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濑户内海四个字是因为一部电影,虽然电影取景地和这片海毫无关系,但是还是想专门来看看。

这次的行程安排得很松散,时间充裕,但是去的地方不多,花了大把时间冥想。

一 大阪街道和咖啡店

北京不能直飞高松,所以抵达日本后歇在大阪几天。
刚到的几日,睡眠和肠胃都不太好,每天都醒很早。开窗望一会清晨的街道,安静得出奇。出门闲逛,店铺无一营业,能感受到的只有安静和整洁。街道上听不到汽车鸣笛声、吆喝声,也看不到垃圾和尘土,只有来往的若干上班族,悄悄与你擦肩而过。

夜晚时则更静,只有自动贩卖机充当着路灯的角色。

在大阪,没有像常人一样大肆购物,大多数在步行,偶尔走累了打车,同时震惊于日本出租司机的敬业程度。
下午气温升高后,会挑个咖啡店坐一下午。中崎町的咖啡店"salon de AManTo天人"是不少人都推荐过的,按照导航过去的时候没有找到。门脸被大片植物覆蓋,更看不见招牌。

咖啡店期间来了一队类似于老年摄影俱乐部的客人们,拿着高阶的摄影器材,鱼贯步入店内,人数虽多但是极为安静。当天的客人们除了我之外,都是本地人。

日本的小店铺有个特点,就是门脸极其隐蔽,甚至不设定招牌,慕名而来则罢,若是顺路经过基本上会错过。

和中崎町的安静相对,新大阪的购物商区人口密集,过马路时对面迎来的人群让我恍惚之间看到了北京。没有计划在这里久留,所以电影院唱片店和酒吧也没有去寻觅。

二 高松

从大阪到高松的行程比我想象中要轻松。搜谷歌地图时候,显示要倒好几次铁路,所以还怕拎着行李会很不便。从住处打车到大正,而后分别倒JR和山阳新干线,十分顺畅。站内的转乘标志清晰到可以避免一切坐错车的顾虑。一路向西,视线越来越开阔,云低得好像围绕山峦的烟雾。乡间景色总是美过闹市,不止是我这种外来旅客,坐在身边的本地人也会望着窗外出神。

当冈山到高松的濑户大桥线的车窗外出现了大海,我才意识到海港城市高松已经近在咫尺了。

高松人口稀少,餐馆里永远坐不满人,街道上少有行人。傍晚时分人才会稍微多起来,但是商店又基本七点前就关门了,只有餐厅开到深夜。

慕名拜访了几个唱片店和二手书店。下图的一个小书店需要预约。

市内看演出可以去DIME, 官网上演出资讯很详细。

丰岛

去丰岛只有高速船,而且貌似没有往返船票,船和岛上巴士的班次都在丰岛的旅游手册里,如果想感受岛上的沿途风景,可以租自行车,但是我去的那天上午日晒有些强,所以直接坐了岛上的巴士到第一站丰岛美术馆。
下了巴士的站点就是美术馆,没有立刻进馆买票,先沿途拍照或是瞭望下大海。(下图由手机或相机所拍,所以色调不统一)

丰岛美术馆只有一个馆,内有“两片天空”可以欣赏。馆内禁止拍照,下图来自丰岛美术馆官网。

丰岛美术馆是我去过最超脱的艺术馆,它甚至没有实际的展品,脚下的水珠、眼前的天空就是全部了。这里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修仙场,不论你进馆前是否浮躁,都会瞬间安静下来,进入冥想状态。
其间的参观者也自成风景。有一两位单独前往的参观者坐在角落里作画,他们好像是艺术作品里的动态元素;家人牵着来的四岁孩童也会把手指放在嘴上作出“嘘”的手势;其余的大多数参观者则是静坐空间之中,感受微风和水流的声音。

出主馆后又一个迷你馆,是卖简餐和纪念品的小店,但是设计与艺术馆雷同。

因为艺术馆禁止拍照,所以买本官方的摄影册和明信片蛮有必要。

离开丰岛美术馆,可以步行至心脏音博物馆 Les archives du coeur,也可以等大巴。这段距离很适合徒步,可以路过零星的濑户内艺术节装置艺术品,也可以感受下岛上多变的天气,时而阳光刺眼,时而小雨绵绵。作为北方人,习惯了干燥少雨的无聊天气,竟对小岛的天气十分着迷。


博物馆分为三部分:展藏馆,试听间,录音室。最后的录音环节单收费。
第一间展藏馆里是漆黑一间,萤幕上随机滚动着在这里留下的世界各地陌生人的心跳声,往里走是和心率同步的黑暗走廊。说来尴尬,我去的时候只有一个人,黑暗、械式的心跳声以及闪烁的灯光给了我极大的前进阻力—-是的,我竟然没敢往里走。所以馆内墙壁上的内容也不得而知了。
试听间就很美好了,电脑桌面面朝大海。在这里可以检索到每一个来Christian Boltansk的博物馆录下的心跳。
最后是录音环节,根据提示很快可以将自己的心跳声采集到一张cd上。虽然周围人很多对此表示无感,但是来这里是我这次去日本的主要目的。将心跳声留在这个世界上,终于有了一种“我真的在人类星球上生存过”的连结感。

直岛

体验过高速船,去直岛选择了慢一些的渡轮。不赶时间的话蛮推荐的,景色宜人,五十分钟可以好好欣赏濑户内海。

上岸后发现港口旁的自行车棚都设计成了清水混凝土风格。

岛内的巴士是顺时针路线,第一站为ando museum, 最后一站是地中美术馆。如果需要从地中美术馆返回港口,只能逆时针原路坐回去。

两只南瓜,红色在港口附近,黄色在benesse art site。其实这两个装置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大,合照的话也没什么兴趣。不过黄南瓜在细雨濛濛中与孤寂海面连为一体,还是很美的一处景观。

Benesse House Museum坐落在山坡上,半山腰的风景也很别致。

无论是安藤的建筑设计还是馆内的藏品,Benesse House Museum都非常值得一览。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室外的杉本博司系列画作《海景,Seascapes》。这组作品出现在直岛简直是地利人和,画中的海与远处的海遥相呼应,比后面地中美术馆的莫奈还令我感动。


地中美术馆(Chichu Art Museum) 的馆藏要更加珍贵:莫奈的睡莲,James Turrell 的方形灯光,Walter De Maria 的巨球。

在 Chichu Cafe 里喝到了可爱的蓝色可乐,也在 Chichu Store 里购买了安藤的设计画册。因为馆内禁止拍照,所以买画册对于我来说很有必要。

benesse art site 附近有一家卖纪念品的商店,距离黄南瓜很近,步行五分钟可以到达,草间弥生的额冰箱贴和明信片都是可以收藏的值得购买的艺术品周边。购买完毕就看看风景等等巴士。

三 京都

在京都的日子,住宿选在了五条,极为安静。市区内购物的话去四条,漫步闲逛去三条,更好的景色是在郊外。

庭院寺庙

在京都欣赏庭院,如果赶时间和到点打卡,是很难体会到其中侘寂,幽玄的美学概念的。所以没有特别安排行程,一个庭院一坐就是大半天。正值炎热的几天,庭院里出奇的凉爽。

鹿

去奈良是在计划外,全在于一时起意。一天早上食过早饭,觉得不如去奈良吧,于是便去了。本以为可以在山间坐一坐,和鹿拍拍照,没想到那天天气炎热,登山也变成了军训。

经过春日大社,鹿很密集。临近门口的售卖鹿饼摊位旁,蹲著一只快要走完鹿生的老者,吃东西时不像小鹿那样会窜过来抢食,而是看破红尘般地静静咀嚼人类送上去的鹿饼。它是衰老到不能动弹,还是不屑于和人类互动呢?不知道它是否出生在奈良的景区,是否消化了无数人类递过来的鹿饼,是否已经对这一切厌倦却又无法逃离。希望它投胎轮回后,可以吃到比鹿饼更加丰富的食物。

山上的鹿更加冷淡,除了追食鹿饼,就是与人类保持距离。做得很好。

山顶有处歇脚的小店,不仅卖鹿饼,还卖人类解暑饮品,即一碗新增色素的刨冰~此时我的头发已经半溼,在店里吹吹风,然后出门拍照。

片段

私人住宅前一尘不染,摆上盆栽植物。很像与整条街道问好。

哲学之道旁对话的两人。

阴凉处的行人。

药店的迷你侧门。

没有任何招牌的唱片店和咖啡店。

日落时分的八阪神社。

飘动的京都幽玄。

面具。

橱窗里的梦幻食物。

四 附

在京都的BAL百货地下一层的书店MARUZEN里买了NANA,原版漫画找代购不如自己亲手揹回来的感觉良好,终于圆了小小一个梦。BAL百货品牌不多,但却是京都逛过的最优雅的商场,很推荐大家去。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