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天:10.10,周四(北京—京都)

略。(文字摘抄:《袁腾飞讲日本史》、《吉田茂:日本史》、《史诗:自游日本》、《叶渭渠:日本绘画》)

第2天:10.11,周五(京都)

去:①稻荷神社 ②铁路博物馆 ③吃面

①. 伏见稻荷神社

日本的宗教主要是神道教和佛教,神道教是泛神多灵的宗教,所有事物都有对应的神灵掌管。伏见稻荷神社是掌管商业繁荣和家庭平安的保护神,使者是一只白狐,并非是那种惯于出没山野的狐狸,而是一只神仙白狐,这里的“白”不是指颜色而是指透明及无常。日本有众多稻荷神社,这里是总社。

在京都伏见区的稻荷山上,供奉鸟居的风俗从250前的江户时代一直延续至今,都是商社和个人祈愿还愿所建。从山下到山上穿越上万座橘红色鸟居长廊,不由地感叹信徒的虔诚和阵势的壮观,每个鸟居背后都有商社或个人的名字,以便提醒神明避免混淆和差池,这种“上山向神,下山归人”的心态诚实而世俗,显得稚气可爱。

圣母玛利亚与观音菩萨合体,这样的塑像还是第一次见到,佛像一手持念珠,一手怀抱耶稣,神态威严慈和。

临走请了好运荷包和狐仙手工绘马,祈求白狐大神庇护:“五谷丰登、好运连连、想啥来啥、闷声发财!”请完吉祥物后暗自揣摩祈求大仙的事应不过分犹豫跨洋过海后能否灵验,美女售货员似乎猜透了我们的心思,立马变出火石火镰,相互撞击摩擦开光验证。一时星光璀璨,无远弗届,不论在远古在天边,不论在忙碌在休闲,放心好啦,神灵肯定都知晓的啦!嗯,既然知晓,哪有不帮忙的道理!

景点流行和服秀。

日本面临着经济停滞及人口萎缩的巨大威胁,维持其经济地位和庞大的养老开支会是一个很大的负担。老年社会的到来,使得很多老年人仍然还在参加工作。

🙄

②. 京都铁道博物馆

说起蒸汽火车,一定能勾起许多人的乡愁和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们已经逐渐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京都铁道博物馆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下京区,它与其他交通博物馆最大的区别,是以储存蒸汽机车为主,通过火车和铁路为媒体,可以了解和感受日本近代科技现代化的历程。

在这里可能会遇到资深的火车迷,到处寻觅、追忆往昔与火车有关的逝水流年。

还会遇到很多小盆友,就像小黄蚂蚁似的到处流动。博物馆以铁路为基轴与教育相合作,通过看一看,摸一摸,亲身体验一番,建成了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学习场所”和一个铁路文化基地。

③. 真的不吃碗面就走吗?

日本是个单一民族,单一文化的国家,饮食种类单调乏味,常年的匠人心态养成了对每种面食的要求都非常苛刻,子目录划分非常细致。例如在吃面这档事上常常会说:“吃碗乌冬面去”、“吃碗荞麦面去”、“吃碗拉面去”、“吃碗宽面去,”他们特别注重细微的体验,力求做面及吃面的整个流程精致完美。在日本吃碗面不算便宜,“一千块钱一碗面”在日本属于低价位,不过,面里面所蕴藏着的美味却并不低微寒酸。

乌冬面是指那种粗如筷子的面条,好吃的乌冬面顺口爽滑,吃起来丝毫不觉得面条的粗粝,而稍差些儿的面食就会有种黏黏的滞涩感,嚼起来费劲。一份乌冬面的量通常不会太大,大多数地方以清汤为主。

拉面是日本人最钟情的料理之一,各地都有自己的口味代表,一般店面都不大,就像《深夜食堂》里那样只有吧台式座位,厨师就在眼前操作,食客有欣赏和检验整个面食制作工艺流程的快感。拉面是否好吃,一看汤头,二看口感,细节很重要。

而荞麦面是日本人在遇到除夕、乔迁等重大节日时用来祝贺的面食,常见有两种吃法,一种把汤和面放在大碗里食用;一种是把煮熟的荞麦面放在竹屉餐具上蘸调味汁食用,有芥末、山药泥的调味汁,也有肉类及蔬菜做成的酱汁。

素面柔软细腻,是一种蘸酱汁食用的面食,夏天通常加入冰块。还有一种“流水素面”的食法,设定一个细长水槽容器,从高处将素面投下,面条顺水而下,食客在低处将面条夹起蘸酱汁食用,仿佛流觞曲水,虽无丝竹管絃之盛,亦有成为文人雅客的风险。

第3天:10.12,周六(京都)

去:①本能寺 ②方广寺 ③33堂 ④浮世绘

安土桃山时代是1568年至1600年间的日本历史,又称织丰时代,是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称霸日本的时代。以织田信长的安土城和丰臣秀吉的伏见城(桃山城)为名。

①. 敌在本能寺

织田信长志得意满,功名事业达到了一生之中的顶峰。但是没有想到,在他入住本能寺之后,明智光秀率领一万三千大军假装去增援丰臣秀吉,攻打毛利军,实际上却悄悄地包围了京都本能寺。入夜,明智光秀发出了命令:“敌在本能寺!”并亲自督促一万三千人马向织田信长的百余侍从发动进攻。

织田信长当时喝了点儿小酒,刚刚下完围棋,心满意足地穿着睡衣躺下了,正在做着“统一日本指日可待”的好梦。突然间听到外面的骚乱和铁炮声不断,织田信长一下从梦中惊醒,问:怎么回事儿?有人要谋反吗?他的侍从小姓森兰丸报告织田信长:好像是明智光秀的军队,军徽是明智光秀的家纹桔梗纹。

织田信长一听,神色黯然:如果是他,那就没辙了!信长太了解自己的这位部下了,以前反复欺负和羞辱他,深知明智光秀这次出手,必然要置自己于死地。织田信长明知于事无补,仍然不愿坐以待毙,先拿弓箭反击,弓弦断了之后,再用长枪应战。直到手腕被击伤之后,退到内殿,剖腹自尽,临死前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得尸骨无存。

人世五十年,
乃如梦与幻。
有生斯有死,
壮士何所憾!

一代枭雄织田信长没有能够笑到最后,在即将统一日本的时刻命丧本能寺。刚愎暴戾,崇尚“武运长久”的织田信长倒在了即将一统日本大业的前夜。

如今本能寺被现代建筑包围,只剩下不起眼的本堂和织田信长墓。这里并不是当年织田信长自杀第一现场,原址位于油小路通和蛸药师通交叉路口的东南,现只有一块“本能寺遗蹟”标牌竖立在墙角一隅。

🙄

②. 方广寺

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后,一心想灭掉自己从前的故主丰臣家,家康一面诱使丰臣秀吉的遗孀淀姬花钱营造寺庙神社,耗尽丰臣秀吉留下来的财富;另一面让自己的御用文人寻找替代丰臣家的理论依据。

日本庆长十九年(公元1614年),丰臣家耗费巨资,历时十二年,重新建造京都方广寺,在大佛殿落成之日重新铸了一口大钟,并请高僧用汉文撰写铭文铸在钟上,铭文起首:“国家安康,四海施化,万岁传芳,君臣丰乐,子孙殷昌。”(国家安康,君臣丰乐,在大钟白方框内标出)字句朗朗上口,神圣庄严,预示著丰臣秀吉的丰功伟业将代代相传,永远丰乐殷昌。

不幸的是,丰臣家的灭亡指日可待,只差一个借口,这回机会来了。家康的御用文人探听到大钟上的铭文赶紧跟家康呈报:这个丰臣家的娘们儿,实在是太坏啦!大钟上面那个“国家安康”的意思,就是故意把您大御所的名讳“家康”二字拆开,有恶毒诅咒之嫌,其人可恶,其心可诛。还有那个“君臣丰乐,”意思就是“丰臣君乐,子孙繁昌,”都是她们丰臣家的,没咱什么事!

德川家康忍了很久,熬没了织田信长,耗死了丰臣秀吉,关原合战又战胜了丰臣秀赖的家臣石田三成,现在就剩下孤儿寡母,要不比划比划?于是德川家康不再忍耐,遂以莫须有罪名向丰臣家动武。

离开方广寺,往前就是丰国神社,日本有很多丰国神社,这里的好像有点儿不同,似乎雨中的缘故,显得愈加萧瑟肃穆。这里很有可能是丰臣秀吉遗孀淀姬花费巨资与方广寺同时而建的神社,应该有四百余年了。

秀吉幼年丧父,因与继父不和而离家出走,后来投靠了织田信长,他为人极其精明,特别善于钻营,而且长相如猿猴,所以被称为“猴子”。

一开始他只不过是给织田信长提鞋的,在冬天寒冷的时候,他把草鞋先放进怀里,用自己的身体将草鞋焐暖和了,再给织田信长穿,以此讨得织田信长的欢心。

随着秀吉的不断钻营,再加上人极其聪明,他深得织田信长的信任,一步步从织田家一名普通武士做到了家老。每次作战的时候,秀吉都是身先士卒,特别是织田信长被包围时,他都主动申请断后,渐渐成为织田信长手下著名的大将。

他以大阪城为大本营,花费了大约八年的时间统一了日本,平定了长达百年的战乱,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大业。

丰臣秀吉很能打,也是一个头一个头砍过来的悍将。一个泥腿子终于成为最高统治者,这无不让当时世人为之惊叹,他的身份虽然微贱,但依靠自身才华与努力开辟出成功之路。丰臣秀吉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也为后人带来了无尽的梦想与期待。

丰臣秀吉入侵朝鲜失败后,面对困境穷愁无计,于 1598 年病逝,享年62 岁。临终他写下一首辞世诗:

身随朝露而生,
随朝露而去。
人生短暂,
如巍巍大阪,
气势盛,
也只是繁华梦一场。

神社未见凋零荒败,估计后期的修葺和重建下了不少功夫。原准备进去看看,可当地人正在拍婚纱全家福,挡在门口,每个人神色庄严凝重,大马金刀一字排开,未见喜悦只见缺钱。领教了日本摄影师拍照的功夫,处处抠细节,敬业精神颇为感人。

雨一直下,不可能穿过阵列去神社,实在耗不起啦,淀姬,要不下回?

🙄

③. 三十三间堂

日本是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地方,来没几天,上面千叶地震,下面鹿儿岛海啸,中间的伊豆半岛又受到“海贝思”冲击,以至于国内都盛传日本超市的抢购潮。天上哭地上闹,捎带着京都阴雨涟涟狂风肆虐,天堂伞吹成降落伞,人们踩着鼓点儿半仙似的,瑟瑟秋风舒广袖。

回返时路过三十三间堂,看外表正在整修,处处围着幕布,不过心想下一次还不知猴年马月,已到门口,还是拜一拜。果然,进门围着三十三间堂转了一圈儿,虽然看到写有“国宝”的牌牌儿,还是缺少拿起相机的勇气。临出门时见众人忙着换鞋,未敢高声语,唯恐惊天人,神祕兮兮,什么情况?

原来这里外部整修,而内部是开放的。也是,不可能收完门票就看什么“国宝”牌牌儿和幕布,出家人不打诳语。于是左拐右拐进入本堂,点点遗蹟,处处沧桑,尽管来了灵感和欲望,神仙却是不愿上像的。

三十三间堂称呼来源于本堂的建筑形制,整个本堂全长约120米,正面被柱子分割成33间,最震撼的是立有1000尊铜质站立观音像,以中间的“中尊”佛像为轴,左右各供奉500尊观音,神态相似,佩饰各异,整齐庄严,气势袭人。打败视觉想象的绝对是那蓦然一撇,震惊得说不出话来的应是那瞬间际会。这里应是京都最隐祕的神仙圣地,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日本国宝。

🙄

④. 浮世绘

葛饰北斋,是170年前日本江户时代有名的浮世绘画家,所谓“浮世”是指瞬息即逝的尘世;“浮世绘”是以反映町人生活和风俗为主要内容的日本版画,又称“风俗画”。


美国《生活杂志》出了一本纵论古今的历史书《千禧年影响世界的一百位名人》,本书只列出了100位名人,葛饰北斋是唯一获此殊荣的日本人。

葛饰北斋的绘画风格对后来的欧洲画坛影响很大,德加、马奈、梵高、高更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浮世绘与西方绘画的影响是双向的,葛饰北斋在风景描绘中,创新地运用了来自荷兰的透视方法,在《神奈川冲浪里》中,近景翻滚的海浪与远景恬静的富士山形成了鲜明的远近对比和动静对比。(为什么是荷兰的透视方法?因为在黑船事件前,荷兰反对葡萄牙天主教对日本的渗透,曾支助过日本武器弹药,所以荷兰在日本很早就得烟抽)。

后来浮世绘作品流入西方,浮世绘又让印象派的画家知道:“原来绘画时可以不必为透视担心!”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在其作品《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正是借助散点透视的方法来呈现。

马奈在其作品《吹笛少年》中,着重描绘轮廓线、强烈的平涂色彩以及人物在画面上悬浮的无空间感都明显受到浮世绘的影响。这一切都与现实主义的印象派重光影、重色彩的追求相契合。

浮世绘的空间切割方法,给人不完整但强烈的视觉张力冲击。梵高在临摹浮世绘作品后也自己创作过一幅神韵相似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浮世绘的喜爱。

浮世绘的类别大致分为美人画、役者绘和武者绘,还有风景山水画、戏画、鸟羽绘、讽刺画、漫画、鬼怪画、春宫画、怪物拟人画等,葛饰北斋大多有所涉及并陶醉于其中的恶趣味。

《神奈川冲浪里》是葛饰北斋最著名的作品,惊涛巨浪掀卷著渔船,船工们正与大自然进行着惊险激烈地搏斗,远望巨浪下是白雪皑皑的富士山。紧张的氛围、夸张的构图、想像的翅膀、瞬间即逝的画面,令人目眩击赏。

《富岳三十六景·凯风快晴图》描绘了一片片浮云下,血红色的富士山与山麓下的绿林交相辉映,色彩鲜明夸张,俗称“红富士山” 。葛饰北斋无穷的想象力,再现了日本绘画历程中的辉煌成就,成为了浮世绘中不朽的钜作。

葛饰北斋70岁时绘制《富岳三十六景》,他从不同时空、不同角度捕捉富士山巍峨的雄姿,令其青史留名的是他的风景画,尤其是《富岳三十六景》的存在。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富岳三十六景》葛饰北斋

上面的图画做旧做得太很,如果能去看到真品,感受可能会又不一样。不光是笔触和肌理,还有画中人物眉眼传情的灵光乍现,小图是很难辨识的。京都和大阪都有浮世绘美术馆,不大,是日本很体面的一份名片。

第4天:10.13,周日(京都)

去:①金阁寺 ②龙安寺 ③二条城

①. 金阁寺

金阁寺的正式名称是鹿苑寺,属于临济宗相国寺派。建立于1224年,后由足利义满于1397年改造,一度成为日本的政治中枢。


日本经历过三个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和德川幕府。

1950年,一个年轻僧人“为储存金阁寺极致之美”放火烧毁了金阁寺,后来三岛由纪夫以此为题写下了著名小说《金阁寺》。金阁共3层,其中第2层和第3层贴著金箔,顶端有镀金的铜质凤凰。

凤鸣岐山:指中国周朝将兴之前,在陕西宝鸡岐山有凤凰栖息鸣叫,人们认为这是文王德政的缘故。凤凰:祥鸟,雄凤,雌凰,天下有德乃现。
🙄

②. 龙安寺

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寺院,原为别墅,1450年由细川藤原继承。在应仁之乱中曾一度被烧毁,后于1499年得以重建。之后丰臣秀吉及德川氏族增其寺院领地,鼎盛之时曾拥有小寺 23处之多,繁荣一时。

以“方丈庭园”的枯山水石庭闻名。枯山水是日本室町时代兴起的庭园样式,在长方形的场地里铺有白沙,拼配有15块石头,不用一草一木,象征性的突出了自然风光,其影响深远而直至今日,1994年龙安寺被登入为世界文化遗产。

枯山水仿若母虎携子过溪,也有人认为石头象征了中国的五岳或是禅宗的五山。想象的不同带来了观赏的不同及思维的乐趣,对于日本人所崇尚的“禅”或许有了新的认知。

15块石头大致分为5组,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你都会发现有一块石头被另一块石头遮挡,这样的布局似乎有些玄妙,有些哲学的意味,似乎在说:诸事看开,所有事都未必会尽善尽美,不要贪大求全,尽人事听天命;很多事感觉似乎看清楚了,其实未必,不知的事藏得很深,得从另外的角度才能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书法大致能认得出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寺院的意境与陶渊明的诗很贴合。

龙安寺内似乎藏匿著某种魔力,使看家陷入整体无意识,各种语言、各种口音发出低频振动,人们掰着手指头孜孜不倦地念叨著:12、13、14……

🙄

③. 二条城

江户时代(德川幕府时代)的将军住所,由德川家康下令建造。

二支丸御殿、唐门和二支丸庭院建成有400年了,是日本建筑设计黄金时代保留下来的珍贵遗址,也是精华所在。

1867年,二条城见证了日本历史的重要转折——大正奉还。江户幕府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在倒幕运动不断出现之时,将政权交还给了明治天皇,亲手终结了260余年德川家康建立的幕府时代,从此奏响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德川家一头一尾两位人物决定了日本历史的走向。德川庆喜将公家朝廷和武家幕府合二为一,家天下变成国天下,庆喜此举还是令人震惊的,不过他顶住阻力,灭府让权,看到了一个人在历史抉择面前的气魄。


1750年,二条城天守阁遭雷击化为灰烬,从此这里就成为了遗址,再也没有修建。

第5天:10.14,周一 京都_大阪

去:①清水寺 ②二年阪三年阪

①. 清水寺

清水寺是京都最动人的景点之一,也是远眺京都的好地方。最著名的清水大舞台,由数根柱子支撑于崖边,柱子高15米,粗达2.3米,正在修葺。日语:“从清水大舞台飞身跳下”代表奋不顾身、孤注一掷的意思。本堂和清水大舞台是江户时期重建的,1631年,对应中国的朝代是明崇祯年间。

清水寺起源于奈良时代末期,(公元778年)最初为祭祀观音的草庵,后由征夷大将军阪上田村麻吕建立佛堂,并将一尊十一面千手观音像奉为本尊。

清水寺源于寺内音羽瀑布清冽的泉水。

②. 二年阪、三年阪

登完清水寺,再按三年阪、二年阪的顺序而下,最后拐去看一眼八阪塔,应是标配的清水寺散步道。沿路美食及商店眼花缭乱,间映着满山满谷的和服秀,浓郁的传统风情满足了每个人对于京都古风的想象。

第6天:10.15,周二(大阪)

去:①心斋桥 ②天守阁

①. 心斋桥

心斋桥,大阪最热闹最具有人气的商业天堂。假日期间这里会人山人海,密集程度让人绝望。但无论是否对购物感兴趣,都应该来看一看,很多标志性画面,比如道乐大螃蟹、赤鬼章鱼烧和格力高,都是大阪文化的象征,也是体验大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②. 天守阁

如果在大阪只去一个地方,毫无疑问是大阪城的天守阁,其外观五层,内部八到十层,建造动员的人数超过了六万,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614年,德川家康集结二十万大军向丰臣家的大阪城发动猛烈进攻。一个多月后,幕府突破了大阪城外围防线,丰臣撤回大阪城。

德川家康在稳操胜券的情况下,同意和解,结束了大阪冬之阵,但他内心并没有打算让丰臣家继续存活下去,又找借口对丰臣家发动了决定性的战役,大阪夏之阵爆发。

这是丰臣秀吉建立大阪城的五层大望楼,最上层的黑漆墙壁上,有一对用日本泥金画画就的鹭,回廊的下面还有老虎的浮雕。

家康的前主君、丰臣秀吉的孤儿丰臣秀赖,指挥金黄色旗子的队伍向前冲击,带有金黄色团扇的红飘带迎风招展。曾经见证过丰臣秀吉一生战绩的“金葫芦马印”豁然可见。

真田幸村的部队极其勇猛,数次突破德川家康的本阵,砍断家康的金扇马印,一时逼得家康走投无路。

根据史料载,当时大阪城内还有城主丰臣秀赖的母亲淀殿及侍女等一万多人。大望楼的视窗画有观望的妇女和啜泣妇女的身影。

败军之寇,哪一个惨字了得?

最后,大阪夏之阵以德川家康的胜利而告终,战国时代结束,日本近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段历史划上了句号,开始进入了长达265年的德川幕府时代。

丰臣秀吉不可能住在天守阁里,模型满足了人们对当时丰臣家中布区域性署的想象。


后来,大阪城屡建屡毁,几乎不剩任何“古蹟”,天守阁1931年重建,虽是新建,也可以遥想当年城池的宏伟。

第7天:10.16,周三(大阪)

去:①心斋桥买鞋(略)

第8天:10.17,周四(大阪)

去:日本环球影城(略)

第9天:10.18,周五(去机场)

去:大阪海游馆(略)

好啦,谢谢关照,就到这里吧。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