入户后门边就是“凹间”,左侧那根比较粗的木头名为“床柱”,通常都是一整根的木头,在一些比较讲究的宅子会选用过去老宅子的木梁来替代,而现在的日本和室则会选择更廉价的整合木材和木纹贴面,这根“床柱”就是整间和室的承重柱与确定整体风格重要部分。“凹间”内部通常会悬挂著一幅画和一些盆栽、工艺品来装饰,这些装饰品通常是为了营造茶道所需要的氛围用。“凹间”也是有一些规矩的,比如重要的宾客来临的时候必须要背对而坐,以免造成主人炫耀的感觉,而这部分通常是严禁踏入的,住在这样的和室时一定要注意。

至于寝具的部分通常是在餐后才会由工作人员来铺设,这是事后拍摄的照片,当然我们还没有吃饭的时候这部分放置的是一张4方的矮桌,因为是一起预定的房间,旅店将我们的晚餐都安排在了这间8畳的房间。

通常在“凹间”旁的就是“床脇”,在一些比较讲究的和室这部分会布置一些天地柜和一种在日语中叫做“违い棚”木板架子,通常也是摆放一些装饰品的地方,但是在大部分空间有限的日式旅馆中这部分通常都是用来放置电视机和一些常用品的地方。

我们四人各自回房做简单的洗漱以后,旅店的工作人员就将晚餐送到了房间内,餐单的部分使用的是中文,足见这些旅店入住的中国人不在少数。

随着餐单一起上的还有一份餐前茶点,分别是一份红茶、一份抹茶以及一份茶点,这其实是入住时候的欢迎茶点,只不过因为我们到得比较晚所以和晚餐一起送来了,另外虽然“柊家别馆”比“柊家”的价格便宜了一半但是两家的餐食却是由同一个“京料理”所提供,只不过菜品上会因为价格而有所差别,因此对于预算有限的游客来说这里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至于茶点的部分,那个写着“胧月”的和果子是由“加贺屋清和”所提供,是一种包裹着红豆沙馅的姜汁蛋皮小甜点,搭配着苦涩的抹茶算是不错的一份茶点,这也是很多人提到过的日本和果子做得这么甜是为了在品茗抹茶时中和一下口中的苦涩用的。

喝完茶以后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晚餐流程,第一份前菜是蟹肉、鲱鱼子、海带、豆腐皮和麦麸搭配芥末醋豆瓣酱,菜品的口感融合了海鲜与豆制品的鲜味,通过芥末醋来去腥,豆瓣酱增香,是非常不错的一道开胃菜。

“先附”里没有写着的一份香菇、笋片等的小菜,因为价格的原因这份“怀石料理”精简掉了“八寸”的部分,而使用了两份“先附”来替代。

之后的一道菜就是“煮物”这也是“怀石料理”才有的一道菜品,也可以叫做“椀物”,而这道由鲳鱼和萝卜一同做成的汤品鲜度非常不错,口味上则偏于清淡一些。

“向付け”部分提供的是季节性的生鱼片,因为没有写明所以也无法得知吃的是什么,红色的生鱼片吃起来像金枪鱼脂肪层比较厚的部位,而白色的则有可能是海鲈鱼一类。

“冷钵”提供的是一种冷面搭配山药泥和溏心的鸡蛋黄,浓郁的鸡蛋黄气味与清爽的山药再搭配冷面被安排在两份肉食以后可以缓解一下食客口中的油腻感。

接下来得就是“强肴”了,而这份料理最重头的部分就放在了这里,这一点其实通过盘子的样式也是可以看出来的,煎到软嫩适中的鸭胸肉非常的鲜嫩多汁,而煎过的无花果肉部分就更像是这道料理的酱汁了,增添了一种甜美的味道。

之后的“焼物”选用的是鳕鱼与灰树花,经过烤制的鳕鱼块部分无功无过是我这几天吃到的烤鱼中最普通的一份,而灰树花在日本是比较风靡的一种保健食品。

“扬物”是以虾为主题的料理,一份完整的虾肉天妇罗与一份融合了虾肉的土豆泥天妇罗,因为是配送的而天妇罗冷热是完全两种口感,也是这种配送餐部分最不能完美呈现的一道菜品。

“御饭”提供的是一份附着鱼子的白米饭,“香物”则是黄瓜、萝卜一类的醃制菜品,“止椀”就是万年不变的味噌汤,不过这份料理还是较有心思的使用了不太常见的黑豆味噌。

酒足饭饱以后就是最后一道料理“水物”,提供的也是季节性的甜点,有哈密瓜、水果、葡萄之类的水果,全部都挖成了葡萄的尺寸,这大概是整道菜最讲究品相的菜了,对于食客来说这点东西是真的吃不爽又吊起了胃口,幸好我们在来的时候买了一些苹果正好可以满足一下额外的口腹之欲了。

吃完饭后,我们一行人略微交流了一下这几天的经历这一天也就结束了,旅店的风吕部分是在一楼并且有使用时间的限制,因此每间房都需要预约好当晚使用风吕的时间,是非常普通的日本家庭风吕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而这折腾的一天最终我们的步行距离定格在了21.9公里,也着实让我们有些累著了,泡了个热水澡以后就早早的睡了。

Day.6 京都

柊家别馆(柊家别馆)

在“柊家别馆”的第二天早晨,我们被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声给唤醒了,此刻已经可以从我们房间的小阳台望到下面的庭院了,因为价格比较实惠“柊家别馆”的庭院自然也比较小与正统的“御三家”相比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而此刻,旅店的服务员也正好要来给我们收拾床铺并且布置吃早餐的餐桌,借着服务员收拾的时间,我正好可以去逛一逛白天的“柊家别馆”。

从1楼走道可以通往旅店的庭院,虽然是个可以步入的院子,不过也是连线著1楼房间的,摸不清这里的客人是否已经起床为了避免打扰我就在院子的口子上望了望,并再一次确认了这真的是个很小的院子,大概与我们第一次到访“京都”时住的民宿后院差不上多少。

当我回到房间里的时候,旅店的员工已经将今天的早餐摆在了餐桌上,作为一家传统的旅店,“柊家别馆”提供的也是传统的“一汁三菜”式的早餐。

白米饭搭配煎三文鱼、三种酱菜、简单的蔬果,再搭上一份温泉蛋与一份味噌汤,这样一份高卡路里的早餐就是日本人一天精气神的主要来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早餐要吃好的精髓。

在房间内慢悠悠的吃完早饭并且将行李拜托给旅店寄存以后,我们也将两间房的住宿费一并结算了,单间房的费用甚至超过了我第一晚在“枪见馆”的住宿费用,这种价格真是只适合体验了不推荐长时间选择住在这样的旅店,处理好一切以后我们今天的行程也即将开始。

我们从旅店出来的时候正好遇上了某位打车离开的住客,旅店看来还提供叫车服务,不过我们选择了更加节省的搭乘公共交通方式,而接下去的行程我们将要前往“京都”的“网红景点”“伏见稻荷大社”探访那漫山遍野的红色鸟居。

京都

时隔我们上一次探访“京都”只不过一年多而已,再一次来到“京都”因为多了两位朋友同行,因此我在行程安排上还是保守的选择了比较多的网红景点,加上两位朋友这次来想要体验一下和服变装,而我最终选择了位于“清水寺”附近的一家名气不是很大但是衣服的回头率却很高的店铺“花之绘姿”,然后就是利用这附近那些比较传统的建筑群拍上一些变装纪念照,这一天的行程也就差不多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利用的就是这张京阪电车的一日券,“京都”大部分室内交通不跨区不跨公司的情况下都是均一价,去年还是500円/人,不过从今年开始已经全部都涨价到600円/人了。

其实这张券更多人会用在“伏见稻荷大社”衔接“宇治”的行程,不过我们今日的行程却安排在“伏见稻荷大社”与东山南部的景点,这是因为我们住宿的“柊家别馆”与“三条站”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距离,才选择了这一张券。对于“京都”市内大部分的交通来说不跨区的情况都是在200円~260円左右,因此即便今年涨到了600円只要考虑行程会利用同一种交通超过3次就可以买一张1日券了,而我们晚上还安排在鸭川旁吃烤肉正好又在三条站附近,不难看出我们这一日对于“京阪线”的利用率挺高是可以值回票价了。

伏见稲荷大社(伏见稻荷大社)

官方网站://inari.jp/

从“柊家别馆”前往“伏见稻荷大社”的交通方式最便捷的也就是我们提到的“京阪线”了,虽然我知道“伏见稻荷大社”不在早上8点以前到达就会被人山人海的游客占领,但是因为今天开始是团队行动,每增加一个人总归是要有一些拖延,因此在时间选择上我还是保守的选择了8点20的班次,这样当我们到达神社的时候已经快要9点了。

从车站出来的大部分人都会往神社的方向走,这几乎是“京都”大部分景点附近车站都可以看见的情形,因此在“京都”找路真的不是一件难事,更何况从车厢出来总会有那么几个说著中国话的游客。虽然这一路上的游客已经不少,但是日本人并不会提早开门来做生意,大部分的店家还是维持着9~10点左右才会开门迎客。

当你发现路边的人行进的速度越来越慢的时候就意味着神社的大门就要到了,“伏见稻荷大社”的标志性朱红色的巨大鸟居成了这里的指路牌,虽然时间还很早但是鸟居下面已经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群,而刻着神社大名的石碑却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日本神社门口的鸟居就是一种分隔人世与神域的结界,进入大鸟居就代表着正式步入神的领域,而“伏见稻荷大社”更是在门口的位置放置了前后两座鸟居,个人理解这两座鸟居中间的通道应该就是意味着从俗世间走入神域了。

第二座鸟居后面的就是“楼门”,这个建筑也是大有来头的,根据记录是“丰臣 秀吉”在公元1589年所修建,据传是他当初来为大病的母亲祈愿而后来还愿所修建的。在“楼门”前方的建筑就是介绍过多次的“手水舍”了,此刻已经围满了众多的游客,当然大部分人都不会正确的使用而选择了看着前面使用的人来依然画葫芦。

关于“稻荷大社”想必很多对日本有些了解或者看过日漫的人都会听说过,也会有不少的人知道“稻荷神”其实就是“狐狸神”,在日本国内大部分的“稻荷大社”门口都会用“狐狸”来代替“狛犬”(狛犬就是国内的石狮子,传到了日本被称为狛犬)来看守神社。众所周知,狐狸通常是以会偷吃农田、谷物的鼠类、鸟类、昆虫为食,因此日本的“稻荷神”也是日本农业的守护神,只不过后来进入了工商业社会,也逐渐有了财富守护神的形象,才有了今日日本这众多的“稻荷大社”分社,这也是为什么在日本大部分城市的商业街都可以找到“稻荷大社”的身影。

我们前往的当天正好是“讲员大祭”的日子,是神社为了感谢神恩而举报的一系列活动,所以“本殿”前有不少的活动而禁止拍照,也有不少的游客与当地人在这里观礼,我们略做停留以后就从侧面的登山阶梯离开了神社,而从这里的守卫狐狸与红色鸟居之后就进入了“稻荷山”的范围之内了。

稲荷山(稻荷山)

“稻荷山”其实是“京都”伏见区最值得走的景点,本身也是一条“伏见稻荷参道”,是古代日本为了表达对神明的敬畏而对信徒们进行考验的参拜之路,关于“参道”的介绍我在之前的“熊野古道”介绍中已经提及,有兴趣的可以去那边参考一下。

“稻荷山”的登山路一共有3条,从“伏见稻荷大社”上山就有一左一右两条路,我分别用标号①和②来表示,这是最常见的登山路,大部分游客都会在这里拍摄一些“千本鸟居”的图片,而网上大部分比较常见的“千本鸟居”都出自这两段路,通常的游客也会选择②号线走到一处名为“熊鹰社”的地方折返或者继续前往标号③的道路从一条开着一些甜品店的道路回到“荒木神社”,这条路线大约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的路程。
而我们最终选择了最困难的①号线,从一条名为“竹乃下道”的小路绕行到“弘法ヶ泷”,然后从这里走一条小路登上山顶“一之峰”,然后再由下山的路线⑤经过“二之峰”和“三之峰”到达山上的十字路口,也是观赏“京都”城景最佳的观景台,再由这里的⑦号路线下山前往今天上午的第二个目的地“东福寺”。我们选择的这条道路前半段也被称之为“お滝巡り”,皆是因为这一条路上分布著许许多多人工建造出来的“修行瀑布”,修行者们可以在这些瀑布之下通过流水对身体的冲刷来净化身心灵,在日剧《朝五晚九》或者更早的日漫《圣斗士星矢》中都有这种修行的画面,如果后程选择从④号路线下山那就是一条完整的修行之路了。

进入“千本鸟居”之后就是“稻荷山”的范围了,这些朱红色的鸟居以及入口处摆放著的“常夜灯”都是各大公司或者私人因为事业成功大赚了一笔而来还愿所搭建的,以表示对于“稻荷神”的庇佑之恩,所以在这些鸟居上刻著名字的人或公司都至少曾是日本风云一方的人物。

步入“千本鸟居”以后就可以见识到这些鸟居对于游客们的吸引力,即便我们在九点多到达这里依然已经挤满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并且还不是周末甚至节假日的早晨,所以我通常都会建议不想爬山的自由行游客选择在8点前来这里拍照打卡。

在登山道入口处也立了两尊狐狸守卫,从这里开始就是前面提到的②号的登山线路,也许是因为游客实在太多的缘故,所以神社直接挂起了右侧通行的横幅,左右两条道路实际上都是通往“奥社奉拜所”,但是很多人似乎没有注意到横幅依然选择从左侧通行,这大概在人多的时候会将整条道路堵住吧,行进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各处的通行指示标示为佳。

鸟居内的道路非常窄,大概只能容许两个人并肩而行,因此才规定了右侧通行吧,毕竟这条通往“奥社奉拜所”前的“千本鸟居”是大部分游客选择游玩的道路,单程一个往返大概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不仅往来的游客非常多也会有不少人在这里驻足拍摄,行走起来并不是十分顺畅。

几分钟的登山路尽头是“奥社奉拜所”,是遥拜“稻荷山”的场所,而许多游客也会选择直接从这里折返回“伏见稻荷大社”,因此会聚集非常多人,我们并没有在“奥社奉拜所”停留就直接从另一侧的小路往“伏见神宝神社”走去。这条名为“竹乃下道”的小路早在日本平安时期就已经存在,多是因为这条路上那些茂密的竹林而成名,进入这条道路以后基本上就见不到什么游客了,可以慢慢欣赏周边的景色,至于“伏见神宝神社”已经不属于“伏见稻荷大社”的范围,也是在平安时期就存在的神社,以“天照大御神”为主祭神,“稻荷大神”为配祭,并供奉了多种宝物在此而得名。

廖无人烟的登山道上只有一些零零散散开着的蔷薇科花朵是这绿色世界中唯一的不同,而那些被花蜜吸引而来的昆虫们就是我们登山途中唯一的伙伴了。

登山的道路其实不算难走,多是一些木板拼接的小道或者青石板阶梯,在后山的小道旁还有着一些民宅,这些民宅附近就是从“弘法ヶ泷”开始的“お滝巡り”修行之路,这些以“泷”为名的神社内部都有一些通过竹子搭建而成的人工瀑布,修行者们可以在这些瀑布下冲洗身心,而神社内除了瀑布以外都是供奉在这的牌位了,日本人相信死后被供奉在这些会有修行者前往的地方也可以受到神明的庇佑。

差不多1小时左右的山路以后,我们就到达了位于“一之峰”的“上社神蹟”,这里供奉著名为“未广大神”的灵狐,相传是本社供奉的“宇迦之御魂大神”的分身,也是“稻荷山”最灵验的神社,因此这里也供奉著非常多的家族墓,通常可以为一整个家族得到神佛的恩惠。

从“一之峰”继续前行就是前面提到的④和⑤号路线,④号路线就是“お滝巡り”修行之路的后半段,而⑤号线则是前往“二之峰”与“三之峰”的“千本鸟居”之路。

在这里我们还遇到了穿着和服或者汉服的游客,这些可是真正的勇者了,要知道穿着草履或者布鞋爬到这山上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十月的天还没有很凉快的时候,穿着这么不透气的衣服是真的非常难受了。

在“一之峰”到“三之峰”之间的“千本鸟居”基本上都不会遇到很多游客,所以只需要略微等待一下就可以拍到无人的鸟居照,是非常适合拍打卡照的地方,如果想要拍一些效果比较好的照片那么是一定要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爬到这里来的。

差不多十几分钟的路程就可以到达“二之峰”的“中社神蹟”,此处供奉著的是名为“青木大神”的灵狐,在每年国内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双十一盛典的时候,这里也会举办“火焚祭”的活动来感谢神恩。

“二之峰”下山的道路上人就逐渐多了起来,这里的鸟居密度也比“一之峰”那头的密集一些,毕竟这些实心的柱子要从山脚运上来是极其不便的,想要在越高的地方立个鸟居歌功颂德想必价格也是越贵的,而密集的柱子也意味着光线没有上头的好,想要拍特别是想要拍的好看些还是推荐爬到上头去拍。

继续走十几分钟后就是“三之峰”的“下社神蹟”,这之前其实还有一座几步之遥的“荷田神蹟”就不一一表述了,这座“下社神蹟”供奉著的是“白菊大神”,在明治20年也就是1887年的时候这里还曾出土过“变形神兽镜”的国宝。

从“三之峰”下去以后就是名为“四つ辻”的观景台,“辻”这个字在日语中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那么“四つ辻”其实就是一个有四个路口的平台,这里本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建筑物或者景点,只是登山途中一个可以小憩的地方,但是这里确是“稻荷山”上远眺“京都”城景最佳的位置。

从山坳处的缺口正好可以看到“京都”南部的风景,这其中比较容易辨认的地标建筑就是“东寺五重塔”了,而将总部建在“京都”的“任天堂本社”也只有游戏迷们才辨认得出了,在最远端有一幢孤独矗立著的高楼则是“京セラ美术馆”,里面会不时展出一些艺术家的作品或者古董,如果眼神够好甚至还可以找到山脚的大鸟居。

“四つ辻”可以鸟瞰的范围大致上就是“京都站”以南的区域,另外这里也是看“京都”夜景不错的一个地点,可以选择在傍晚的时候前往“伏见稻荷大社”,然后从②或者③号路线上山,在这里欣赏“京都”的夕阳与入夜之后逐渐点起的灯光也是一种别样的风景,不过天黑了以后再走登山路就要小心了,虽然会有些微弱的灯光,但是整个“稻荷山”毕竟还是有些诡异的,爬起来还是要注意自身安全。

东福寺(东福寺)

官方网站://www.tofukuji.jp/

我们从“四つ辻”直接走标号⑦的路下山,从这一侧下山就可以直接通到“东福寺”的侧门,整个路程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不过这个后门并不是很好找,要仔细对照着地图来走,没什么明显的标志。

进入“东福寺”并不需要付费,大部分的地方都是免费参观的,除了正中间的“通天桥”以及旁边的“本坊庭园”需要额外各支付400円/人的费用参观,前者是红叶季时候的网红景点而后者则被认定为了日本国宝级别的名胜古蹟。

进入寺庙以后就可以看到名为“三门”的国宝级建筑,虽然“东福寺”在历史上先后遭遇过三次大火,不过这座保留下来的“三门”也是1425年重建的,依然让这里成为了日本现存最古老的“三门”建筑,建筑采用了五间三户(即三门六柱)、双层歇山式屋顶建筑形式,侧面又设立了走廊通向二楼,内里则供奉著一些佛像与彩画,整个建筑的气势非常雄伟壮观,可以一睹古日本木结构建筑的精髓。

穿过“三门”以后就是“本堂”,可惜这座“本堂”并没有完美的储存下来,而是在1917年重建的,并且整整花了17年才重建完工,建筑的形式也是遵照“三门”的双层歇山式屋顶建筑,内里的一些彩画是由当时“京都”的名画师堂本印象所作,也算是一个古今合璧的建筑物了。

我们在“东福寺”只是略做停留,并没有去那些收费的景点参观,毕竟下午还有非常重要的和服变装要进行,而此刻也已经接近十二点我们必须先去解决一下爬了一早山已经在抱怨的肚子了,所以在逛了一圈以后我们就从正门离开了“东福寺”。

丹波屋

从“东福寺”往“东福寺站”去的路上遍布著许多小餐馆,早先我在做行程计划的时候,找好了一家名叫“大黒ラーメン”的店铺,不过谁知道这是我此行唯一出了纰漏的计划,这家店是在周一定休而我忘记查这件事,所以正好在周一前往那里游玩的我们吃了闭门羹,不过幸好这家店对面就是另一家一样地道的面馆“丹波屋”,也算是误打误撞了。

“丹波屋”主营的是荞麦面和乌冬面,也有一些简单的寿司定食,我们最终选择了比较简单也非常有在地特色的“京都”乌冬面,而把今天的预算都留在了晚上的烤肉大餐上。

这家店的乌冬只提供原味汤底与咖哩汤底,原味汤底的选用柴鱼昆布做汤头,而咖哩的当然是以咖哩粉来入味了,与“赞岐”或其他地方的乌冬不同的是“京都”乌冬更加的柔软,而不是略带嚼劲的乌冬面,大把的葱段也带出了不同的口味,还是值得一试的。

花の絵姿(花之绘姿)

从“丹波屋”吃好拉面以后,我们就赶往约好要在13点半变装的“花之绘姿”了,因为前面提到了我们购买了京阪电车的一日券,返程的时候自然也是从京阪线返回东山南部,不过京阪线的车站主要是沿着“鸭川”分布,利用起来还是有些不太方便,不过这正好也适合我们饭后散步消化一下。

“和服变装”是目前很多在日本旅行的游客都会选择体验的活动之一,虽然目前国内对于这种体验褒贬不一,但是不得不承认日本在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上确实做得非常不错,虽然现在和服已经不算是日常的服饰类,但是遇到一些祭奠或者节日的时候,大部分日本人还是会穿上和服来参加,而在平日里大街上穿着和服逛街的则基本上就是国人了。

而说到“和服变装”最佳的地点当然就是“京都”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让这里拥有了丰富的历史遗蹟,以“长安”为原型布局的“京都”当然是非常适合穿着和服慢慢逛了,不过其实我们本身并没有特别想要体验“和服变装”,这一次完全是为了满足两位同行友人的需求了。

既然是朋友的需求,那么我自然要尽全力满足了,而要论“京都”的“和服变装”哪家强,那当然就是位于东山南部“清水寺”前“五条阪”上的“花之绘姿”了,虽然这家在众多的平台上褒贬不一,甚至连评价都不多,但是却依然以和服的高质量而远胜于“京都”其余的连锁店铺。“花之绘姿”的知名度低不仅仅是只是一家在“五条阪”上的小店铺,也不仅仅是因为昂贵的价格,更重要的就是无法捉摸的老板娘脾气以及预订的方式非常麻烦。虽然网上的资讯不算多,但是想要找到店铺的联络方式也不算难,即便如此我也是在连续打了两三天以后才在一天中午联络上了老板娘,只会说简单英语的老人还是会竭力和我沟通,在经过十来分钟艰难的沟通以后我成功预约今天的变装行程。

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和服的一些知识,关于和服的历史就不多说了,大部分人都清楚,时至今日经过日本的传承与发展,女子和服已经有十几种的分类,从花嫁衣裳、振袖到色无地、毕业著、丧服等,几乎囊括了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喜庆上所有的着装,甚至连巫女服、剑道服都算是比较特殊的和服种类,而男子和服则要简单的多了。另外,因为和服穿着的复杂性,日本的“和服变装”都会提供全套的穿戴服务,以避免顾客以错误的方式穿着和服出去闹出笑话来。

现在的日本比较常见的和服就是浴衣了,也是日本人家里比较会备有的和服,因为通常选用比较凉爽的绵或者麻来制作,比正统的和服所使用的丝绸廉价许多。在区分浴衣和正式和服的时候,通常正式和服是需要穿着内衬衣的,而内衬衣又分为肌襦袢、长襦袢,根据夏天防汗、冬天防寒的区别来选择,穿着以后就会在领子处看到很明显的内衬领子。另外浴衣使用的腰带通常是布质的半幅带并且打上类似蝴蝶结的“文库结”,而正式的和服就会选择袋带或者名古屋带打上正式的“太鼓结”或者“立矢结”。除了这两个细节以外,还可以通过穿着的鞋子来区分浴衣和正式和服,通常在温泉酒店都会提供一些简便的浴衣,这时候也会附着一双夹角拖鞋或者木屐,这也是目前日本比较主流的搭配,而正式和服则会搭配一双坡跟的草履鞋,不过这一点对于艺妓是除外的,通常的艺妓装还是搭配比较传统的木屐,并且还会根据木屐的高度来区分店里的艺妓大牌程度,也算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穿着了。

我们按时到达了“花之绘姿”的门口,不过因为里面真的太小了,所以没有变装的人员是不能入内的,那么我没有变装需求就只能在外面等候,接下去的资讯都是从朋友和我老婆那里获得。她们进去时正好店主正为一位北方口音的国人变装,听说这位穿绿色和服的小姑娘气到了店主而因此受到了她很多的指责,我在门口等待时也正好遇到小姑娘换装好出来,一脸生气的小姑娘出门就和同伴打起了电话大吐苦水,看来店主的脾气还真的有些可怕。

不知道是我事前已经给她们打了招呼,还是刚才看着那位小姑娘变装吓到了她们,她们几位的变装都非常顺利,按照当事人的说法,大概就是不要有太多的意见,选择自己能接受的价位以后店主会推荐适合你的和服,过多的意见大概会让店主觉得你在质疑她的专业,所以就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

根据店主的推荐,她们一致选择了最贵的振袖,不过只有我老婆选择了中振袖,而另两位朋友则选择了小振袖,振袖的价格统一都是14,500円/人,除了服饰以外还提供简单的发型设计以及与和服搭配的发簪。

另外,店主还会推荐顾客随身携带一些小物来提升搭配感,除了必备的包、雨伞以外就是日本皇室最爱的扇子了,据说和服配扇子是为了在拍摄的时候不让双手空闲垂下来,即不好看也会遮挡了振袖最重要的袖子部分。一切妥当以后,店家还会帮你拍照留念,当然如果双方没有发生不愉快的话也是可以和店主合个影的。

整个更换和服的过程大约需要1个多小时,而这点时间对于不体验“和服变装”的人来说就必须要自己找点事做了,好在“五条阪”本身就是一条热闹的商业街,周边开了许多比较有年头的店铺,如果不喜欢逛的话那也可以和我一样找些吃的来打发时间了。

我找的第一样食物就是“京都”几乎处处都可见的抹茶冰淇淋,这都是因为日本最有名的抹茶就是来自于“京都”近郊的“宇治”,所以在“京都”的抹茶冰淇淋都会有浓郁的茶香,搭配日本产的牛乳冰淇淋中和了茶的苦涩,还是非常推荐一试的。

吃完了冰淇淋后我当然要来点填饱肚子的东西,而我在不远的便利店里买了一根名为“アメリカンドッグ”(American dog)也就是美式热狗的食物,相信看过《深夜食堂》的人都不会对这个东西陌生,如今在国内也有不少的地方有这玩意卖,不过其实在美国这东西叫“Corn dog”,也不知道是怎么误传到日本就被变了名字,是一种香肠裹了面衣炸过之后,蘸着黄芥末酱和番茄酱吃的食物。

“花之绘姿”的后侧也影藏着一条小道,相较于“五条阪”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这里就显得寂静的多了,偶尔只有一两位游客经过,不过在这条小路上也开着一些比较有些岁月的店铺。

小道里开着一家叫做“吃茶去 京极”的小店,里面提供一些茶点,非常适合像我这种需要消磨时间又需要休息的人前往,小店的装修是传统的日式风格,包括摆着的财神也是日本自家的“惠比寿”,是七福神中唯一起源于日本的神祇。店内的座位一半是椅子一半是榻榻米,如果想要体验“日式饮茶”那么最好就是脱了鞋到榻榻米上席地而坐了,当天我去的时候正好有四位国人女学生坐在榻榻米上吃着甜点。经营店铺的是两位年纪已经非常大了的老奶奶,在中国这个年纪早就已经是含饴弄孙的时候了,而在日本还在辛苦经营著这么一家小店,这也是我一直提到在日本比较常见的情况。关于店内的餐食,以抹茶为主,搭配都是一些非常甜的糕点,也是为了中和抹茶的苦涩,如果在正餐的时候前往也会有一些简单的主食套餐提供,算是一家比较道地的“京都”小食店了。

经过漫长的等待,我终于收到了她们变完装的讯息,那么下午的行程终于可以进行了,“花之绘姿”提供的基础套餐只有3个小时的变装时间,所以14,500円/人的振袖变装价格相较起来是比较昂贵了,而我们下午的行程也就围绕着东山南部行进,以“清水寺”为起点,计划是到“八阪神社”,但是实际上因为穿着坡跟的草履鞋,她们几位都没办法走这么长的路,毕竟都是不怎么穿高跟鞋的人,最后只在“法观寺”折返,走了差不多2公里左右,即便这样加上中间又去饮茶休息了半个小时,这一程也花了我们两个多小时的时间。

音羽山 清水寺

官方网站://www.kiyomizudera.or.jp/

从“花之绘姿”出来后,我们就直奔“音羽山 清水寺”,关于寺庙的称谓前文已经提及,虽然大家都熟悉“清水寺”的名字但是相比对于这个山头的名字“音羽山”很多人还不知晓。

这是我和老婆时隔一年半以后再次踏入“清水寺”的范围,与上次来这里比较最明显就是入口处就可以看到的“西门”已经进入了返修工程,这也是日本为了迎接2020年的奥运会而开始的对境内的众多古蹟进行的返修工程之一,其实工程从我上次来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次正好轮到“西门”而已,可惜我们来了两次都未能一睹寺庙的全貌,只能期待下次来的时候能看到全部焕然一新的寺庙了。

在大门“仁王门”边上的阶梯是寺庙内最佳的打卡点了,不仅可以与典型的日本寺庙朱红色建筑物合影,还有门口的一株樱花树承托作为背景,如果是樱花季的时候前往,这里绝对是人山人海的打卡地点。

“花之绘姿”的和服还是很有质感的,相较于其他连锁又比较廉价的和服比起来,虽然没有比较繁重的花纹,但是却很容易就承托出气质,非常值得推荐,并且一定要在春秋这样比较凉爽的季节来试试这家的振袖和服。

产宁阪(产宁阪)

从“清水寺”返回大道不远就是一条阶梯小道,这条小道就是幕末时期发生过“明保野亭事件”的“产宁阪”又名“三年阪”,作为“清水寺”主要参道之一的“产宁阪”如今因为游客的缘故早已经变成了一条商业街,道路两旁开着各式各样的日本特产店铺。当然作为古蹟储存的小道也是拍照打卡非常不错的地方,而我们打卡的时候也正好拍下了一旁路过的日本人打量起我们一行人,包括后面的游客也一样拿着手机在拍着他们,这样的一身和服即便在这条满是变装游客的地方也有很高的回头率。

八阪通

“产宁阪”往“二年阪”走去的大路就是“八阪通”,这条路上隐藏着不少古色古香的弄堂,同时游客的数量也比较少,非常适合拍一些更加私人的打卡照。

在这样的街道里拍出的和服变装照才有日本的味道,并且没有什么人打扰,可以慢慢的摆足了姿势拍,如果路过的话一定要慢慢找一下这些安静的小弄堂。

在“八阪通”上拍的每张街景照都有人在打量着我们一伙人,当然目光自然是我身边那几位变装的,还有外国人主动上来合影,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花之绘姿”的质感之好。

在路上拍打卡照的时候,我们又偶遇了两位艺妓变装的游客,上次来这儿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艺妓变装,对比起她们脚下那双高跷木屐来说,我们的草履鞋真是小巫见大巫,不过这依然不妨碍她们三位只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已经叫苦连天了。

所以为了缓解一下双脚的疲劳,我们自然也在这里选择了一家小食店吃点下午茶休息一下,“八阪通”上很多店铺都还自带小院子,也是一些比较适合打卡拍照的私人景点。

我们四人也分别在店里点了一份饮品就开始了各自P图发群的工作,虽然已经到了秋天但是午后还是有些热,一杯冰镇的柠檬茶还是缓解了我一天的疲劳。

法观寺(法观寺)

说到“法观寺”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不过这里的俗称“八阪之塔”想必很多人就非常熟悉了,作为东山南部最高的建筑物,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地标性建筑。

我们上一次来东山南部就是依靠着“八阪之塔”作为路标来找“清水寺”的,这一次熟门熟路了以后从反方向走来也看到了不同角度的“八阪之塔”,也见识了它的沉稳典雅,与其余的日本寺庙喜爱的朱红色不同,采用黢黑色系更展现了建筑本身的巍峨,屋顶下的榫卯与斗拱也展示了这种木质建筑的独特之处。而“八阪之塔”也成了我们此次变装之旅的折返点,累积了一上午爬山的疲劳加上在这高低不平的参道上穿着草履鞋行走所带来的酸痛感也让她们三位选择了放弃后面的行程,当我们回到“花之绘姿”的时候,和服的租赁时间还多余了半个小时,不过已经体验够了的她们都已经心满意足了。

京やきにく 弘 祗园山名庵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yakiniku-hiro.com/

从“花之绘姿”出来已经接近傍晚了,不过还没有到晚餐的时间,所以我们先去了今晚入住的民宿洗漱,关于今晚的民宿最后再做详细的介绍,这里接直接跳到今晚我们吃的“京烤肉 弘 祗园山名庵”这家店。大概每位来过“京都”的游客都会听过“京之烤肉处 弘”的名气,大部分的店铺在日本的食评网站“食べログ”上都有3.5分以上的高分,是非常值得品尝的“京都”日式烤肉店铺,不过这几年在国内的一些网站也见到一些服务员差别服务的差评,所以在选择店铺上最好要多平台对比一下。“京之烤肉处 弘”的名气之大,使得几家网红店铺都非常难约位置,比如有露天烤肉座位可以一边烤肉一边欣赏“鸭川”美景的“三条木屋町”店以及坐落在古街的“先斗町”店即便掐著时间提前1个月在官网预约,也是非常难预约到17点半到19点这个时间段用餐。
事实上我们就没有预约到这两家,最后只能选择价格比较贵一点的“京烤肉 弘 祗园山名庵”,这家店算是“京之烤肉处 弘”名气大了以后新开发出的一种提供更好的食材与服务的烤肉店,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怀石”烤肉料理。
“京之烤肉处 弘”所有的店铺都可以提供中文的餐单,因此点餐不是什么问题,而我们去的这家因为是更加高档的餐厅因此会提供单独的包厢给顾客,并且包厢都会带有一扇可以开启的和室门,可以在阳台上抽菸也可以欣赏“鸭川”的美景。“京烤肉 弘 祗园山名庵”提供的餐单与一般的“京之烤肉处 弘”店铺相比有更多高档的食材可以选择,包括拥有血统证书的和牛,当然价格上也是更加美丽了。虽然店铺鼓吹的是“怀石”烤肉料理,但是烤肉就是烤肉算不上正统的“怀石”,不过胜在坏境好以及服务好,所有的服务员进门都是跪式服务,这一点还是非常符合“怀石”的要求。

店铺的餐可以单点也可以点套餐,相比较下来套餐会更加划算,所以我们全部都选择了套餐,而套餐都是以两人份计算,从10000-14000日元分为三个档次。既然鼓吹的是“怀石”,店家还真的将每道菜都做到了精致,在烤肉店看到这样一份份上的还真算少数,先付部分,因为店内只提供牛肉,所以连这种小菜也都是以酱牛肉、卤牛肉为主。

吃完前面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先付以后就到了这家店的重头戏了,就是生牛肉搭配生蛋黄的沙拉,对于生熟不忌的我来说吃这道菜是没什么难度的,国内的一些牛排馆也会提供生食的牛肉,比如“西提厚牛排”,不过“西提厚牛排”的生食牛肉是薄切很容易吞食,而这里提供的牛肉刺身却切成了1公分左右,这种厚度如果不是胜在食材好的话,入口嚼不烂是绝对吞咽不下去的,不过这家店确实没有辜负和牛的品质,真正做到了入口即化,即便我两位从来没吃过生牛肉的朋友尝试了以后也是赞不绝口。

吃完了一道好菜以后接着就是一道比较普通的日式炖蛋来中和一下,基本上无功无过,算是正式烤肉前的最后一道小食了。

轮到今晚的正餐上桌了,首先上的第一道是盐烤牛舌,简单的黑胡椒搭配盐来入味也是这家店主推的盐制口味,因为薄切的缘故只需要几秒钟即可食用,挤上一点柠檬以后算是非常独特的一种风味。

接下去的就是牛腹部的雪花霜降牛肉粒了,同样是盐制,因为富含油脂放在火上烤之后就会迅速的溢位一些油脂来,腹部的肉没有任何的筋吃起来软嫩可口,入口即化,就是胜在食材上。

第三道烤肉就是不同部位的混合烤肉盘了,会根据每天的食材而提供不同的部位,如果和套餐内有重复的部位也会用不同的醃制方法来制作,大部分都没什么亮眼之处。

第四份烤肉是牛腱部位,同样是黑胡椒和盐搭配,因为带有一些筋,吃起来会比较有嚼劲,相较起今天其余部位都是入口即化的肉来说这份肉反而有些鹤立鸡群了。

这家店提供的唯一一种不是牛的烤肉,醃制猪五花,经过特殊的烤肉酱醃制搭配葱和白芝麻的香味,吃起来不会很腻,也可以刺激一下吃了这么多牛肉以后已经有些麻木的味蕾了。

套餐的最后一份肉是粽叶包里脊烤肉,经过醃制的牛里脊用一种比较小的粽叶包裹以后再烤,吸收了粽叶的味道以后会有一种类似粽子的香味,算是店里比较独特的一份烤肉。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清水 绿青庵)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kyoyadoya.jp/
房间型别:1轩1组贷切(一栋整租) 素泊
房间费用:¥36,000円

我们在日本的第二晚,入住的是一种叫做“京宿家”的整栋独租式的民宿,也是这次日本旅行体验到的比较特殊的民宿,通常这种旅店提供的是日本独有的“一户建”,而且大部分的风格都保留了“京都”特有的历史韵味。我们预约的这家是由“京町家の宿”所代理的一间位于“八阪通”上的名为“清水 绿青庵”的房子,在“京都”同样经营著这样房子的公司已经有四五家,而我们选择的“京町家の宿”算是其中房源比较多的公司。

通过官网预约的话,可以很直观的在地图上找到每家公司所拥有的房源所处的位置,挑选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当天的行程或者自己的安排来挑选房子,不过这些整栋出租的房子通常最小的也可以住4个人,所以更加适合家庭出游或者一群人出游住宿,如果只是两三个人的话虽然不用支付4个人的房费,但是日本的房费按人头计算,人数少于房间最大入住人数时每个人需要支付的房费也会高一些但是比起4个人入住的总价费用又是要低一些。

开启每间房的页面都有详细的介绍,虽然只提供日文和英文页面,但是这些网站都很贴切的用上一些非常日式的方格图表来展示每栋房的特点与注意事项,当然下面的介绍里还会详细的提到一些周边景点、室内布置等,挑选起来就更加方便了。这些“京宿家”在入住的时候通常都需要自行前往公司设定在“京都”的门店办理手续或者直接通过电话联络公司,“京町家の宿”虽然页面没有中文但是电话的客服竟然是一位中国人,当我打通他们公司电话表明身份的时候对方就直接用中文与我沟通了起来,我们当天入住的时候就是直接到达房子后再联络他们的员工,简单的沟通以后他就将进入房子的密码告诉了我,并且会在几分钟后来房子里给我办理入住手续。

我们自己开启了房子的大门,进入玄关以后就是一条非常狭窄的过道以及同样狭窄的通往2楼的阶梯,这在日本“一户建”中比较常见。

走道的尽头就是主卫,干溼分离,里面是浴缸和马桶,虽然房子很小,也只有两个房间,但是依然设计出了三个卫生间,除了主卫有浴室以外其余的都是只带马桶的厕所,空间甚至小到正好可以开着门站进去一个人而已。

1楼走道旁的就是和室了,不睡觉的时候可以当做会客、吃饭或者活动的房间,到了晚上只要收起桌椅然后将橱柜中的床褥铺在地上就变成了一间房间,这也是在空间有限的日本家庭中比较常见的情形。

走楼梯走道2楼再往回看,就可以发现这条过道有多拥挤,本身只有一米多宽的小道还被楼梯占了大半空间,只要略微身材走样一些就要侧着身走过来了,而这条楼梯更是狭窄到只能横着脚才能走到2楼。

2楼的布局就非常简单了,只有一间厕所与一间卧室,铺上了木地板的洋室提供了两张单人床,也适合同行中睡不惯和室地铺的人。因为全木质结构的关系,整体的隔音是非常差的,所以前面的房子介绍中还附着一个保持安静的提醒,只要路边有人走过就可以很清楚的听到他们的脚步声,这也让刚吃完烤肉返回房子的我们在门口交谈时,甚至让对面的“京都”当地人直接出来告诉我们要安静一些,这大概就是这房子最大的缺点了。

在日本的第六天,我们的步行距离较前两天有了一个明显的回落,虽然一早上爬了“稻荷山”消耗了不少卡路里,但是下午的和服变装因为鞋子的缘故并没有走多少路,因此中和下来这一日的行程也就不怎么辛劳了,接下去我们在“京都”的最后一天将会故地重游,再次前往“岚山”地区并且探索一些新的美景与美食。

Day.7 京都→名古屋

清水 ろくしょう庵(清水 绿青庵)

我们在日本的第八天早晨天气依然晴朗,由于昨天到达民宿的时间比较晚所以没有什么时间参观民宿,借着早上其他人还在梳化的空挡我也捕捉到了民宿的一些小细节。首先就是日本一户建必备的庭院部分了,即便房子占地再小日本人也会执著于要建一个小庭院,标配的鸡爪槭与添水,家里有这么一小片的绿地还是可以缓和一下每日疲惫的身心。

在走道的高飘窗前还有一个放着装饰物的台子,似乎以前这里放著是一个类似花瓶的东西,但是我们入住的时候却变成了一块做和服的布料,这里面有什么意义我就不清楚了,也是比较奇怪的一种装饰。

宅子的正面是被称为“格子户”的木制窗户,据说这种窗户甚至还可以分辨出房子的主人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屋顶上使用的也是江户时代在日本流行的一文字轩瓦,当然为了方便旅客入住,这些房子也都安装了现代化的装置,入室的时候通过管家提供的密码即可进入。

“清水 绿青庵”一天的住宿费用是3万6千円,在四个人住满的情况下价格还算不错,费用是第一天入住的时候管家就会来结清,第二天到时间后自行离开就行了,管家会在约定退房时间后来清理并重新设定入户密码。

京都

今天我们的原计划是一早前往“元离宫二条城”,然后坐JR到“嵯峨野”观光,到了晚上搭乘新干线前往“名古屋”,结果因为昨天爬山以及和服变装的行程让她们几位走得有些吃力,所以就缩减了“元离宫二条城”的计划,直接选择休息到晚一些然后吃了早午餐后就前往“嵯峨野”,在这里待到傍晚再返回“名古屋”。

嵯峨野观光列车

官方网站://www.sagano-kanko.co.jp/sc/index.php

“嵯峨野”其实就是指“岚山”到“小仓山”之间的地带,今天我们除了会观赏这一区域的自然风光以外,当然也要带两位第一次来日本的朋友体验一下网红款的“嵯峨野观光列车”。在“嵯峨野”是有两条轨道连线著“岚山”地区和“龟冈”地区,其中之一就是比较实惠也是大众会搭乘的交通“JR山阴本线”,这条线路基本上只考虑了建造成本和执行速度所以就是一个弧形轨道直达,而“嵯峨野观光列车”为了考虑到可以让乘客欣赏到“保津川溪谷”的四季,因此整个线路几乎是依著“保津川”修建,而沿岸又种植了大量季节性的植物,如果在对的时间前往是非常有观赏效果的。

搭乘“嵯峨野观光列车”最好要提前买票,特别是想要在比较好的时间搭乘或者旺季前往,而小火车的预定已经从2017年开始可以直接在官网预约了。关于座席的选择,有些文章会建议选择4号车或者5号车的偶数座席,但是根据我两次搭乘的体验下来感觉偶数或者奇数座席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偶数只是略微可以多看到一些河川的景色,两侧座席观赏河川景色的时间差别并不是很大,并且山侧也是有一些绿植可以观赏,不过4号车厢确实是最值得搭乘的车厢,可以走到5号车厢参观也不至于过热或者过冷。

关于“嵯峨野观光列车”还有一点是官网没有提到的,就是日本的网络预订车票并不是一起放出所有的车票,而是在可以预定的时候先放出几节车厢然后到一个比较临近的日期放出剩余车厢,这里的“嵯峨野观光列车”就是提前1个月只能预订1号车厢,而提前10天会放出2~4号车厢的座席。上图就是我2018年11月1日查询11日时显示所有座席已满。

而到了11月2日再查询的时候11日已经放出了许多座席,可以看到不少的车次空席状况甚至显示是有大量座席的“○”,所以如果想要预约4号车厢的座席一定要算好时间提前10天预约即可,当然5号车厢“富贵号”还是只能现场买票,目前依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预约。

另外,今天我们的行程还是需要坐到一些巴士,因此必不可少的就是“京都巴士一日游通票”,这张票从2018年开始已经涨到600円,不过在通票范围内的巴士大部分依然是230円均一运费,也使得这张票还是坐3次就值回票价,价效比依然很高。

寿しのむさし 三条本店

在日本的第七天,为了满足两位朋友想吃一下真宗日本回转寿司的想法,我找了一家就在住所附近的连锁寿司店“寿しのむさし 三条本店”,几乎日本的回转寿司都长一个样,几个寿司师傅站在吧台内捏寿司,而食客们就坐在流水台前自己拿寿司,有些家庭回转寿司店还会提供pad电子点单。流水台前有各式各样的调味品、餐具以及倒出大麦茶的笼头,除了降低经营成本以外也增加了翻桌率,算是日本餐饮店经营的一种特殊模式。

回转寿司的模式国内在十来年前曾经流行过一段时间,现在已经逐渐消失而被传统的点菜替代,所以大家多多少少都知道回转寿司是看盘子的颜色和花纹来结账,通常越普通的盘子越便宜颜色越重的盘子就越贵,这家的整体消费并不算高,我们4个人一共只吃了4720円,算起来人均不到80元比起国内的日料寿司店就实惠的多了。

嵯峨野

吃完了我们的早午餐以后,首先我们要处理的就是行李问题,通常在日本旅行对于大部分国人来说基本是不可能租车的,目前为止日本都不认中国的驾照,而拖着行李来旅行最头疼的当然就是每天换城市的时候如何处理行李,通常来说在日本有两种比较常见的方法来处理:其一就是寻找大型车站寄存,比如“京都站”、“大阪站”、“东京站”,这些地方不仅有大量的投币式储物柜也有人工寄存的柜台;另外一种就是直接找宅急便、佐川急便这些日本的快递公司,利用约定投递的服务指定时间送往下一站的旅店,当然这是要事前确认旅店是否愿意接收包裹,虽然便利性上远胜于前者但是费用上也是比前者要贵上一些了。

在“京都站”存完了行李以后,我们就直接搭乘JR前往“嵯峨野”,虽然这里也有巴士前往并且也是在一日通票的范围内,但是相对于只要十几分钟的JR线来说一个小时左右的巴士就不太方便了。

渡月桥(渡月桥)

从“嵯峨岚山站”出来后,大部分的游客都会往西南方向走,而这里就是“嵯峨野”的地标“渡月桥”所在,周边也是这里最繁华的商业区,是连线著“嵯峨野”与“岚山”的重要交通道路,在樱花季或者红叶季的时候甚至还会出现拥堵的情况。

桥下就是“京都”重要的两条河流之一的“桂川”,这里还建有一个名为“葛野大堰”的人工堤坝,此刻正好还有一只野鸭在河中畅游。提到“葛野大堰”就不得不提一下“秦氏”了,这个堰据说是公元5世纪后半时一个自称秦始皇后人的“渡来人”(即朝鲜半岛渡海而来的人)秦氏所建,虽然不能确定这里的秦氏与秦始皇是否真有血缘关系,但是这波人确实与中国大有渊源,而他们带去的一些中国技术也为开发后来日本的首都“平安京”即现在的“京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包括这一极具古中国特色的古堰,为当时两岸的农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
这些秦氏在当时权势极大,几乎已经成了这一带的诸侯王,只不过可惜后来日本皇室从“奈良”迁都到了“平安京”才把秦氏的势力打压下去,不过他们的后人依然在影响着日本的历史发展,包括后来在镰仓、江户时代称霸一方的“岛津氏”也是源自这一族,他们建立了可以说是日本最强战力的“萨摩藩”,敢以一己之力挑战英国也在倒幕联盟中充当主力军,直到明治维新以后“岛津氏”依然在日本的统治阶级中占据了重要一席,甚至连现在的天皇都有这个家族的血统。除了“岛津氏”这一后人以外,秦氏的后人还包括“羽田”这一姓,曾经担任过64天首相的“羽田 孜”也是源自这一血脉。关于这一族的传说和史记在日本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最后再提一句,“京都”为世人所熟知的“网红”景点“伏见稻荷大社”也是他们所建,所以狐狸神的形象也有可能与中国古代的神话有些渊源。

沿着“桂川”的河畔往“龟山公园”的方向走去,已经可以看到路边已经有一些植物变红,到了11月底的时候这里就是“京都”赏枫最佳的地区了。

虽然十月的天依然还是有一些燥热,但是河上已经有不少的游人在乘船观赏,这些游船就是“保津川”上与“嵯峨野观光列车”同样可以观赏沿岸风光的“保津川游船”,现在一些比较主流的行程也会推荐搭乘观光列车到“龟冈”然后再从那一头坐游船返回到“嵯峨野”,再配合“嵯峨野”半日的景点观光就是一个完整的一日行程了。

亀山公园(龟山公园)

从“桂川”一侧进入“龟山公园”的入口处就必然会经过“周恩来总理诗碑”,是他当年在日留学期间所写的关于“岚山”的诗词,在他去世以后为了悼念他也为了促进中日友好而由日方倡议建立,是由他夫人邓颖超亲自来这里为落成揭幕,对于中国游客来说是个热门的打卡点特别是上一辈的老人们都喜欢来这里合影。

进入“龟山公园”后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斜坡,这里本身也是属于“小仓山”的范围,与对岸的“岚山”相互矗立在“桂川”的两岸,是个非常适合散步的地方。

“龟山公园”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岚山公园 龟山地区”,为了方便称呼现在一般也简称为“龟山公园”,整个“岚山公园”主要以“岚山”这一侧沿岸的数个公园组合而成,而“嵯峨野”这一侧也有两部分的公园一并被划入了“岚山公园”的范围,这一整个区域就是每年京都赏樱观枫的热门地区。

“龟山公园”内部还有一位在日本比较知名的人物铜像,名为“津崎 矩子”的一位女性勤王家,后来也被称为“津崎 村冈局”,是那个年代少见的女性政治家,虽然晚年走得是“尊王攘夷”的道路与最终成功的“倒幕派”仍有一些见解上的不同不过她的思想已经是那个年代日本女性中少有的敢反抗“幕府”统治的代表人物,到了晚年因此而被打压,最终她选择了在嵯峨野安度晚年,为了纪念她的贡献当地政府就立了这么一尊铜像。

大河内山荘(大河内山庄)

从“龟山公园”的后门出去以后就是“嵯峨野”打卡拍照最佳的竹林区域了,因为竹子的特性一年四季都可以观赏,因此无论选择什么时间来“嵯峨野”都不会错过这片竹林的美景。至于“嵯峨野”的竹林大致上分为两个区域,左侧的就是靠近“大河内山庄”附近的竹林,右侧的竹林则环绕着众多寺庙、神社,而其中人气最旺也是拍照最佳的地点就是从“大河内山庄”到“野宫神社”的这一条林间小路了。

我们进入竹林的时候已经到了下午,这时候的林子里已经人潮汹涌,想要拍照打卡也要拍队等上一会才会有好的位置了。

相较于上一次16年的樱花季来竹林,这一次的人气已经旺了非常多,上一次遇到的大部分还是欧美和日本的游客,而这一次则基本上都是国人来这里了。

穿过竹林的小路就是“大河内山庄”,这个庄园是日本昭和时期的名演员“大河内 傅次郎”费时30年建造出的,其中就有当时知名的园艺师“广濑 利兵卫”结合“岚山”、“比睿山”和“保津峡”所设计的回游式庭院,也有知名的茶室木匠“笛吹 嘉一郎”搭建的数间已被列为日本有形文化财产的建筑,虽然入园要收取500円/人的费用,但是依然是非常值得逛上一圈的,特别是到了红叶季的时候更会有极佳的收获。

山庄的门票是包含一份茶点的,可以在入园不远处的茶屋享用,茶点包括一碗抹茶与一份糕点,因为季节的不同会提供樱花饼和糯米饼,在日本搭配抹茶的糕点会做得比较甜,这样就可以缓解一下抹茶入口的苦涩,有这么一份茶点提供那500円/人的门票也只能算是茶点费用而已。

虽然还是10月初,但是庭院内的季节性植物已经开始有些泛红,如果再晚一个月来这一片就是耀眼的红色了,可惜这一次我们是没有办法看到了。

在山庄最高处的山坡上就是这里的主要建筑“大乘阁”,也是前面提到过的“笛吹 嘉一郎”的作品,是标准的日式木质结构建筑,因为“大河内 傅次郎”本人也是虔诚的佛教徒所以无论是命名还是建筑本身都融入了不少佛教的元素。

“大乘阁”附近还有一处极佳的观景处,可以眺望北面的“小仓山”几座连绵的峰谷,如果再往上走一点甚至还能望到京都北部另外几座知名的山峰。

从庭院最高处沿着蜿蜒的山路下来就会路过“月下亭”,是一个可以眺望“京都”市区的小亭子,亭子前面那一片季节性的植物在红叶季的时候也会变得火红,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取景地。

因为“大河内山庄”是回游式的设计,所以出入口都在同一个地方,当我们从入口出来以后竹林的小道上聚集的游客越发的多了。

野宫神社(野宫神社)

官方网站://www.nonomiya.com/index.html

我们继续沿着竹林的小道前行,往另一侧的众多寺庙、神社前进,相较于之前的竹林,这边的林子就显得要茂密一些。

大部分竹子都经过细心地打理,几乎是笔直的往上生长,如果12月前往这里游玩的话还可以选择晚上来这里观赏“岚山花灯路”,绝对会是另一番风景。

穿过竹林以后就是“野宫神社”,从平安时期开始是日本皇室未婚公主修行的场所,后来逐渐变为了一家神社,比较特殊的就是门口的橡木鸟居,虽然原本的鸟居早就已经损毁而重建了一个新的,但是为了更好的重现神社的原貌而采用了最古老的形式制作,甚至连木材的树皮都保留了下来。

相较我们一年前来“野宫神社”,这里的人气也是涨了许多,不过两次来这里都是女多男少的情况,这也和“野宫神社”本身是一个求姻缘和安产的神社有关。

嵯峨野观光列车

从“野宫神社”旁的小道可以一路走到“嵯峨岚山站”,因为我们选择了反向的从“小火车龟冈站”坐到“小火车岚山站”,所以需要先从这里坐JR的“山阴本线”到“马掘站”,然后再走到“小火车龟冈站”搭乘“嵯峨野观光列车”,从“马掘站”出来会有明显的路标指示通往“小火车龟冈站”。

如果没有看到路牌也没什么问题,通常也会有不少日本人也前往车站搭车,只要跟着他们也可以顺利的找到车站。

前往“小火车龟冈站”会通过“龟冈市”一段乡间的小路,这一天的午后虽然阳光很大,但是明媚的阳光也照出了田野间亮丽的色彩,在这样的午后漫步在嵯峨野还是十分的惬意。

而我们上一次来这儿搭乘“嵯峨野观光列车”也是同样的路线,只不过那次的早春田间的作物还没有生长,天气也还是偏阴冷,与初秋的景色想比显得更加的萧瑟。

时隔一年,我再一次见到了“小火车龟冈站”的“貉雕像”,与一年前相比似乎又增加了几个雕像,这也是车站里最重要的打卡标志物了。

“嵯峨野观光列车”就不多做描述了,上次来只看到了枯枝和河道,这次来虽然绿树成荫,但是可惜只有一些略微发黄的叶子依然没有红叶可看。

虽然窗外的景色还没到最美的时候,不过因为临近万圣节,而日本人又对这一外来的节日异常的热衷,所以车厢里面到处都悬挂著万圣节的标志,也算是另一番风景了。

御髪神社(御发神社)

官方网站://mikami-jinja.sakura.ne.jp/

“小火车岚山站”就位于“大河内山庄”的附近,是一个隐藏在桥洞内的站台,出来以后就是“大河内山庄”边上的竹林小道,穿过竹林小道的另一头就是“小仓山”的山脚,这里坐落着几家知名的寺庙与神社,这其中有一家与头发健康和考试合格有关的神社名为“御发神社”,因为日本的秃顶率较高而一直非常有人气。

我们在“御发神社”附近略微逛了一会就准备返回“嵯峨岚山站”,此刻的竹林因为太阳的落下而平添了一些金黄色的光辉,虽然已经是傍晚的时候不过游客的数量依然没有减少。

继续前行了一会,我又发现了一处熟悉的地方,只不过这次来在这里没有遇到任何特殊的地方,只不过是竹林深处的一片空旷处,以至于中午路过一次都忘记了这里。

2016年我们路过这里的时候,恰巧遇到了一对日本的夫妻在这里拍婚纱照,这也是第一次见识到日本人的婚纱照原来也喜欢来这种风景区里拍。

うなぎ屋 广川(鳗鱼屋 广川)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unagi-hirokawa.jp/

位于“京福电气铁道”“岚山站”附近的米其林一星餐厅“鳗鱼屋 广川”是“岚山”地区人气与评价皆最高的店铺,在国内的大众点评上拥有9.1的高分以及日本的tabelog上3.81的高分,不过可惜的是从2018年开始这家餐厅已经掉星,目前只属于人头标志一列。

日本大部分卖鳗鱼饭的店铺都是打着祖传的旗号,这家开业于1967年的餐厅虽然创业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却号称其使用的酱汁已经有这170多年的历史,虽然不知道里面有没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在日本众多的鳗鱼屋中似乎都有着这么一种自称酱汁拥有悠久历史的习惯。

因为上一次我们来“嵯峨野”的时候还需要在傍晚的时候前往“金阁寺”参观,所以就没有时间来这里品尝,而这次不赶时间的我们当然要来试试这家在当时还拥有米其林一星荣誉的店铺了,按照米其林的说法一星店铺属于使用顶级食材,创造独特风味料理的餐厅,而广川就是以本地产的鳗鱼食材而自傲,当然这样的人气也使得这家店几乎一直都处于排队的状态,我们当天4点半左右到达的时候已经排了十几位在门口,因为下午的时间是店家休息准备的时间,正式营业是从5点开始,所以提前到达的顾客也可以在门口登记排队,不过从2019年4月开始,这家店重新装修营业以后已经和日本众多人气旺的米其林餐厅一样改为完全预约制了,外国人必须通过官网预约并支付3000円的费用才能完成预约,并且这个预约的费用是不可退还的。

距离开门还有半个小时,只要登记了以后就可以离开,在开店的时间来前台等候叫号即可,乘着这个时间的空档我们选择前往车站周边的街上略微逛了一圈,因为这一带拥有众多的酒店也是“岚山”的交通要道,自然而然的就开起了许多的伴手礼店和小吃店,认真逛的话还是会有一些不错的收获。

当我们准时5点返回“鳗鱼屋 广川”的时候,门口已经排起了几十人的长队,也幸亏我们提前半小时来登记,当轮到我们的时候里面已经没有几桌的空位了。日本的鳗鱼饭店选单基本都是很简单,只提供几种小吃与鳗鱼饭定食,在几种不同价位的定食中也只有小吃品种多少的区别,主食基本上都相同,最多也只有大小之分,在官网和现场都会提供中文选单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

我们当天首先上的就是这道“烤鳗鱼肝”,几乎日本卖鳗鱼饭的店铺都会有的一道小吃,虽然它叫烤鳗鱼肝,但是实际上这是鳗鱼的内脏串,包含肠胃等一系列脏器,并且通常是不包括肝脏的,千万不要被它的名字骗了,这也是为什么这份烤鳗鱼肝吃起来略微有些苦味而不是像一般的肝一样富含胆固醇和脂肪,吃起来齿颊留香了,当然为了吃起来更好吃,上面刷上了不少的植物油和蒲烧酱汁,而“鳗鱼屋 广川”也故意烤的略有些焦来增加本身的炙烧味。

第二道菜就是“鳗鱼屋 广川”特别提供的一道“冰镇川烫鲤鱼”,这是我见过最奇特的料理鲤鱼的方式,从料理的名字就不难看出这道菜的制作方法,是通过将片好的鲤鱼刺身快速川烫以后放入冰中急速冷却下来,这么做既可以去腥也可以保证食材的安全性也最大程度的让食客品尝到食材本身的味道,虽然看起来这道菜很简单,但是刀工是这道鱼生最麻烦的地方,吃过鲤鱼的人都会知道鲤鱼多刺,想要片成这么薄的片光拔刺就是一个头疼的活,而且鲤鱼本身泥腥味极重经过这么料理以后几乎吃不出什么腥味但是却保持了鱼肉的软嫩与鲜甜,是非常值得一试的料理。

第三道菜是“醋拌鳗鱼黄瓜”,属于关西地区的特色小吃,将蒲烧过的鳗鱼切条,然后垫在盐制醋黄瓜上,一道菜中聚集了酸、甜、咸三味,是非常不错的开胃菜,加上食器选择的考究与料理本身的搭配,也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主食的部分自然就是“鳗鱼饭”了,“鳗鱼屋 广川”使用了一种日本传统的食器“重箱盒”来装他们的鳗鱼饭,在古代的日本这种木制的饭盒差不多相当于今日的便当盒,而如今也只有一些怀旧的店铺或者宴会上才会见到有人使用这种食器了。日式鳗鱼饭都是以白饭打底,铺上先蒸后烤的蒲烧鳗鱼,鳗鱼上的蒲烧酱汁会慢慢的渗入到米饭中,这样制作的鳗鱼软嫩可口油脂也被很好地储存在内部,用筷子夹开鱼肉的时候还会有油脂溢位,配着米饭一同入口可以吃出不同层次的酱汁香、鳗鱼香以及米饭香,不过这样的鳗鱼饭也不可避免的过于油腻了,吃完了以后真的是腻到一整天都不想再吃到油脂了。

与饭一同上的还有一份“醃渍物”,以关西一带常见的清爽作物醃渍,搭配油腻的鳗鱼饭吃还是可以起到一些解腻的作用。
我们在“鳗鱼屋 广川”的初体验就是以上这些了,因为肚子空间有限就无法品尝这家另外一道特色菜“鳗鱼柳川锅”了,整体来说虽然揹著米其林一星的旗号,但是主菜鳗鱼饭并没有惊艳到与其他日本的鳗鱼饭店铺有极大的差别,大概只是因为店家每天都会把他们选用的日本产鳗鱼写在门口吧,毕竟一星的餐厅还是以食材取胜,冰镇川烫鲤鱼确实是一道比较少见的料理,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值得一试,整体的评价就属于可以尝鲜但不会回头的店铺,毕竟如今的预约制度变得如此繁琐和不友好,加上受日本鳗鱼产量极具减少影响这家店的价格已经涨价了30%~40%左右,不得不说日本人对于鳗鱼真是迷之喜爱。

ザ・ビー 名古屋(名古屋The B)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ishinhotels.com/theb/nagoya/
房间型别:スーペリアツイン(高阶双床房) 素泊
房间费用:¥543.18元

在“鳗鱼屋 广川”吃完饭以后,我们今天的行程就结束了,后一天我们将待在“名古屋”市购物并准备第二天一早搭乘飞机回家,所以我选择住在了“名古屋”市中心的“荣站”附近的“名古屋The B”酒店,这家酒店属于日本经济型的连锁酒店,价格比较实惠,空间上也是日本的小空间房型。

酒店本身的价格并不贵,为了住得舒服一些并且也方便购物后整理行李,我们选择了宽敞一些的双人间,即便这样面积的房间也只要五百多一间,算是价效比非常高了。

我们在日本最后有安排观光行程的一天整体还算轻松,大半个早上都是休息没有出门,只在“嵯峨野”走了七八公里的路,也为后一天购物保留了一些体力。

Day.8 名古屋

名古屋

这一天我们的行程以购物为主,毕竟每次来日本都免不了要代购一堆东西,这里就顺便介绍一下“名古屋”的几个商业街区。首先最方便的自然是“名古屋站”附近的商业街,占据了地利条件自然就开出了多家的大型商业中心,拥有高岛屋、Bic Camera、山田电机、KITTE等多个购物中心,想买啥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次的就是名古屋的商业中心“荣町”,这里坐落着三越、松阪屋、PARCO和地下购物商场Centaral Park等,几乎所有的购物中心都是并排开着,想要从里面找东西也得花上不少的时间。最后的就是“名古屋”老牌的商业街“大须商业街”,以“大须观音”为起点的一整片商业街,大部分店铺都是当地人开的品牌,从里面可以淘到不少比较在地的商品,适合想要找一些特殊伴手礼的游客来这里购买。

矢场とん(矢场炸猪排)

口味★★★☆☆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yabaton.com/

在日本最后的一顿午餐我们选择了“名古屋”老牌店铺“矢场炸猪排”,这家店铺的招牌就是门口的人型立板猪了,并且分店开到了“名古屋”的大部分热门的区域,只要去过“名古屋”的人基本上都见过这家的招牌。
这家店难得提供了卤大肠,使用的是自家研发的黄豆酱来卤,吃起来自然不如国内的卤大肠味道好,大肠是烤过以后再卤加上挑选的又是油脂比较少的部分,吃起来没有内脏的那种油脂香,而酱汁本身又有点咸,整体比较一般。

在日本的猪排店,通常配菜都是日式蔬菜沙拉,常见的就是生菜丝,卷心菜丝、黄瓜条、小番茄搭配生菜叶,酱汁依然是这家店的祕方黄豆酱,另外还新增了一些炸猪排后油锅中多余的一些面粉屑增加口感,生菜的搭配还算清爽,对于在日本旅游了几天几乎没吃到什么正常蔬菜的人来说,这么一份生菜沙拉真的可以缓解一下胃里的油腻感了。

店内也提供一些里脊肉、蟹肉可乐饼、虾和生蠔等的炸物,我们点了一份炸鸡肉,数量并不多,搭配的是卷心菜丝和柠檬,鸡肉本身是醃制后再裹粉炸,可以直接入口吃或者淋上一些柠檬汁解腻,卷心菜丝也是解腻用不过这里终于没有用到黄豆酱,可以自己使用桌面上的日式柚子沙拉酱来吃,就是普通的一份日式沙拉了,口感要比前面单独点的沙拉来得更加清爽开胃一些。

终于轮到这家店的招牌“特大炸里脊肉片”,酱汁可以自行挑选,通常是黄豆酱或者一半黄豆酱一半沙司调味酱,我们第一次来当然选择的是传统的黄豆酱了,猪排本身挑选的是略带油脂的部分而不是全精的里脊,咬上去就会有一些食材自身的油脂溢位,加上本身是炸过的猪排油腻感就有些过了,酱汁是炸好以后出菜才淋上去的,所以上桌以后要尽快食用不然表面酥脆的面衣就会软化,会吃不到外酥里嫩的口感,食材的厚实感是可以吃出来的,如果觉得油腻和咸的话最好搭配着后面的卷心菜丝一起入口,会缓解不少入口的油脂感,当然吃不了这么油的还是建议选择精肉片更好一些。

套餐里面搭配的还有白米饭和味噌汤,这是日本人最爱的正餐标配了,看过《流浪地球》的人应该都还记得里面的日本人在自杀前还喃喃自语的想要吃一口家乡的白米饭和味噌汤了。

スプリングサニーホテル名古屋常滑

环境★★★☆☆ 服务★★★★☆ 推荐度★★★★☆
官方网站://www.springsunny.jp/nagoyatokoname/​
房间型别:ツイン◇禁烟◇25.2平米 和洋室タイプ(和洋室) 朝食付
房间费用:¥11,700円

在日本的最后一天,我们为了方便第二天一早赶飞机,选择住在了机场附近的“常滑市”,而这家位于“常滑站”附近的酒店也是这一带价效比较高的一家,并且这家也是春秋航空旗下的酒店,主要接待的就是春秋航空旅行团的游客,前台可以直接中文交流也算是比较方便了。因为本身就属于一家廉价航空公司,所以酒店的定位也不高,我们直接选择入住了最宽敞的和洋室房,内部装修的比较像是国内的榻榻米风格,一半木地板一半是高了十几公分的榻榻米台,大概也是为了照顾这家酒店比较常光顾的国人习惯吧。

虽然我们选择了最宽敞的房间,但是即便如此这样的一间房也只算11,700円并且含早餐,除了入住的旅行团过多有些嘈杂以外就没啥缺点了,是非常值得推荐在名古屋搭机的落脚点。

这家酒店的顶楼还可以眺望整个“常滑市”的街景以及“伊势湾”的海景,周边还有一个比较大的Aeon购物中心,也非常方便最后一天来这里补货。
到这里我们2017年日本中部转关西的9天8夜行程就结束了,接下去我将开工2018年4月关东的赏樱之旅,也将更新更多日本旅游的咨询,也感谢各位的观赏。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