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多次去逛中英街,百感交集話難說。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街道的中英街,由梧桐山流向大鵬灣的小河河床淤積成,原名”鷺鶿徑”。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因為裡面有香港區域,入景區需要辦通行證,普通人辦藍證,每人十元,辦證工作時間為8:30~12:00和13:00~16:00,就在景區門口的辦證大廳。據悉,到了2016年10月份,可全面實現網上預約辦證。

自2018年1月1日起,進入中英街必須辦理的《邊境特別管理通行證》10元辦證工本費已經取消。據悉,到春節前夕,中英街辦證將實現網上預約,遊客不再需要現場排隊辦證。

1898年刻立的”光緒帝24年中英地界第×號”的界碑立於街中心,將沙頭角一分為二,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港)界沙頭角,故名”中英街”。至今仍為”一國兩制”分界線的標誌。中英街長不足0.5公里,寬不夠7米,街心以”界碑石”為界,街邊商店林立,有來自五大洲的產品,品種十分齊全。因到特區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辦理一張”前往邊防禁區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稱作特區中的”特區”。

1899年6月9日,在英帝國主義武力逼迫下,李鴻章與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規定將九龍半島及附近海域租給英國,期限為99年。次年3月16日,中英兩國的勘界人員來到了沙頭角,從海邊開始沿著河道進行測量和勘界,在測量好的點位豎立了木質界樁,界樁上書寫著:”大清國新安縣界”。3月18日,沙頭角勘界結束。界樁在沙頭角一條幹涸的河道上一字排開、向前延伸著,把沙頭角一分為二,變成了”新界沙頭角”和”華界沙頭角”。勘界後不久,有人在河床兩側搭建房屋,陸續出現了擺攤做生意的鄉民,這裡逐步形成了一條小街的雛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

中英街在進入中英街后街邊的這口古井,該井為清代康熙年間遷來沙頭角拓荒的客家人所建,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是當地人們飲用的水源,直到現在中英街兩邊的人們中還流傳著”同走一條街,共飲一井水”的民謠。”飲水思源”,古井對當地居民有著養育之恩,也牽連著居住在中英街兩邊居民的鄉情和親情。它不僅是沙頭角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中英街形成和發展的歷史見證。

同時由於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在深圳屬於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因此學校組織的學生團體進入參觀可免於上述繁雜手續,通過學校方出具證明統一組織入內參觀。香港方向 中英街港方檢查站(從香港一方拍攝)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須申請附有準許進入中英街批註的邊境禁區通行證。因中英街通行證只發予中英街居民、探望居住於中英街的居民、需與中英街社群保持傳統聯絡、有需要進入中英街的沙頭角居民或因工作需要進入中英街的人士,且須當地居民或有關公司機構擔保,因此從香港方向進入中英街非常困難。

深圳方向 中英街港方檢查站(從深圳一方拍攝)因中英街屬於邊境管理區,因此進入中英街需辦理由廣東省公安廳簽發的邊境特別管理區通行證。(深戶和非深戶都是10元),並且這張證,不能用港澳通行證替代。如果是為了快捷和不排隊,辦證大廳裡左邊有個小廳可以辦理一次性旅遊,價格是25元。

中英街地處深圳市東部沙頭角鎮南部,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1997年香港迴歸祖國前,街東側屬中方,街西側屬英方。


1997年迴歸後東側屬深圳,西側屬香港,是”一街兩制”的縮影。中英街原名”鸕鶿徑”。19世紀末,英國殖民者強迫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後,強行租借九龍半島界線街以北後,深圳河以南包括大嶼山等230多個島嶼在內的廣大地區成了所謂”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間英國殖民主義者展拓”新界”後重新勘界中形成的。英國人隨後豎立了界碑,以此為界線,東側為華界沙頭角,西側為英界沙頭角,並在優質買賣中逐漸形成一條街道,即中英街。沙頭角邊境小鎮這種實行”一街兩制”的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中英街在中國遭受屈辱的歷史背景下存留著獨一無二的人文景觀。

旅客排隊很長,攜帶的東西不少。深圳本地人每月僅僅能進出中英街三次。攜帶的東西太多也有限制的。

每次進出中英街,深圳和香港兩邊的東西差價也能掙錢幾百到上千元的。比一般打工更強👍。

我自主軍官,深圳打工,幾次從打工的深圳南山來到鹽田的中英街參觀,每次都有本地人排隊從中英街大箱大包購到深圳,掙差價錢。這地方值得來觀光。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