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味“物哀”之美
“物哀”思想来源于日本平安时代的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家本居宣长在长期钻研《源氏物语》之后,根据本书提炼出了“物哀”这一美学理念。
所谓“物哀”,简而言之就是“真情流露”、“心有所感”,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触发了内心的某种情感。心灵被触动不仅仅是因为物件出现在了眼前,更是因为感悟到了它与自己情感的相通之处。当然,这种“物哀”之情不止只有“忧愁”、“哀伤”,也包括“怜悯”、“赞赏”……等诸多情绪。
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叶渭渠先生曾把“物哀”的思想结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那么相亲相爱的一对佳偶,却因家族世仇双双殒命,悲剧的结果让人唏嘘不已;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的世间百态,总有许多令人悲悯、感喟的瞬间;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大自然的无常感,尤其是季节带来的花开花谢、草荣草枯的景象,常常令人触景生情,感伤良久。“黄四孃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繁花盛开,的确会让我们的心情轻松愉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落红满地,怎能不令人伤感!
古诗词中体现“物哀美”的诗句非常多。比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亡妻而作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如此悲伤感人的话语,着实让人“心有戚戚焉”,这阕词不知看哭了多少人。 再比如,“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岁月悠悠,世间充满哀感,但“哀”中却蕴含着苍凉、惆怅之美。
我儿时的一件事,令我至今难以忘怀。那是九月的一天,妈妈带着八、九岁的我去乡下串亲戚。大人们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听着无聊的家长里短,插不上嘴的我便在亲戚家的大院子里四处闲逛起来。有一间西厢房,我开启房门一看,迎面是一个大麦秸垛。墙上挂著些笸箩、筛子,还贴著一张塔拉下一角的旧画。画里,几个小孩扯著船一样大的玉米棒子在玩耍。地下、墙角堆放著铁锨、锄头、耙子、筐、秤等杂物。西边的墙上开着两扇大窗户,窗户的上半部分糊著纸,下半部分是玻璃的,窗櫺上的窗户纸已经旧得发黄了。窗台上一个满是油污的煤油灯旁居然扔著一本落满了灰尘、卷了边的彩色连环画册《七色花》。我如获至宝,赶忙拿在手里,轻轻地拂去上面的灰尘,迫不及待的坐在麦秸垛里看了起来。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珍妮的小姑娘,有一天,她妈妈叫她去买面包圈,买完回家的路上,小狗偷偷地把面包圈给吃了。珍妮很生气,于是就追打小狗,结果迷路了,珍妮害怕得哭了起来。忽然,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位老婆婆,老婆婆问明原因之后,就送给珍妮一朵“七色花”。这朵漂亮的“七色花”有七片花瓣,每片花瓣的颜色都不一样。老婆婆说,无论珍妮有什么心愿,只要撕下一片花瓣,唸完老婆婆告诉她的咒语之后,它都会替珍妮达成心愿。果然,珍妮想要回家、想修好打碎的花瓶、想去北极探险、想要全世界的玩具等等心愿,花瓣都替她完成了。这时,珍妮惊觉,神奇的七色花只剩下最后一片花瓣了。最终,珍妮用这片珍贵的花瓣治好了一个名叫维嘉的小男孩受伤的腿。然后,他们一起跑啊,跳啊,玩得快乐极了。
我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反反复复地看了好多遍之后,才抬起头。此时,金色的斜阳透过玻璃窗照在我的脸上、身上、小儿书上,把我坐着的麦秸垛也给染得更黄了,麦秸显得很柔软、很温暖的样子。窗外,萧萧的秋风吹得宽大的杨树叶子发出阵阵“飒啦啦”的响声,窗纸上的树影幽灵似的忽远忽近地摇曳著,屋里显得异常的幽寂。几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人来找过我,我被这个世界给遗忘了。此情此景中,小小的我涌起阵阵孤寂、梦幻的感觉。
儿时体味到的那次“物哀美”缱绻流转,至今令我挥之不去。每当我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肃杀悽清的秋日午后,那间充满岁月感的老房子,被西斜的夕阳镀成金色的麦秸垛、旧画和那些残旧破败的老物什,还有窗外悽迷、摇曳的树影等等画面的时候,一丝悲凉疼痛的美感便会掠过我的心头,快乐得几乎让我落下泪来,我只希望这瞬间的美感能够久一点,再久一点。
“物哀”不只是一种美学理念,它也是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个日益浮躁、焦虑的世界里,我们应该时常停下步履匆匆的脚步,感知一下我们周遭的世界,就像海子所说的那样:“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和每一个亲人通讯,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要记得晴时欣赏满树花开,站在蓝蓝的白云天下还要放歌一曲;雨天看看一湖涟漪,捡起一片秋雨中凋零的落叶,再体会一下微风穿过指尖时的感觉;在夕阳的余晖里看着那满天的彩霞时也不忘吟诵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有一颗知“物哀”的心,才能体味到“物哀”之美。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
2019、8、19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