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不会是一篇典型的游记指南

这是SUMMER宝宝来到我们的身边后第一次带她出远门

写下这篇游记的时候距离出行已经过去不少时日

所以我决定用问答Tip的形式记录亲子游妈妈们最关心的问题

希望可以帮到你,也希望留下回忆图腾,记录下那一刻的自己和家人

(本文所有图片及文字除特别表明出处外,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切勿转载,谢谢。)

第一问:我为什么想带你出行?

29岁,初为人母。生活和工作都因为这个小家伙的到来产生了改变。不再是是否愿意长大,而是不同的身份、时间的压力,催促着人快速认清自己,更加透彻的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更加渴望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调整的不算完美,但幸好有家人帮忙,给予我们无私的支撑。

当然,随之而来也会有“隔代亲”和理念不一的问题。

于我而言,旅行可能更多的是增加亲子空间的选择。产后我重回职场,开启了健身计划,学习计划也没有停下,想做的事情很多,陪伴的时间确实有限,没有办法做一个24H STAND BY的妈妈。

但,孩子,我希望你知道,无论是工作、健身、学习,看似这些时间都没有花在直接陪伴你,但我用这些时间努力做好自己,用自己的人生给你做演示。我相信当我对世界充满爱和好奇,我的女儿也更有可能成为一个三观端正、热爱生活的小姑娘,如果她的妈妈,她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榜样都不是一个积极开朗、热爱生活的人,她也很难在人生海海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我不希望在你长大后对你说:“千万不要像爸妈这样,要怎样怎样……”

我希望当你长大,能够明白,世界很大也很美,各种各样的人过著各种各样的生活,选择并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活在别人设定的人设里,才是最重要的。

于旅行而言,我并不在意长大后你是否记得那天的风、那天的云、那天你在爸妈怀里笑得好开心,但我知道,自己会记得,在初为人母的这一年,早上醒来看着你爬到窗边,拉开窗帘激动的朝外看,夜里无数次头磕到墙上依然睡得很沉,陪我们逛街、转车到烦躁,一根薯条又秒秒钟安静下来……

哦,我大概还会指著照片跟你说:“看,你妈那时候是不是又瘦、又美、又年轻!你倒是矮胖矮胖跟现在一点不像呢!”

第二问:行前准备,一个新手妈妈做了些啥?

由于是亲子旅行,我们没有安排太紧的行程,在航班、酒店、行李的选择上都尽量照顾宝宝。出行的时候宝宝14个月,还没有出牙(嗯,SUMMER宝宝吃了12个月的母乳,迟迟没有舍得出牙,对妈妈超级好),平时吃奶粉和辅食。小月龄宝宝无法交流,出行前我最担心她生病,如果生病就做好了退票,两人出行的准备,在日本的时候也特别注意保暖和饮食,带了日常必备的药物,不过事实证明,孩子的适应能力比大人的想象强很多,一路下来,她过得可滋润了。

作为职场妈妈,惭愧的说平时带宝宝的时间并不长。为了这次为期一周的出行,在宝宝9个月、11个月的时候我和先生利用周末和假期带她先后自驾了苏州和千岛湖,虽然基本是蹲酒店之旅,但让我们摸清了宝宝在外时的差异,制作了细致的出行清单,更有信心带她出行。

↑SUMMER小朋友的旅行清单,建议宝妈们出行前也做一份这样的清单,临时收拾行李特别容易丢三落四,经过实际出行考验的清单是最便捷,也最放心的。



特别提示:一辆可坐、可躺的婴儿推车绝对是出行必备,小月龄宝宝时而像永动机,时而又会秒睡。为了出行考虑,我特地置换了一次婴儿车,从好孩子换成了Quintus,不得不说,虽然价格差不多,德国人的做工实在是扎实多了。

(↑宠溺的爸爸给SUMMER小盆友买的Quintus小怪兽限量版,同行的蜜姐用的是网红YOYO款,两款都非常实用、结实


在行程上,自由行,带着两个宝宝(还有一只是蜜姐,来自闺蜜家),我们几乎是一天只安排一个地方的节奏,整体都很松散,走到哪儿算哪儿,不赶时间,晚上七八点回酒店洗漱休息(话说日本的商场基本也是八点关门,这一点还真是让妈妈想晚点回酒店都没有借口呢)。

酒店的选择上,首先是交通便利,中心区域最佳,考虑到带着宝宝收拾行李太烦,所以我们的原则是除非换城市,否则不换酒店,其次,由于觉得带宝宝出行会很累,全程选择的都是带洗衣机的套间,每天一家的换洗衣物全靠洗衣机操持(心机girl)。日本酒店普遍比较小,我们此行的两家酒店中大阪难波在空间和地理位置上都不错,值得推荐,京都CMM略小一些,一家三口实在有些挤,不太推荐。


大阪:南海大阪辉盛国际公寓(Fraser Residence Nankai Osaka)

京都:京都站前CMM酒店(CMM Kyoto Ekimae)公寓

(爸妈要收拾行李的时候把宝宝丢在沙发上+一块饼干就可以了


无时无刻不在吃的宝宝)

很多妈妈可能都有类似的想法,想带宝宝出行,却又有所顾忌,再加上大多数老人不会同意,最后真的能成行的就更少了。其实多出去几次就会发现不过如此,孩子也很渴望出去看不一样的风景,接触不一样的人,所以出国之前我先挑战了独自短途,摸清了她的习惯,最终才敲定了出行时间和地点。


日本之行之后我们又在春节挑战了三代同堂的港澳之行,或许是我对出行有偏爱吧。它就像一片阿司匹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抚平我内心的毛躁和不安,也正是在年复一年的行走中不断明晰自己的内心。这个世界对女孩子的要求是很高的,读书要好,工作要好,家庭也不能落下,在这些身份的督促下,这是我极速成长的一年,释怀了许多在二十几岁时看不懂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女儿带给我最大的财富吧。

第三问:行路难,难于宝宝坐飞机?

出行第一个难题就是坐飞机,无论是买头等舱还是经济舱,一个哭闹的宝宝都会让年轻的妈妈们心力交瘁。所以从选航班起就很重要,SUMMER14个月的时候白天睡2觉,每次睡眠时间在1-2小时左右,所以我不会选择3-4小时飞程的地方挑战自己,选择了航程2小时左右的日本,并且航班时间基本和宝宝犯困的时间吻合,宝宝一旦睡着了就是最美妙的事情了。

(从上飞机吃到下飞机)

航程选好了,就是选同行人了。我个人很喜欢和朋友同行,如果有小月龄或者稍大一些的宝宝一起玩,尽量把位置提前选定在一起,也很有助于安抚宝宝。此行是SUMMER宝宝第一次和蜜姐同行,超爱小姐姐,恨不得两人合一辆婴儿车,小姐姐喂啥吃啥,简直是亲生姐妹style。

(有些认生的SUMMER宝宝遇到喂饭的鹿小姐却一点都不抗拒)


我们也随身备一些宝宝喜欢的小零食,起飞、降落时的耳鸣会让大人和小孩都有些难受,宝宝还无法交流,不能让他恰当的吞咽,但如果这时拿出小零食,吞咽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两姐妹一下飞机就开启了吃吃吃模式)

第四问:传说中母婴很好的日本,好在哪?

相信带娃一族选择日本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日本非常适合亲子游”这个传说。在SUMMER出生之前,我一直没有打卡日本,也是考虑到这个小岛国比较适合带宝宝一起去,SUMMER宝宝第一次出国游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首先来聊聊妈妈们很关心的母婴设施。日本的母婴设施不是便利而已,完全可以用贴心来形容。无论是商场、地铁还是任何一个公共景点,到处都可以很方便的找到母婴室(BABY ROOM)。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空间资源非常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酒店房间都非常小的原因,但是在母婴室这件事上,日本人真的非常大方,我们全程用了不下十个母婴室,都超大、超宽敞,除了必备的尿布台、洗手池,此行用到的超过八成的母婴室都配有热水、温水,可以方便冲奶、清洗奶瓶,大型商场(大丸百货、高岛屋等)的母婴室配游乐区、辅食间也是非常常见的。

细节上,每一个母婴室的尿布台都是配有宝宝安全带的,很多女卫生间可以找到供独自带宝宝的妈妈用的专用间,母婴这件事日本人真的是把能想到的都实现了。

(婴语八级跨国界,和日本小姐姐一起在儿童区玩耍~~)

其实当时只是觉得好用而已,但春节去了香港、澳门,不得不感慨虽然港澳地区也很发达,但在母婴关爱上真的不及日本,并且差距很大。香港地铁和公共景点的母婴室大多数是带锁的,需要联络专人开门(这一点真的不太理解港人的思维,why?),并且母婴室里要么没有热水,要么有装置实际却放不出热水,总之,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相形之下,日本人对小月龄宝宝真的很NICE。

(飞奔儿童区,老父亲只能一脸宠溺的等小SUMMER~~)

其次就是吃了,无论是7·11之类的便利店,还是地铁等车时的自动贩卖机,宝宝零嘴以及半成品的辅食都是很容易买到的,正常的餐厅也会有隐藏的宝宝选单,可以向服务员要一下,大部分餐厅提供宝宝餐具和宝宝套餐。即使这些都没有,其实吃也不是大问题,任何一家当地小店都有拉面,用软糯的面食来打发小月龄宝宝也是妥妥的。

(十分常见的日式定食)

(没有牙并不妨碍这位肥仔吃的很欢~~)

(最后的最后……吃腻了日式的我们去吃了鼎泰丰

中国胃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

最后,交通上,地铁站内可以显眼的找到直升电梯标志,方便推著婴儿车的宝妈们出行,同时,在等电梯处,一部分站点还设有母婴优先的等候区,优越感杠杠的。在地铁、公交也都有专门的母婴座位,推著宝宝上车如果没有座位也常常会有人主动让座。从海游馆回程的那天正好下雨,我下公交的时候来不及打伞,匆忙间只能先护着宝宝,身后的日本人默默为我撑开了伞,当我反应过来真是被这种自发的帮助感激涕零,忍不住讲了好几遍Thank you.

第五问:我们选了哪些景点,如何评价他们?

出行前,我们选了大阪海游馆、心斋桥、梅田蓝天大厦,京都塔、三十三间堂、奈良等几个地方,并且我很认真的说不会逛商场……BUT,计划赶不上变化,实际上,我们最后在大阪只去了海游馆,其他都没有去,京都的几个寺庙逛了半天下雨了,下午直接去高岛屋逛街了:)

就我们去的景点而言,大阪海游馆是期待值最高的,因为网评一直说很适合带宝宝。整个场馆从外型设计到游览细节确实都很有特色,入馆后搭电梯可以到达最高层,由上而下游览,整个场馆就像海底两万里,中间有一个特别大的圆柱形水族箱,大多数只是根据不同的习性分布在不同的层级,常常走到下一层抬头又能看见刚刚上一层的动物,不愧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族馆。细节上,进馆的地方可以买到纪念册,310日元/本,每参观完一处可以在小册子上自助盖章,也可以跟着册子去游览,在出馆口还有触控池可以亲手摸鲨鱼,吸引了不少小朋友。

(盖章的蜜姐)

(出口处可以摸鲨鱼~)

不过,作为一个14个月龄宝宝的妈妈,不得不说海游馆虽大、虽美但更适合大宝宝,对于需要靠婴儿车出行的小月龄宝宝来说不太合适

首先,盛名之下,大阪海游馆人超多,不仅仅是游客,还有很多的本地人,拖家带口的日本人非常常见;其次,整个馆是由上而下参观,有几个很长的电梯,上电梯时婴儿车全部需要折叠,虽然我也带了背揹带,但是宝宝出行东西太多,婴儿车可以置物,所以结果是我们把背揹带寄存在了前台,推著车去游览,全程上上下下感觉像在拉力赛;最后,SUMMER宝宝全程对动物无感,太小了我也不敢让她去摸鲨鱼,感觉精华都没有玩到,但体力消耗超大,实在是有些沮丧呢。

(第一次看到企鹅)

(馆内比较黑,SUMMER有点怕怕,全程裹在爸爸身上~~臂力MAX)

同行的蜜姐大一些,可以自己走路,对海洋生物也有一些认知,整个游览体验就会好很多,全程SUMMER宝宝的纪念册印章也都是蜜姐代敲的。

(海游馆门口遇到了大阪警府乐队活动,蜜姐说拍给粑粑看)

海游馆外面就是圣玛丽亚号船,乘船可以周游沿海一带的各大景点,搭配海游馆门票购买有通票优惠,由于宝宝月龄小,不可控因素比较多,不想赶船期,所以我们没有乘圣玛利亚号。

海游馆出来,SUMMER宝宝秒睡,我和先生沿着岸边散步,偶遇圣玛利亚,留下了游客照。


海游馆隔壁有一个商场,吃饭、玩乐、买买小纪念品都很方便,其中还有一个室内乐高探索中心。原本我们计划带SUMMER宝宝去玩,可惜不争气的她还没等到爸爸买票就秒睡了。


京都两日,我们去了三十三间堂、三年阪二年阪、清水寺和奈良公园。

若单以建筑论,日式建筑的构造匠心和文化蕴涵与中国建筑天人合一、重山林风水的调调还是有差距的,但若抛开这些,从亲子角度看,这些日式传统景点比现代化的海游馆更适合小月龄宝宝。

京都很小,我们的酒店离车站很近,反方向走十几分钟,经过鸭川就是三十三间堂。早晨睡到自然醒,收拾完毕就出门,沿途感受了一下浓浓的日式田园风。

三十三间堂的最大特色是1001座观音佛像,神态、摆姿各有不同,以数量之多、造型之不一而闻名。整个寺庙很宽敞,大块的橙红色与日式低饱和度的风格形成碰撞,很有盛唐意味。

在高大的寺门前,在长长的橙色回廊中,在庙前的洗手亭里,小宝玩的不亦乐乎。


时间静止,微风浮云,还有浮光掠影的树丫,都定格在照片里。

三年阪二年阪就在清水寺脚下,是一条长长的复古木制建筑街,各种纪念品,非常日式,虽然基本都是made in china,哈哈哈。去清水寺的这天下雨了,而且越来越大,SUMMER宝宝吃过饭就睡着了,我和先生看着烟雨濛濛,商量了下,决定分头行动,一人留在三年阪二年阪休息,陪宝宝,一人入寺。不知道宝宝会安定多久,先生便让我先去,回头再换他。

清水寺是京都最老的寺院,春季赏樱,秋季赏枫。在一片氤氲烟雨中,避开了涌动的人流,倒是更能感受到它的静谧。整个建筑古风斑驳,精美中渗著古雅,浓浓的时光味。可惜我们去的时候本堂正在修缮,没能站在上面俯瞰全景,以后再陪小家伙去一次吧。

(烟雨中,两个姑娘穿着日式和服从山下走过,安静又美好)

舒国治先生曾评价“举世最适于随时淡淡地喝一口江南式嫩叶绿茶的地方,是日本京都。” 而清水寺的茶艺正名列京都之首。在临近出口处有一排茶亭,就著木造屋舍,疏落竹篱,满目枫叶怪石,盘腿而坐,听雨赏景,一品香茗,正是最好的收尾。可惜我心里惦记着还在寺外的先生和小朋友,只闻一闻茶香,看一眼水下瀑布,便匆匆下山了,权当留下惦念下次再来。

下山的时候小宝还没醒,趁着她睡觉的功夫先生也上山转了一圈,我带着她在三年阪二年阪买了些伴手礼。

(山脚下茶亭)

如果说这几处景点都慢悠悠的,那奈良公园和奈良鹿则是生机十足。奈良的鹿直接在机动车道横行,我们买了点鹿饼,全程被鹿围堵,直接用抢的,完全感受不到别人拍出的温顺、和谐喂养感,只觉得自己被围殴了,分分钟把鹿饼全撒出去了。

离开奈良公园,沿着路一直往山上走就是春日大社。相较于山脚下的“流氓鹿”,神社周围的鹿就绅士很多了,投喂会鞠躬,鞠躬会回敬,惹得蜜姐和他们玩了很久相互鞠躬的游戏。

(奈良站旁,一边是行驶的公交,一边是闲庭信步的奈良鹿)

(@奈良公园,群鹿攻之)

(怂包的我连鹿饼都不敢拿~~所以人家也没有理我


(春日大社的神鹿)

(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离开春日大社,临近傍晚,天空渐渐显出五彩的颜色,虽然不是海边,但这一天的日落丝毫不逊色海边晚霞,我们挑了奈良最高的一间中餐馆,占据高地欣赏日落之下由绿转彩,而后又灯火阑珊的城市,顺便抚慰一下中国胃:)

(黄昏下的奈良)

第六问:此去经年,有哪些暖心的高光时刻?

高光时刻TOP1当然来自两个宝宝,从等飞机开始分葡萄,到渐渐熟络了,蜜姐给SUMMER做土豆泥、喂饭、穿鞋,最后恨不得两个宝宝坐一个婴儿车,全程亲生姐妹STYLE。算起来我和蜜姐的妈妈鹿小姐已经相识快20年。从白衣飘飘的少年时代,到天各一方的求学生涯,我们一起打卡过很多地方,一起熬过十几个小时的硬座,混住过青旅,再后来步入职场,成家立业,旅行预算逐步增加,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同行快20年的老姐妹)

(吃饭也要挤在一起的小姐妹)

人和人之间大概是真的有气场的,如今我们有不同的生活轨迹,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却依然可以保持联络,一起旅行,即使很久没见,再见聊起来也不会觉得尴尬,两个宝宝更是分开后也会相互惦念……我知道你一直在,大概就是最好的状态。

TOP2来自日本平常人的感动,除了前面提到的车上主动让座,下车的时候主动为我撑伞,还有一次我们逛到高岛屋临近关门,几个电梯都停了,找了一位店员询问,他见我们带着宝宝,怕我们找不到方向,想了一会开启对讲,直接让我们等就近的电梯,联络其他工作人员重新开启已经停了的电梯,全程护送我们直到商场大门。除了感激,日本服务业人员的水准也在我心里提高了一大截。

TOP3来自旅行意外的小确幸,在海游馆的时候SUMMER爸爸丢了手机!从2012年到现在,我们一起去过很多地方,每次都是自由行,虽然在美西自驾经历过爆胎,在香港经历过手机摔在电梯上碎屏,诸如此类,但丢手机这么低阶的错误真的是第一次。

大概是因为又要照顾SUMMER,海游馆里人又多又暗,粑粑一个转身就发现手机没有了。我第一反应开启了find my iphone,让手机自主报警,当我们原地找了两圈发现周围并没有手机响,但地图显示手机应该还在海游馆内,我们立马去找工作人员。其实最开始是不抱希望的,因为觉得黑漆漆的馆内捡到手机再给工作人员的概率很低,说明找手机后工作人员好像想起了什么,我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她想表达什么,但是英语捉急,她说不出来,这时候日式的美好服务又上线了,她示意我们从员工通道跟她走。

我猜八成是有人捡到手机了,但是她不确定是不是我们的,让我们去确认。

果然,七拐八杠,我们来到了游客服务中心,THANKS GOD,我们说出手机的型号和颜色以后,服务人员拿出了粑粑的手机(还在报警中


)。失而复得的粑粑就差喜极而泣了


第七问:签证、交通、行程等旅行常见问题



签证:我找的文华国旅,某宝和马蜂窝都有店,当时正好马蜂窝有活动,最后是在蜂蜂上买的,提供相应的收入证明,出签很快,客服响应也很及时。



交通: 日本的地铁十分发达,但是也非常复杂,不同的供应商对应不同的车次,速度和线路也不完全一样。由于只在大阪和京都,我们没有买JRPASS,出行前我们在某宝买了2张ICOCA卡(6周岁以下宝宝免费),六天玩下来全程地铁、公交畅用无阻,十分推荐。乘车的时候不同的供应商有所区别,这块攻略是先生做的,如今我们再回忆起来其实细节不太记得了,但是有一个宗旨:不懂就问。

一般出国游我们都用google map,Google不能解决的问题就现场问,不得不说,日本人的英文真的很差,好几次都遇到能够听懂我们提问BUT不知道怎么用英文表达自己的地勤人员(摊手),好在各大站基本也有中文服务,转站中文专项地勤反而效率会高。全程下来感觉在日本,中文比英文好用。

(特急列车刷卡之外还需要买特急券)

(看一眼就头疼的日本地铁电子屏,问人会比较直接比较快~)



行程:日本分为关东和关西,我们带着宝宝不想把行程安排的太紧,再加上现代都市的人挤人不太适合亲子游,所以一开始规划行程就没有考虑东京,而是走了比较经典的关西大阪、京都线路,个人感觉这个路线对于家庭游比较合适,无论是带宝宝还是老人都OK,如果是年轻人居多,东京还是很值得考虑的,等SUMMER再大一些,我们也会考虑这个线路。



换币:常规来看,日本交通和吃饭以现金为主,我们出行前按照一家5000RMB的标准兑换了一些日币,不过后来由于我们没有太吃居酒屋之类的小酒馆,主要在大型餐厅吃饭,刷卡比较多,再加上有一些现金退税,实际上最后大概每家只用了3000RMB现金,感觉真的不用换太多。



买买买:药妆店真的非常好买,分分钟一箩筐,3D面膜、龙角散以及各种日本开架品牌真的是可以闭眼买,价格非常好。其余就还好吧~Tiffany价格退税后和美国差不多,比香港便宜一丢丢,其余奢侈品牌我们没有太看,整体感觉就还好,商场退税需要收取1%管理费,专营店没有这个费用,化妆品的话SK2比日上贵,据说是本土和非本土版的区别,欧美系品牌相比日上即使退税也完全无优势。另外就是,母婴店很好买,由于奥莱很远,MIKI HOUSE之类的宝宝鞋我们是在高岛屋买的,没有活动,价格差不大。

如有其他疑问,欢迎留言区交流~~~

(本文所有图片及文字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切勿转载,谢谢。)

(都看到这儿了~点个赞再走呗~)

图片:BY IPHONE、理光GR、佳能5D3+24-70/2.8
(前两个比较多,带着宝宝,全画幅此行几乎没有用,出片很少)

后期:Pollar、Snapseed
(初老的另一个征兆大概就是不再会用LR+PS套修,而是APP滤镜直接上



END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