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分2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下我的大概行程,第二部分用几个关键词概括一些感想。

第一部分:
6月14日到23日,去了大阪(3晚)、京都(2晚)、东京(4晚),来回总共10天9晚。

大阪:
第1天:
1天王寺动物园:门票也不贵,周游卡免费,但是里面很干净啊,没有臭味,动物们也不怕人,也没有人去惊吓动物,真的要感叹,动物园工作人员的悉心照顾。
2天王寺:一个没什么人气的景点,经过就算看了。
3空中花园:周游卡免费,去看了下雨后的大阪城,干净、透彻。
4hepfive摩天轮:转的很慢,免费才试的,好像还是自己第一次坐摩天轮,没啥感觉,风景一般般。


第2天:
1大阪历史博物馆:
大和起源于关西,许多历史大剧在大阪发生,所以这里有较强的的历史底蕴。之前原以为大阪是像武汉一样的城市,没有特色、中规中矩的老二,结果发现竟然比台北看着还强,生活物价甚至力压香港。
不太清楚大阪在日本历史的份量,去了大阪历史博物馆,感觉更多的是难波的历史,也许是地方史?而我想看的日本历史的全貌。
2大阪城天守阁:
但是隔壁的大阪城天守阁还是值得去看的,这里有最值得日本称道的历史事件。如果说中国最称道的历史时代是三国志(可能是玩多了三国志11,甚至可以说出许多将领的名字),那日本,就是最吸引人的“战国时代”,比如“战国三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吧,矮大紧说,丰臣秀吉堪比曹操,德川家康则更像司马懿。
大概情况就是,织田信长有2大爱将,小明(明智光秀),小丰(丰臣秀吉),小明有一天突然发动“本能寺之变”,除掉织田,原因不明也无法分析(因为叛变的小明竟然没有下一步动作),小丰为主报仇,接着除掉小明,然后就……开启了自己的时代,但最后熬不过更长寿的小德(德川家康),小德胜。
大阪城天守阁的画,说的就是丰臣秀吉的时代,一个平民出生,最终走上最高权力巅峰的故事。
3大阪历史和平纪念馆:
展示了大阪作为一个受害者的形象,二战期间,大阪是包括东京、广岛、长崎等在内,被美军轰炸伤亡过万的城市之一。
4海游馆:里面有一个巨大的水缸,放了很多海游动物,大的小的,每种动物一块地盘,看上去大家相安无事的样子,但是,也许谁正是谁的食物吧。
5天保山摩天轮:今天又坐了一次,小时候电视剧里面,坐摩天轮可是很浪漫的事情,然鹅,我还是没有感觉。可能位置比较偏,夜景一般般吧。

京都:
一座千年古都,承载着日本许多历史记忆,应当是日本最有底蕴,最雅致的地方,然后同时也是现代感结合的很好的城市,现代感体现在实用上,历史感体现在外形上吧。还有比如高素质的市民,储存不错的古建筑。平常的民居,看上去不起眼,但仔细看却有着低调、精致、现代的装修。京都历史景点也很多。
第1个半天:
1三十三间堂:京都最值得看的佛教寺庙,就是三十三间堂,里面的天王、菩萨、如来,都是我们中国熟悉的人物,毕竟佛教东渡吧。
2清水寺:还是佛教,但更多日本元素了。
3三年阪:一条纯商业街
4八阪神社:夜晚去的,没什么人,点亮的灯笼看上去很日本。

第2天:
1仙洞御所:天皇的皇宫。
2二条城:最有体现感的景点,因为能进入室内吧,可以很好体验。把自己当做,几百年前的一名访客,进入权倾一时的将军幕府官邸,感受当权者的威严、殷实、险恶。
3金阁寺:很小,一休哥的故事原型地。
4伏见稻荷大社:最适合拍照的是伏见稻荷大社,这里有很多鸟居,而且很长、很长,晚上去的,走了好远,发现才走到五分之一,果断放弃。蚊子也很多。作为全国总社,这样的规模配得上,在日本也难得。还有清水寺。
日本的宗教就主要分2种,一种是国教,神道教,比如某某社,一般都是免费,不知道现在有没有财政支援。一种就是佛教,比如某某寺。

东京:
总的来说,Tokyo一个更适合工作打拼的城市。
旅行,不仅可以理想化生活,也可以击碎理想化的图景。
小时候看过《东京爱情故事》,90年代的日本,正是经济最巅峰的时代,不少人仇恨日本,但是应该会羡慕那时候的东京吧。
说说来东京的落差吧。
东京作为这个发达国家的首都,这里的生活,却不是让人憧憬的。紧张的节奏感,并不算舒适的房间,拥挤的公共交通,高昂的物价,传说中的论资排辈和工作压力,怎么看也不是“国家的一切为了人”,反倒是“人成就了一个发达国家”。
可能,这里没有澳大利亚的丰富资源、没有欧洲高度的文明积攒,没有美国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依靠不算丰富的国土、资源,只有将人高度组织化、职业化、高效化,才能成就现在的日本吧。

第1个半天:
1京都都市厅:也就是东京市政府办公楼,上楼免费,夜景还行,但城市夜景看多了,感觉都差不多。
2歌舞伎西盯:皮条客多,治安相对差点。路上有不少站着拉客作广告的,素质看上去一般,但是看着也不太凶,但是的但是,也不敢惹,匆匆走过。

第2天:
1皇居:官网预约,可以直接搜寻。比较热门,所以还是凌晨转点就预约的,只是因为有时差,23点的时候就是东京转点了,就可以预约了。
2六本木hills:看东京塔夜景,可能期望过高,没有被惊艳到,但了了一个小心愿。
3森美术馆:不清楚该馆地位,但是艺术,这个东西。我试图去理解,但真的还不行。不过开始理解,电视剧里,成功人士如何装b。艺术感,可能是上层人士,对审美的共识吧。也可能,艺术有一面,是有钱人物质生活极大满足后,空虚的产物?也有可能,对美的追究,带动了世界发展。

第3天:
1明治神宫:门口的鸟居很大
2东京大学:
到东京大学,这个日本no1的高效,产生了第二个落差。过去所憧憬的留学生涯。来到东京大学,身到其境,发现更多的是孤独的生活圈子、平淡单调的生活节奏、以及可能的学业压力。日本的教育资源应该是丰富的,高等教育不再奢侈,也不需要去测试无用的知识去淘汰部分人。不唯考试,而唯教育。但可能是东京的节奏太快吧,这样的环境,学习是更多地深入思考呢?还是更多地去吸取知识呢?

第4天:
1台场:一个人造景点,网上吹的很好,但一般般。
2日本未来科技馆:听名称好nb,但真去了,让我想到上次去郑州科技馆,一堆幼稚的玩意儿,可能就是面对小孩子的吧,还不如在家坐着看bbc呢。
3diver city:就是卖东西的地方,人气还不怎么高,吃饭的人倒挺多,都是旅行过来的吧。
4丰田汽车馆:展示了许多老式汽车,还是不错的,毕竟之前没见过,倒让我觉得很新奇。比如有的汽车真的好大,车上像放了2个沙发,完全是移动的大沙发。可能在过去,汽车作为一种奢侈品出现,做工更加考究,当时的设计也还未定型,天马行空。也有很小个的汽车,有三轮汽车,哈哈,还是蛮有意思。
5维纳斯城堡:也是购物的,一个小型的奥特拉斯吧。
6东京国立博物馆:还是不错的,毕竟是一个国家的权威记忆。分本馆、东阳馆。本馆展示日本历史,每个国家都喜欢把自己的历史说的悠久绵长,但实际日本历史是很短的,但是文明不是线性发展,日本文明就是跳跃式发展的典型,2次对外开放,感觉日本真是享了世界文明的福。第一次开启国门,学习唐朝,比如我们的官僚体系,中国化的佛教,从半开化的社会,一跃进入封建社会。第二次开启国门,学习西方,尤其是社会经济制度,全面西化。两次都是巨大飞跃。
东阳馆,则都是东亚诸国,以及其他如埃及、伊朗的文物,说是买的、赠的,但谁说的清楚呢。近代,可能许多非西方国家的历史,绝大大多数是被西方殖民、侵略史,是当政者眼中的血与泪之歌,而日本的历史则像一股清流,较少描述民族情感,而更多是述说历史本身。当然,可以解读为理性精神,也可以解读为逃避历史。

第二部分,谈一些特别的感触。
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对日本的观感。我觉得有一句话,很贴切,可惜忘记出自哪里了。
“我们以为与日本只隔一片海,实际却隔着一个美国和整个欧洲”
概括得太好了。
现在想想可能包括3层意思。
1可能不少人认为日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实际日本确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不一样的宗教,不一样的政治经济,还记得看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把日本文明,作为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列到了并列的程度,还是有些道理的。
2一直以来,我们并不了解日本,可能清末民初的时候,不少改革家去日本留学了一下,改革开放后,通过与日本合作,也学习了不少。但都不是去了解日本的文明,感觉更多是去了解日本消化后的西方文明。以至于认为所学的,就是日本文化。
3所以,了解日本,最关键的就是要纠正大中华璀璨历史光环下的偏见,正视我们周边这个不重视的却常年世界老二“小国”。

神社与寺庙
这次发现,主要是神社就是免费的,寺庙就要收费。共同点就是都有许愿投钱的设计,不过神社更地道一些,只要5yen,寓意有缘,人民币3毛。
去神社的日本人更虔诚一些,毕竟本土宗教,虽然是多神教,信仰万物有灵(也就能解释为什么日本动画会有许多精灵、拟人化的东西),最厉害的是太阳神——天照大神。也相信天照大神后裔世世代代作为天皇统治日本。明治维新后,为对抗幕府,天皇被新兴利益集团推上权力舞台,所以神社可能难免有财政支援吧。

历史建筑:
日本的历史建筑多为木制建筑,好像东亚国家都是。西方人会以什么眼光看待木制建筑呢?毕竟无论从材料、做工、管理等方面对比,石质建筑都比木质建筑复杂很多。
我专门搜了一下,网上很多说法,最令人信服的是,“东亚在石器时代巨石建筑的落后,导致后世东亚石制建筑的缺失,这是一种被迫的无奈,是由于文明的“时差”导致”。人类诞生于温暖的非洲,人类的迁移是由西向东,再加上一些山脉等客观原因阻碍了东西部人类的交流,使东亚地区在人类起源和旧石器时代已经掉队。东亚一直在欧亚大陆的最边缘独立发展,由于地缘积累的文化层次,直接影响了之后的发展。
不过近代日本多了很多石质建筑,比如东京国立博物馆、东京大学,可能都是脱亚入欧的体现吧,包括服饰,也都能看出这种彻底学习的态度。

日本的现代建筑:
多为“一户建”,可能因为土地私有吧,可以世世代代传递下去,大家都比较想拥有自己的土地。
东京有些一户建很窄,甚至只有一辆车宽?但纵深很长,可能更高效利用土地吧。
一户建大多数都是斜顶,不知道为什么,不容易积水?
在京都看见在建的房屋,原来是先用钢柱搭建房屋的框架,不像是我们浇筑钢筋混凝土,可能更抗震吧。

另外一些有趣的小现象。
日本人喜欢打透明的长柄雨伞。原因,透明塑料便宜,不遮挡视线(日本人不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长柄好放置,雨水只流向一个点。
日本的带铁丝网的玻璃。防爆玻璃,不容易爆裂,还可以防盗。
日本的阳台防护网非全封闭。我观察,即使是一楼的防盗网咖,上面也会留下足够一个人通过的空隙,猜测可能是方便地震什么的,逃脱吧。
日本人很喜欢叫救护车。在日本的几天,看到好几次救护车,可能是警报声太有穿透性了吧,还是叫救护车便宜,居然有一次看见一个妇女捂著头自己走进救护车,这在国内不太可能惊动救护车吧,毕竟叫不起。好像香港的救护车免费。
日本马桶真是可以,难怪大妈们要带马桶,水箱进水设计成洗手槽,原以为冲pp的水管,也没有想象中那样蛋花四溅,还蛮舒服、蛮干净的感觉。
日本的人行道的用料,看上去都很扎实的,盲道也比较健全,用上一二十年应该是没问题的,事实也是,很少看见缺失、破损的路面。

吃:
来之前,曾傻傻地以为日本满街都是寿司,因为我们不吃这个。后来发现大多数是吃套饭、挂面。口味很清单。吃的最多的一些连锁店,松屋,吉野家,尝鲜了一下一兰拉面、天妇罗,最后为了吃点蔬菜,又去吃连锁的王将饺子、日高屋。罗森和7-11的便当也吃了几次,太难吃,后面就没再吃过了。吃了一次回转寿司,对我来说和国内差不多。
总的来说,日本的饮食很清淡,大多是煮、煎、炸等,没有炒。大多是一人独餐制,很少看见一桌合餐,感觉饮食方式比较西式了。

行:
JR,类似城际铁路,在东京市内也有,和地铁重叠。
要明白东京地铁,懂得地铁不同于JR,就不复杂啊。只是有时候地铁之间换乘也要居然要出站,很坑。不过我们用的是地铁三日券,无所谓啦。

住:
京都、大阪住的不错,500多一晚,让我感受到霓虹国人的精致一面。
东京住宿,贵不少,700多一晚,但就没那么精致了,只能说放在国内,都是一般般的水平,可能东京一切都更贵吧。

国民素质:
网上关于日本的传说,除了马桶,就是礼仪素养吧。的确很不错,比如最后一个出电梯的人会给你按著电梯门,电梯地铁总是等全部出来后再进去,手扶电梯总站在左侧留出通道,人不多的场所相互会点头视好。掉的物品,不管你方不方便捡起来,几乎身边的人都会马上帮你捡起来。
工作人员也挺敬业,即时在我看来无关紧要的动作,也会自觉做到位。深夜打扰工作人员,也会耐心解释,没有一点不会耐烦的语气、表情,看到你的疑问或不便,会主动帮助。
即使是繁忙、拥挤的东京,大家也都是这样,真的很难得。
其源头,在于日本人怕给人添麻烦的心理吧。
但是,陌生人之间,是很少搭讪交流的,给人很冷淡的印象。地铁很安静,这可能无形中给人压抑的印象吧。大阪例外,大阪人的笑声也是几次引人侧目。
好奇日本人最讨厌哪种型别的人,是给别人添麻烦的人吗?遇见了,会采取什么态度呢,毕竟这个民族有如此残酷的一面,会是冷暴力么?还记得,刚到大阪,因为在便利店门口站着,挡住了部分出口,被一个穿着不咋滴的日本男人推搡开,嘴里还嘟嚷着什么日语。不过后来,还是很注意,至少可能有人经过的地方,靠边停留,免得又挡住别人。
另外,日本人的穿着打扮,虽没有韩国的精致,挺得体、大方的,而且好像不太注重美白,男孩子面板黝黑的不少,女孩子不少也是,偏暗色点。只是这部男人们喜欢留长发,中国男人好像短发居多,毕竟好打理吧。
日本人胖子少,倒也是真的。还有,我总觉得,日本的典型长相,更接近与菲律宾台湾土著与中韩的结合。

组织:
在大阪看到了政党的当街宣传,驻足旁听的以老年人居多,相对于上个世纪风风火火的政治运动,这个世纪的年轻人似乎更在意自己的生活。
网上查,日本类似门阀政治,财团延续上百年。政治门阀中,麻生、鸠山、小泉、安倍、福田五大家族基本操控著当下的日本政坛。日本目前有六大财团:三菱、三井、住友、芙蓉(富士)、三和、第一劝业等,共计控制日本全国60%以上的总资产;55%以上总资本;60%以上的销售额;20%左右的就业人员。

教育:
日本无疑有着一流的教育,且充足,原以为,不需要通过考试争夺教育资源。
但网上了解的又不一样。日本是个学历社会。学历社会通常其成员的地位、职务、待遇等,不是由其本人的能力决定,而是由其学历高低,尤其是出身学校的声望决定。一流的大学往往决定进入一流的企业。加之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给予职工一种稳定感,不仅忠诚度非常高,而且工作心理压力不大,避免了企业内过度的竞争,在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上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也在另一个层面上推动了日本学历社会的一再升温。

经济:
日本人口1.2亿,完全可以成为大国的潜力。虽然没有西方的科学成就,但很强的学习能力,早在上个世界就进入列强,海军实力就可见一斑,航母、潜艇、飞机都在当时算先进的。
现在日本人所体现的职业精神、敬业精神,直指我们实用主义的弊病,加之本身雄厚的积淀,要想超过日本,仅靠资源、规模、满腔热情,是不足够的。

历史:
面对西方列强,为什么日本走上明治维新?为什么中国却裹足不前?
网上了解了一些资料,回答第一个问题,先介绍“自由城市”的概念。自由城市的基本特征:自治、工商业为主。据说日本近代有“南堺港,北酒田”之称。无论看政治地位,还是看经济执行,日本古代存在过自由城市,日本的这几个城市都与欧洲中世纪自由城市有着惊人的雷同之处。
镰仓时代及以后的日本,农业生产力已经得到充足的发展,剩余产品也比较多了,已经有条件进行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这是欧洲自由城市兴起的第一个基础。
日本的政体就和欧洲封建社会极端相似。最高统治者把国土分封给自己的手下,而手下各自管理自己封地的内部事务。这实际上是欧洲自由城市兴起的第二个基础。
很可能正是这些自由城市的一度存在,使近代日本和中国面对相似的外界刺激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并由此导致了两者大相径庭的近代史。
而相比而言,政治早熟的中国,过早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机构,虽然有强于周边国家的历史,但同时经世致用的政治伦理思想,过于追究“太平”而非发展,商业被抑制,社会活力、思想很难释放,在后来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过去,日本学习中国的官僚体系、中国化的佛教,但近代开始,我们从日本学习“主义、组织、法律、逻辑”等西方现代文明概念。
日本导演说:概括来说日本现代社会,实际是进入了幕府时代后期。这给人很多启发,拨开现代科技文明的外衣,其实质与历史并没有什么两样。

国民性:
这次旅行,始终带着一点矛盾的心情。
第一个矛盾点,经济成就,依然可以成长于有缺陷的民族性中。对日本民族性的总结,看的大多数是美国人写的书,观点也来源于从这些书上的总结。
《菊与刀》(鲁思·本尼迪克)
《创造日本》(伊恩·布鲁玛)
《日本史 1600-2000》(詹姆斯·L·麦克莱恩),
另外有本中国人写的《日本论》(戴季陶),民国时候的,没看完。
80后的成长中,耳濡目染,或多或少感受到日本所取得巨大经济成就。
看日本近代史,大概经历,从黑船事件——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对俄作战——二战——战后复兴。
期间,日本通过对俄作战,展示了自己的实力,进入世界强国之林,靠科技和经济实力,以及高素质国民,赢得西方认可,成为当之无愧的强国,视为东亚国家的翘楚。
然而,看到二战历史,国民如此狂热而盲目,政治精英失去去国家的掌控权,这个民族一步步犯下错误,同时又犯下残暴的罪行。
太平洋战争,与美军正面交锋,显露出明显差距,一个是依靠强大精神力量被榨干的国家,一个是厚积薄发的国家,反映一个新兴民族面对有着几百年现代文明积累的西方民族的综合差距。
战后日本,成了美国人的地盘。不过美国和之前一样,不会把这里建成殖民地。但美国的态度对日本太关键的。
我觉得,美国改造后的日本,才是现代的日本。
《创造日本》里的这段话很精辟,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二战后,麦克阿瑟,这位天皇背后的“天皇”,对日本国民性的论断。引述如下:
1951年,麦克阿瑟在讲话中指出,从现代文明的维度来看,日本人就像是十二岁的小孩子。他对比了日本和德国后得出结论,德国人是个“成熟的民族”,日本人则仍处于“欠管教状态”。德国有着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高度发达的科学、文化和宗教。对于德国社会里的纳粹遗毒,清除干净即可,无须殃及德国文化,毕竟这种文化孕育了路德、贝多芬和歌德。纳粹政权是德国文化变异的结果;其领导人主宰世界的目的昭然若揭,手段残暴,但没必要因此把德国当成化外之邦,给他们上课。(麦克阿瑟说这话可不是恭维;在他看来,德国人只会比日本人更卑劣,因为他们本应明晓事理。)相反,日本人则表现得像一群幼童。按照麦克阿瑟的认识,他们“误入”军国主义歧途,是因为心智不全。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既然日本人心智不全,那么经过坚定不移的引导,外加循循善诱,他们是具备弃恶从善的可塑性的。19世纪50年代,佩里中将也对日本人的心理有过些许思考,并在海军部向上级做报告时陈述如下:“我很清楚,我越是摆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越是盛气凌人,这些重外表和仪式的人就会越发尊重我。这也正是我报告的主旨,时间会证明这一结论的正确性。”最高司令官的看法与佩里如出一辙。
以后有空可以读读美国的民主再造与二战后经济复兴的关系。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