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

日本这个国家,有太多值得说道的了。而抛却其他,从文化的角度,它真是一个人文旅行爱好者必须要去的地方,尤其是对于我们中国人: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华夏与大和的文化纠纠缠缠了上千年,至今仍然在相互影响。

2020年,对于全世界人民来说一定都是难以忘却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人类,造成无数生命逝去,全球上百个国家接连沦陷。
把时间拨回去,1月23日武汉封城,这一天是中国农历的年二十九,而就是这么巧在这一天的下午,我坐上从广州飞往日本大阪的飞机。我无法形容在日本旅行九天的感受,在愉悦的享受美景美食之余也有焦虑在若隐若现:每天在回到房间后看疫情新闻;国内的亲友发来微信请求代购口罩;每每路过一个药妆店我们都要进去一看,在我刚到日本时还能够我们大肆采购口罩,到到离开时就是一天走了四五家店都是空空如也。
同时,也是在我在日本的这一段时间,我看到了很多让人心生暖流的事情:药妆店口罩货架上“武汉加油”等字样的标语已经刷屏不必多说,更让我感动的是在一个偶然路过发现的当地市场里的小药妆店——这必然是为当地人服务的,店内为数不多的几包口罩被我们拿光,我们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店员笑笑“Sorry”,那个不会说英文的阿嬷对我们回以的微笑是真正温暖而发自内心的。
到现在进入三月份,国内的疫情渐入佳境,但国外尤其是欧美却进入了新一轮的战斗。我又看到,几十万的口罩从中国送完日本,“一衣带水,守望相助”;我又看到,中国专家团队毅然前往国外疫情的重灾区意大利;我又看到,中国正积极地向世界分享抗疫经验。
笛福的《瘟疫年纪事》中有这样一段话:“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就像那些从法老的控制中解脱出来的以色列子民那样,在通过红海时,回头看着追击的埃及人被海水吞没,他们唱着赞颂上帝的圣歌,但是很快就会忘记上帝的恩赐。”
但当上帝为人类降临磨难,当各国各民族的人类守望相助,当人类的命运连成一个共同体,这一份共渡难关的情感需永久铭记。上帝为人类降临磨难,但帮助人类从灾难走出的不会是上帝的恩赐,而是人类自身的努力,是不同的人之间超越国界的互帮互助。面对自然面对灾难,人类太过渺小,如蜉蝣寄身于天地一般,但正是因为渺小,才更要凝聚在一起。

出门前的学习:日本历史

我一向相信旅行不仅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自我的修炼。
出门前的我总是忙碌的,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查询去阅读去了解。
以前去意大利,在出发前我用了很长时间了解西方建筑和美术的历史;去瑞士前,我复习并进一步了解欧洲尤其是阿尔卑斯山区的地理知识;
而这一次来日本关西,这样的一个文化之都,学习日本历史更是必不可少的。
上图为我自己归纳整理之作,并不是专业学历史的,如有错误欢迎指正,同时也希望能够对大家有小小的帮助。

行程安排

初次去日本,首选必然是关西地区,这里是日本文化集大成之地。我不建议关西关东一起走完,这样太过于匆忙和赶,实际上我觉得这去头去尾也只剩七天的游玩还是不能完全地游完关西。

关于住宿:这一次我们住的都是民宿,除了最后一晚为了第二天赶飞机方便选择了在火车站旁的青年旅馆。民宿都是在Airbnb上订的。大阪的民宿位于难波,位置和交通非常便捷,距离难波站也就几分钟的路程,而且是在居民区内非常安静,虽然因为这里在市中心寸土寸金,房间有点小,但还是很够用的了,何况这也是日本普遍的特色不是吗?京都的民宿稍微偏远一点点,但也还可以接受,走路十几分钟可以到达京都站,坐公交车的话就更近一点,但优点是这是一个两层的独栋,二楼有两个房间,一楼的空间在日本来说算是非常大的了,住起来很舒服。最重要的是,这两家民宿的价格都非常实惠,对比酒店真是价效比很高。

おおさか大阪篇——急管繁弦,摩肩接踵

大阪是摩登的,街头行人如织,五颜六色的夺目夸张的商店招牌,林立的高楼大厦宣告着它的繁华与热闹——急管繁弦,摩肩接踵。

Day One:出发在路上

好吧其实这一天就是下午出门坐飞机晚上到达大阪,根本就没有行程,但强迫症一定要凑个数。
那么就写写交通吧。
去关西相信大家一般也都是直飞关西国际机场,从机场要么先去大阪要么先去京都。
因为我们的飞机是晚上到达,去京都就有点点赶了,而且还要配合奈良的若草山烧山的时间(详见后文),所以现在先去大阪。乘坐南海电车直达大阪难波站,我订的民宿就在难波站附近。

日本的轨道交通方便到让人叹为观止,建议下载一个Google 地图加一个叫“换乘案内”的app,交通就可以一网打尽,而且精确到分钟。
在站台上车的时候也一定要看好显示屏,因为不像国内的地铁,日本同一站台不同时间的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条线路也分了不一样的车,有的停靠站多速度慢,就便宜一点,有的快车就贵一点。因为是出战的时候才计钱的,所以千万不要上错车花冤枉钱,快车和慢车其实也不是差很多时间,毕竟日本也就那么小的一个地方,如果不是非常赶时间慢车足矣,日本的交通还是有点小贵的。
另外,关西旅游必备icoca,就是公共交通卡,虽然不能优惠但是胜在方便,从公交车到地铁到电车所有都一网打尽。

Day Two:在环球影城疯狂起来吧

其实关于环球影城,很多的人都已经写过极其详细地攻略了,包括买票方案、游玩路线方案等等,我也无意再去赘述,指向简单地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体会吧。
我不是一个热爱刺激游乐的人,甚至可以说有点害怕,过山车什么的我一向都是拒之千里之外。并且,我这一次的旅行是和父母一起。所以在制定行程的时候,我一度非常犹豫是否要加入环球影城这一项。而最终,我还是庆幸自己咬咬牙敲定下来了,毕竟我还是一个好几年的哈迷了,单单是哈利波特园区的这一块的诱惑我就是拒绝不了的。
因为我是绝对不会去玩那几个热门的过山车的,购买快速票Express对于我来说也就没什么价值,虽然排队确实有点耗时间,但我觉得这样的方案对我来说是比较合理和理性的。所以我个人建议,可以先了解一下环球影城里的专案,想想自己有哪些是必玩不可的,再来决定是否要购买快速票。

提前购买门票!提前到场!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买票可以在官网买,也可以有各种的中文渠道,总之买了之后把它打印下来就好了。
请一定要在乐园开门之前就到达排队,尤其是没有买快速票Express的:早上那么一个小时,会给你一天的游览带来极大的便利与优势。
我那一天是九点钟开门,我们大概八点多一点就到达了,实际上还有很多比我更加早的人。
开门之后,直奔哈利波特园区。冲鸭!!!

韦斯莱家的汽车,哈利和罗恩惊险的上学经历。
这是进入园区的第一组景象,仿佛我们是坐着车从麻瓜世界闯入霍格沃兹。一部兼具两个世界特质的汽车,一座连线两个世界的桥梁。

奔跑进入哈利波特园区,高大的霍格沃兹城堡格外显眼,而城堡的内部,是整个环球影城最为出名的专案之一——哈利波特禁忌之旅。大约就是坐着一个车(四个人一部),在城堡内部飞上飞下,配合著裸眼4D,跟随哈利波特在魔法世界飞翔。是的,就是飞翔,哈利波特骑着扫帚在前面追逐金色飞贼、躲避火龙,我们就跟在他身后上上下下、翱翔天际,还是非常刺激的。
这大概是整个影城了最为热门的专案了,所以如果可以的话,一定要提早来,开园之后第一个就直冲这里,可以省却大把的排队时间。

这一张倒影的相片我格外心水。找了好久的角度才拍下如此完整的城堡倒影。
霍格沃兹啊!我的霍格沃兹!我们的霍格沃兹!
其实我是初中毕业的那一个暑假才开始看哈利波特的。我仍然记得结缘时场景。毕业生的假期没有作业的困扰,那两个多月,我有好多天的时间独自跑到省图书馆泡上一整天,而也是在那里,我偶然拿起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清晰地记得那一个在书库靠墙位置的白色书架,那里是我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就此,一见倾心。
高二时参加游学夏令营,每天上午都要去语言学校上课。我一直感慨这是多么奇妙的缘分,如此大的伦敦城,数不清的学校,而我们入读的那一间,正是位于国王十字火车站的旁边,我每一天都从火车站穿行而过,看着那一面被安装上半个行李推车的砖墙,看着不同肤色不同发色的人排起长队争相合影。
我有想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哈利波特这一套初衷是面向儿童的小说会受到无数成年人的欢喜,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无数人会为那个不存在的魔法世界而痴迷?
现在来看,以一个成年人的眼光来看,哈利波特里有太多的不足和BUG,一些的设定过于简单和理想化。但同时对于如今的我来说,对一些情节的细节我可能已经记不太清了,但让我为之着迷的早已不是那些曾经让我为之激动疯狂、热血沸腾的清洁故事,而是它为我营造出的那一个氛围与世界——是哈利波特为我开启了这一类题材的大门,直到现在我在看小说时也会中意西幻魔法题材,魔法学校的设定也很是心水。
我想,所谓的童年回忆,并不是指那一件具体的事情让人记忆尤深,而是它对我日后的影响是那么得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哈利波特园区的另一个专案是“鹰马飞行”过山车。这个过山车应该是整个环球影城里最为温和的一个了,适合我这一种胆小人士。

爆款美食黄油啤酒其实并不含酒精,是一杯上面用奶盖模拟啤酒泡沫的碳酸饮料。奶盖比较甜腻,单纯从口味来说并不是我的爱,但实属是合影打卡必备之物。

奥利凡德魔杖店隐藏在形形色色的店铺之中,稍不留神就会擦肩而过。

一定要自夸一下,我被选中出来选魔杖了!!!
一开始我看到我们那一组有好几个小朋友,我内心想着没戏了,一般是会选小朋友来玩得吧?但是,一定是我带着围巾的缘故,扮演奥利凡德的阿爷竟然一样看中了我呀!一连试了三根,昏暗的房屋、高耸的木架、数不清的盒子,本身就营造出极致神祕的氛围,而亲自挥动魔杖更是让参与感和激动感蹭蹭上升。虽然我并没有买下这一根“选择了我”的魔杖(之前在伦敦已经买了女神赫敏的魔杖了啦,这一根的造型我不太喜欢),但工作人员还是很亲切地让我与其合影留念。
多说两句,其实后来回想,我觉得选中我不仅是因为围巾暗示了我哈迷的属性,而且在这一段中奥利凡德会用日语和英语来介绍,起码我还能和他用英语交流不是吗?(几个小朋友都是中国孩子,在日本的游客真是七八成都是中国人)
关于其他的园区,就不那么详细地写了,一些感受都记在这张图上。
毕竟我是冲著哈利波特去的,在哈利波特那里玩一整个上午,其他园区加起来一个下午。

从环球影城回来比较晚了,而那一天正是除夕。有趣的一点是,日本人是不过春节的,他们看中的是阳历里的元旦,在东亚儒家文化圈里还是独特的。其实在过去春节在日本也是隆重的,只不过是在明治维新后废除农历改用新历。而元旦取代春节后,原先过年的风俗倒是没有废除,保留下来,只不过一切都移到了跨年时。
不过,我们倒是要过年呀。
我们住的民宿是在居民区内,在路边找了一家当地人吃的小小的烤肉店,红色的招牌倒是有几分喜庆。店面不大,选单没有英文,靠着和中文有几分相似的日语猜测以及和店员指手画脚的交流点了份套餐拼盘以及梅酒,味道倒还真是不错,实属意外的惊喜。

Day Four:电线是大阪的人间烟火

首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是Day Four吧。
因为第三天我安排了从大阪去奈良的当日往返一日游,为了去了一年一度了若草山烧山而特意对调了这两天的安排,详细的内容在下面的奈良篇的会写。但为了大阪篇的连贯性,我没有按时间顺序而是把第四天游大阪的记录提上来了。

本来不准备来通天阁这一边,想去大阪城的。但在前一晚查交通方案的时候发现这样子转车就比较烦了,时间也会有点紧张;再加上接下来就要去京都,最终就舍弃了大阪城,从我们住的难波坐地铁直接到通天阁这里再一路经由黑门市场和道顿崛走回去,正好在难波火车站坐车去京都。

其实若以我们如今中国大城市的眼光来看,通天阁丝毫称不上高,加之前方略有杂乱的店招与电线,隐约好透露出一丝城中村的感觉。但很奇妙的是,日本干净得片纸不存的街道,清洁的墙壁又为这里酝酿出另一种独特的气息。尽管低矮的电线拉得横七竖八,但绝对不会有半点脏乱差的感觉,反而是使得一股市井、热闹而充满温暖的烟火气的气息扑面而来。
如果要用要用一样事物来形容大阪,我一定会用电线,在街道上横七竖八的电线,将天空割成一块又一块的电线。
电线是大阪的人间烟火。

第一代的通天阁建于明治四十五年(1912),而如今的是第二代,是昭和年间的作品。
参照凯旋门和埃菲尔铁塔修建而成,通天阁是当时东方最高的建筑,明治时期的儒学家南藤泽岳为它赋予了“通天”的名号。
似乎无论在哪种文明当中,‘天’总是会享有崇高的地位。“通天”,上通于天,形容极高极大。《史记·孝武本纪》:“于是上令长安则作蜚廉桂观,甘泉则作益延寿观,使卿持节设具而候神人。乃作通天台。”颜师古注:“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地。”在那些人类受束缚与地表的岁月里,天是那么得神祕而令人向往,于是有古巴比伦人建造了高耸的巴别塔,于是哥特式的教堂修筑其高耸的尖顶表示离天堂更加接近,于是有了“通天”的美好向往。但当如今随着科技越发的发达,当一栋栋摩天大楼盖起,当航空航天变得越来越司空见惯,当天与地都变得不再神祕,我们是否丧失了那一种对神祕充满向往的奇妙感觉,又是否失去了那一份对上天的敬畏而变得肆意妄为?

穿过通天阁,走过几个宁静的街区,黑门市场的大招牌映入眼帘。
说实话吧,如果要以“大阪人的厨房”这一个名号来称呼黑门市场,就绝对是有失偏颇了,因为这里已经是变成游客的聚集地,更不要说大部分的行人说著一口的中文。但是呢,这里的食物的品质和价效比还是很不错的,我们吃了超大的帝王蟹腿,还吃了现店现烤的和牛,虽然价格是有点小贵,但是如果和中国比的话就是超级值,味道也很棒。而且这种一边走一边吃的体验也是比较少有的,当做一个旅游点还是很有意思的。

从黑门市场走出来不远就是道顿崛,蟹道乐的那一只大螃蟹很是显眼,人山人海,摩肩接踵,打个卡就赶紧闪吧。
另外,如果有买药妆的话其实我个人不太建议来道顿崛、心斋桥这一边了——当然如果要求品种多价效比高可以一次性买完的除外——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人多真的很影响体验。不远处的黑门市场里有两三家药妆店,人会少很多;而其实日本真的是遍地都是药妆店,我们有很多东西都是在京都时我们住的民宿附近的一个Shopping Mall里的药妆店买的。

ならけん奈良篇——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奈良,我觉得它是一个总被游客们“小觑”的地方:似乎提到奈良,就只知道奈良公园里温顺的小鹿,去奈良,也不过是在京阪之外一个补充的小点。而且我发现一个非常值得寻味的现象:奈良公园里,春日大社的神道上人头济济,人们争相与萌鹿儿合影,但另一个方向的唐招提寺与药师寺,苍翠的巨木下却是一片幽静。
京都是非常典型的日式风格了,神社与寺庙中有大片的朱红色;但奈良还是属于木的棕褐色,饱和度低的建筑物让人恍惚间梦回大唐。
当然如果严谨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唐朝风格的建筑——从唐招提寺和佛光寺的对比图就可以看出。
当年,日本的长屋亲王委托遣唐使向唐朝僧侣赠送礼物,袈裟上绣有十六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而在长屋亲王死后十四年,唐天宝二年,鉴真开始东渡;历经十年出海六次,天宝十二年(753)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在日传法十年,广德元年(763)于招提寺圆寂。
今朝,在日本汉语水平考试事务所捐赠给武汉的防疫物资,每个纸箱上印上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八个字。冥冥之中仿佛是一个轮回。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人类身处同一个地球,总有一些东西能够跨过海洋的阻拦,越过国界的限制。
面对彼此,我们有着不同的名字;面对天地,我们拥有同一个称呼——人类。
不管愿不愿意,人类的命运是一个彼此交织的共同体;不管承不承认,人类文明在相互影响中发展。

Day Two:失落与变形的大唐

奈良适合一日游,不必住宿,从京都或者大阪当日来回即可,这几个城市本身距离就很近,而日本的铁道交通更是发达而便捷。
从难波乘坐近铁到达【近铁奈良】站,出来就是奈良公园;如果提前一个站在【大和西大寺】下车,转车到【西之京】,就到药师寺和唐招提寺这一边了,非常方便。

从【西之京】近铁站出来,旁边就是药师寺。本来我并不知道还有这样一景的,算是临时决定要进去看一看的吧。
正是非常时期,参拜药师寺,祈求身体健康,家人安康。

说起来,这一天是我们的大年初一呢。

从药师寺走到唐招提寺的一段路不长,穿过一片宁静的乡村。日本的房屋都是小小的,庭院也是小小的一个,然而巴掌大的地方,每一家每一户都让它呈现出自己的特色:屋子与围墙之间明明只是一块可能只有半米宽左右的地,却也要种上课小树;门前的台阶也就那么一点的空地,也要摆上两盆盆栽。这其中呈现出的生活态度让人很是羡慕啊,对美好的追寻从来不会被空间的狭窄所束缚。

日本的古寺很多,但唐招提寺终究是不同的。
它是一个恢弘而开放的时代的遗留,它是两个国家、民族友谊的见证。
我相信“唐招提寺”这个名字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是大唐恢弘的对外交流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唐代木结构建筑”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对于我们来说更有另一层深意,它们是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的坚守与追寻。
日本学者曾经断言:“在中国大地上已经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想去看唐代的木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奈良。”
比较遗憾,我尚未去过山西,尚未见过那座众里寻他千百度而最终觅得的,证明其中华文化之传承的佛光寺。但这一次游日本关西,我见到了很多古老的建筑,也见证了很多固守的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一方面,不管怎么说,日本做的都是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一路上的见闻也让我不止一次地思考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这一问题。
让我下决心要来奈良的缘由并不是想要去奈良公园看小鹿,而是一定要来看一看唐招提寺。我觉得尤其对中国人来说,来日本来关西唐招提寺是必须要到的一站。
有一句挺火的话大概是这么说:“想看大唐要去日本,想看大明要去韩国”,当然这句话仍然是有失偏颇的,就好像唐招提寺虽然当年是鉴真所修建,但在几百年来的数次维修后,现在已经发展为完全地和风了,我们只能说可以从日本看到唐的风韵,但真正的大唐只能存在于中国,一半藏在为数不多的遗存中,一半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一去不复返——佛光寺的发现打破了当年日本学者的妄言,守住了中文文化的自尊与自信。我们仍然没有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因为我们剩下的东西太少了:现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储存较完好仅仅只有四座,即佛光寺、天台庵、广仁王庙、南禅寺。这真的是一件很让人痛心的事情。很多
前几天偶然看了篇文章,是纪念李文亮医生的,文言文写成但说实话并不难懂,首句“闻岐黄文亮先生……”,有好多的人在下面义愤填膺留言:“能不能把名字写对了?人家叫李文亮不是黄文亮!”我看到坐着一个一个地回复,一个一个地解释“岐黄”,觉著这正是一件让人只能无奈而无言的事情。
我们把什么弄丢了?
我们有什么弄丢了后想要找回而再也不得的东西?
我们又有什么弄丢了但还能有弥补重拾办法的东西?
大唐的建筑在岁月流逝与战火纷飞之中再也找不回来了,但那些木纹中蕴含的风华仍然被留了下来,微弱而顽强,需要我们做的还有很多。

在大殿后一间不太起眼的小院,谁能想到在这一小片屋簷之下竟然是鉴真大师的所在之处?
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让一个人在经历了五次生死困境依旧未能到达目的之后毅然地尝试第六次;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让一个人在经受爱徒离世、双目失明的重重打击之后仍未放弃初心;这是何等的信仰,可以让一个人远离生于长于的故土远赴他乡,至死未能叶落归根。
一卷薄薄的纸张,一篇淡淡的文字,蕴含着无穷的力量。
那是文化的力量。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文化,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知我贵希,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道德经》
“怀石”来自于禅道:僧人为了在长久听禅中抵制饥饿,在腹中抱石一块,取“僧人被褐而怀玉”之典故,称为“怀石”;再后来就有了为听禅僧人提供的小小茶点,并逐渐发展为怀石料理。

到日本来,怎能不体验一次怀石料理?这是更像是一种文化与氛围的体验而非仅仅只是高阶美食的品鉴。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一个民族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旅客都会选择在京都体验怀石料理,确实,作为一个古都一个大城市,京都的高品质怀石料理很多。一开始我也是准备在京都来进行选择的,但是因为京都的行程比较满,总感觉怎么安排都有点不太顺畅,突发奇想想到可以订在奈良呀!正如同上面所说的,奈良是一个常常被游人小觑的城市,但实际上奈良的唐文化遗存比京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开始准备订的是更加出名的和山村,但结果因为订的比较晚的缘故没能成功,但这一家梦窗庵也是非常地令人惊艳。

日本料理——尤其是高阶料理——普遍会采用分餐制的模式,似乎在东亚、东南亚这一块是独树一帜的。但其实这也是唐文化遗存的表现。椅子是在宋代的时候才在中国普及,也正是由于椅子,中国人开始一家围坐于一张桌子旁合餐。但在这之前仍然是分餐制,席地而坐,择地而卧:进餐时每个人面前摆一个矮矮的小桌,跪坐而食,一人一份——日本现在还保留六这样的传统(在后面的岚山天龙寺的那一餐正是如此,可见后文)
周礼规定:“天子九鼎八簋, 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养老也。”可见分餐制之源远流长。

【先付さきづけ】先付指的是开胃用的小菜,少少的一点点,开启味蕾迎接接下来的美味。这里用的是醋醃渍的萝卜丝,配上少许的鱼子和果脯粒。萝卜比较酸,爽爽脆脆的;我觉得特别的并不是鱼子而是并不太起眼的果脯粒,软软韧韧,清清甜甜,和萝卜丝在口感和味道上的对比都很明显而恰当。

【向付むこうづけ】紧接着上来的是日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生鱼片刺身了,值得一提的是搭配的芥末是新鲜现磨的,服务的阿嬷会拿一个小托盘,上面放有一整颗的植物,客人需要多少芥末就有小勺子放到碟中,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到芥末的前世的模样。
刺身很新鲜,每一种鱼给两小片,加起来品尝到了好多种,外表看上去相似的白色鱼片,放到嘴里却是大不相同,有的是糯唧唧的,有的是爽口的。可惜的是阿嬷并没有给我们介绍这些是什么鱼,我的舌头也品鉴不出,只能干巴巴地说好吃了。

【盖物ふたもの】盖物顾名思义,就是用盖食器装盛的食物,通常为汤或茶碗蒸。我觉得亲自开启食物上的盖子有一种特别的神祕感与期待的快乐,就好比是魔术师表演时的那一声“登登登!”一样。而比起前后几道菜式的彩瓷的器皿,我更喜欢这个纯黑的漆碗。简约至极反而更是深邃。
汤是日料最爱的味增汤,我一向不是太喜欢味增的味道,这里就不多说了。汤中有一颗大大的鱼丸和一块似乎是糯米制品的方形的东西,味道不错,但如果忽略这个我格外中意的摆盘的外在因素的话,单从味道来说也并非太特别。

【八寸はっすん】八寸是很好辨认的,通俗点说就是一大盘的零零碎碎各式各样的小菜,品种特别得多。
这一道的摆盘我也很喜欢,同样是净色的器皿与托盘,用上新鲜的绿叶枝条以点缀,自然且舒爽。
重头是左下角的那一碟数种鱼制品和豆制品的糕,另外还配有一小碟小鱼干,一小碟加了沙拉酱拌的青菜,以及一点蜜渍的豆子。咸甜搭配,相得益彰。

【焼物やきもの】烧物是整套料理的重头戏之一,一般是选用季节性的鱼类。
鱼非常新鲜,煎的火候也恰到好处,没有过多的调味,吃的是鱼本身的味道。搭配的小萝卜很有意思,从来没有吃过这样子的白萝卜,脆脆的,清清爽爽正好可以缓解煎鱼的油腻。
不过我个人不怎么喜欢这一道主菜的摆盘——无他,彩瓷的碟子太过于花哨了,和怀石的禅意似乎不太相符,如果用一个净色或者是在边角处有少少的一点花饰的碟子似乎会更好。

【强肴しい ざかな】强肴就是主菜,其实我写的时候纠结了很久这个究竟算不算强肴?但是似乎也安不到其他的头上了,姑且就这么算吧。
让我如此纠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一道佳肴更像是一道小点,可爱的鱼形的碟子不过巴掌大小;而是不知为何竟然会是一道凉菜,在吃完热的煎鱼之后又上一道冷的鳗鱼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不过鳗鱼还是不错的,我一向都挺喜欢日式的烧鳗鱼,这一次旅程竟然没有吃一次鳗鱼饭也是有点遗憾的一件事。

【御饭ごはん】,嗯没什么好说的,都说日本人是“碳水狂魔”嘛,没有米饭才是奇怪的。

【水物みずもの】餐后甜点是自制的香草冰淇淋配水果及果冻,无功无过,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冰淇淋是不太甜的那种,倒是比较合我心意。

梦窗庵就在奈良公园旁边,走两步路就到了。
慢慢悠悠地吃完饭,再慢慢悠悠地逛公园,一切都不必着急——毕竟我们还要再这里等到天黑呀。

奈良公园是一个统称,其所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大,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点:一是东大寺,二是春日大社——一个佛教建筑,一个日本神道教建筑。

东大寺又称大华严寺,是日本寺院的总寺,752年圣武天皇为了祀奉大佛而建的。在历史上,东大寺经历了两次火灾的袭击,原本的建筑尽数被摧毁,而现在眼前的这一座是1692年重建,尽管它只有原有建筑的三分之二大,寺内的大佛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造古建筑。不知当年,又是何等的雄伟与壮美。
木造建筑,是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坚强。一丁点的火星就可能让它毁于一旦,但又有那么一些的建筑能够穿越千年的时光。

东大寺之大,让人以为已经走出了它的范围,但实际上仍然身在其中。
二月堂位于大佛殿的东侧山坡上,是东大寺的一个重要的建筑部分。这是日本奈良佛教界为举行修二月会而兴建的堂舍,故俗称二月堂。
阶梯两侧满是石灯笼,石色与木色相得益彰。
较高的地势加上较高的建筑,站在楼廊上可以俯瞰奈良风景,冬季的奈良没了翠绿的草色,但枯黄枯绿掩映下的棕褐建筑,别有一番沧桑与厚重的美感。

噔噔蹬蹬!万众期待的喂鹿环节来啦!
在奈良的信仰系统里,鹿是神的使者,因此这里的鹿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保护。但它们至今都属于生活在奈良公园里的“野生动物”,并非由人类饲养,只有“奈良鹿爱护会”等组织进行保护。而在奈良公园里随处可见的出售的鹿仙贝,也是由这一个协会来制作发售的,喂小鹿请一定要购买这种鹿仙贝而不要随便乱喂自己带的饼干面包,否则有可能会危机小鹿的健康,反正这一份鹿仙贝也才两百Yen一份,折合人民币十三块左右,掰开小块来喂可以玩很久了。
另外,奈良公园的小鹿非常多,不必挤在门口就兴冲冲地来喂鹿,这里人多也不能够尽兴,东大寺正殿附近也是如此,建议走到二月堂或者是春日大社附近再来喂,而且这两个地方的环境更为幽美,拍出来的照片更有一份野趣。

鹿仙贝一定要提前掰好,要喂几小块就拿出几小块,其他的在口袋里放好,否则你就会被小鹿追着跑,举著双手四处跳!

建于1300多年前的春日大社,是奈良的守护神社,也是日本全国各处的春日神社的总部。神社倒不是太过壮美了,有特色的是参道两旁是数不清的爬满青苔的石灯笼,石灯笼通常由信徒奉纳,用于照明和驱邪。一路走过来,石灯笼有新有旧,有点像京都的千本鸟居那样,使得路变为一条时光之路。信仰的力量总是让人惊奇,它能穿越千年的时光而不朽,反而是越发茁壮生长。

每年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六,是奈良若草山的烧山节,而今年更是恰逢大年初一。一开始定行程的时候我都不知道,是在做奈良攻略时才得知,马上调整行程,把原本安排在后面的奈良大阪提前,京都放到了最后。
若草山烧山的由来众说纷纭。主流的说法是在当年,东大寺同春日大社在若草山这一带的地界存在纠纷,于是在宝历10年(1760)由奈良奉行所进行仲裁,双方共同在若草山进行了烧山仪式,后来就成了一项传统活动。对于烧山的原因,还有诸如避邪镇妖,防止自然火灾殃及周边寺社等其他说法。

下午四点左右,还在闲逛等天黑的我们偶然间见到了全副武装的消防员上山。烧山节是由消防队来把控操作的,专业人士出手来保证安全可控。
说来还挺滑稽的,在同一个时间,澳大利亚的蔓延不休的山火使得无数人焦躁不已,而隔着太平洋的另一个国家日本,热闹地开展起一年一度的烧山节。

烧山节烧山节,都叫做“节”了,自然不会就只有烧山这一个内容而已:绚烂的花火大会;街道上一档接着一档的小吃;当地的、日本的、外国的从四面八法聚集而来的游人成千上万。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在日本烟花被称作为“花火”,夏季各地的花火大会是日本非常重要也非常具有特色的民俗活动。而在烧山节上,同样也有极为壮观而艳丽的花火表扬。
很少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如此近距离的观看花火,我们站着半山,而花火就在大约是山顶的位置向天空射出,炸出一朵又一朵的色彩。配合著音乐,这一场花火编排得极好,不同种类不同颜色的花火相映生辉,热闹得来却没有半点的俗气,总让我不由地会想到那些出现在天文纪录片里有关宇宙有关星云的画面:距离是那么近,近得你分明能够看清楚花火炸开时的每一条纹路,但伴随产生的烟尘有被色彩所渲染,朦朦胧胧的一团中仿佛隐藏着什么未知。
“花火”和“烟花”,这两个名字都起得极妙,前者突出其如火般的热烈,后者表现其似烟般的朦胧。

当火焰熊熊燃起,擦红了半边天空,你会被火的力量所震撼所折服。
古人理解大自然,以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找出世界的本源,总结时往往认为火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万物的本源,而在其之后的恩培多克勒总结前人观点后认为水、气、火、土四种物质构成万事万物”;在中国同样如此,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基础和组成部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
更进一步,火与燃烧在传统文化中有极为重要的含义:火代表洁净,燃烧以去除污秽;同时在很多宗教当中,燃烧都代表将东西寄往灵界。
整座山头都被火所笼罩,和数不清的来自各地的人一起痴痴地仰头观看,这一种氛围绝对是人生难得的体验。总有一种感觉,似乎不论你是何种信仰,在这一刻,在这一地,看着眼前的烈火,听着悠扬的音乐,你会觉得仿佛一切的污秽与厄运都在这一片火焰中被燃烧被消除,火光在净化著世界。

きょうと京都篇——古貌古心,古色古香

和中国不同,日本没有什么“几朝古都”这样的说法。一方面是因为虽然权力多变,但日本天皇一直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其实只有一朝;另一方面迁都在日本历史上是常态:从藤原京、平城京、到平安京,后来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两京两天皇。不过,自从公元794年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到公元1868年东京奠都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
平安京营建时正是遣唐使活动的高潮, 平安京的格局正是以长安为榜样。现在对比两个城市的地图也可以发现,它们的道路都是横平竖直,非常典型的坊市构造。
一千多年的古都,自然造就了京都浓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神社,寺庙,宫殿,园林,无一不是精华。
古城总有它独特的气质,尤其是那些特意保护下传统的古城。但如果只用一个“古”来形容未免过于片面侷限。“古貌古心”,貌不过是皮,心才是重点。京都有古建筑,但同样是一个有着摩天大楼,红灯绿酒车水马龙的现代大都市,但它的气质是浑然一体的优雅端庄,传统文化的气息是一丝一缕的透出的,既漂浮在古寺上,也萦绕在高楼间。古心已入了骨,而美人在骨不在皮。

Day Five:阴雨天里燃烧的朱红

一大早就开始下雨,淅淅沥沥,阴阴沉沉。
只能说如果硬是要选择的话,在去伏见的这一天下雨反而是最优解了:蔓延的火红鸟居在阴雨天里仍然还能出彩。

来到神社,就不得不提一下日本的宗教文化了。尤其是到京都,著名的经典都是各式各样的神社与寺庙。下图是我在查阅资料之后自己整理出来的笔记,本人并非这方面专业,如果有错误请谅解也欢迎大家指正。
简单来说,日本的宗教分为外来的佛教与本土的神道教两种,要区分其实也不难,叫做“XX神社”的就是神道教的建筑,而叫做“XX寺”的就是佛教建筑。不过日本的佛教也是发展出其独特的风格与文化,在一些的习俗上和神道教也有点相似,比方说清水净手,或者是大红色的建筑风格。

伏见稻荷大社,顾名思义,是供奉稻荷神的神社,属于神道教的宗教建筑,并且它还是稻荷神社的总本社,地位崇高且历史悠久。稻荷神保佑商业繁荣、财运亨通、五谷昌盛。在日本约有近三分之一的神社是稻荷神社,可见在多神的神道教中其地位之尊崇。

但对于众多的游客来说,伏见稻荷大社的出名之处可能并不在于其在宗教上的地位,而是那一路从山脚到山顶,密密麻麻而又有秩序井然的千本鸟居。
在神道教中,鸟居就是一种“门”,代表着神界的入口,区分人类居住的世俗界与神界。
当“门”层层叠得地连成一片长廊,其神祕感与神圣感之增长是成倍的。
当前路被一整片的朱红所覆蓋,除此之外再也看不见其他任何的指示;当朱红的长廊拐出一个弯曲的弧度,遮蔽出其远处的走向;当整个世界仿佛别无他物,只能够沿着朱红蔓延的方向前进;……走在千本鸟居下,我仿佛走在一条不存在人间的神之路上,又恍惚间仿佛是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当鸟居在一处分开两条方向不同的岔路,人站在了选择的路口,该如何抉择前进的道路?答案只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从林的深处。
……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很想知道,一开始的修筑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态,将一座又一座的鸟居连城片地修筑,构筑成长长的隧道?我在网络上并没有查到相关的解释。私心觉得,是否是出于宗教指导迷津开导人心的目的?当走在鸟居下,当外部的一切杂物都被朱红所遮蔽,杂念似乎也慢慢地淡出;当站在选择的岔路口,该要去抉择的是脚下的路,还是心中的路?
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当千代子在吃了会长给的冰淇淋后下定决心要做一个艺伎时,跑过千本鸟居的朱红色隧道回到置屋,选择下这一条无法回头的道路,鸟居在这里的隐喻是明显而又委婉的。不知在多年后,小百合有没有怀念起当年的千代子?但正如走过的千本鸟居,一切都是无法回头的。

(电影《艺伎回忆录》剧照)

绘马大致产生在日本的奈良时代,顾名思义最初上面画的是马。在一个小木牌上写上自己的愿望供在神前,祈求得到神的庇护。
因为狐狸被视为稻荷神的使者,在伏见稻荷大社里,不仅可以看到有许多狐狸的雕像,这里的绘马也是做成了很是可爱的狐狸形状,并且正面的狐狸脸是并没有画上五官的,可以由许愿者自己来创作。

三十三间堂位于鸭川旁,距离京都站不远,但出乎意料的是一个极为清净的景点,在京都这样一个大的旅游城市这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所谓三十三间堂,是为莲华王院的正殿,因其大殿隔为三十三间(间,长度单位,指两柱间的距离,约1.818米)而得名。最早建造于平安时代末期的平氏政权时期,由平清盛于长宽二年(1164)建立。到了镰仓时代,于建长元年(1249)被烧毁,现存的殿堂系文永三年(1266)所重建。
(因三十三间堂内部不允许照相,以 下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当一千尊千手观音站在你的面前,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观音低垂的眼眸中蕴含了什么,不同的人会读出不同的含义,但应该都离不开“慈悲”、“悲悯”,观音的全程“观世音菩萨”即体现了这一点:观世音,救护众生遇到的苦痛。而千手观音全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又称“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千手表示遍护众生,千眼则表示遍观世间。
不记得曾经在哪里读过的一篇文章,说观音的眼眸是低垂的,无论你站在哪一个方位,都会感觉他正在注视着你,不是那种让人倍感压力的审视,是一种神圣而慈悲的俯视,俯视著世间大众,俯视著芸芸众生。
回到最上面的那个问题:当一千尊千手观音站在你的面前,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我并不是一个佛教信徒,像很多人一样,是那种见到寺庙会参拜,懂一些基本常识,但佛教义理却是一窍不通的人。但我想任何一个人,无论信奉何种宗教或是不信教,站在三十三间堂的千座千手观音像前,都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放轻呼吸,在观音的目光之中你会感觉到他的神圣与力量。

在千手观音前还立有二十八部众立像、风神雷神像,这些充满动感和力量感的石像都是来自镰仓时代国宝级的文物。

Day Six:著和服观清水,美兮妙兮

连着几天都在下雨,心里一直有点担心,害怕雨水会打溼期待了很久和服的美梦。来日本,如果不穿一次和服,似乎就少了点什么。生活需要有仪式感,旅行也需要有仪式感。好在,那一天的天气尽管算不上风和日丽,没有一抹阳光增色,好歹还是停住了淅淅沥沥。
京都的和服体验店多如牛毛,而清水寺附近更是最大的聚集之处,走在清水阪上你的四周穿和服的人甚至比不穿的还要多。同样,出名的几家和服店都在这里有店铺。我挑了很久,在马蜂窝、小红书等几个软件上都有浏览,最终选择了tekuteku。我和妈妈都是喜好素雅的风格,那些过于华美的花纹看着漂亮,但如果要我穿上身我可能会有些周身不自在。虽然每家和服店肯定都有各种各样不同风格任君挑选,但看了那么多照片我觉得tekuteku里的简单清新的款式好像比较多。
我和妈妈选择的都是漫步方案,再加了发型,还算是比较实惠的。又拉上的爸爸参与,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的。
官网预约,订的是最早的九点整,我们甚至还赶在开门之前就到达了,和服每一件都是不同的,早去可供选择就越多,而且租金都是按照天来算的,这样更划算嘛嘿嘿。

和服女孩变身!
其实我一开始选中的不是这一套,我更喜欢有一套蓝灰色的,但是妈妈觉得太过素了拍照不好看,再加上那一天的天气和光线本来就一般,而且店里的一位阿婆店员也说年轻女孩子要穿花一点的,好吧,一比二我只能妥协



不过这一套虽然不是第一眼最中意的,但穿了一天感觉越穿越好看越喜欢哎。
搭配的毛毛围巾是我自己带的,恰好有一条就没有租了,而且正好我的围巾是蓝灰色很百搭。

清水寺是日本佛教法相宗的本宗,始建于778年, 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
最著名的莫过于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在《名侦探柯南》修学旅行的一篇有出现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点。但很遗憾的是,因为要奥运会的缘故,清水舞台封闭维修,不能有这一份幸运来观赏了。
据说清水寺春季樱花烂漫,秋季红枫飒爽,粉与红都是极美。但同样遗憾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是略有萧瑟的冬天,还是一个天阴阴的冬日,实在是有些平平。

这当然不是著名的音羽瀑布,只是进入寺庙前的一个净手处罢了,趁著无人的抓拍,倒也是不错,不会人头涌涌。

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在清水寺这里穿和服吧,我个人建议拍照的话可以找一找,寺庙旁边的会有一些游人很少的角落,虽然比起红得炫目的正殿可能少一分气势,但正殿人山人海实在破坏氛围,倒是这些清幽小巧的角落配上和服也是极好的。

来张标准游客照的全家福吧!

团子在火上稍稍烘烤,在抹上红豆,清清的不太甜,软软糯糯,大赞!

午餐是在清水阪上的这一家“清水顺正”吃的,这是一家专门吃豆腐的餐厅,评分很好,价格也并不贵。
日本的豆腐很出名,而京都的汤豆腐更是日本豆腐中的佼佼者,不可不品尝一次。

这个牛肉配豆腐的定食超赞,里面还有一些不知道是什么的蔬菜,牛肉要蘸着蛋液来吃,滑滑嫩嫩的,豆腐直接吃,豆子的香味极为浓郁。

清水阪和三年阪二年阪这一块都是很商业化了,街道左右都是面向游客的特产店和纪念品店,喧嚣而热闹。但在一些小巷深处,还是能够觅得一份安宁。
安宁有安宁的好,热闹也有热闹的妙。
在小店里买一串红豆团子,一边咬著一边漫步。因为四周的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穿和服的,而且这里的房屋和道路也做的很好,保留着旧日的风情,所以竟然也意外的隐隐有一种穿越时光,在往昔的街道市集上游玩的感觉。
“阪”在日语是坡道的意思,其实就是清水寺位于山顶,从清水阪走上去,再在三年二年阪走下来。传说如果在三年阪不慎跌倒,三年之内必大难临头,又说若找到卖葫芦的店便可破除魔咒,至今都还有一家卖葫芦的“瓢箪屋”坐落在山脚。

二年阪里有一家日式的星巴克,是很值得打卡的一处。不过隐藏在街道里,稍不留神就会走过了。
这一家星巴克里的灯光调的比较昏黄,有点模拟蜡烛的光效,木地板、榻榻米配合著咖啡香,倒是意外的融洽。
取餐台旁的落地玻璃窗外是一方小小的日式庭院,经典的厚苔藓和石灯的组合。如果不说,你相信这是星巴克的后院吗?

从清水寺出来,走几步旁边就是祗园。
祗园是挺大的一块区域,里面包括有八阪神社、花见小路、建仁寺等好几个京都。袛园适合在傍晚时分游览,一来是花见小路上据说会出现的艺伎,二来是八阪神社里的灯笼。
不过花见小路现在已经完全不允许拍照了,听说是因为有一些游客围着艺伎拍照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这倒也是合情合理的。

Day Seven:渡月桥思君

岚山,并不是一座具体山的名字,而是位于京都东北部的一片区域。
岚山这一个名字原本是专指位于桂川右岸、属于京都市西京区一部份的岚山地区,而河对岸、属于右京区的地区则名为嵯峨野,不过因为旅游发展和便利的缘故,现在都合称为岚山。
因为冬季的景色实在不太好,所以我们只去了岚山区域这一边,看了大堰川、渡月桥,重点游览了天龙寺以及岚山竹林。嵯峨野那一边就没有去了,这个季节无论是网红的嵯峨野小火车还是漂流都不合适。

以河分隔,桂川以及桂川上的渡月桥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一片旅游区域的中心。在渡月桥附近的桂川河段习惯上又被称为大堰川,在桥的两侧的两块石碑,一块写着“渡月桥”,另一块就是“大堰川”。
渡月桥据说是空海的弟子道昌于日本平安时代初期整修大堰川时所建,而命名则是起源于龟山上皇的一句诗“似满月过桥般”。“渡月桥”的存在有一千多年了,桥梁不断重建,但一直沿用这个名字。
《名侦探柯南 唐红的恋歌》以京都为背景,主题曲《渡月桥思君》有着轻快的和式乐器之音与日式的和谐旋律。在电影的片尾也是出现有岚山的红枫叶的实景,红得似火,炫目非凡。
真希望能有机会在枫叶季再去一次京都啊。

天龙寺原址曾是平安时代承和14年(847)日本嵯峨天皇的檀林皇后开创的檀林寺。进入镰仓时代,建长6年(1254)后嵯峨天皇在此兴建离宫竜。足利尊氏夺取天下之后,聘请梦窗国师在此开创天龙寺,为后醍醐天皇超度亡灵。

和很多日式寺庙一样,进入天龙寺内需要脱鞋,榻榻米席子踩起来有点凉凉的,但是干净得令人难以相信,本该是很容易积灰的席子却是一尘不染。

与其说这是一座寺庙,倒不如说一个极为精美的庭院园林。不仅是因为室内并没有看到什么佛像,而且建筑繁多精美,植物茂密翠绿,有细流在长廊旁涓涓流过,有花苞在新枝上静静生出,有微风在树梢间悄悄拂过。
天龙寺的庭院真的是这一次京都游览中数一数二的。日式庭院的风格是独特的。首先它安排的非常满,植被密密麻麻高高低低地覆蓋,不想中国讲究“留白”的意境,大概是因为日本的土地想少的缘故;其次虽然满,但因为经过精心的设计和组合,又不会让人感到太过于密集的充实,它的颜色比较少,很多都是绿色的植物而少有五彩的花朵,即便是有也是那种偏冷色调淡颜色的,所以映入人的眼睛里画面的饱和度比较低,是很舒服的。

天龙寺内隐藏有一家斋菜餐厅——筛月 精进料理。只提供定食,分别有3000、6000、9000日元三个档次,其中6000和9000的都是要提前预约,像我们这样的“不速之客”,就只有一个选择了。
但3000日元的定食给我的惊艳感极大!
如果单纯从味道,而不计摆盘、服务等其他因素,我甚至会觉得这一餐比怀石料理更加和我口味。比起刺身冷食,还是热腾腾的豆腐小锅和素丸子在冬日里更加妥帖 。虽然都是素食,但是味道鲜美,每一样都不多但是种类很多,可以品尝了多元的味道。

环境很有意思呀,全部人都是要跪坐的,每人面前一个小几。
抬头就能从玻璃窗望见屋外的园林,品佳肴观美景,快哉快哉!

从天龙寺的后门出来就是著名的竹林小径,蜿蜒的小路两侧长满笔直的野宫竹,郁郁葱葱,隐天蔽日。如果夏天来一定会格外地舒服凉爽吧。竹林其实并不稀罕,不过这里曾是电影《卧虎藏龙》的取景地。

有一段铁轨从道路穿过,兴致勃勃的凹个造型,结果就被拉人力车的日本小哥说这是违法的,灰溜溜地跑走了。明明好多人都有在拍照,结果就是我被捉到了。
不过这一张照片我真的挺满意的。
其实火车来之前都会提前有警报以及放拉杆的,所以还是安全的啦。

途中还经过了野宫神社。京都古老的、宏大的、著名的神社太多了,藏在树林深处的野宫神社小而简朴
,很容易就被人忽略。神社不大同样不容小觑,它的历史同样悠长,最早出现在《源氏物语》一书中。
和那些位于城市之中的神社相比,密林深处的野宫神社有一份独特的野趣。这里供奉了很多位神明,各式各样的御守挂满了好多个架子,显然信众很多,人气很旺。

因为没有去嵯峨野那一边,所以时间还算比较充裕,离开岚山后我们又赶在金阁寺关门前进入参观。
岚山和金阁寺的方向是差不多的,都位于京都的东北方,所以放在一起是最恰当的。而且,金阁寺正是要傍晚这一个时间才是最为绚烂的,不仅是因为人少可以任由你慢慢参观,而且这个时候阳光是温和的橘黄色,而且方位正对,可以看到金黄的倒影,如果是上午来的话估计就会是逆光了。
金阁寺其实正式名称是鹿苑寺。建于1379年,原为足利义满将军的山庄,后改为禅寺。“金阁”一名源于以金箔装饰的舍利殿,民众遂以金阁殿称之,寺院也因此被唤作金阁寺。

在来之前,我总觉得京都应该是古朴的原木色的,但来了之后才发觉自己的偏颇。京都是原木色的,有着它淡雅的一面;京都也是朱红色的,有它浓烈的一面;京都也可以是金黄色的,有它华丽的一面。仔细想想,为什么我会先入为主的把“古朴”等同于木色呢?京都的风格是古色古香的不错,但古风不等同与完全的暗色,它也可以是明亮的鲜艳的。我们现在总是把古老等同于没颜色,觉得五彩斑斓仿佛是现代的特征,这显然是狭隘的。就像兵马俑刚刚被挖出来的时候是五彩的,接触空气后才氧化层如今的模样;就像以《千里江山图》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用宝石矿物磨成的颜色浓烈而千年不褪。

本来我只拿了根“学业成就”的,硬是被妈妈塞上一根“恋爱成就”……
单身狗做错什么了……

Day Eight:二条城里叹往昔

提到日本总会想到幕府将军,提到幕府将军总会想到德川家康。
虽然德川幕府的大本营应该是江户城,但京都作为古都,自然也会有德川幕府的痕迹。二条城由德川家康于1603年所建,储存了日本桃山时代的绘画雕刻及建筑特色。
整座二条城由石墙及护城河包围着,总体上分为本丸御殿、二之丸御殿以及庭园等区域。
之前游览的大多都是宗教建筑 ,二条城作为“皇宫”自然与其他建筑风格迥异,雕梁画栋,描金饰彩,华丽辉煌。

在京都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二条城和京都御所同处于上京区,不过相隔几个街区而已,一个是历代天皇的居所,一个是幕府将军的宅邸。
自镰仓幕府以来,日本历史上共经历了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个幕府历史时期。 始于1185年终于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庆喜还政于天皇,幕府政治结束,共682年,大概相当于中国的南宋到清末的时期。在这近乎七百年的时间,当然也不止这三家争霸,平氏、源氏、北条氏、足利尊氏、德川氏,还有战国时代里大大小小的将军,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但不变的是政权长期掌握在武士阶层的手中,挟天子以令诸侯。

(二之丸御殿内部不允许拍照,以下图片来源网络,侵权立删)
二之丸御殿内的走廊上的鹂鸣地板是一个亮点,人走在上面地板会发出”叽叽”的如同鸟儿啼叫的声响。看攻略说如此设计是以防夜间刺客入侵,但在现场的展板上写的却说是因为木结构老化的缘故,孰真孰假倒是无从得知了。

在一些房间里还设定有蜡像,展示当年的坐位。
德川幕府是日本历史上最后一个幕府,1867年,第十五代将军德川庆喜“大政奉还”于天皇,奉还的仪式就在二条城的二之丸御殿内。这里见证了德川家的荣枯兴衰,也是日本历史朝代的移转之地。

从二条城出来,也就宣告着我们在京都的时光到达尾声,乘坐火车再次回到大阪。因为要在大阪梅田换车,突然临时决定去梅田蓝天大厦看个夜景。
虽然说吧,要说繁华现在能够比得上国内大城市的真是屈指可数,广州珠江两岸的夜景我常见,也去过上海外滩上过东方明珠,去过重庆看长江夜景。大阪梅田蓝天大厦的高度并不算高,城市的灯火也不是太过出奇,不过胜在空气清新能见度清晰度极好,能够清楚地看见天上的云,看见楼房的窗户,而不是一团一团的灯光糊在一起。
第二天一早的飞机回国,以这一片灯火璀璨与车水马龙关西之旅画上句号吧。
别了,日本!

本文章将原文转贴为繁体中文方便阅读

原文连结: http://www.mafengwo.cn/i/1890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