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美東深秋行——華盛頓

華盛頓DC,位於東部馬里蘭州和弗吉尼亞州相鄰處、波托馬克河和阿那考斯蒂河交匯處的北岸高地上,面積 530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平方公里。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1780年選定該地建都,並以總統華盛頓的姓氏命名。1791年聘請法國軍事工程師P.C.朗方對城市進行規劃,朗方根據華盛頓地區的地形地貌、風向、方位朝向等條件,選擇了這個地勢較高和取用水方便的地區作為城市建設用地,並選定琴金斯山高地(高出波托馬克河約30米)佈置國會大廈。朗方的方案以國會大廈為中心,設計了一條通向波托馬克河濱的主軸線;又以國會和白宮兩點向四面八方佈置放射形道路,通往各個廣場、紀念碑、紀念堂等重要公共建築物,並結合“獨立”、“憲法”兩條林蔭大道及大片綠地,構成放射形和方格形相結合的道路系統。 這個選擇和莫斯科一樣,處於兩條河的交匯處,這裡是波托馬克河航段頂端,在波托馬克河與其支流阿納亞河交匯處, 其城市中心也有一系列起伏微緩的小山崗,其“依山傍水” 與莫斯科城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這次來華盛頓,主要就是參觀以白宮為軸心建立的華盛頓國家廣場。

抵達入住

從費城乘坐火車,2小時左右抵達華盛頓DC,120刀/人。入住是希爾頓酒店,便乘坐地鐵前往,很方便,到站後步行十分鐘就到。



火車站



地鐵站
華盛頓的地鐵站比其他城市好很多,雖然也不新,但保留著建設時的時尚,站臺蠻酷炫的,我們抵達的出入口,更是直上直下近百米,讓人炫暈。


站臺



上行口



下行口



酒店及附近的街、週末市場



酒店附近的街區
很整潔,有很多飯店,意式、泰式、日式、中式都有,吃來吃去還是泰式的又合口又新鮮,中式的實在吃著覺得食材冰得有些日子了。



週末小街上有了臨時市場,很熱鬧。

白宮

白宮(The White House),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1902年被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命名為“白宮”。參觀者只能在圍欄外遠觀。

白宮附近的雕像和建築

一群踏著“風火輪”的參觀者

華盛頓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

這次在華盛頓時間3晚近4天,但到達和出發的安排不夠好,只是在第二、三天集中兩天去了華盛頓國家廣場。好在國家廣場讓人驚豔,也讓我對華盛頓念念不忘:
廣場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一處開放型國家公園。該廣場由數片綠地組成,東西直線長達3公里,一直從林肯紀念堂延伸到國會大廈,這裡美國國家慶典和儀式的首選,同時也是美國歷史上重大示威遊行、民權演說的重要場地。


我們採取的路線是:


第一天,遊覽廣場西部分。從白宮經廣場大片運動綠地到方尖碑——華盛頓紀念碑,然後向西一路觀覽了二戰紀念碑、倒影池、林肯紀念堂、往北走過越、韓戰紀念碑,進入一片楓樹林,接著回到林肯紀念堂後面吃了漢堡當午餐(只有此處有吃的,還不錯),再往南沿著波托馬克河散步走到潮汐湖,透過湖欣賞方尖碑和傑弗遜紀念堂,然後參觀紀念堂,穿過草地來到廣場北的美國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來來回回一天行走了十餘里了,看了廣場的一半。


第二天,遊覽廣場東部分。從另一地鐵口出來,直接來到方尖碑,從北面開始,參觀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 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雕刻園、 美國國家美術館西樓、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樓;然後看國會山——美國國會大廈,接著向南繼續參觀了美國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赫尚博物館和雕塑園、 弗利爾藝術館等。又是一整天,很多館根本沒有時間去看了。
所有博物館均免費向遊客開放。國會山進入則需提前預約。
其他還有美國植物園、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 藝術與工業大樓、 史密斯鬆寧城堡、 賽克勒藝術館等未能前往。在廣場周圍實際還有:國會大廈東側的國會圖書館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樓、美國國家檔案與檔案局、華盛頓老郵局大樓、福特劇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紀念雕塑、美國國家郵政博物館、華盛頓聯邦火車站、羅斯福紀念館等。



廣場西部分

廣場綠地

從白宮往南走一段,來到華盛頓國家廣場。廣場由多塊綠地組成,很是寬闊,沒有圍牆和欄杆這類的,全開放,市民們在此休閒運動。

方尖碑——華盛頓紀念碑

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首都的地標,為紀念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而建造,石碑建築物的內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築,以古埃及的方尖碑比例設計主塔。
1833年美國國會通過建案,建費用由全民樂捐,每人捐款上限為一美元,藍圖由米爾斯(Robert Mills)設計。其間因南北戰爭爆發,停擺了22年,1876年又重新復工,由美國陸軍負責,經費由政府負擔。整個工程於1884年12月6日竣工,並四年後開放觀光。石碑是以白色大理石建成方尖型,高度是169.3米,東面是國會大廈,西部是林肯紀念堂,北面是白宮,南面是傑佛遜紀念館,內牆鑲嵌著188塊由全球各地捐贈的紀念石。登上169米高的華盛頓紀念碑,可俯瞰波托馬克盆地全貌。美國國會於1899年投票後決定:“華盛頓特區任何新建建築的高度不可以超過華盛頓紀念碑”。
兩天時間裡,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看到。


第一天早晨:



第二天早晨



從倒影池看過去



從林肯紀念堂前看過去




從潮汐湖看過去

二戰紀念碑National World War II Memorial

美國國家二戰紀念碑坐落在林肯紀念堂和華盛頓紀念碑之間,是為紀念在二戰期間服役的1600萬美國軍人而建的。​整個紀念館呈一個下沉的橢圓形廣場,廣場中間是一個圓形的湖,左右兩旁56根花崗岩柱子,每一根代表著在二戰期間美國的一個州或者一個海外領土。
1993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決定建造二戰紀念碑。當年5月,時任總統的克林頓簽署法令,授權美國戰爭紀念碑委員會在華盛頓建造全國首座二戰紀念碑。紀念碑於2001年9月動工興建,於2004年5月正式舉行了竣工典禮。從國會通過法案,到紀念碑最終建成,歷經11年,耗資一點七五億美元,佔地七英畝。
沿草地臺階拾階而下可以抵達紀念館的中心,紀念館的兩個方向都有一個拱形塔樓,塔樓裡面各有三隻巨大的銅質美國雄鷹舉起了象徵勝利的花冠。在彎曲的”自由牆”上刻有4000顆金星,每一顆星都代表著在二戰中犧牲的100位美國人

倒影池

在林肯紀念堂前東望,倒影池正好倒映出華盛頓紀念碑長長的碑身,看起來更加頂天立地。從華盛頓紀念碑下西望,同樣可以發現潔白的林肯紀念堂倒影在水中,神聖莊嚴。平日裡,倒影池是野鴨、海鷗群集的地方。由於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得主”阿甘正傳”在此取景,更讓此地家喻戶曉。

林肯紀念堂

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它被視為美國永恆的塑像及華盛頓市標誌,為紀念美國第十六屆總統亞伯拉罕·林肯而建。紀念堂位於華盛頓的國家大草坪西端、波托馬克河東岸上,與東端的國會大廈遙遙相望,成為廣場的東西兩端的。
紀念堂於1914年破土動工,完成於1922年。是一座用通體潔白的花崗岩和大理石建造的古希臘神殿式建築,整座建築呈長方形,長約58米,古典建築。36根白色的大理石圓形廊柱環繞著紀念堂,象徵林肯任總統時所擁有的36個州。紀念堂頂部護牆上有48朵下垂的花飾,代表紀念堂落成時美國的48個州。廊柱上端護欄上刻著48個州的名字。

進入紀念堂,迎面正中是一座大理石制林肯坐像,像高5.8米
林肯紀念堂大理石雕像
林肯紀念堂大理石雕像
,由雕塑家丹尼爾?徹斯特?法蘭屈(DanialChesterFrench)設計雕刻。林肯漢白玉雕像後的牆壁上方銘刻著4行大字:In this temple as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for whom he saved the Union the memory of Abraham Lincoln is enshrined forever 。展堂南北兩邊石壁上銘刻著林肯的兩篇著名演說,南牆上的是《自由的新生──葛底斯堡演說》全文,紀念堂北牆上則是林肯1865年第二次總統就職演說詞。

參觀紀念堂堂後,人們紛紛停留在臺階前休息觀賞倒影池和方尖碑

潮汐湖和傑弗遜紀念堂

傑斐遜紀念堂(Thomas Jefferson Memorial)坐落於美國華盛頓,是為紀念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斐遜而建的紀念堂,1938年在羅斯福主持下開工,至1943年落成。這座紀念堂,按傑弗遜喜愛的羅馬神殿式圓頂建築風格設計,是一座高96英尺的白色大理石建築。大廳中央聳立著高近6米的傑弗遜總統立身銅像。身後的石壁上,鐫刻著傑弗遜生前的話:“我已經在上帝聖壇前發過誓,永遠反對籠罩著人類心靈的任何形式的暴政。”
在1934年6月26日,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撥款300萬美元,在潮汐湖邊建造傑弗遜紀念堂,併為此成立了專門委員會。著名建築師波普(John Russell Pope)被選為設計師。在紀念堂建造過程中,建築師波普逝世,他的合作者奧托·埃格斯(Otto R. Eggers)和丹尼爾·希金斯(Daniel P. Hohhins)繼續了波普的使命。1943年4月13日在傑弗遜誕生200週年,紀念堂落成並向公眾開放。

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

波托馬克河(Potomac River)是美國中東部最重要的河流,注入大西洋,長590公里,是全美第21大河流。
華盛頓在河的東北岸。波托馬克河和阿那考斯蒂河靜靜地流經市區一直向南注入大西洋,兩河交匯處有波托馬克公園,波托馬克公園座落於首都華盛頓西南部,而潮汐湖又把她分割為東,西兩個波多馬克公園。所以國家廣場和公園是連線重疊的。
由於波托馬克河在林肯紀念堂西南方形成一個潮灣(TidalBasin),且這一帶地勢平緩,故而,此處安排了憲法公園、西波托馬克公園和羅斯福紀念公園等一系列的公園和綠地,其間點綴著各種紀念雕塑和建築精品,例如著名的越戰紀念碑和朝鮮戰爭紀念碑。這種人工與自然的結合,構成了華盛頓中心區獨特動人的城市景觀。
東波托馬克公園是休閒運動的樂園,公園內有高爾夫球場、單車徑、行人專用道、泳池、網球場等。
西波托馬克公園其實更為遊客熟悉,因為其間容納了傑弗遜、林肯紀念堂等代表性建築,成為必遊之地,只是人們常常”身在此山中”,卻不知道這個地區的真正名稱。倒影池也算是西波多馬克公園的。

廣場景觀

從林肯紀念堂往北,越戰紀念碑及楓樹林

一片楓樹,在深秋裡綻放出絢麗多彩


從林肯紀念堂往南,韓戰紀念碑及綠化景觀
兩排樹營造出不凡的綠蔭長廊效果

國會山United States Capitol

美國國會大廈,別稱國會山莊,是美國國會所在地,位於華盛頓25米高的國會山上,坐落在國家廣場東端。是廣場東西軸線的起點。
國會大廈1793年9月18日由華盛頓總統親自奠基,1800年投入使用。1814年第二次美英戰爭期間被英國人焚燒,部分建築被毀。戰後重建,最終形成了今日的格局。全長233米共3層,以白色大理石為主料,中央頂樓上建有出鏡率極高的3層大圓頂,圓頂之上立有一尊6米高的自由女神青銅雕像。大圓頂兩側的南北翼樓,分別為眾議院和參議院辦公地。大廈為羅馬復興的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萬神廟,極力表現雄偉,強調紀念性,是古典復興風格建築的代表作。
進入參觀需提前網上預約,只好隔著倒景池遠觀了。很靜謐,很難想象這是個國家機構所在。

國家廣場兩旁的博物館建築群

從國會大廈臺階到華盛頓紀念碑,長1.8km,其中間是大片綠地,兩旁分佈了各個博物館,全免費向公眾開放。花一天時間僅能看大部分館,無法全部館都去到。

美國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唯一由美國政府資助的半官方性質的博物館機構。由英國科學家詹姆斯.史密森遺贈捐款,根據美國國會法令於1846年建立於首都華盛頓,並在華盛頓特區建造了一座以史密森先生的名字命名的龐大博物館群。其中九所博物館和美術館坐落在華盛頓紀念碑與國會山之間的國家廣場(
National
Mall)上。這些全世界最著名的博物館包括:國立美國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藝術工業大樓(Art and Industries Building)、赫希洪博物館 (Hirshhorn Museum)(著名的當代藝術博物館), 國立美國藝術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國立非洲藝術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frican Art)、國立航空航天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Air and Sp
ace
)、國立自然歷史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等。
史密森尼博物院主樓 (The Castle)
行政總部,內設辦公室、史密森尼資訊中心和一個題為史密森尼博物院:美國寶藏的展覽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

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開館於1910年,展品多達一億二千萬件,從恐龍化石到各種儲存完好的珍貴動物標本、珍稀礦石等。這裡還是著名電影《博物館驚魂夜》的拍攝地。
重要特色:恐龍;非洲歷史和文化;地質;寶石和礦物質; “希望 (Hope)” 鑽石;哺乳動物廳;探索廳(Discovery Room)

華盛頓國家藝術館

國家藝術館(
National
Gallery of Art),是一座位於華盛頓特區的藝術博物館,常縮寫為NGA,隸屬於美國政府,由史密森尼學會管理。建築物本身分為東西兩棟,有靠地下通道相通。
國家藝術館由美國國會建立於1937年,一開始是為了管理安德魯·威廉·美隆(Andrew W. Mellon)和山繆·卡瑞斯兩人捐獻出的收藏(主要是義大利藝術)。1941年3月17日國家藝術館的西棟建築正式開放給民眾參觀,西棟建築由建築師約 翰·盧梭·派普(John Russell Pope)所設計,東棟建築由建築師貝聿銘所設計,於1978年開放。此外,國家藝術館在1999年增設了一個雕塑公園。
一九七八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的設計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在「東館」的開幕儀式上稱,“它不但是華盛頓市和諧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眾生活與藝術情趣之間日益增強聯絡的象徵。”稱貝聿銘是“不可多得的傑出建築師”。
東館的地理位置十分顯要。它東望國會大廈,西望白宮。而它所佔有的地形卻是使建築師們頗難處理的不規則四邊形。為了使這座建築物能夠同周圍環境構成高度諧調的景色,貝聿銘精心構思,創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狀的平臺、樓梯、斜坡和廊柱交錯相連,給人以變幻莫測的感覺。陽光透過蜘蛛網似的天窗,從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麗的圖畫。這座費時十年,耗資近億美元建成的「東館」,被譽為“現代藝術與建築充滿創意的結合”。
建築界人士普遍認為貝聿銘的建築設計有三個特色:一是建築造型與所處環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間處理獨具匠心。三是建築材料考究和建築內部設計精巧。這些特色在「東館」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78年,華盛頓國家藝術館動館的開放,標誌著博物館的建築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這座建築得到了評論界的高度讚賞,也吸引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貝聿銘的初衷是想設計一個大家都願意光顧的場所。他的願望終於變成了現實。

西館

連線西、東館的地下通道

東館

美國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

國立美洲印第安人博物館位於2004年開館,是一個專門介紹美洲印第安人生活、語言、文學、歷史以及藝術的博物館。
博物館的外形像是黃色的大岩石,讓人想起夕陽下的西部絕壁,分為五層,展覽面積23000平方米,收藏品可達80萬件,此外,還有12.5萬張圖片。館內可以分為三大部分,即“我們的宇宙:我們世界中的傳統知識形態”、“我們的人民:表達我們的歷史”以及“我們的生命:當代生活和身份”,從中不但可以看到羽毛頭飾、戰斧、槍支、掛珠項鍊、編織籃、毛毯和陶罐等熟悉的印第安人傳統 服飾和生活用品,也有他們當代的民族發展和生活狀況。

華盛頓赫希洪博物館

華盛頓赫希洪博物館是美國唯一以環形投影建築設計的博物館,360度投影螢幕將照亮建築外觀,不斷變化的影象和聲音,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體驗。11個高清晰度視訊投影儀,影像將無縫交融在一起。
重要特色:館內外和雕塑園中藏有羅丹、穆爾、穆尼奧斯和列肯斯坦的大型雕塑作品;室內陳列德·庫寧、沃霍爾、裡希特的畫作;考爾德的活動雕塑作品;膠片系列。

賽克勒藝術館

街景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