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简称“日本”,国名意为“日出之国”,位于东亚,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及6800多个小岛组成,总面积37.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18年统计为1.27亿人。
日本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世界第三大经济体,G7、G20等成员。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储存著以茶道、花道、书道等日本传统文化。

早就听闻日本是一个樱花之国,每年到了3,4月份,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只为欣赏樱花盛放时的绝美景致。

然而,可能一些人不知道的是:日本也被视为世界上红叶最美的国家之一。从古代起,日本人就把秋天看红叶叫做“红叶狩”。狩,狩猎。在日本人眼里,红叶有点儿像一头毛色华丽的野兽,当它嗅到一丝秋天的气息,就会以平均每天27公里的速度从北到南跑遍全日本,仅需50天左右,就能把这个狭长的岛国笼罩在它的影子里。人们不得不像猎人一样,扛着相机追寻它的足迹。

第一天:神户有马温泉、北野异人居

带着对日本国的好奇以及对日本枫叶季的期待,我决定在11月的深秋收拾行囊,踏上这片神奇的岛国土地。这次的行程从澳门机场出发,经过4个半小时飞行,到达大阪关西机场。到达日本机场的时间是中午12点45,在导游的安排下,我们坐上了开着暖气的大巴车。11月中旬的日本气温已经转凉(15-20度),在广东还穿着淡薄长袖的我下了飞机便拿起外套挂了起来。嘶,日本的冬季有点凉!

不说不知道,经过导游的讲解,我们才知道,原来我们所降落的机场名字叫做关西国际机场,是全世界第一座百分之百填海造陆而成的人工岛机场,同时也是一座大型海上国际机场。它是五座日本国家中心机场之一,属于日本三大都市圈之大阪都市圈的重要国际机场。有趣的是,人造岛长4公里,宽2.6公里,由于面积巨大,我们足以在太空中看到它的身影。

这次走的路线是从大阪走到东京,历时6天,穿越4个城市(大阪-京都-富士山-东京)。平均每天一个城市的节奏,说不紧凑那是骗人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领略到日本各地的风景,何尝不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来到日本,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日本的街道:普通的街道一般是分往返两条车道,除了在高速公路或者大阪、东京这样的大型城市,极少看到四车道或者八车道的公路。人行道上,可以看到年轻人骑着大轱辘的自行车熟练地穿行在人群中;老年人虽然满头银发,但走在路上依然精神矍铄。都说日本是一个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这在街道上7,80岁还穿着zhi服工作的老年人身上得到了印证。2017年,日本65岁以上老年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2.2%,其中65—69岁男性老年就业比率高达52.9%,即该年龄段中超过一半的老人仍在工作。2019年日本65岁以上人口的总占比已超过28%,位列世界第一。

我们便开始了第一站的观光–神户有马温泉。

有马温泉(Arima Onsen)是日本关西地区最古老的温泉。是在公元8世纪,由佛教僧人建造的疗养设施。位于兵库县神户市北区有马町,历史悠久,素有“神户之腹地”之称,是日本三大名泉(下吕温泉、草津温泉)之一。有马温泉的水质富涵矿物质,泉水中含有约为海水2倍浓度的铁盐泉,分为泉色似铁锈红的“金泉”和无色透明炭酸泉的“银泉”。

从停车场下来气温骤降,打了个哆嗦。面板适应外面的干冷空气,眼睛也开启了游览模式。我们沿着左边的小河走进一条布满日本传统民居的小道,道路两边的商店鳞次栉比,有卖抹茶的,有卖洋菓子的,有卖日本传统纪念手工艺的。一声声叫卖引得来往的客人驻足停留入店参观。在十字路口左转后,我们看见右手坐着一圈人,白面板,黄面板,黑面板都有。他们都撩起裤脚将脚放在小池子里泡著。

导游告诉我们,这就是露天的有马温泉,可供来往的游人歇息泡脚,因为池里的泉水是流动的,不会囤积废水,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去体验一把著名的温泉。温泉浸泡时间大概15-20mins,如果感觉如果感觉口干,胸闷,就上池边歇一歇,做一做舒展体操运动,再喝一些蒸馏水以补充水分。

附近的文艺小店和日式小吃店也受到了游人的追捧,精致的积木坊摆放著日式传统的碗具和积木,一旁的日式炸串和日式豆包店生意红火。从洋菓子的价格中 (6元) 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确实相比起中国要高一些。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日本的月均收入(税前)约42万日元(合25000人民币),加上年中和年终2-5个月的奖金,年薪税后约在29万到35万人民币。而且日本的贫富差距小,人均收入水平相差不多。因此在大部分日本人眼中,这6元的果子并算不上是昂贵。

尝试了一把日本著名温泉,下一站我们去的是离有马温泉半小时车程的北野异人馆。在日本神户的北野地区,在明治时代神户开港,外国商人和领事陆续在这里建房居住,至今保留着二三十处西洋风格的建筑,大部分是私人住宅和领事馆,被称为北野异人馆街。北野异人馆主要分为三个群落:位于北野阪路尽头的风见鸡馆和萌黄馆;位于北野通路的英国馆、法兰西馆、丹麦馆等多国领事馆;位于最北侧山脚下的鱼鳞之家、山手八番馆、北野外国人俱乐部和旧中国领事馆,而其中最出名的位于山顶的风见鸡馆。

随着导游下车后,我们穿过了优雅静谧的街区,放眼望去,街道上的建筑极有特色,保留了上世纪欧洲的建筑特点,有的甚至不按建筑逻辑出牌,将平顶的房顶改造成斜坡状。沿着北野阪路往山上慢慢徒步,众多的欧式洋楼出现在眼前,继续向前走到山路尽头,就会看到北野异人馆的代表性建筑:风见鸡馆。

风见鸡馆建于1909年,由德国贸易商人G·托马斯修建,由三角形的屋顶上耸立的风见鸡形状的风标而得名。入内参观需要支付600日元(约合40人民币),本着能多逛会的原则,我没选择买入场的票,仅仅在外远观了一会后就往右边的神社走去。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中各神灵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型别。由于神道教与日本人民生活密切联络,神社十分普遍。人们到神社去,一般是先在神社前的水池边用一个长柄木勺净手,然后到屋脊两边翘起的神社拜殿前,往带木条格的善款箱里扔点零钱,把手拍几下,合十祈祷。有的拜殿前还挂有很粗的麻绳,祈祷者摇动两下,撞得麻绳上的风铃发出响声。据日本文化厅调查显示,截止至2016年3月,日本共有登记在案的神社8.1万多所,信徒9200余万人 。按总人口1.26亿计算,有73%的人口是神道信徒,每1550人就有一所神社。

这座神社并没有对外开放,向上的楼梯一路通往幽深的密林,不知道在路的那一边是否有神社的存在,但看着这富有日本特色的建筑,总是想忍不住的记录下来,颇有“山中岁月长,林深不知处”的历史感。

在异人居的中央广场,除了稀稀拉拉的游人,还有穿着校服的学生帮来这里游览,看来这里的建筑不仅能吸引异国的游客,还对当地的年轻人颇有吸引力(我猜想是因为附近有很多便宜的手作店和服装店的原因)。在这里插一条观察到的现象:日本人是真的非常讲究礼节,特别是同年龄的人群之间,晚辈跟长辈交谈后离开,真的会行一个90度的鞠躬礼!青涩的少男少女们穿着日剧里眼熟的校服从身边走过,强烈的日剧还原感让人感觉身处在拍摄现场。

晚上住的酒店是关西地区的华盛顿酒店。酒店距离关西机场仅有15分钟车程。酒店距离JR临空城车站有3分钟步行路程,距离临空城购物中心有9分钟步行路程。但是距离大阪市区较远,需要1小时的车程。所以酒店附近没有很多餐厅,需要逛街或者用餐的话,酒店提供免费接驳班车往返关西机场(每半小时一班)

在关西空港晃荡,有免税店和吃日式定食的店,这一份鳗鱼定食约60-70RMB,具体日元记不得了,时间已经过去几个月了jiajiajia(我的记忆等于鱼的记忆)鳗鱼现烤的很新鲜,饭的软烂度比较高,中间有牙签放著的是日式料理中必定有的菓子(类似于裹了粉的果冻)花瓷碟里装的是醃好的小菜,口味较甜,右下角的是定食中不可缺的味增汤(豆腐皮版的)。
关于味增,在这边做个小科普:味噌,又称面豉酱,是以黄豆为主原料,加入盐及不同的种曲发酵而成。在日本,味噌是最受欢迎的调味料,它既可以做成汤品,又能与肉类烹煮成菜,还能做成火锅的汤底。由于味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食物纤维,常食对健康有利,天气转凉时喝味噌汤还可暖身醒胃。有些人会好奇,如果味增有很好的护胃疗效,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把味增带回国吗?答案是有的,日本的超市中会售卖类似味增汤包的东西,可以尝试带一些。(我还没试过哈哈)

第二天:大阪城公园,心斋桥,奈良公园

大阪(おおさか、英语: Osaka),即大阪市,日本第二大都市,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的大阪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广义上的“大阪”可以指日本近畿地方。(关西地方)大阪也是近畿地区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古代标记为大阪,拥有古都·副都的历史。

从酒店驱车1小时左右,我们来到了第一个观光点:大阪城天守阁。天守阁本来是于十六世纪由丰臣秀吉所建,为了建造大阪城,他命令全国的诸侯都要参与兴建工程,许多护城河及城郭的石块也是由各地诸侯所捐献而来,并且在三年内动用了数十万名的劳工,以其辛苦的血汗建造而成。大阪城外整个长达12公里的石墙,估计约动用了50万块的石块。整个大阪城的建筑结构共分成内城、中城与外城,虽然经过战是内外两道护城河以及两道高大的石壁至今仍然储存完好,其它如大手门以及多门箭楼则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产。除此之外,在樱门的部分则有一块约有36帖榻榻米大的石块。

天守阁是大阪城内最顶端的建筑,也是大阪城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经过1997年重新翻修之后,守阁有着白色的墙面配以绿色的屋瓦,并在每个飞翘的簷端妆饰著用金箔所塑造的老虎与龙头鱼身(有鲤跃龙门之意)的动物造型,在深秋红叶的映衬下越发淡雅清丽。深秋的大阪城公园被红叶包围,从护城河边往下看,满山遍野,层林尽染。喜爱摄影的人一定会为此景而痴狂(当时去的时间是11月初,山上的枫叶只红了一部分)。
最高的第八层楼上则可以眺望大阪市景,其它层楼则展示了包括各种的武器、丰臣秀吉的木像、书简,以及以模型展示当年作战的作战图等,还有以电视配合投影的方式描绘丰臣秀吉的一生,除此之外也呈现了大阪城复原之后的模型。
面对天守阁的左边的湖边被称之为最佳拍摄点,湖中的天守阁倒影与天守阁遥相呼应,加上人从左右两边入镜,美哉!从天守阁到停车场需要走一段20分钟的距离,沿途栽种著大量的樱花树,每年3-4月,天守阁都成为大阪地区最美赏樱季。

心斋桥是以带有拱廊设施的心斋桥筋商店街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作为大阪最大的购物区,集中了许多精品屋和专卖店,从早到晚熙熙攘攘,到处是市民和游客的人流。石板铺就的人行道、英国风格的路灯和成排砖造建筑物的周防町筋,格调高雅,这一带被人称为欧洲村。图片里的牌坊就是心斋桥的入口,要想逛完这条街,女生没有几小时是不会出来的,如果迷路了怎么办,那么就记住门口两个特好认的牌子(左手HM,右手优衣库)在国内卖299的防晒衣在这卖149,凡在日本旅游的外国人,在大部分商店购买物品超过5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15元),出示护照就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日本消费税率为10%)

另外,顺着这条路逛到心斋桥的尽头,会有一条与之相交的街道,叫道顿堀,它是沿着道顿堀川南岸的一大繁华街区。日本人常说“吃在大阪”,说的就是道顿堀这一条美食街。由此可见这里的饮食店之多,还有成片的娱乐设施,是最受大阪市民欢迎的地方。这里有不少电影院,还有上演木偶戏的“文乐座”和表演大众曲艺──“寄席”等传统艺术的剧场。大阪有名的大阪烧(自己DIY,大概是75-85元一个,够两人分食)和章鱼烧都在这条街上,还有日本有名的蟹道乐(吃长脚蟹)和一兰拉面(日本著名拉面)也在这条街上,吃货们绝对不能错过这条街!

午餐安排在大阪市区内的一个很有特色的寿司一日职人学校用餐,简单地来说就是寿司师傅教授做寿司的技巧,帮助我们DIY做寿司。一进门就有师傅领我们进入大厅,做寿司前必须先洗手和穿戴好寿司师傅的制服。寿司师傅是一个会讲一些粤语,一些中国话的日本人,开始上课时,依旧是遵守日本人的礼节至上,之后教我们将加了米醋的饭团用右手捏成椭圆状,将大拇指弯曲在饭团底部捏一个圈,将饭团翻转过来,将准备好的寿司片平铺在小洞上,一般来说寿司片由三文鱼,虾,带鱼刺身,吞拿鱼刺身,生冷为主,所以吃不得生冷的小朋友或者老人就要注意这一点哦

用完餐后,大巴一路开到奈良公园,去看满山遍野的神鹿。(大阪市到奈良市1小时车程)
奈良县(Nara-ken),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一大阪都市圈的组成部分,古称平城京,自公元710年建都起,作为日本都城历时七十五年。奈良时代的都城平城京受唐长安、洛阳影响最明显。难怪进入奈良市大街上清一色的唐风古韵单栋建筑,说起奈良,不得不提的是日语的一句“再见”,与这座城市有着莫大的联络。当年因为奈良天灾多,天皇从奈良迁都的时候,依依不舍,回头再三,最后说了句“神佑奈良”,奈良的日语是NARA,神佑就是“SAYOU”合起来就是“Sayō nara”,后来就成了日语“再见”的意思。

奈良公园在占地660公顷的辽阔区域内,囊括了由天平时代(710-784年)延续下来的东大寺、兴福寺以及正仓院等名胜古蹟,是一座规模雄伟、绿树成荫的历史公园。最为有名的是春日大社的鹿群,它们被看成是神的使者而受到人们的悉心照顾。满山遍野中有1300多头鹿生活在这里,这些鹿大多温顺而讨人喜爱。而公园草坪上有专门卖鹿饼的小摊位,一捆大概是15块饼,400日元(约26人民币)
从停车场前往公园的路上,还能看到穿着盛装的日本人带着家人专程来公园赏鹿,上春日大社祈福,比如下图这对小可爱和他们的父亲(小朋友萌值爆表了)

奈良公园的神鹿大多是追着有鹿饼的游人,如果吃不到鹿饼还会张开大口咬着衣角不放。如果没有鹿饼也可以跟它们合照,但是他们爱不爱搭理你就要看运气咯。有一件很可爱的事情是:神鹿会跟喂鹿的人互动,如果喂食者向神鹿鞠躬,神鹿也会回一个鞠躬,再去食用手上的鹿饼。神鹿之神,名不虚传,连行为也是如此的有“日本特色”

春日大社于768年为了守护平城京及祈祷国家繁荣而建造。是藤原氏一门的氏神,由武翁槌命乘鹿而来的传说,把鹿作为神的使者。 春日山的春日大社是日本全国各处的春日大社的总部, 与伊势神宫、石清水八幡宫一起被称为日本的三大神社。春日山作为春日大社的神山,千年以来都被禁止砍伐,因而遍布著以槲树、米储类树木等为主体的常绿广叶林的原始森林。社内还藏有包括520件国宝级文物在内的3000件文物。
春日大社的幽深静谧与奈良公园的活力与灵气相结合,成为了奈良市区里独特的一道风景(奈良公园入口左边的东大寺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距今约有一千二百余年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走过路过别错过)

第三天:千年古都—京都

第三天早上,坐了2小时的大巴,我们来到了日本千年古都——京都。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平安京营建时,正是遣唐使活动的高潮, 所以新京的格局以中国都城为榜样便属理所当然。唐朝以西京长安为首都, 而以东京洛阳为陪都。仿此, 平安新京的西半部( 右京) 称“ 长安" , 而东半部( 左京) 则称“ 洛阳” 。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市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蹟,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
同时京都府是人口较多的自治体之一,是日本人的精神故乡,是日本文化的源点,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古都京都是根据历来王朝文化中盛行的日本式唯美意识所构建的。以神社、佛阁等历史建筑物、庭院、绘画、传统活动、京都料理为代表,被称为“千年古都”。

来到京都,就好像回到了当年的唐朝盛世,区别于东京、大阪的快节奏生活,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更像是从唐朝穿越而来,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京都既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也吸引了许多日本国内其他地方的游客来此观光游玩,京都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培育起来的一年中举行众多的庙会活动,储存了大量的文化传统。因此在京都的大街小巷,到处都可以看到穿着款式各异的和服少年/女。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京都最出名的清水寺。
清水寺是日本佛教法相宗(北派)的本宗,位于京都市内东山区的清水,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始建于778年。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被列为日本国宝建筑之一; 清水寺的山号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观音。。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四周绿树环抱,春季时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名所之一,秋季时红枫飒爽,又是赏樱圣地。

4

红梁白漆绿瓦的鲜艳撞色,跳脱了唐代建筑用色庄严的色彩搭配,呈现出一种平易近人的姿态。上清水寺之前要路过一条古色古香的商业街——清水阪,路边林立著各种具有京都特色美食、伴手礼店铺,十分适合步行,而且这一带集中了很多和服变装的店铺,穿上和服走在京都小巷拍照。在清水阪的左侧会分叉出两条特色小路(三年阪和二年阪)。而其中又以三年阪最为著名。
三年阪,建造于大同3年(808),是一条山坡上的石板路,连结清水阪与二年阪,是清水寺的神道。由于这段坡道是通往祈求平安生产的子安塔(泰产寺)的参道,再加上日文读法中的生产平安“产宁”和“三年”发音接近,因此三年阪也被称为产宁阪。

这条街上穿和服的小哥哥小姐姐特别多,沿途的和服租赁大概在6000日元一天(约400人民币)和服租赁也有次好之分,如果对和服的面料要求不高的,可以租到3200日元一天的衣服(包含衣服,木屐,发饰和扇子等小配饰)

同时,清水寺的茶艺名列京都之首,清水阪前的抹茶冰淇淋是非常值得一试!不同于国内冰淇淋的轻薄易融化,日本的抹茶冰淇淋的口感可以说是非常良心的厚重绵密了,一个冰淇淋的价格在350日元-450日元不等(约22-28人民币)胃口小的小姐姐不介意的话分食一个冰淇淋分量已经是够够的了!

穿过了清水阪,走过一段10分钟的阶梯,会发现原来清水寺中其实是包含了几个附属的小寺庙和小神社,除了主寺庙拖鞋进入内部拜访参观外,其他的寺庙是直接朝拜就可以了,寺庙里还有几个售卖各种守护的视窗,每个小守护(我们称护身符)都制作得非常得意,有保平安,健康,事业,爱情等祝愿,而我个人觉得颜值最高的是樱花粉铃铛了(木有图,可以百度)兼具装饰和守护的效果。

从清水寺下来,我们徒步走到了相距不远(步行约30mins)的花间小路(祗园).
祇园是现代日本最著名的艺伎的“花街”。据说最初江户幕府允许茶屋在这里营业是在1665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最繁华的十九世纪初,祇园的艺伎多达三千多人。祇园的代表性建筑是祇园歌舞练场,这是艺伎馆共同出资建造的歌舞剧场,每年的四月艺伎在这里表演“京都舞”,向世人展现艺伎的风采和日本古典歌舞艺术。祇园还有83家茶屋,有艺伎、舞伎约120人。

艺伎(Geisha)是一种日本表演艺术职业,产生于17世纪的东京和大阪。最初的艺伎全部是男性,游走在京町界外,俗称町伎,主要在妓院和娱乐场所以表演舞蹈和乐器为生。在二战以前,绝大部分艺伎是为了生计,被迫从事这一职业的。今天,仍有少数日本女性加入艺伎行业。
在艺伎业从艺的女伎大多美艳,服饰华丽,尤擅歌舞,主业是陪客饮酒作乐。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不过,这里面包含着男欢女乐的成分,所以称之为艺伎。艺伎雅而不俗之处,不仅在于它与妓有别,而且在于它的不滥,不相识的人很难介入,大都是熟人或名士引荐。艺伎大多在艺馆待客,但有时也受邀到茶馆酒楼陪客作艺。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日本历史上的艺伎业曾相当发达,京都作为集中地区曾经艺馆林立,从艺人员多达几万人。不过,艺伎业在二次大战后大为萧条了,据估计,京都的艺伎只不过200人左右,而且陪客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了,可谓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走在这条拍摄了《艺妓回忆录》的街道上,却很少能看到真正的艺妓,因为她们身份的特殊性:只为日本少数的富贵/有权势的客人服务,因此平时非常难得露脸,再加上上班时间是在傍晚时分,经常用完餐后就要赶到茶馆准备,所以我们偶遇的艺妓都是来去匆匆的。

第四天:秋の富士山

第三天傍晚从京都到富士山乘坐巴士2小时抵达酒店,短暂歇息一晚。今天才是重头戏——富士山。
入住的酒店离富士山仍有一段距离,所以导游先带我们前往富士山脚下的一个叫忍野八海的村子。
大巴曲折地围绕着富士山前进著,我们观看富士山的角度也每几分钟都在变化著,一会它在左边视窗出现,一会又跑到了右边视窗。看到没有云顶的富士山,导游非常兴奋,因为他说富士山在一年中有300天山顶都是隐匿在云雾中的,只有60天是可以看到山顶的。能看到山顶的时刻,是非常幸运的!

看着露出山顶的富士山,大家都非常兴奋,原来在影视剧里看到的圣山,如今真实地展现在眼前,这种震撼感,就像数百只烟花在脑袋中炸开片刻的眩晕,原来美真的会让人窒息。

1小时过后,我们来到了忍野八海——一个日本式的“农家乐”。
忍野八海是日本山梨县山中湖和河口湖之间忍野村的涌泉群。因为错落有致地散布著八个清泉,“忍野八海”故而得名且名扬四方。据说忍野八海在1200年前就有了,是富士山融化的雪水经流经地层过滤而成的八个清澈的淡泉水:御釜池、底无池、铫子池、浊池、涌池、镜池、菖蒲池和出口池。
忍野八海的平均水温约摄氏13度,水质清冽甘甜,被誉为“日本九寨沟”。

中午时分,天气好得过分,忍野八海的水真的清澈到一眼见底,八海村内有售卖日式草饼,老式烤板栗,巨峰葡萄,富士苹果等特产,此外,村内有一口涌出的泉眼是专供游人饮用和清洗手部的,并且旁边还贴著福寿之水的招牌,寓意健康长寿。泉水冷冽甘甜,是自然的馈赠。

下一站是忍野村旁边的山中湖村。山中湖是富士五湖中唯一拥有天然河川流出的湖泊,同时也是五湖中面积最大、水深最浅的湖泊(仅有13.3米)。从山中湖可以见到的富士山,左右描绘出长长的山脊,看起来魅力非凡。每年的2-4月,虽然是在严寒之中,天鹅都会飞来这里产卵生子。因为游客常会为他们喂食,所以天鹅有时会专程游来与游客亲近一番,因此山中湖又被称为“白鸟之湖“。

在山中湖用过午餐后,正式向富士山出发啦!
富士山由山脚到山顶分为十合,由山脚下出发到半山腰称为五合目,由五合目再往上攀登,便是六合目、七合目,直至山顶的十合目。合目有很多意思,常用在富士山登高上,按高度分成10个地点,这些地点称作合目。一合目在1405米处,十合目在顶峰3776米处。据说合目是一种装灯油的度量工具,意思是从山脚下登到富士山顶需要十合目的灯油,往下则是每一段路用一合目灯油,所以每一段路的距离并不相同,还需要匹配上登高的各种坡度。

因为天气原因,富士山的管理员一般只会让游客上到五合目,因为再往上走就是未开发的原始森林,在3-4月份之后,才会对专业的登山队开放。11月的富士山顶已经覆蓋了一层皑皑白雪,通往山顶的路也早就被封得死死了

日本的司机看到四合目的景色很美,本来只说好在五合目停车的师傅破例让我们在四合目停留十分钟拍照,虽然富士山的叶子还没有全红,但是仅仅是红了一半的景致都超美!

驱车来到五合目,富士山五合目就是一个很大的半山腰的休闲平台,在这个五合目处,有一个很大的停车场和餐厅,还有很多卖旅游纪念品的小商店和一个邮局。五合目商店右边还有一个小型神社,附近的便利店有售卖一些富士山限定的商品,其中最让我觉得好玩儿的是:富士山的空气罐头和富士山包装的限定可乐。

在富士山景区里,各种各样精美的瓶瓶罐罐被整齐地摆在店铺中,里面装着来自各地的新鲜空气。
美国富翁诺克到日本的富士山来观光旅游,他发现当地的空气特别好,让他心旷神怡,忽然之间有一个念头出现在他的脑子里面,把这个空气拿到市场上去卖。于是,他就找了一些研究人员,在市场上大肆宣传,空气好的各项指标,以及它能够为人体健康产生如此这般的促进作用,它把富士山的空气装进一个一个的罐头里,把它叫成富士山空气罐头。用一个制造生产厂把它推广到日本的各地,空气对人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司空见惯的事情,谁也没注意这个空气也能卖,结果由于空气污染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富士山空气罐头反而在日本非常畅销,并进一步开启美洲和欧洲的市场。

五合目停车场往下望去的云海

晚上入住在富士山地区的温泉酒店

第五天:魅力东京


早餐后,从富士山驱车3小时前往东京,第一站:浅草寺
浅草寺位于东京都台东区,是日本现存的具有“江户风格”的民众游乐之地。其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庙。寺院的大门叫“雷门”,正式名称是“风雷神门”,是日本和浅草地区的象征。
相传,在推古天皇三十六年(公元628年),有两个渔民在宫户川捕鱼,捞起了一座高5.5厘米的金观音像,附近人家就集资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尊佛像,这就是浅草寺。其后该寺屡遭火灾,数次被毁。到江户初期,德川家康重建浅草寺,使它变成一座大群寺院,并成为附近江户市民的游乐之地。除浅草寺内堂外,浅草寺院内的五重塔(下图右边)等著名建筑物和史蹟、观赏景点数不胜数。每年元旦前后,前来朝拜的香客,人山人海。

雷门是公元942年为祈求天下太平和五谷丰登而建造的。几经火灾焚毁,后于1960年重建。雷门正门入口处左右威风凛凛的风神和雷神二将,镇守着浅草寺。雷门最著名的要数门前悬挂的那盏巨大的灯笼,远远可见黑底白边的“雷门”二字,赫然醒目,着实为浅草寺增添不少气派。人们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而供拜这两座神。门内有长约140米的铺石参拜神道通向供著观音像的正殿。作为了解日本民族文化的旅游名胜,来自世界各国的游客,络绎不绝。

上图是浅草寺的抽签处,放置100日元在桌子上的铁盒里,摇出签条。若相信抽签这一说法,可以找会日文的人解签,或者下载有道翻译拍照翻译哈哈哈(不管别人怎么想,反震我觉得签文还蛮准的嘿)

第二站是秋叶原——突破次元壁的会见。
说起秋叶原,知道历史的人会讲出它作为电器街的历史,早在1940年前,秋叶原已经聚集了家电批发、零售的商铺。伴随着日本民间广播电视台的出现,收音机成了抢手货。秋叶原附近的电机工业专门学校(现在的东京电机大学)的学生发现了商机,纷纷干起了卖组装收音机的副业。秋叶原的电器摊贩迎来了春天,而沿街的其他商贩也有学有样的卖起了收音机配件。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秋叶原的标志性建筑叫“收音机会馆”,而许多商店的名字还带有“收音机”的字样。
1989年,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危机,将日本的家电事业压得喘不过气来。秋叶原电器街销量下滑,不得不开始转型。T-ZONE、NEC Bit-INN、sofmap等数码产品的店铺开始入驻秋叶原。1994年(平成6年),因为数码产品,秋叶原的的营业额有所恢复。一年后,秋叶原声势浩大的操办了一场“Windows95”的促销活动。从此,秋叶原的重心开始偏向“数码产品”。
1990年代末,美国爆发互联网泡沫,秋叶原的数码店受到波及。整个街区的电子商店都陷入经营危机。在PC硬核商品被打击的当口,悄无声息的,经营动画、游戏软件的软件店铺开始增加。
这,成了秋叶原“宅圈”转型的序幕。
作为一个动漫小白,表示光是看看花花绿绿的手办和海报过过眼瘾就已经嗨皮了,如果真要下手,真不知道从何下手。。。

最后一站来到了银座。银座是日本东京中央区的一个主要商业区,号称“亚洲最昂贵的地方”,象征著日本的繁荣,与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纽约的第五大道并列为世界三大繁华中心。
银座两旁人行道宽阔,每逢周末,车辆禁止通行,变成人潮拥挤的步行商业街。
我们来的那一天是平时,所以街道上是允许车通行的。
至于买买买,请各位小姐姐们自行小红书~

来到日本,那就一定会接触到日本的饮食。说起日本饮食,经常会得到这样的评价,精细,量少,清淡。
所谓“精”。就是无论什么料理,都很好看,至于味道怎么样,那是其次。中国菜可以不同的菜放在同样的盘子里,但是日本料理就不一样了,基本上不同的菜是放在不同的盘子里的,而且盘子是奇形怪状,摆放的方向也是有讲究的。做出来的菜基本上都是一个样。如果不考虑味道的话,日本料理确实很好看。
中国人吃饭讲究的就是个实在。要吃好,并且还要吃饱。吃好自然不必说,要吃“饱”,这在吃日本料理时就有点困难了。中国人吃菜是一筷子,一勺子地吃。日本人是一片菜叶一片肉地吃。往往一顿饭吃下来,只有6分饱,过两个小时又想吃饭了。

“淡”可以说是日本料理的最大优点。日本人长寿的原因估计也和他们饮食的清淡有关。中国菜基本上每样菜下锅之前都要先往锅里倒油,没有油,也就不会有美味的中国菜。可是油吃多了有什么后果大家都很清楚。而传统的日本料理则很少用油,寿司,生鱼片,都是十分清淡的食品。刚吃的时候也许会感到精淡无味,但是时间长了就会感到很爽口,和中国菜是完全不同的风格。不过就健康角度来说,我认为还是日本料理更好一些。

因此看到酒店“富含蛋白质”早餐+神奇功能的纳豆,主张健康饮食的我是非常喜欢日本这种饮食文化的!

这家酒店是最后一天在东京入住的酒店外景,非常美!

日本之行到此画一个完美的句号
我是Dan
感谢你看到这里(流水账的碎碎念)
如果你愿意,请留言让我知道你曾经看过
如果有任何关于行程的问题,可以私信或留言告诉我
如果你也热爱文字与旅行
请关注我
我们下次见!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8724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