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这篇游记适合什么人阅读? ✎


▲ 第三次日本自由行, 深觉相对于城市,日本的乡村更具它独特的气质。

► 当然,第一次来关西希望了解常规景点的,还有爱热闹,喜欢去网红购物景点打卡拍摩登美颜照、买药妆、奢侈品的同学们请提前绕道哦。

► 但如果,你也喜欢《小森林》的感觉,如果你的日常也已被大城市的噪音挤满,喜欢在假日里放慢脚步,体验和谐的邻里乡情、奇妙的民风民俗、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田园牧歌般的瑰丽画卷,那么不妨进来看一看吧!

► 总述:行程特色景点列举 ✎

▲ 一周七天,我们要看传说中那个“莫奈的池塘”——“岐阜”根道神社;
► 看《你的名字》原型——飞弹高山;
► 看大山里的乡村——白川乡“合掌村”;
► 看“海之京都”——小渔港“伊根町”;
► 我们还要去赶集——每年八月初西日本最大的“陶器祭”;
► 还要赶个时髦到鸭川边上的奇特咖啡店“Wife and husbend”打卡;
► 到“名古屋的吉祥寺”小众美食杂货一条街“本山站”体验友邦对生活美学的重视……

每一个选择,每一次行走,都在回答著一个问题——“我是谁”。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微尘,如果一生能有机会常到与自己气息想通的地方走走看看,那有多好。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 行程单 ✈:

DAY1:8月2日(周五): P.M. 福州 – 关西机场 – 大阪
DAY2:8月3日(周六): A.M. 大阪 – 名古屋;P.M. 岐阜 根道神社 – “莫奈の 池”;
DAY3:8月4日(周日): A.M. 高山;P.M. 白川乡 “合掌村”;
DAY4:8月5日(周一): A.M. 热田神宫;P.M. 东山、本山杂货街;
DAY5:8月6日(周二):A.M. 京都建仁寺;P.M.锦市场、鸭川咖啡店“Wife and husbend”;
DAY6:8月7日(周三):A.M. 贵船鞍马“川床料理”;P.M. 五条阪“陶器祭”;
DAY7:8月8日(周四):A.M. 伊根町“伊根舟屋” 一日
DAY8:8月9日(周五):A.M. 阪急百货手作展;P.M.关西机场 – 福州

► 每日志:

► 那么我们就出发咯!
下面是沿途拍摄的日本乡村照片(拿苹果手机贴在车窗上拍的,所以有些色偏)。

▲ 这并非什么景点,只是沿途的风景。真正的风景在下面。▼

DAY2: 岐阜 根道神社 – “莫奈的池塘”


► 行程:
(1)名古屋车站乘JR“名铁名古屋本线(特急)”5站,到岐阜(fu);
(2)JR岐阜站,乘“岐阜板取线”巴士,到“洞戸キウイプラザ”(“洞戸栗原车库”站)下(70分钟);

(3)换乘“板取ふれあいバスに”巴士,在“あじさい园前”(紫阳花园前站)下车(16分钟)。

▲ 本州岛中部的岐阜县。岐阜县是一个内陆县,是个被森林覆蓋的大县。这里的山水,会让你仿佛进入东山魁夷的名画之中,感受“会呼吸的绿”。▼

▲ 东山魁夷售价达5400000日元的名画《绿之诗》。

再附一段板取川边拍到的视讯:

岐阜 板取
从“莫奈的池塘”出来,在开满紫阳花的停车场边上,有一座石平桥。桥下就是板取川宽宽、浅浅的河水。


► 这是自由行中首次走出谷歌地图的显示范围,坐着巴士入山。

JR+巴士+区间接驳巴士,车子越来越小,路也越来越小。地势渐渐上升,进了岐阜县的板取乡。

► 途中上来一队参加夏令营的小学生。同行一段后,他们去了川浦溪谷玩水。

► 从飞濑站上来一群采购归来的青年男女,操浓重的中国东北口音,拎着大包果蔬,男的吹嘘著自己的见闻,女的商量著怎么做菜,兴致勃勃的样子像是要去烧烤。

► 车到“鲇之里”,始终在第一排打盹的白发老奶奶醒了。她穿着藏青色的和服,不紧不慢地起身,慢慢悠悠地下车。司机不但没催,还不住点头轻声细语,听不出是寒暄还是道别。大家都静静等待着老奶奶步履蹒跚地走进车窗外那一片如海的蝉声里。

► 我们要在“紫阳花园前站”(“あじさい园前”)下车,山里气温低,紫阳花花期还未尽。一时间好像车里车外的时间都慢下来。

► 行至板取川边的山脚下,我们找到了此行的目的地——“莫奈の 池”。

► 这里就很有小森林的乡村稻田的感觉了。

► 阳光透进琉璃一样的“莫奈池塘”。

▲ 用肉眼看见名画。(相信吗?上面这幅是我在“莫奈池塘”拍摄的,可以与下幅名画对比)▼

▲ 我却莫名想到另一幅名画——《奥菲利亚(Ophelia)》(上图左)。

奥是莎翁《哈姆雷特》的悲剧女一号。她在痛失爱情与亲情后患上了抑郁症,在取花环时跌入水中。画上的她仰面躺在河面,没有任何挣扎,眼神平静而绝望,张著嘴却不是呼救,而更像倾诉或哼唱。完全放下了一切的解脱。有时绝望与平静是同一种心情,有时极致的美会让人心痛吧……

▲ 神祕的紫阳花园,我没有进去,而是去了板取川。

► 几步远的地方就是板取川,一条很宽却很浅的河,特别适合夏日戏水。就是本篇前面视讯中的那条河。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DAY3: 高山、白川乡一日

▲ 行程:
参加名古屋当地旅行社组织的一日游。
因为从名古屋到高山,再到白川乡,靠公共交通的话,马不停蹄地走半天就没了。所以如果没有提前预定在白川乡住一个晚上的话,还是参加当地的一日游比较合适。

► 高山的下一站是白川乡的合掌村。

白川乡,无端让我想到总是读不下去的《雪国》。可能跟雪无缘,初见是在圆明园,2009年北京的第一场雪。傍晚雪停的时候出了太阳,自然意义上的升华给了叶公好龙的南方人一个毕生难忘的下马威。

自那以后,我对雪有了敬而远之的自觉。

夏天来白川乡,看到的是白川乡卸下地理与自然面具后的自己的表情——雪化之后有花。花确实多,但第一眼就看出不是随意长的野花,这是个爱美的村子,家家户户各自打造自己的私家花园。

▲ 群山环抱的山坳里是一片平地。像《风之谷》中娜乌西卡的故乡。

▲ 一条大路向村子的腹地延伸。

▲ 合掌村的房屋叫“合掌造”,外观有点像欧洲山区的房子。

► 他们的庭院各具特色。有的满地铺着细碎的石子,有的屋前用卵石垒出弯弯的水道,有的还在屋旁立几株高大的松柏。与想象中乡下人家朴素的气息有所不同,竟然有一种园林式的造景——呈现规则感,以及规则之中的自由。其间彰显的审美品位,让人有些怀疑这间间古老房屋里主人的身份。

除了在几家食肆与咖啡屋,我们没见到几个当地人。房前停著洗得干干净净的汽车,庭院里的花在夏风里静默,弥漫出一股王孙自可留的气息。

▲ 稻梗扎成的屋顶。

▲ 被设计成紫阳花谷地的庭院。

▲ 错落生长的萱草与雏菊。

► 这跟我在《小森林》中看到的那个山村完全不同。牵牛花、向日葵、绣球花、仙人掌、百合、萱草、中国桔梗等等错落地散布于草屋周围,不为售卖,不为观光,不为食用。这些庭院有的禅意,有的田园,主人在创造中,实现著自己对真善美的理解,把内心的价值变成可以看见和传递的物件。

辰妈也有同感,说这里的景致像枯山水,在细石的涟漪中突然长出一支百合,明显是有一个人刻意栽下的,但却让人觉得它就应该在那里。让你从风景中看到人。

▲ 斜斜的夕阳打在合掌造上,像一幅利落的版画。

▲ 小菜园里的向日葵。

► 台风“范斯”把阴云堆成了山,在山谷里投下大片影子。阳光斜斜打进各色花的庭院,打在合掌造由苇杆扎成的厚厚的草顶上。

合掌造外观不像我们在其他地方看到的汉族或倭式建筑,倒有点新疆禾木或北欧山区尖顶房屋的意思。大概是防止积雪压塌了房顶。

▲ 兴之所至,在一座漂亮的合掌造前停下,来了一幅速写。

► 这些房屋,完全不用钉子,利用榫卯结构固定。这些全身是木头的东西居然最早是从江户时代保留下来的。据说每年都要举行灭火演习,每过十几二十年就要更换屋顶。一家开工,全村人都会来一起完成。这个山谷里住着一个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婚丧喜庆都是全村人的事。

我想更换仪式应该会很隆重,一村男人干活,女人煮饭,巫师们负责祭祀与祈祷,孩子们聚成一堆像热闹的节日……

可也许这又是我的另一个错觉。雪化之后,白川乡显出它艺伎般的面容。

▲ 一丝不苟地工作的农民。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DAY6:8月7日:贵船鞍马“川床料理”

► 行程:
(1)京都车站(地铁乌丸线,10站,国际会馆站下)
(2)国际会馆巴士站,坐52路(14站,Kibuneguchi“贵船口”站下)
(3)走到Kibuneguchi Ekimae “贵船口车站前”车站乘33路(2站,Kifune“贵船”站下)

▲ 今天去日本的乡下吃一顿“农家乐”吧。

► 巧合的是这次去的“板取川”、“白川乡”,这些地名里都有个“川”。日本管河叫“川”,《千与千寻》中的那条白龙是一条河的河神,名字就叫“琥珀川”。▼

► 这其实是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对河流的称呼。像《论语》里的:“子在川上曰……”

► 在写“川”字的时候,就像在画一幅写意画。凝聚创造它的中国人对河流朴素而美好的认知。

► 今天的贵船,就有一条“贵船川”,一座贵船山。“贵船川”流经贵船、鞍马二山环绕的溪谷,再往下流入京都,就成了著名的“鸭川”。

▲ 贵船神社山门前的石阶。我就是在京都旅游手册的封面上看到的这个漂亮的石阶。

▲ 坐在流水席上,脚下便是清澈到泛蓝光,凌冽到冒寒气的贵船川。

► 京都三面环山,夏天不比福州凉快。因为河谷里水汽氤氲,山里人便用竹在河上搭起架子,坐上去纳凉,称为“川床”。还要剖开长长的竹管来引河水,让细面条顺水漂流,在川床上吃“流水素面”,把水的清凉彻底吃进去,甚至捞川里黑黑小小的香鱼盐烤。

▲ 《多啦A梦》和《蜡笔小新》里也有流水素面的桥段呢!

► 据说香鱼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一有点污染就会死光,所以这鱼要连内脏一起吃掉,可我觉得有点苦。就像苦螺的胆,人们说清凉降火,其实是不好处理吧,看着小小的香鱼想小小的苦螺,我猜。

▲ 架在贵船川上,绿意环抱中的流水席。

▲ 流水席上的人群。其间有不少是日本当地人,也有不少从台湾来的游客。

▲ 流水素面是凉凉滑滑的口感,配上树脂竹筒中的酱料,比想象中爽口。

► 贵船因水而灵,因此山里人敬奉水神,流行一种“水占卜”。我们入乡随俗,各抽了一签。这签条也怪,浸在水里显示出文字,水干后文字便也消失。抽到好签随身带走,不满意的可以打个结系在水边的树上,请水神化解。真是“智者乐水”,贵船人把“川”的文化渗进各个细节里了。

► 山道沿河蜿蜒,行人如鱼穿梭。辰妈在一个弯道突然停下来,声称发现了第一枝转红的枫叶。这才立秋刚过啊。

▲ 叡山电铁,若是深秋时节,这条线就是有名的赏枫专线。从傍晚夕阳返照在红叶上的那一刻到夜间,铁道沿线会点起灯,形成“红叶隧道”奇景。

▲ 坐叡山电铁回程,所有的人都坐着,却有个小小的女孩执意站在车头看风景。当火车驶进那片绿波海的时候我还在想辰妈的发现,要看叡山枫叶隧道和琉璃光院红枫的倒影,至少得再等个十多年退休吧?

▲ 以一幅照片代表我印象中的贵船。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DAY6:8月7日 P.M. 五条阪“陶器祭”

▲ 你是否在城市里赶过集?我喜欢“陶器祭”胜过东京的“骨董市集”。

▲ 说起来,这次出行有一大半原因是这一年一度的“陶器祭”。在这个号称全日本最大的陶器市集上,各陶器作坊的摊位挤挤挨挨摆满了整个五条通。

► 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雨过后,斜阳很快又出现,我们刚好下了车到达五条阪的大桥蹲下。

▲ 我特别喜欢的一个大叔的摊位。前年看到他的时候,也是摆在五条通的入口处,也就是他的作品给了我“陶器祭”迷人的第一印象。那回他的飞鸟盘、飞鸟碗我买了一堆。后来回国在淘宝上一看,我的天,上面代购商卖的价格翻了两倍还不止!庆幸自己果断剁手。

► 回想第一次逛陶器祭,从傍晚五点走到夜间九点,晚饭也顾不上吃……这一回冷静了许多,速战速决,直奔几个熟悉作家的摊位,两个小时搞定。

► 来京都的第一晚,我们在民宿“檏宿”里,跟负责接待我们的中国小妹谈起我们此行安排的农村游行程。她听完眼睛一闪,顿悟似的长长地“啊”了一声后一语道破,说你们定是平日生活紧张劳碌,希望假期里到乡村彻底放松一下心境。

► 是的,除了来寻找乡村的闲情野趣,也想感受简单的乡土人文。


► 不同于机器加工的千篇一律,陶器祭里职人手作的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至今搞不懂为什么皇家哥本哈根明明是手绘唐草,却要模仿成工厂生产的外观。

► 尽管井山三希子、安藤雅信、皆川明等一线大牌的作品已经有了自己的专卖店,再不可能在这里出现,好在还有熟悉的加藤香、十二月窑、古谷制陶等后起之秀或私人作坊不断涌现。不仅经典款价格优惠,还有网络里一出就抢光的断货款或近年开发的新款。

► 且哪怕你只买了个不起眼的小小豆皿,作家本人也要起身鞠躬致谢并亲手包装。专业与情商兼具,一个微笑换来口碑与回头客。

► 国内的陶制品相对于瓷器而言发展得相对较慢,瓷都景德镇偏重于对茶具和仿古摆件的研制。好在近几年渐渐出现了“禾下”、“素云里”等专注于手作陶制餐具名牌,喜欢陶器的人越来越多了。也许很快,咱们中国也会有为热爱陶艺的年轻职人开辟的“陶器节”,那时候,我们一定去捧场。

► “奶头战略”也好,“玩物丧志”也罢,让人暂时跳离线械的现实,恢复对生活的爱,又何尝不算是一种慈悲?

DAY7:8月8日:伊根舟屋


► 行程:
(1)7:32从京都车站坐“特急城崎1号(城崎温泉行)”五站,到“福知山”下;
(2)转乘“特急丹后接力1号(网野行)”三站,到“天桥立”下(约9:30);
(3)乘“経ヶ岬线”巴士到伊根(约10:30到)

▲ 今天去的,是日本的一个小渔港。

► 伊根町,是一个小渔村。从京都坐一个小时JR到福知山,转“丹后小火车”在天桥立下,再乘一个小时乡村巴士到达。总行程约三个小时。

▲ 一下车,站在村口就可以望见村尾红色的小灯塔,当地人称“赤灯台”。在群山与海洋之间的土地上,顺海岸线,密密地建著一排“舟屋”。


▲ 站在岸边看海,除了泛起的涟漪,没有大浪。这个渔港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海湾外有一个很大的岛屿——“青岛”,它像堤坝一样挡住了太平洋的大风大浪。所以跟旧时潮汐一涨就成孤岛的江之岛不一样,这里的潮汐变化很小,以至房屋可以临海而建——真正的“面朝大海”,岁月静好。

▲ “舟屋”,还真的是给船住的屋。一共两层,船住一楼,人住二楼。一楼敞开进水,方便自家船只驶进驶出。好像别墅的车库吧?这是个微型港口,水道空间可容纳一条小船,边上有迷你码头,也是放置各种渔具的仓库。家里的男人在这里做捕鱼前后的工作,完全是自立更生的“独立工作室”。

▲ 从天桥立到伊根町的一个小时车程,中途上下的当地人都是老人和孩子。抱着一袋鲜花的白发老奶奶、捡到一个相机包交给司机的老爷爷、向每一个乘客微笑问好的司机大叔、让座的小男孩……村子除了咖啡店里的两个小姑娘、公共港口两个开船的小伙子,我们就没见到其他青壮年的影子。

▲ 小渔村里的咖啡馆——イネカフェ,咖啡500日元、各色蛋糕500日元。感觉日本景区的物价并不比市中心贵得离谱,东西也是好看好吃的。特别是这间店的向海的一面都安著大玻璃窗,坐下就陷进那片碧海晴空中去了。下面附上一段当天用手机随便拍的视讯。▼

▼往浅海里看一眼。

▲ 沿海湾走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些舟屋已被改成民宿和餐馆,但却并没有旅游景区熟悉的宣传和吆喝。周围很安静,连海浪拍打的声音也没有,浅滩礁石上密密麻麻地爬满了海胆和小海螺,居然也没人去赶海。海鸥偶尔掠过时发出的一声鸟鸣,衬得小小的渔村显得有些静寂。或许都去出海,傍晚才归来?我猜。

▲ 经过港口,看到几艘船静静地浮着。有些安著两排灯笼一般的大功率玻璃灯泡。我突然辨认出它们应该就是傍晚出海,凌晨归来的灯光渔船。

▲ 在关于海南岛的纪录片中看过,这些船捕的都是沙丁鱼一样成群结队的鱼。它们出海到达“鱼窝”,两排灯笼会降下来悬挂于水面,用以吸引鱼群。为了保证清晨卖的鱼新鲜,渔民要开着灯,守到四点多才放网捕捞。五点多的时候回程,直接运往渔市贩卖。这是渔民们每天的日常。所以人们白天都在休息吧?

▲ 看错了地图走了一站路,其间经过不少伊根人家,有些已经鸟枪换炮买了大船。古老的舟屋容不下了,系一根缆绳泊在屋前。每一艘船也擦得干干净净、光可鉴人,简直像载客的游船。看出美在伊根人生活中的地位。

▲ “风景都在远方”,对于我们这些匆匆过客,伊根充满劳绩的渔猎被装点得染上了诗意。而全职下厨的奶奶外婆与偶尔体验大厨成就的爸爸妈妈本质就不同。能每天把厨房擦拭如新大概只有深度洁癖才能做得到。由此怀疑日本人是否定期定量服用冷香丸。一点都没有揶揄的意思,是真的佩服。

▲ 走到观光站,才知道因伊根町如今被列为保护区,受法律保护,不允许私自重建或拆除。我想到吴念真笔下被禁建的高雄“红毛港”,土生土长的几代人只能挤在小小的屋子里,居民们自嘲:“我们生活在古蹟和历史里。”不知昨日狭小的舟屋还住得下明天的船只?是世世代代的伊根人创造了这片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现代社会的保护与开发难道不能兼顾人的生活吗?不过这也许是所有古老村庄的共同宿命吧?

▲ 刘墉说:每一个故居,有一天都会消失的。但也永远不会消逝。弯弯的小船上坐着童年的阿娇,终将变成刘欢歌声中的梦境。

▲ 我们坐巴士离开伊根的时候,阳光依然在波光里晃动,海鸥站在浮标上休息,灯光渔船摇在水上打盹。我想,下次如果有机会,应该在这里住一个晚上。

▲ 李银河说《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今生今世能找到自己的喜欢,肉身还能去到自己喜欢之处几次,多么难得。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像深夜食堂一样的民宿

▲ 从某种意义上说,找民宿,也是在找人。

► Fahe是个未婚的小姑娘。从交谈中了解到,她去年刚当上房东。“Tolo tolo”由老屋改造而来,整体风格是zakka杂货中带着民俗,它不是冰冷的酒店客房,是有温度的日常居家。

▲ 我最喜欢她家的开放式厨房,周围一圈可坐人。完全是《深夜食堂》式居酒屋的格局。各种本土餐具器皿兼具实用与展示功能,可以在厨房里加工买来的食品。

▲ Fahe喜欢文艺,客厅里的书籍、唱片、茶具等收藏品彰显出她的艺术鉴赏力。我买了她亲手制作的手绘日历,很有传统民俗的装饰性。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Fahe烹饪的早餐,免费+元气。

▲ 此外,在不少角落,你会发现很多温情的设定——“自由取用的耳塞”、“免费的零食点心”、欢迎卡等,每一张卡片都是手写的,到处弥漫温暖的人情味。

▲ 房子就是人,这间Tolo tolo处处都是Fahe的影子。

▲ 我愿意把Fahe和她的民宿分享给亲朋好友。如果下回再去大阪,会再次选择这家可爱的Tolo tolo。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DAY3:8月4日: A.M. 飞弹高山

▲ 攻略做得再细致,每一段旅程或许也都会有一些出乎意料的部分。比如这一路的飞弹高山。

► 全日本著名的飞弹牛肉出产地,还有前几年流行的《你的名字》原型地,都在这里。

► 因为小时候算过命,不能吃牛肉,而且对动漫也不太感冒,所以,飞弹高山的两大招牌对于我而言失去了效力。来这里缘起于抖音里的一个视讯——古街房屋前清澈的小水渠里,一群鲤鱼在畅游。

▲ 高山古街,是商铺云集的热闹巷子。巷里铺青石板,每排屋前各有一条清冽的水渠。渠上铺石板以进出店门,格局非常像云南丽江的古街。后来网上一查,高山与丽江竟是友好城市。

▲ 屋子有四百多年历史,每一间虽然古老,却老而不旧,门窗的线条横平竖直,呈现出非常规则的秩序,每一个角度看都异常干净整洁。

▲ 传统版画拓印成的布料做成了动物,很有古老图腾的感觉。

▲ 各种版画拓印的用品。

▲ 屋内的商铺也都是高山的特色。造酒作坊、陶艺作坊、版画作坊、扎染作坊、茶坊酒肆……各种陌生新奇的玩意吸引著对民俗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这个簷下挂著草球的一定是造酒作坊。

▲ 房前引牵牛花的一定不是俗艳的塑料绳,而是编得疏密有致的草绳。

▲ 院落虽小,也必细心经营。

► 但我依然觉得这里不太像是我印象中的小山村,它太精致了,也太干净了,街道干干净净、房屋整整齐齐、车子纤尘不染,庭院清雅别致……没有暴发户盖起的罗马洋楼,没有镶嵌在古建筑上刺眼的霓虹灯,没有夸张违和的口号标语……一切像是从土壤中长出来的样子,但又好像特意修剪出来的安静的盆栽。每一样事物中都彰显著主人对生活之美的理解与诠释。

▲ 转角遇到一个欧洲街景。

▲ 版画一样的井盖。好像是扶桑花。

▲ 这复古范儿的小小车莫名地让人联想到意大利国际大牌SMEG。小车可能没那么贵,却线条明快,极致简洁,像一枚光滑的糖果,相当耐看。

► 不知道为什么,日本的车辆上很少看到个性鲜明的贴纸或夸张的文字。这就好像日本的胸针做得相当漂亮,戴胸针的人却极少。不少女士除却和服外的现代衣着都是如小森林主人公一样全身素雅的大地色系,显得内敛而素净,冷静而克制,极少花花绿绿的纹饰、图案,卡通、英文一大堆的嘈杂。这里面应该有一些传统东方美学的共识吧?

▲ 牛肉寿司上安的不知是鸽子蛋还是鹌鹑蛋。连食物都这么小巧玲珑。

▲ 牛肉握寿司。

▲ 河边的小院子里开满各种不同型别的紫阳花。

▲ 平桥上的朱漆栏杆。

▲ zakka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杂货铺。

▲ 小巧而别致的餐饮店。

► 整个高山让我想到初中学的一篇叫《核舟记》的文言文,在一颗小核桃上雕刻出精巧的一船、三人、器皿、题词……除了技艺超绝、心细如发,更重要的,是那份东方人特有的隐忍般的耐心吧!

► 走遍古街我也没找到那个抖音视讯里的场景,但这一路的见闻让我莫名地相信,这里确有这么一条游动着锦鲤的水渠。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DAY4:8月5日: A.M. 热田神宫

▲ 去了东京的明治神宫,对那里的苍天大树掩映下的一方净土印象深刻。而今来名古屋的热田神宫,是因为这里有一段杨贵妃的传说。

► 不知是否对于“红颜薄命”的同情,中日民间都流传着杨贵妃没有死于马嵬坡的传说。虽然版本不同,但有一个情节却惊人地重叠了——她在高人相助之下东渡到了日本。如今在日本的九津、奈良的涌泉寺等地,都还保留着与杨贵妃有关的古蹟遗址,以及背后亦真亦幻的故事。

► 而热田神宫的传说更加离奇,杨贵妃竟成了热田大明神。虽然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但历史上在神宫内确有杨贵妃的坟冢。

▲ 花插上的结。日本的文化有偏女性化的一面,生活中常能找寻到很多温柔的细节。

▲ 一株巨大的楠树。

▲ 相对于明治神宫,热田神宫的人流量更少。人走在满地的碎石上,发出细细碎碎的沙沙声,好像把噪音都吸掉了。偶尔的几声乌啼,让这里显得空旷而清静。

▲ 斑驳的阳光透过叶丛,照着树枝上的苍苔,恍惚间弥漫着一股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意境。

▲ 人们将名为“绘马”的祈愿板系在大树下。

▲ 树林中的宫殿。三次来日本,深感这里的人们对自然的尊重甚至敬畏。人与建筑变得很小,栖居在天地万物之间。

编辑中(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像家一样的民宿

▲ 每一次到京都,我都住在这里。它的名字很好记,“檏宿”,朴素。

▲ 这一次进屋,一切都和两年前一样亲切,驾轻就熟的感觉。接待我们的台湾小妹就是两年前的那个。在异国他乡遇到熟悉的人与事物,真的有一种回家的温暖与放松。

▲ 房东是个来自台湾的年轻人,每年都有一些台湾青年来店里帮忙。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这间由老式町屋改造而成的民宿里随处可见主人从世界各地蒐罗来的特色纪念品。

▲ 看得出房东非常喜爱日本传统文化,不少家俱、摆件都是淘来的骨董。这个放置旅游手册的小柜子以及上面的陶制品都有浓郁的民族风情。

▲ 品位这东西,跟钱的关联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大,豪宅别苑里也可能立著违和的罗马柱和水泥亭。

▲ 客厅里的小茶座。像日剧里的场景。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样子,每一个小物件都和整体气脉相连,像是从其中长出来似的。

▲ 开放式厨房的料理桌。

▲ 客厅外,是一个覆蓋著青苔的日式小庭院。

▲ 一个小小的“手水舎”。

▲ 我们离开的那个早晨,回望这个小庭院时我留了张影。这么喜欢的一个地方,一生能来几次呢?

(未完待续)
(作者微博:@月光石浮岛)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