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一去日本爬山?

因为秋意浓浓人又少啊。

即使是在日本有“热闹如东京银座一般“之称的北阿尔卑斯棱线纵走,在当地的工作日,也是半天都遇不到一个人的状态。又因在国内不像富士山那么有名的缘故,避开了十一的大批人潮。对于社恐的户外爱好者来说,是非常好的选择。

另外,因为人少,工作日的山小屋基本不存在需要提前预订的情况,背上帐篷睡袋,线路选择可以非常灵活。比如这回,由于临行前几天台风米娜的形成,目的地的天气预报几乎是一小时一变。从一开始预测的直击大阪,到后来撞冲绳,最后居然绕道去了韩国。但因为此次并没有做什么预订,所以台风怎么变都有应对的办法,无非就是推后上山、中间多住一天小屋或者提前下撤。而且由于纵走路线在山脉的东侧,受的影响要比沿海城市小很多,像米娜这种普通台风,基本不会成为取消登山行程的原因(超级大台风还是退机票吧)。

另外,山脊、山脚分布的众多山小屋也是亮点,如表银座枪岳段就分布著12个山小屋,这些坐落在关键点上的小屋在无雪季节一般都能提供食宿等服务,是登山者在天气多变的棱线上的温暖后盾。三年前就曾经被北阿尔卑斯山小屋的一碗热汤面抚慰过心灵,但当时积雪还很多,需要较高段位和装备才能好好玩耍。于是也就计划著什么时候再回到北阿尔卑斯,来一次畅快淋漓的多天纵走。除了山小屋,详细全面的山岳资料也是一个保障。除了标注清晰的地图和准时准点的交通,还有很多登山相关的App可以使用,在对山和自己都了如指掌之后,完全可以自助走起长线。

关于此行程的亮点,照例先看图说话:

漫步在北阿尔卑斯的温柔棱线

清晨远眺150公里外的富士山

一路把北阿尔卑斯的明星们看个够

尽情享受山小屋提供的奢侈物资

露营山脊小屋旁又便宜又美丽

在山上偶遇今年的第一缕秋色

依旧还是先以不大量剧透的方式介绍旅程,而攻略资讯在最后,可以跳转检视。

【Day1】松本→中房温泉→燕山庄

中房温泉(1470m)→燕山庄(2712m)

睡眼朦胧的我们告别睡眼朦胧的松本

对自己重灌爬升速度和钱包没有自信的我俩,做攻略后期掐指一算,迅速放弃了“啊,还是在酒店吃个早餐,赶8点那个小巴,赶不上就打的呗”的幻想,早上5点45准时出现在了松本站前。

今天早上的行程是,在松本坐电车到穗高站(HOTAKA),出穗高站换乘南安出租公司6点40开往中房温泉口的小巴,争取在8点之前开始登山,这样也许才不会错过中午半途合战小屋的午饭。

今天是周一,但时间太早了,只有两个老太太和几个零零散散的学生在中途上了电车,车很空,速度也很悠闲,大家都精准地保持着最大的人际距离。日出时间都快过去一个小时了,对面窗户外的北阿尔卑斯群山顶仍被浓厚的云层紧裹,阳光也不见清爽明亮,总之所有的事物都像是没睡醒似的,而我是唯一一个强打精神怕坐过站的人。

小巴站就在穗高车站前左侧,发车班次不用说肯定都是就著电车的时间来的。这换乘的十分钟是你吃掉便利店三明治喝掉罐装咖啡的最好时机,别像我们一样一背就是三天。小巴1300円的车费已经可以使用paypay支付,但因为用的人不多,司机对迅速跳过的汇率转换有点懵。没办法,留给山上的现金越多心里越放心呀。

爬升爬升,目标是合战小屋的乌冬面

在穗高站发车时,算上我们车上乘客一共就5人,但因为有大包搁在座位上,后面温泉公园又上了几个人后车里空间已经不太富裕了,如果是周末,这一个小时的车程应该不太好受。

早上坐这班车的人都是去爬山的,下午则都是去泡山脚下温泉的。到站之后,写个登山计划书,上个厕所伸个懒腰就可以出发了。刚出发就碰见一条小蛇忙着往草丛里逃窜,生态真不错,赶忙祭出熊铃铛。

从中房到燕山庄这段路号称是北阿尔卑斯三大急登,短短5公里要上升约1200米,基本上就是一直爬一直爬,对于第一次集体重灌的我们显然是有些挑战的(尤其周末的训练计划几乎全部泡汤)。好在今天早上的预报基本确定下午的雨没有了,官方四个半小时我们就算五个半,怎么著也能在下午两点左右扎营了。而眼前的目标是12点之前到合战小屋吃午饭。

这段上升道路上隔一段就有一个休息点,因为就是一堆木长凳所以就叫Bench(ベンチ),大概比较官方的有第一、二、三长凳,走着走着你就会发现,这些休息点就像游戏里的血瓶,一般是前面有boss或精英怪才会给你放一个。有时候走到一个休息点,看有阳光的地方都被占了,而且也不是很累,干脆就继续往前走吧,结果没走两步就被秒了……不是强驴还是定时休息比较科学。貌似只有最近的第一长凳有水源(记得带杯子舀水)。

登山的妙处之一就是让所有食物变好吃

说实话,多年吊车尾的我们这次好像爬升速度并不异于常人,开始磨蹭半天没想到还有人比我们晚出发,侧身让人先走接收一波谢意,结果过了一个Bench又追上了,来回来去的大家都有些尴尬的礼貌疲劳。

通常来说,在我们队,你能通过队友问“还有多远啊”的频率来判断她的体力消耗程度。我也不能老骗她,好在指示牌也非常懂我们的适时出现了。


到达合战小屋意味着已经爬升了900米,大魔王终于喜闻乐见地红血了。合战小屋广受欢迎不是因为其合力除妖的传说,而是它利用恰好的位置,提供了恰好的服务:夏天一大片西瓜、秋天一碗小豆年糕汤。真是让人心甘情愿地掏钱。年糕汤先不说,西瓜这个名物在山上可是不多见,合战小屋能够提供这种奢侈品也是因为它有便捷的运货缆车,而不用直升机和步荷吧。

不过眼看这就12点了,我们肯定是来吃饭的,二话不说要了两碗乌冬。说实话,真咸但是真好吃,把最后一点汤扒拉干净后,感觉刚才析出的盐分都吃回来了。在写游记的这会儿我还能回忆起嗓子眼那股宏大的咸,炸蔬菜饼的温度,还有牙间切入乌冬面时受到的那一点阻力。而在松本吃的高阶荞麦面就不能被回忆到这种高度,啧啧。

转角遇见山上的浓浓秋意

早上在我们前后出发的人基本都在这里歇脚,吃饱喝足后大家又陆续出发了。稍走一会儿就可以感到周围植被变得色彩鲜艳起来,脚下也从树根盘结的土地变成了花岗岩。刚到山脚下时看到满山满眼的绿,还以为这次失算了。

尤其是最后一个休息长凳的平台位置,好看的让人走不动道。确实如此,有三四个队伍就堵在了这里,互相拍照,交口称赞。虽然其中不乏竹子和松树这样的劲翠,但也有黄彤彤的枫叶作为火红的过渡,不得不说大自然的编排还是很精妙的。

之前的一个观景位置已经能看到该区域最明显的独立山峰——枪岳了,可一个瞬间又被云层所覆蓋。

扎营,干杯

红叶走廊和低云造成的荫凉,稍稍缓解了些沉重的行李造成的各种身心不适,但最后的100米总感觉有1000米那么长,努力燃烧那碗乌冬面后终于到达了今晚的营地,燕山庄旁的露营地。

燕山庄的露营地有点像一个迷你梯田,每一个小平台都能搭建1-3顶帐篷。开始把包卸在了靠登山道的东侧,后因队友好奇“那边可以扎营吗?”“扎在对面呗”,闷闷不乐的把刚拿出的帐篷塞回去,背上大包来到西北一侧。一抬头,哇!原来燕岳就在这边,从露营地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真是短短十几米路房价得差出好几倍。

低云快速地流动,太阳偶尔出来一两下,一方面把山峰弄得比任何照片都好看,一方面又晒的人口干舌燥。便拜托去燕山庄交钱领牌的队友,顺便带个好水儿回来。露营地的土地混合了岩石,地钉基本踩不进去,得用登山杖帽套上然后用大块花岗岩敲进去或者捆在石头上,着实弄了好一会儿。刚搭好,没想到一大玻璃杯扎啤摆在了眼前,不愧是五星山庄。干杯!

拜见平易近人的白衣女王


扎营后望着燕岳小憩一会儿,实在受不了那浮云流转、近在眼前山峰的诱惑,走!

结果瞬间被拽了回来,因为虽然能从营地厕所的方向望见燕岳,但要登顶还是得往回往上走到燕山庄再沿棱线过去,这也使营地小路不会有太频繁的交通。这时大概是下午3点半不到,如果不打算在燕岳顶看日落,差不多也是接近最后的出发时间了。

因为台风的缘故,登山前windy一小时一变的天气预报算是把我折磨得够呛,但,现在我们朝燕岳轻松前行的这会儿,是妥妥的A级天气:能见度爆表但天上又有流云装饰,令人感动。登顶燕岳的这条路确如诸多攻略所说,没有什么难度和危险,忽略高原上强烈的紫外线和偶尔裸露的万丈悬崖的话,有点像在个大公园散步的感觉。脚下是沙滩一般的风化花岗岩,红叶换成了一水儿的苍松翠柏,配合山脊上耸出的一块块圆角怪石,你别说相比对面的那些“怪兽”,燕岳还真有许多女王气质。


要小心了,海豚岩、眼镜岩、佛光体质、立山展望、更少人染指的燕岳北侧……一来一回这么多好玩的可以轻易耗去两个小时的生命。

热门露营地不比睡大通铺

秋日的北阿尔卑斯太阳5点多就收工了,这也是很多小屋要求四点之前到著的原因之一。草草地看完日落,赶紧回帐篷吃晚饭:方便面+大片叉烧+卤蛋+生菜,也是很奢华了,真好吃。因为懒得清理,两人直接用大锅吃的,还能记得盼望对方多给留点的焦急心情。


当天大概有8顶左右的帐篷,单人得占一半,看燕岳得这一侧大家离得比较接近。露营区基本天一黑就听不见什么动静了,这颇有些尴尬,因为拉个拉锁都显得格外响亮。我们本是比较安静的人,但日本人营造的这种气氛还是让人有些压抑。只能话少说、小声说,但充气垫摩擦、收锅换衣服的声音还是避免不了。后来,下面回来一对神经不那么敏感的东南亚姐妹,我才觉得舒适自然了一些。

之前看planit说这几天看银河还是不错的,而且天一黑基本就是竖直状态,便腆著脸换了镜头出去拍拍拍。但实际拍了才知道,这一带的光污染还是有些重的,入夜后可以清楚地看见东侧闪耀的安云野等市。洗洗睡吧。

【Day2】燕山庄→大天庄

燕山庄(2712m)→大天庄(2875m)

早起来观景台欣赏无声的宏大交响乐

最终睡下大概是不到8点……所以早上5点起真是毫无压力,帐篷的各位也基本是这个点就开始有所动作了。队友照例贪恋被窝起不来,我替她去吧。刚走出不远我就不由自主地数次发出无声的Woc! Woc! Woc! 并连滚带爬的赶紧往高处走。

不好意思,这似乎是我亲眼见过最壮观的云海了。

山庄吃早饭的人们也都伸著懒腰陆续出来了,突然有人兴奋的指著东南方向喊“Fujisan!”顺着她指的方向,啊真的可以看见一个规则的山头浮于云海之上。隔着150公里看山真是头一回,平时在市区能看到西山就觉得很神奇了……

最后太阳稍有些踉跄但毫无悬念的又起床了,回应了人们的期待,也照亮了后面的枪岳。拿24mm一直拍到观景台上的人散去,好像也不能拍到啥,不过遇到这样交响乐般的早晨已经是很幸运了。

说燕山庄在日本女性登山者中人气超高,亲眼所见确实如此(因为是工作日所以大妈居多)。怎么说呢,燕岳这边虽说有点挑战(合战尾根的爬升),但总体还是安全、温柔、体验多样的,燕山庄据说也是五星级别的山小屋,是美美登山的终极保障。

莫着急,悠闲行山有鸟看

与还没睡醒的队友会合自拍后,回帐篷做早饭,发现1/3的帐篷已经消失或者装包待发了。早饭完毕抹抹嘴儿出来一看周围人几乎走空了,而我还要享受下朝阳的厕所。

之所以这么悠闲,是因为今天也没有死任务,最次走到大天井就可以歇了,看介绍说只要两个半小时就可以到了,再到常念小屋也只需要两个半钟,感觉走早了都吃不上午饭是不是?再加上,天气好的给人一种要放慢脚步欣赏这温柔棱线的错觉。

刚走出燕山庄不久,就碰到个老爷子在不远处的岩石下方伫立不动。见我们过来,示意赶紧来看“らいちょう”,啊,那不就是著名生物雷鸟吗?

在不断注目下,雷鸟一只一只的显形,一共有四只。其中一位就如模特般站在花岗上,但若不是老爷子指点,完全就错过了啊。虽说已经是已经在诸多游记攻略中被严重剧透的生物,实际观察还是对它们大雕般气势的脚毛印象颇深。又查了一下发现,这种因环境变化越来越濒危的动物,原来高阶形态就是英雄无敌三里据点的五级生物,厉害厉害。

可以骑自行车的表银座棱线

前面说过从燕山庄到大天庄是公认的一段Easy棱线段,还有地图示记这里是“自転车道”(自行车道)。难度不高风景美是事实没错,但这段怎么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能走完呢?

尤其我们中间还超了提前出发的那对东南亚姐妹,落了她们得有一个山头。终于,随着越来越大的直升机声响,似乎瞥见了今天的目标,常念山脉的最高峰:大天井岳。可,这家伙还有这么一大段爬升么?照虐例,爬升之前还得先下去,此行唯一一个锁场适时出现了。

这个常常被一笔带过的简单锁链下降段,对于平衡感不好又初次背大包的人来说还是有点小挑战的,要小心。完后经过一个岔路口,向左,就是常常被一笔带过的最终爬升段。爬著爬著高原的日头已经把我们壶里的水消耗殆尽,头上还是一架一架哐哐响的直升机,真是有点烦躁,好多也没吊货物,你们是来大天庄吃午饭的吗?

还剩300米时,不行了卸包掏水袋,撕开两包宝矿力就著羊羹疯狂补血。这两个半小时的路我们走了快四个小时,真是服气。

在大天井当两个快乐的逃兵

来到大天庄已是12点半,二话不说先吃午饭。山上虽然物资匮乏,但这些山小屋也是费劲心力的搞出一些差异化的名物,让登山者找个茬来打卡,大天庄的午餐名物很有诚意,是正宗的配馕印度咖哩,还有四种口味可选。

虽说很多线路常将大天庄只作为一个午饭的途径点,但稍稍攻略就知道,在此停留一晚也完全不亏。与燕山庄同属一个集团,服务质量自然不用说,位置也相当不错,10分钟登顶大天井岳(2922m):看对面枪岳及穗高连峰的好地方,愿意多走两步的话,朝枪岳方向走到大天井小屋北面的牛首观景台,更近距离的仰视枪岳,配合这个季节出现的竖直银河,应该是能拍出绝好照片的地方。

大天庄扎营的地方风景很棒,可问题是地里面石头太多,已有的营位小号居多(适合日本人爱用的交叉杆单人帐),旺季去晚了估计会比较痛苦。这么早就放弃当日徒步的人可能不太多见,不过按我们当日的速度,肯定四点之前也是到不了常念小屋了,干脆就彻底休闲放纵看云彩了(居然连牛首观景台也没去)。不过大天井岳不登顶就说不过去了。

大天井的日落如预想中一般精彩

又捡一个A级天气的落日,要知道3天前的预报中这会儿可是大雨。作为浪漫的登山客,当然是吹着小风看完整个日落才开始支锅做饭,虽然没有日本人对于枪岳那种近乎狂热的喜爱,但这个超级明显的独立山峰确实是这个区域最抓人眼球的存在,看着看着就想爬了。

我们包儿那么大,晚饭当然也比周围的各位复杂许多,大厨搞了个青椒香肠西兰花炒面,然而在大天井的寒风中很快就冷了,热能摄取不足导致拍摄星空的计划也早早收工(登什么顶,帐篷边儿拍拍得了)

大天井的帐篷区密度没有那么高,晚上自然也舒适一些。只有旁边一位Hilleberg的大哥离得较近,早上他的响了三遍的闹铃提醒了我,对啊他们都是习惯带耳塞的嘛。

【Day3】大天庄→常念小屋

大天庄(2875m)→常念小屋(2450m)

台风前的日出与收帐时的意外

照例5点起来,虽然台风已经开始入侵中部山区,但早上天气依然晴朗。今天没有云海看,反而倒是变成了无边无际被慢慢映红的高积云。比较稀薄的低云,让我们重温了一遍咸鸭蛋黄破壳而出的精彩。

照例,做完早饭时人已经走的差不多了,大概分为两拨,比较虎的走向枪岳,大多数人还是选择下山躲台风。因为下午天气百分百要变差,今天只能走到常念小屋了,所以我们依旧保持了悠闲的作风,直到7点半第一架直升飞机出现。

北阿尔卑斯很多小屋的物资都得靠直升机搬运,大天庄也不例外,但问题是直升机物资点离最近的帐篷位只有十几米远。开始这么近的看见直升飞机还兴奋的拍视讯,结果几秒后直接被风沙吹翻。

东西收到半截,外帐卷起一半是抵御西风的状态,没想到直升机带来了8级左右的持续东北风,要不是这两天吃得多,就成飞屋环游记了。撑到这架直爷飞走,收拾速度赶紧二倍速化,不料刚撤了外账,小屋的工作人员跑来说,直升机马上来,我帮你们扶扶……

没错,如果不早走,大天庄就有一架一架的直升机给你做免费的风洞试验。当然有可能是因为台风马上来+无雪登山季即将结束增加了班次,但以防外一,在大天庄露营还是早些出发或者扎营离山庄远一些比较稳妥。

再见好天气,你好常念岳

前面说过,到现在台风米娜的走势和影响已经十分清晰,虽然不会给中部山区带来太多白天的降雨,但10级左右的西南阵风是难免的。顺势而为,决定不再顶风前行蝶岳和上高地,转而明天一早从常念小屋下撤一之泽(一ノ沢)。

继续走在棱线上,如果不是多个气象预测实锤,这么风和日丽之下真的难以想象天气会突然转恶。今天到常念小屋依然是“正常人”2.5小时的路程,轻装的话,多为轻松的下降的路段。因为低云稀少,8点多了还能看到远方海市蜃楼一般的富士山,真是令人心情愉悦,啧啧称奇。

如果说昨天是雷鸟段,今天就是猴子段。西侧豁然展开的山谷呈现出诱人的秋色,也能偶尔瞥见这个季节的大热门:涸泽,一个好像得借木板扎营的地方。而棱线上则是低矮的松柏,或者偶尔一片倒塌山石形成的岩场。登山道上开始能发现一些动物粪便,起初以为是什么齧齿类的,在一个转角山坡上发现了它们的主人:一大家猴子悠闲地晒太阳。对于我们的到来全然没有引起半点情感涟漪。果然,感觉上还是比在东山动物园被精心关照的那些位幸福许多。

要说危险,也不是没有。比如棱线上有的岩场比较有暴露感,有时要踩到最外侧的大石头尖上再迈到下一块石头上比较顺畅。如果想到失脚的后果,大概就是死定了之类的。这样的可能有糟糕后果的路段在日本山区真不在少数,极端的如剑岳,大概会持续几个小时暴露在这种危险之中。不得不承认,相比栏杆和楼梯,我还是比较喜欢这样自己承担风险的登山方式,有一种被当作成年人对待的感觉。

今天遇到的人也不多,同向的人就更少了,只有一对老夫妇在我们磨磨蹭蹭的时候超过去,后来在常念小屋聊天时,了解到他们当天是从燕岳过来的……前方的常念岳(2857m)是这回唯一一个正牌百名山,自然有它强大的道理。除了是松本城的御用背景外,如果要在当天赶到蝶岳小屋,眼前的这400米陡降+400米陡升是值得给它一跪的。

体能告急天变差,入住常念小屋

虽然下降进树林后又能感到被浓浓的秋意包裹,但有点滑的路使队友很快出现了软件不稳定的特征,这明天还要下1200+呢。看长野登山大使三步桑的表格,这条线路属于难度B(A-E)、体力7(1-10),但人家说的是睡两晚的情况,我们这又多了一天怎么也能将体能要求降到3了。总之,好不容易走出林子,来到常念小屋。

看时间才11点半,明天下撤,晚上又下雨,今天果断花10倍价钱睡小屋。一来不想收溼帐篷,二来也是此行体验小屋泊的最后机会了。虽然是红叶季,但如预想中一样,台风前+工作日+来得早,完全不用预订。交完钱,工作人员还发了个纪念品,原来今年是常念小屋100周年。不得感叹,日本的山小屋文化确实有时间基础。

常念小屋不是想象中的上下层大通铺或是木质胶囊,而是一个个可以关门的小隔间,工作人员非常nice的把大家分配到了不同的房间,而不是为了方便把大家先集中到一个房间里(这样做也可以理解,毕竟付的是通铺的钱)。

今天刚开始没走多远,就惦记着午饭了,常念小屋的名物是什么?嗯看介绍说是汉堡咖哩和牛丼,都是肉真不错。但实际一看,汉堡的牌被摘掉了,那就牛丼和鸡丼吧。

台风天气方显小屋魅力

饭毕,滚回单间各种躺平。那么,问题来了,快1点了你们还去不去爬常念岳?看windy说两三点开始下雨,果断放弃不去了,而且按队友的说法,完全没有负罪感,因为前两天天气太好了,人要知足哈。

小屋的书架上塞满了登山杂志和《岳》、《孤高之人》、《登山者》等诸多户外向漫画,看一下午也没问题。而且还得做一下提前下撤之后去哪儿玩的攻略,时间很快就过去了。5点是小屋的晚饭时间,到点下去一看,原来今天加上我们一共只有7个人入住。超过我们的老夫妇、来爬常唸的母子还有一个落单的荷兰人。

人少又同桌,自然要聊上两句,老外完全不会日语,日本人则是一众英语苦手,我只好充当起翻译官的角色。这边问,荷兰的天气怎么样?冷不冷?那边说,不怎么冷,因为气流影响现在都不怎么下雪巴拉巴拉,而我靠着自学三个月的日语水平,只能翻译说“荷兰,天气,好!”就这么著,来回来去地还聊了好一阵。我还因为对什么过敏鼻子出血,面前的汉堡肉什么滋味也没印象,不过这还挺山小屋的不是么。

【Day4】常念岳→一之泽→安云野

常念岳→一之泽→安云野

为什么下撤总是被人一笔带过?

因为鼻子不得劲,小屋睡得这晚有点口干舌燥,但我俩都做了很多有深又沉的梦,好似睡了好几天。早饭时,问了老夫妇他们是不是也是从一之泽下山,要花多长时间,老头说,三到三个半吧?于是6点跟前台预定出租车时我在到著时间一栏果断的填下了“10:30”。

隔天的预报基本不会跑偏,台风如期而至。一出门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力,但刚转下东坡世界就安静了,可见下撤的决策还是很正确的。一之泽这条路是来常念最常用的登山道,一路伴随着轰隆隆的溪水,小屋的水也是取自于此。大部分游记攻略都选择对它一笔带过,但也许是因为一路皆是被雨打落的红黄树叶,感觉比来时的中房登山道要更美丽一些。登山开始后,每天照例都要遇见一种动物(蛇、雷鸟、猴),结合脑中溪水旁常出现动物的刻板印象,我们又赶忙祭出熊铃铛。

要说危险,除了可能遭遇想象中的大型动物,大概也就是体力不支神志不清脚一滑跌入湍急的溪水里什么的,不过要是夏天这里可真是不错,水是不缺了。话说那个坑爹的登山时间说这段用时两个半,我们预留了四个半小时还有些匆忙,幸好最后还是在双膝尚未尽毁时提前到达了。

爬完山泡温泉是传统也是刚需

在常念小屋预定出租车时,跟工作人员说打的终点可能是穗高站,也可能是温泉。临了,看时间比较充裕也不下雨,决定还是去温泉舒坦一把。

相比高山、平汤那边的山野温泉,安云野的穗高温泉乡算是不太上档次的大众温泉了,胜在实惠方便,也有百名汤中房温泉的加持。我们去的这家“安昙野 しゃくなげの汤”自带大众食堂、旁边是一家安云野各村农场品直销点“Vif穗高”,泡完逛逛买点特产苹果再走。

进门有两张桌子专门放登山大包,存完鞋在室内入口买券,外地人700円。里面大小池子7、8个(露天两个),还带桑拿,比国内的澡堂子可值多了。工作日都是老年人为主,居然还看到了两个有明显纹身的哥们在泡露天池,可能因为里面是全自助所以“黑道友好”了吧哈哈哈。

泡完泡透后在宽敞的大厅灌瓶牛奶发会儿呆,再滚去食堂吃顿又咸又咸的简单料理、买上苹果大桃儿,出租车到穗高站回松本(周末有公共汽车),这趟北阿尔卑斯登山之旅算是完满的正式结束了,感谢感谢。

【关于线路】

【怎么去?】
作为日本最热门的登山目的地,大阪、名古屋、东京三大都市圈都有去往中部山区的观光班车。

去表银座的起点,中房温泉的话,可以先JR到松本,再坐慢车到穗高,接着乘门口的小巴过去,具体时间表在这://www.nan-an.co.jp/modules/bus/top/nakafusa/

【线路】
以北阿尔卑斯为代表的中部山区线路极为丰富,既有一日往返某个山峰的,也有连续多日的长途纵走。虽然不乏危险路段,但可以通过参考登山攻略提前锁定风险。

比如长野县的官方线路表,就对区域内常见的登山路线的体力要求和难度进行了梳理,十分有意义。

但另一方面,有些官方(如xxx)标称的路段时间实际看来有些短了,并不能算是平均用时。这点yamareco提供的用时感觉更为可靠,还可以看到app按你现在的速度推断出来的到达时间。

总之,为突发事件、天气、身体情况多预留一些时间,做一些B计划总是有益无害的嘛。

我们原先线路是:中房温泉口→燕岳→大天井→常念→蝶岳→德泽→上高地,大概为5天四晚,后因台风来袭,提前在常念下山。

【软件】
天气方面:登山天気和windy。Windy是有多个卫星资料的专业天气app,虽然汉化得贼傻,但各种图层和历史天气对攻略非常有帮助。登山天気则是专为登山者设计的气象预报,这次是第一回用,感觉可预测的时间非常短(大概3天),没法用它判断一个覆蓋整个登山时间的天气走势。当然,对某个山峰明后天的天气预测还是比较精准的,也有风向风速,可以当作一个辅助天气软件来用。

登山方面:Yamareco。非常强大的一款登山计划记录软件。开始只是用它非常详尽的地图来做计划,实际走的时候发现它的记录功能比六只脚要丰富,可以按现在的速度预测到达时间,对于某一时间要到达某地来说,相当重要了。

【装备】
水源:小屋都可以买到水,山上也有季节性的水源,基本不需要背起整天用水。正经水源直饮问题不大,不放心烧开一遍就行,口感、澄清度都是一级棒,不用过滤了。

头盔:不比对面山脊,燕岳-常念-蝶岳一线没有什么暴露感特别强、容易长时间处在落石危险之中的地方。所以这边一般没什么人带头盔这种玩意。

睡袋:这个季节山顶夜间已经有往零度走的趋势了,准备一个舒适温标-5度级别的正经睡袋较有必要,豌豆公主体质的也可像我们一样再背上个泡沫铝箔,打造暖和的户外席梦思。

气罐:连续几天都露营的话,自己准备燃料烧些热水是很有必要的,市里的户外店可以买到。气罐用不完的话可以问问山小屋的工作人员要不要,下山之后不太好处理。高纯度酒精不太清楚,应该也能在药店买到。

帐篷:遇到的几个棱线营地都属于碎石+土地的混合地面,以大天井的地面为例,地里石头太多,不太好打地丁,对于非自立帐篷不是特别友好。

登山杖:我自己是双杖的重度依赖患者,可以将登山转化为全身运动嘛。日本人即使揹著杖也经常不用,大概是看不见这线有啥难度。

正经的登山鞋、防雨装备这些都自然不用多说。

【费用】
你别说,住几晚帐篷是将十一飙升的日本平均房价降下来的好方法,以棱线上为例,大多数的山屋按人头收费,1000円/人,两个人合算才不到150一晚(你咋不提帐篷睡袋的钱)。

当然,想少背东西也可以,住山小屋也很舒服,三餐都可以管,但价钱一般会飙升10倍,在10000日元左右/人(一晚两餐)。但不像城市酒店价格涨涨降降,大多数小屋的淡旺季价格一样。

往返山里的交通费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这次从登山口打车回临近的城市里,花费大概5000日元。从大城市到达松本等登山大本营一般也要5000日元左右。

【阿尔卑斯在日本?】
第一次听日本有阿尔卑斯大概都会产生疑惑,这里干脆摘录一段上高地官网的介绍:

“这座山脉的正式名称是飞驒山脉,但由于目前被日本人称为北日本阿尔卑斯(或北阿尔卑斯),有时会造成混乱。 19世纪中叶,一名受雇于明治政府的英国勘测员威廉・高兰首次明确将“日本阿尔卑斯”这个名字用于称呼飞驒山脉。在此之后,这个名称渐渐得到普及,也开始被用于木曾山脉与赤石山脉,分别被称为中央日本阿尔卑斯与南日本阿尔卑斯。为方便起见,我们在此将飞驒山脉称作北阿尔卑斯或北日本阿尔卑斯。”

【真能看见富士山?】
对,天气给力的时候确实能看见东南150公里以外的富士山,你说帅不帅。


【阿尔卑斯?】
第一次听日本有阿尔卑斯大概都会产生疑惑,这里摘录上高地官网的介绍:

“这座山脉的正式名称是飞驒山脉,但由于目前被日本人称为北日本阿尔卑斯(或北阿尔卑斯),有时会造成混乱。 19世纪中叶,一名受雇于明治政府的英国勘测员威廉・高兰首次明确将“日本阿尔卑斯”这个名字用于称呼飞驒山脉。在此之后,这个名称渐渐得到普及,也开始被用于木曾山脉与赤石山脉,分别被称为中央日本阿尔卑斯与南日本阿尔卑斯。为方便起见,我们在此将飞驒山脉称作北阿尔卑斯或北日本阿尔卑斯。”

【常见山小屋问题】

【山小屋可以洗澡吗?】
棱线上的小屋基本不能洗澡,即使有洗脸池,也会禁止擦拭身体(更别说刷鞋了)。因为山上的水真的很宝贵。反之,到了山脚下,很多小屋都可以洗温泉哦。但是即使能洗澡,也不能用普通的洗发沐浴液。

【住帐篷的话可以在小屋吃早晚饭吗?】
有些小屋是可以在换帐篷牌的时候预订的,比如非节假日的燕山庄、蝶岳小屋等,有些则是只对住客提供早晚餐服务。但一般都会有小卖部,买个杯面和开水是没问题的。

【垃圾怎么处理?】
山小屋只能回收自己卖出的饮料(听、瓶子),其余从城市背上来的东西,即使变成垃圾也得背下山回到城市再扔,嗯所以带上山的食物要好好筛选,也要带好装垃圾的密封袋什么的。

【最晚几点到山小屋比较好?】
多数山小屋出于人力和安全考虑,都要求下午4点之前必须到达,甚至如果四点之后到的话表示不给你办入住。

【山小屋有水源吗?】
因为山顶很少有水源,所以在棱线上的小屋一般使用雨水、从山下引水等方式。买这种水一般是200日元/升,直饮一般是没问题的,不放心的话烧开喝或者买更贵的瓶装水。

【山小屋可以帮叫出租车吗?】
把守着常用下撤道路的山小屋(如常念小屋)都可以提供预约出租车的服务,填妥姓名、到达时间,想打车去哪儿就可以了,收费一般为100日元/次。


【听说刷牙不能用牙膏?】
对,其实干刷也挺好的,我们非洲人都用小棍刷牙。

差不多就是这样,此外还有一些更为细致的线路和山小屋资讯没有放上来,如果有其它疑问还请留言,我会尽快更新上来哈。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