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购物那点事


这次去关西,不同以往的日本观光。那些名目繁多的神社,如同日本的厕所,一律干净整洁簇新。供奉的大神虽然不同,于我也没什么两样。感觉不到岁月的留痕,去那些地方就有如逛深圳的世界之窗。所以这次干脆不去大阪四天王寺,京都清水寺这些游人必去之名胜古蹟。恰巧下榻的酒店就在大阪的王府井-心斋桥,灯红酒绿的闹市,哪有心斋可言?干脆一头扎进滚滚红尘之中。

心斋桥不同于王府井或者南京路,虽然都是长长的步行街,但是它窄,反而很像成都的锦里。更赞的是它还有华盖-高高的半圆形拱顶,用来遮风挡雨避太阳,保障人们在下边血拼更加的专心致志。一条窄窄的巷子各色商店鳞次栉比,一眼望不到头的人流接踵摩肩。日本人的行走习惯与中国人相反。中国人靠右走,日本人靠左走。人流混杂交错犹如两条纠缠在一起的蛇不分强弱,可见中国人比例之高。中国人的明显标志是大都人手一个名牌走轮箱子,大中小号都有。这样既可以装很多东西,又免去长时间肩扛手提之累。不能不说中国人智慧。你看人流中偶尔也有欧美面孔,却都是揹著大号的backpack,逛街犹如爬山。据说最好的箱子是德国的Rimowa, 也只有在中国人手上方能彰显英雄本色。只是这箱子质量再好,走在不甚平坦的路上噪音也大。伴着南腔北调的中国大嗓门,这份中国式热闹,也只有中国人可以消受。

去日本永远不存在沟通障碍。虽然听不懂,但是写得通。没想到我又out了。商店无论大小,都有中国店员。一进店门,还没看清楚卖什么,一声熟悉的乡音“你好”便扑面而至。打工的留日学生在日本商店里的日本人面前如百灵鸟般喋喋不休,那些日本店员臊眉耷眼的站在旁边插不上嘴,倒像是日本人进了中国店铺。也难怪,顾客是上帝,中国人个个是大大的上帝。要买的东西大同小异,必购top 10甚至top 100, 攻略上清清楚楚,只管往走轮箱子里装就是。老板看着大包小包每天源源不绝被中国上帝搬走,怎能不善待这些接待上帝的侍者?这些留学的孩子基本上是90后甚或00后,他们靠打工的收入已经自给自足。我想他们应该知足快乐,没想到竟没有一个人喜欢日本。抱怨最多的是日本人虚伪,和日本人根本成不了知心朋友。生活单调,没有意思。居然有个小女孩子说日本没的可吃!几个孩子和我说起为了挣钱假期不能回家时眼泪汪汪,我当时心里竟然也有几分酸楚。我默然无语,按照我们的逻辑,他们是多么幸运的一代?代沟,确实无法逾越。

与老北京人、老上海人不同,你感觉不到日本人的排外情绪。那么多的中国人,像蝗虫一样糊到日本岛上,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高中低档的酒店、宾馆和民宿。那些热门商铺,比如“堂吉诃德”,商品多的铺天盖地,一条狭窄的行人走道,中国人仍有办法翻出最底层的东西,留下一个烂摊子给日本人整理。高峰期的地铁人稠如过江之鲫,碰上不管不顾推著箱子的中国人,日本人也努力让出个空间而不见微词。我们自己同胞的陋习我们自己清楚,日本人却似乎人人深明大义,至少在脸上你看不见厌恶表情。慢说汉夷难辨,我想当地人随眼一瞥就看穿你的中国背景。由此我似乎懂了一点日本的隐忍文化,难怪日本称武林高手为忍者。还记得高仓健那一脸无奈的招牌表情吗?逼到最后忍无可忍出手反击一招毙命。

大中国海纳百川,为什么独宠日本?我在大丸百货地下超市找到答案。那是怎样的视觉冲击力啊!肉食、沙拉,寿司,甜品,看得我满嘴生津,馋涎欲滴。如果说国菜讲究色香味,那我们凉拌菜的品相比起日本的沙拉,六宫粉黛几无颜色。寿司我想了半天,当用“鲜活”形容贴切。三文鱼精神得如青春少年,那饭团上的虾又娇嫩如二八少女。

拣一间咖啡馆坐坐,点一杯拿铁,配一块甜点。那咖啡入口,一股香气顺着喉咙入心,顺畅得如里边加了润滑油。你能清楚得分辨出咖啡的香气和牛奶的香气,两者比例恰到好处,互不干扰但是密不可分。我当时突发奇想,这大概是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甜点则是复合型人才的典范。一小口一小口地抿,那种甜美味道的集合妙不可言。豆沙裹挟著紫薯,山楂隐含着山梨。甜而不腻,绵软柔滑。北京五星酒店的下午茶比这名不见经传的日本小咖啡馆显然徒有其名。

以药入妆,是日本人的一大发明。旅日必买Top 10,药妆占了一多半。日本的药妆店不仅多,而且忙。因为人气旺,所以开门最早,关门最晚。龙角散,中国人必买,是因为抽菸的人喉咙发痒,这玩意能止痒。SANTE FX,一款眼药水。据说眼睛不舒服,滴上几滴眼亮如炬。这些是药。雪肌精,三个字和中文一模一样。另有两个小字:药用。据说既能消除色斑,又能使面板呈现雪般白皙。一白遮百丑,这么好的东西怎能不令女人大爱?这就是药妆。SK2,化妆品的翘楚。中国人称它的保溼水为神仙水,简直顶礼膜拜。化妆品是欧美大牌的独占领地。老妻用了SK2,惊呼其效果可以媲美瑞士的LA PRAIRIE,价格却便宜一半。这就是妆。其实林林总总买了一大包的中国人大部分是身负重任的旅游团员,专业买手虽然少数,但是购买数量惊人,是按照单一品种/整箱计算的。两者结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东洋药妆抢购图。日本人又极会经营,经常打出某某商品断货的醒目通告,弄得中国人既花了钱,又有了“买到就是赚到”的满足感。日本人坐享其成。那么多中国人前赴后继地送钱过来,即使破坏了一点社会秩序,也就忽略不计了。

大阪商业超级发达,形形色色的商店,乱花渐欲迷人眼。因多,所售商品同质性也高。攻略说日本不同香港,店与店之间价格基本相同。那是表象,安慰旅游团员的。在道顿堀,我看见几辆大巴在人海中艰难竭蹶逶迤停靠,同胞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同一个商店。那个商店五层楼,集合了中国人购物清单上的所有东西,一店购齐,有效规避了多店比价的失落。大家从一层买到四层,最后在五层退税柜台前排成曲线长龙。日本的退税制度至今我百思不解。有三类,其一是免税,很多商店高悬“免税”招牌,作为招揽生意的噱头。如果把这样的商店想象成机场的duty-free ,那就大错特错。通常那些杂货铺免税居多,所卖货品接近free了,如再duty,实在滑稽。可是7/11这样的便利店收税却一丝不苟。一包方便面的帐单上也明示著货价和税额。其二是5000日元以上免税,还有一个95折。5000日元数目不大,凑凑够了,买卖皆大欢喜。其三是必须交税,8%,大商场尤其如此。不过大商场通常都设有退税柜台。日本人办理退税一丝不苟且效率奇高。我前面说到的那家店,站队等待退税人数接近200,办理退税人员10名。10个姑娘同样工装,一字排开,写字桌如课桌高矮,工作状态一览无遗。首先是对照所购货品和水单是否一致。把护照资讯、货品价格等录入电脑。算出退税总数,打出退税清单,连同购物水单一并小心翼翼地或粘或钉到护照上。如果购物地点多,护照就会厚如字典。姑娘最后彬彬有礼地问,钱退到您的卡里还是直接给您现金?我想每张课桌的抽屉里一定都塞满现金,因为所有中国人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现金”。钱揣入兜里,心放进肚中,再无后顾之忧。每个姑娘办好一个,微鞠一躬,立即如小学生课堂回答问题般举手示意下一位顾客,没有一丝拖沓。举手此起彼伏,长队缓缓移动。如高手弹琴,琴音如水潺潺流动,烦躁排队的人群似乎聆听小夜曲般安详,居然听不到一句抱怨。南橘北枳,再一次得到证明。办完退税,护照必然妥帖放好。无论什么,只要钉到护照上了,自然都是重要档案,马虎不得。我的护照上也有三四页这样的档案,一直等待着日本海关或边检官员验收。谁知离境交验护照之前,一个操著北京腔的男子不停提示,让大家自己把字典瘦身为护照,即把那些退税单据从护照揭下来扔到一个破纸箱里。订书钉的干活,取下这些废纸且不损伤护照页极其麻烦。大家国骂不绝,却也无可奈何。过了边检,看着护照上斑斑驳驳的钉子眼,我想,那些兢兢业业办理退税的姑娘,如果知道她们的劳动成果一无用处,只是给我们离境平添了些许麻烦,该作何感想?

日本的古董业前几年被中国冲击波横扫后一蹶不振,但是“中古业”方兴未艾。中古店是地地道道的二手店,所售货品全部来自一手寄卖。大阪中古店多,有独家,也有连锁。像大黑屋,Brand off等,都是有名的连锁店。我进去的第一家中古店,四顾环视竟然不明白它到底主营什么。有手表、有首饰、有服装,有包包。所卖货品基本上都是奢侈品牌,摆在玻璃柜里珠光宝气。细看价签恍然大悟进了中古店了。我对中古店知之甚少,网上补课,方知日本的中古店藏龙卧虎。不仅店面多,而且讲规矩,是全世界享誉最高的二手商业。中古店所售货品首先经鉴定确保真品无疑,然后按成色分级。N级为最高阶,即没有使用过+原包装,类似brand new with tag 。差一点的是S级。Supernew。 没有使用过但是没有原包装,即brand new without tag。然后是A级,使用过但是没有明显使用痕迹。B级,有轻微磨损痕迹。C级,明显磨损痕迹。二手店买东西最没有品质保障,但日本中古店竟然没有负面记载。一是保真,二是分级,日本中古业享有盛誉靠这两大规矩。如今中国也提倡讲规矩,买日本货捎带回讲规矩的习惯也算是双赢。中文是最有情感的文字,如“滑铁卢大桥”到了我们这儿就点石成金为“魂断蓝桥”。中古店到了中国人口里就成了“小香的天堂”,意为该店是香奈儿Chanel粉丝的聚集点,“爱情乐园”则是把爱情倾注在爱马仕Hermès上的芳草地。从这些中氏别名就能想象出中国人是多么喜爱名牌包包。每家中古店里都有几个中国姑娘在挑选包包,按照巴尔扎克的说法,外省青年居多。她们一边360度给包包拍照,一边与国内终端使用者视讯交流。日本店员自觉地沦为摄助,把包包摆出最动人姿态。每个姑娘工作完毕,手里都是四、五、六、七个大大小小的名牌包。接着便是豪迈刷卡,在日本店员礼貌且复杂的目送下扬长而去。恰是我们大学毕业时候(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一飞冲天,日本男人海口买下曼哈顿,日本女人买尽全球奢饰品。如今日本经济连同日本人都冷静了,彼时的浮华幻化成此时的务实。发现用过的奢侈品还能变现,中古店货源盖出于此。一个中国A货的价钱能在日本买一个二手真货,对于气场不大的使用者而言后者远优于前者。在中古店购物无需太多专业知识,没有假货自然没有风险,不过是审美高下罢了。我建议哪位仁兄取悦太太,不妨在中古店买一件卡地亚Cartier或者蒂法尼Tiffany首饰。项链、戒指都好,一定经典款,不要时尚款。S级价效比最高。运气好了,白捡一趟日本豪华游。

在一家中古包店我颇为困惑。冷清的店堂满货架都是黑黢黢的包包,完全没有名包风采。一问方知是摄影包专卖店。我猛的想起志虹、文平提过的一款包,记不得名字,只记得made in England 。不想店主一听,立即说有,跑步从后堂取了出来。一看名牌,Billingham,想起他们说的白金汉,应该不会错了。这包一反一统黑色,颜色极浅,配浅色皮带,做工精致,倒有几分LV的气质。英仑老派绅士,复古西服+皮底马丁靴,揹著这包去户外采风才叫匹配。包品相不错,定级为B,一万日元出头。只是这包太大,我那哈苏太小,又没有额外镜头充数。再问有没有小点的,答曰还有一个,个头更大,只好作罢。

今天的日本人整体表现出来的低调和俭朴大出国人意外。看来misunderstanding中日并存。大街上的年轻男子,大多一身低档的西装+双肩揹包,这是地铁族的标配。只有极少的汽车族西装笔挺。office lady则喜欢款式简单,色彩淡雅的毛呢大衣,遮蔽了女人的动人曲线。北京满眼色彩艳丽的Canada Goose和Moncler羽绒服+紧身破洞牛仔裤的日常装扮,在日本几乎没有。即使年轻人最In的皮夹克也极少见。难怪那些买手老炮儿说日本全民优衣库(Uniqlo)。舒适,简单,环保,便宜是优衣库的特色,也是日本人的着装理念。No news is good news ,没特色就是好的特色。把这一理念做到极致的是无印良品(MUJI)。一说MUJI在日语语境里有性冷淡的含义,也不知真假,有待沙师弟考证。无印良品的产品包罗永珍,质地更好,价格较高。我太太对它的洗洁剂赞不绝口,说用它洗碗去污力强且温润细腻,水一冲即净。总之一无不是处。各位同窗太太不妨一试。

低调俭朴不等于马虎凑合。日本人讲求精致到极致的工匠精神不需要政府提倡。日本料理的精细不说了,谈谈和服的面料。一本研究北海道民间织布的书里谈到了10家百年以上的制布家族。近似中国的苗绣,天马行空的图案设计,繁杂古朴的生产流程,精益求精的手工技艺,汇整合一件独一无二,可遇不可求的手织布艺术精品。这样的面料制作出的和服才是上上品。我在关西见日本人著和服仅一次,但却是幸运的一次。那是京都车站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我在那里用早餐。一位50岁上下的和服妇人进来,点了一客咖啡甜点,安静地坐在角落里。因为和服,她一进来就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一件说不出来确切颜色的暗色和服,质地古朴,有英格兰粗花呢的质感,却没有古典大格子的张扬。形成强烈反差的是领口白色丝绸的细腻。我借着续咖啡走近观察,吃惊地发现那经纬分明的手织布表面暗藏着复杂的不规则图案。这些图案不是印染而是如手织地毯般织出来的,其中是不是蕴含着特别意义也说不清。颜色近似的棉线交织出不规则图案,其设计能力和制作能力绝非常人可为。妇人端庄娴雅的举止与和服悠远深沉的气韵,形成大象无形般的引力磁场。此时我似乎突然理解了东瀛和服之美。我当时只恨自己不会日语,痴痴地看着那和服发呆。幸亏那妇人目不斜视才没有引出歧义。
不仅和服面料,还有牛仔布,也是日本制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牛仔文化发源于美国,但是历史最久的Levi’s顶级产品必须是日本牛仔布制造。津巴布韦的棉花+日本的古法织布技术,生产出世界一流的丹宁布。只有这样的布才有可能千锤百炼出最接近长年自然磨损效果的牛仔裤。Levi’s的高阶产品LVC(Levi’s Vintage Clothes) 几乎都是日本制造。一家中古店的镇店之宝就是一件玻璃罩子里的LVC type one牛仔夹克。大字标签这是1930年代产品。因为品相过好我怀疑是复刻版。标价15万日元。要不是尺码太小我会毫不迟疑拿下,用这件孤品交换克敏的街机莱卡。

全世界长寿排名日本人总在top 3。据说寿命长的第一要素是心情愉快。A sad soul can kill you quicker, far quicker than a germ 。我看未必。因为我料定日本人活的并不轻松。这样说有两点依据。其一是我没有听见看见日本人开怀大笑。美国人笑点最低,屁大点儿事就笑得惊天动地。美国人那种没心没肺的笑特有感染力。你能感受到他们心无城府,无忧无虑。心宽体胖,所以美国胖子最多。日本人笑得非常节制,而且我能看见的笑大部分都是因礼而笑,虚假成分居高。我也特意观察,在咖啡馆、居酒屋或者饭馆,终未听到酣畅淋漓的哈哈大笑。那种中国饭馆震耳欲聋的劝酒和开怀大笑在日本几乎没有。于是在日本发现一个胖子就像在中国发现一个人妖一样难。不是没有,只是极少。再有就是日本的礼仪,我对其毁誉参半。先说好的。在大丸百货商场,我和一个女士刚好一同走到门口。那女士约略30多岁,面容白皙清秀,一身职业妆扮。我习惯性的开门让那女士先进。她稍一迟疑,面色瞬间如清水芙蓉,浅浅一躬,款款而去。自始至终不说一字亦不看我一眼。我当时感觉日本女人简直美到极致。中国女人多为一声谢谢后扬长而去。美国女人大多Thank you外加一个灿烂的笑。独独日本女人,万千风情融于一躬。这一躬既不做作,也不敷衍,既不过分正式,也不流于形式。日本女人这习惯的日常答谢礼竟使我经久难忘。

另一个鞠躬也经久难忘,感觉就不对了。我在街上行走,看见前边写字楼门前并排站着三个西装男子。恰恰这时一辆黑色轿车下来两人,那三个男子立即深深鞠躬。屁股朝天,上身与下身弯曲大于90度已经不易,头还要顽强地抬起来让人看到脸上的笑容。这三道弯的姿势保持了大约5秒钟,我在旁边看着,就像坐在副驾上看一个二把刀开车,感觉比司机还要紧张。那两个气宇轩昂的家伙总算从这三个鞠躬陪笑的人面前走过,这三人立即碎步小跑紧紧跟上。这一幕看得我心惊肉跳,暗想幸亏我不是日本人,否则就这套职场鞠躬礼仪还不把人憋屈死。难怪那么多日本男人醉卧街头,说到底还是心里憋闷。不过日本人未必如我所想,就像中国人从来没有觉得中国菜油腻一样。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