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電影+美食+後青春期追星』香港 就像一場青春往事

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就讀的子弟校忽然掀起了一陣追劇狂潮!當年還是小學生的我,至今都記得每天放學時小夥伴總是講起兩個人:“靖哥哥和蓉妹妹”,學校門口的不乾膠主角都是他們,“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成了流行口頭禪,“蛤蟆功”更是課間玩鬧的制霸招式。

那時候除了放學,感覺每天最大的心願就是盼望電視臺多放幾集《射鵰英雄傳》,小屁孩也會隨口唱出幾句粵語歌“依稀往夢似曾見”“問世間是否此山最高”……而金庸這個名字也是那時進入了我幼小的心靈,我貌似曾經纏著老媽給我金庸的書讀,她說家裡沒有,然後從書架上抽了一本《七劍下 天山 》丟給我說“這個也特好看!”所以,我嚴重懷疑我那時廢寢忘食讀各種港臺武俠小說不是沒有根源的!(嗯,老媽表示這個鍋她不背,哈哈哈!)

射鵰只是一個開始,在那個只有錄影帶和電影的時代,單位的閉路電視和電影院都經常會播港片和港產電視劇,武俠片和槍戰片簡直是我老爸的最愛。感覺《黃飛鴻》系列基本上是跟著老爸大人看完的,當時還有許多電影深入我心, 比如 《青蛇》《倩女幽魂》《笑傲江湖》《新 龍門 客棧》等等。於是乎,徐克這個名字也進入了我幼小的心靈……隨後,越來越多的名字湧進來:“四大天王(張學友、劉德華、郭富城、黎明)”、黃霑、吳宇森、杜琪峰、黃百鳴、陳可辛(猶記得,老媽大人還專門託人找來《甜蜜蜜》的錄影帶看,我是跟著蹭看的)、關錦鵬、劉偉強、周潤發、周星馳、成龍、洪金寶、元彪……越來越多的面孔被印上了不乾膠和筆記本封面:林青霞、張曼玉、王祖賢、周慧敏……而這些名字和麵孔都來自一個叫 香港 的地方。(小時候還特迷一部叫《日月神劍》的TVB劇,常和表妹以劇中主角的名字“阿日”、“阿月”互稱)(大笑)

“什麼時候有了 香港 ? 香港 人又是怎麼樣?”就如同當年央視經常播放的MTV中一位名叫艾敬的女歌手所唱的那樣:“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HONG KONG了。”

九七年,在年級的黑板報上,我從三月的雷鋒終於畫到了七月的紫荊花。七月一日,全國放大假,老師讓我們回家看 香港 迴歸,心情無比激動!(此刻的BGM應該是“讓海風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淚珠彷彿都說出你的尊嚴,讓海潮伴我來保佑你,請別忘記我永遠不變黃色的臉。”)迴歸之後,電視臺上成套的TVB劇越來越多,《天龍八部》《鹿鼎記》《笑傲江湖》《陀槍師姐》《一號法庭》《鑑證實錄》……毫不誇張的說,TVB劇幾乎陪伴了我的整個中學時代,不只是讓我記住了那句經典的“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律政劇)也影響了我的大學志願選擇。

中學時代,還非常喜歡聽王菲。因為《夢中人》,開始把王家衛的電影一一找來看,尤其是《 重慶 森林》,看了很多遍。再之後,上大學,《無間道》系列橫空出世,不少人把自己的QQ簽名改成了“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被遺忘的時光》也成為了不少人MP3裡的單曲迴圈。《無間道》的精彩甚至還吸引了 好萊塢 ,有了 美國 版的翻拍。不過,不知道是不是月盈則食,《無間道》似乎也成為了我年少時光中最後記住的一部港片。

讀研,工作,當然也偶爾看看TVB劇和港片,雖然我很喜歡《志明與春嬌》系列,但也不再像曾經那般著迷了。驀然回首,那些港片、港劇、港星,還有 香港 流行音樂和武俠小說一直伴隨著我的成長,或者說伴隨著整個80後的成長。 香港 之於我們,像一個記號,像一段往事,如此熟悉,如此親近,如此難忘……

香港 電影是華語電影的先驅者。在1997年迴歸之前, 香港 已經發展成為華語世界(包括海外華人社會)以至東亞電影的製作基地之一。在 亞洲 , 香港 也一直是電影工業基地和電影出口地之一,人們把它稱做“東方 好萊塢 ”。

香港 電影的輝煌成就和80後的成長經歷交織在一起,這使得我們的 香港 之旅必然首先會是一場電影朝聖之旅!在前往 香港 的前晚,我準備了一些電影劇照,佈置給二毛筒靴一個“家庭作業”:帶我去尋訪這些劇照的拍攝地吧!

哈哈哈,先交個“家庭作業”,後面慢慢細說!

旺角乘坐機場大巴進入市區,不禁詫異,那些建築、街景、人來人往都像極了 香港 電影的某一幀畫面,置身其中就彷彿置身某個片場。

油麻地警署×電影《黑社會》

看見油麻地警署,我腦海裡馬上蹦出好些臺詞“Yes sir!”“Yes madam!”“我是西 九龍 重案組高階督察XXX”“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句話都將成為呈堂證供”“Understand?”……哈哈哈,這是青春往事的“條件反射”吧!

據說,在 香港 眾多警署中最上鏡的就是油麻地警署。這座藍灰色的愛德華式三層洋樓,也是頗有歷史淵源。1860年, 九龍 半島納入 香港 領域後,治安問題立即引起關注。 九龍 半島上最大的聚居地是油麻地,於是時任政府在1865年租用一座樓房,在區內設立了警署。直至1871年,時任政府再在附近興建了一座全新的警署,成為 九龍 區的總部。五年後,油麻地區重新規劃,以榕樹頭為市區中心,油麻地警署就坐落於其西面重要位置。其後,另一座新警署於1923年毗鄰落成,與警署舊建築連成一線,屹立至今,被視為區內的重要歷史建築。

|“一起走,還是在路口下車,你自己決定。”——《黑社會》|

如果要對 香港 電影做一個分類,大致可以分出七大型別,包括武俠片(或稱功夫片、動作片)、喜劇片、黑幫片、警匪片、文藝片、鬼片和情色片。當然,有些 香港 電影也並非可單純歸納為某一型別,比如 2005年上映的《黑社會》,不少影迷評價它是黑幫文藝片。

作為《黑社會》拍攝地之一的油麻地警署,導演杜琪峰這樣評價:“警署的外貌並沒有大變化,與小時候所見一樣。雖然平日鮮有機會入內,但是感覺上與警署非常親近,而只要鏡頭對準它,不用再多說明,就知道這就是歷史。”

在油麻地警署的長走廊外面,看見一位放學的小噴油,小小又孤獨的背影讓我想起《長江七號》裡的周小狄。

這是在 香港 警察總部附近的港島衝鋒隊外牆上看到的招募小噴油參加少年警訊JPC的招貼海報,好帥氣的小噴油啊!從小就明白懲惡揚善!棒棒噠!(p.s 香港 警察是這座城市的英雄!)

油麻地天后廟“油麻地”之名與油麻地天后廟有著密切關係,舊時天后廟前的土地是漁民晒船上麻纜的地方,不少經營補漁船的桐油及麻纜商店在這裡開設,故被稱為“油麻地”。

油麻地天后廟

油麻地天后廟在油麻地天后廟附近走走,就能感受到濃濃的市井生活氣息。

香港 文化中心× 香港 電影金像獎

香港 文化中心位於 九龍 尖沙咀,天星碼頭旁,毗鄰 香港 太空館和 香港 藝術館。它既是 維多利亞 港的文化地標,也是象徵 香港 文化的羽翼,華語三大電影獎之一的 香港 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都在此舉行。

香港文化中心香港 文化中心的建築外圍有一圈呈三角形延伸的走廊,它們與建築物本身和諧融合。傍晚時分,傾斜的廊柱與夕陽共同演繹了一場光影的故事。

香港文化中心暮靄中金像獎雕塑顯得有些落寞。(因優化施工,當時還處於封閉中 香港 星光大道暫未開放遊覽。)

維多利亞港

維多利亞港漫步 維多利亞 港,看見了濃厚 中國 風的“張保仔”帆船。

維多利亞港抬頭看見,大雁排成人字形飛翔。

海港城

海港城欣賞完維港的落日,不妨到臨近維港的海港城逛逛。

廟街×電影《食神》

廟街

廟街廟街也因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每天黃昏時,數百個地攤開始在馬路上準備做生意;入夜後,點上燈的地攤,把整條街照得通明,遊人顧客紛至沓來,令原本安靜的小街,一下子變得人聲鼎沸。逛廟街,會看到一些老人聚集在一起演唱粵劇或者粵語歌,還會看到很多相士看手相算命……在夜裡,廟街的一切讓我很恍惚,熱鬧庸俗、魚龍混雜、稀奇古怪都是它留給我的印象。

廟街|“只要用心,人人都可以係食神。”——《食神》|

開創了周氏“無厘頭”喜劇風格,成為 香港 喜劇電影中扛把子的星爺周星馳,童年生活並不優渥,周父本就收入微薄,再加上三個孩子的陸續出生,讓日子過得捉襟見肘。在周星馳7歲那年,父母離異,他連同姐姐妹妹被判給了母親。為了讓孩子們吃飽飯,能上學,周母不知疲倦地拼命幹活,最多時一天做三份工,以至於沒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不得不把周星馳和妹妹送到了廟街的外婆家寄養。

無獨有偶,周星馳電影《食神》的拍攝地也正是廟街,該片講述了一位 香港 食神被徒弟陷害,名譽掃地退出飲食界後,又奮發圖強,重新奪回食神之位的故事。

金雀餐廳×電影《花樣年華》

2000年,電影《花樣年華》上映,感覺帶火了三件事:旗袍,樹洞,主題曲。(猶記得那年春節,張曼玉和梁朝偉在央視春晚上共同演唱了《花樣年華》。)(p.s 話說以前春晚的質量還是蠻高的!)

金雀餐廳|“如果我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花樣年華》|

《電影文學》雜誌曾對《花樣年華》做出了這樣的評論:“創造了一個氤氳不明的惆悵溫婉的懷舊氛圍,通過悲傷痴纏的音樂與色彩飽和的畫面以及人物精簡的對話與故事情節,讓觀者不斷追問與思考,大量的留白也讓觀者從自身的角度和理解方式對影片進行了多方位多角度的解讀和想象。王家衛通過一段普通的故事展現了人性的複雜和微妙,通過對場景、道具和服裝的細緻追求讓整部電影完整地表現了屬於那個時代的風情畫卷。同時,在影片表達上,王家衛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將民族色彩、民族特色以及時代色彩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從而融合成獨一無二的懷舊氣質,這也成為該片的 成功 之處。”

金雀餐廳位於銅鑼灣蘭芳道,開業超過50年,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都有在餐廳內取景。本來也打算去嚐嚐“花樣年華”套餐和“2046”套餐的,可惜店家已經搬離。聽說是抵不過銅鑼灣地段的租金壓力,另覓他處更名營業了。不禁莞爾,你瞧,電影和現實真像,總是要有一些遺憾的!

搭乘叮叮車去銅鑼灣蘭芳道,在車上瞥見一間售賣利是封的小店,色彩濃郁,吸引眼球,於是趕緊按下了相機快門。

檀島咖啡餅店×電影《月滿軒尼詩》

作為張學友資深迷弟的二毛筒靴經常不遺餘力的向我安利歌神的電影,《月滿軒尼詩》就是他帶著我一起看的。這是一部簡簡單單的愛情小品片,沒有驚天動地的浪漫情節,更多的是家長裡短的瑣事,平凡生活透出的溫情。(p.s 歌神絕對是被唱歌埋沒了的表演天才,哈哈哈!)

檀島咖啡餅店|“我愛你,慢慢來,我等的起。”——《月滿軒尼詩》|

檀島咖啡餅店是第一代港式茶餐廳之一,充滿了港式的懷舊情懷,堪稱“ 香港 茶餐廳文化的頂級代表之一”,《月滿軒尼詩》中張學友和湯唯很多對手戲都是在這裡完成的。

檀島咖啡餅店

檀島咖啡餅店進入店內,我們根據劇照找到了當時兩人就坐的卡座,點了片中兩人點的奶茶和蛋撻,心中無比雀躍!!!(估計迷弟毛都樂暈了,哈哈哈)也許是太激動了,已經嘗不出奶茶和蛋撻是否好吃了……不過,店裡的夥計大叔真的好凶,感覺奶茶都是直接扔上桌。

香港軒尼詩道在《月滿軒尼詩》中,叮叮車的出鏡率很高。

香港軒尼詩道沿著軒尼詩道漫步,走到了一個名叫修頓遊樂場的地方。

修頓遊樂場建於1921-1929年填海所得的土地上,是修頓夫人送給孩子“永遠可以在陽光下奔跑”的禮物。這個遊樂場在不同的年代發揮了不同的社會功能:二次世界大戰時曾作為軍事設施;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區內的學校會在這裡上體育課,車伕、三行工人會聚集在此守候工作機會,到了晚上人們又會把這裡變成休閒場所,道地小吃、賣武看相、變魔術等,應有盡有,熱鬧非凡。1950年後,時任政府在修頓遊樂場四周搭起了圍網,從此把它定性為球場。進入21世紀,要留住一片天空,不會比捍衛一塊讓孩子奔跑的空地來得容易。從老照片上看軒尼詩道,盡處可見山巒起伏,而今山不得見,天際線亦越收越近了。

香港 特區政府總部大樓前的草地,很多市民在此休閒小憩。

遠眺 香港 文化中心。

中環中環的地標建築中銀大廈,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香港 終審法院(原 香港 立法會大樓)×電影《英雄本色》

香港 終審法院(原 香港 立法會大樓)位於 香港 中環昃臣道8號,1912年建成。

矗立於圓拱頂外的矇眼正義女神西彌斯雕像,高2.95米,一手握秤,一手持劍,分表代表著“公平”和“主持公義”。女神蒙起的雙眼,表示法律精神不偏不倚,不徇私情,一視 同仁 。

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仿效古 羅馬 及 希臘 的建築設計,雄偉的外觀令人印象深刻。

|“做人有原則就什麼都不怕。”——《英雄本色》|

老爸大人看錄影帶《英雄本色》時,我還太小,根本看不懂裡面的兄弟情和義氣,只覺得打打殺殺好殘忍;等到成年後再看《英雄本色》以及《喋血街頭》,感覺很悲涼,看到的是在暴力、陰鬱、殘酷、血腥中的那份英雄的落寞與絕望。

都爹利街×電影《喜劇之王》

都爹利街位於 香港 中環皇后大道中以南,南端連線雪廠街,只有一端可以通車。它本身不過是中環鬧市邊緣一條很不起眼的小道,但是在小道的盡頭隱藏著兩樣過百年曆史的古蹟:石階和煤氣街燈。石階以花崗石製成,已於1979年被政府列為 香港 法定古蹟,石階兩端欄杆的 石柱 上裝了4支煤氣路燈,屬全港僅餘。

都爹利街石階及煤氣燈|“不上班行不行啊?”“不上班你養我啊!”“喂!”“又怎麼啦?”“我養你啊!”——《喜劇之王》|

《喜劇之王》是一部帶有現實主義傾向、題材更偏向寫實的喜劇影片,也常被說成是星爺的半自傳影片。同時,這部影片也是星爺導演生涯中的第一部作品,這部“開山之作”讓人看到笑中帶淚,真切的明白“喜劇的核心是悲劇”。

中環古董街荷李活道,又稱古董街, 香港 有三條古董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荷李活道。(TVB劇經常在此取景哦。)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電影《 重慶 森林》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自動扶梯系統,它連通中環商區與半山住宅區,全程免費乘坐。

半山扶梯|“我和她最接近的時候,我們之間的距離只有0.01公分。”——《 重慶 森林》|

半山扶梯1993年, 香港 半山扶梯正式啟用。攝影師杜可風剛巧居住在扶梯附近,每天從視窗就能看到人們乘扶梯在中環與半山間往來的匆匆身影。在王家衛看來,這與自己從小長大的尖沙咀有著巨大的差別,於是便萌生了拍攝反映 香港 白天與黑夜不同生活的電影,影片《 重慶 森林》由此誕生。(我記不清看了多少遍《 重慶 森林》,印象最深的就是《California Dreaming》響起時,王菲恣意的搖頭晃腦。)

旺角×電影《旺角卡門》

旺角位於彌敦道北端,這裡留有不少舊日痕跡,大街小巷都不難找到老式餅店,神龕店,麻雀館等傳統店鋪。

旺角|“我寧願做一日英雄,也不想成世做條蟲。”——《旺角卡門》|

《旺角卡門》拍攝於1988年,是王家衛的導演處女作,影片講述的是 香港 黑幫裡兩個打手相依為命的故事:身為大哥的阿華為了照顧自己衝動又愛惹事的小弟烏蠅,不斷地在各種麻煩中運籌周旋,最終兩人一同死在了警察的槍下。

1989年,張學友憑藉《旺角卡門》中飾演的烏蠅獲得了第8屆 香港 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獎。不過時至今日,可能鮮有人記得歌神出神入化的演技了,倒是對烏蠅哥魔性洗腦的表情情有獨鍾。(笑哭)

香港 大學×電影《玻璃之城》

香港 大學是 香港 第一所大學,由1887年成立的 香港 西醫書院及 香港 官立技術專科學校合併而成,於1911年在 香港 島正式創立;中華民國國父孫 中山 先生為 香港 西醫書院的首屆畢業生。

香港大學香港 大學本部大樓,是 香港 大學最古老的建築物,由摩地爵士捐建,利安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大樓採用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以紅磚及麻石建成,並建有兩層的巨型愛奧尼柱式及舍利安那式拱窗,加上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 石柱 支撐。大樓頂部置有遮打爵士於1930年所捐贈的鐘樓,四角則有塔樓。大樓最初有兩個庭園,植有現時高近9米的棕櫚樹,後於1952年大樓擴建時增加了南部兩個庭園。此外,大樓於1958年加建了一層。

本部大樓原先由醫學及工程系使用,現在則為文學院使用。作家張愛玲曾於1939年這裡讀書學習,在港大的兩年,她孤高但用功,“能夠揣摩每一個教授的心思,所以每一樣功課總是做得很好。”張愛玲的小說中,大部分關於學生時代的回憶,都來源於此地。這就不難解釋為什麼電影《色戒》會在本部大樓取景。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

香港大學在這所依山而建的學府裡,歷史感與現代感無縫融合。

香港大學|“我想讓你知道,我們分開的日子,你不在我身邊,我才最愛你。”——《玻璃之城》|

電影《玻璃之城》的名字是一個含義豐富的隱喻,它代表透明、單純,也代表脆弱和不堪一擊。如同新浪娛樂所評“影片橫跨二十年的敘事時間,並不止是對於這段愛情的唏噓,更多是關於這個城市的回憶與遺忘。”

九龍 灣偉業街行人天橋×電影《志明與春嬌》

觀塘,位於 九龍 半島,是 香港 著名的電影製作中心, 香港 警匪片經典取景地。上世紀的觀塘,曾是九龍 最大的工業區,工人們熱衷於在物美價廉的大排檔用餐,因此這裡的大排檔文化非常盛行,觀塘的馬坤記大排檔可以稱得上是 香港 電影中的常客。此外,觀塘的一些廢棄工業大廈也成為恐怖片的絕佳拍攝地。許多地標因電影而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比如 《志明與春嬌》中張志明與餘春嬌初次單獨聊天的偉業街行人天橋,現在也被戲稱為“志明橋”。

坐港鐵去觀塘的途中,遇見了網紅地鐵站——彩虹站。(p.s 許多旅行博主將充滿歷史感的“ 香港 公屋”作為旅行主題,最受追捧的彩虹邨就是因為臨近港鐵彩虹站而得名,我們也查閱了一些攻略,發現其實公屋居民並不歡迎人來人往和拍照,這會打擾到他們的正常生活。“尋找美”和“保持生活的寧靜”都沒有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我們傾向後者。)

其實港島有很多五顏六色的樓宇,遠觀也很漂亮。

偉業街天橋|“n 55iw !”——《志明與春嬌》|

志明與春嬌來自 臺灣 的俗語,泛指戀愛中的男女雙方。影片的起始創意很簡單,前幾年 香港 開始在公共場所禁菸,結果導致一個很有意思的景象:一堆人圍在垃圾筒旁,邊抽菸邊聊天。於是導演彭浩翔就認為,在這種陌生人之間的聊天裡可以產生愛情。

香港 電影評論學會給了《志明與春嬌》極高的讚譽:“聰明地將 香港 禁菸後的社會怪現狀,譜進變幻無常的城市戀曲。豐富的生活細節、精警對白、刻薄描寫,使大小角色皆活靈活現。結構貌似自由散漫,卻充滿伏筆、側筆,甚至神來之筆。男女主角自然合拍,細緻寫實之餘,在愛情喜劇中別開生面。”

《志明與春嬌》實為近年來我最愛的港片了,雖然這個系列從2開始就有走下坡路之嫌,但還是很喜歡。(p.s 粵語版勝於國語版!)

偉業街天橋

偉業街天橋

偉業街天橋

偉業街天橋志明橋還挺好看的,哈哈哈!

香港 的白天與黑夜完全是兩幅模樣。夜幕彷彿為這座城市披上了一件迷離魔幻的外衣。

維多利亞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的維港夜景自不必多說!只待入夜,一個繁榮璀璨的美麗海港便盡入眼簾。

太平山頂

太平山頂登上 香港 島的最高峰太 平山 頂,可以俯瞰 香港 及 維多利亞 港的夜景。夜幕下,兩岸燈火通明,好一個不夜天!

在 香港 看夜景,不要只去維港和太 平山 頂,一定要走上 香港 的街頭,去感受湧動的人潮和閃爍的霓虹,還有那些神祕又略帶刺激的本土文化現象……廟街的看相算命和粵劇表演,灣仔堅拿道西鵝頸橋底的打小人,以及深入旺角的街巷真的會看到阿sir們在查牌……

重慶大廈不要錯過夜幕中的 重慶 大廈,王家衛的《 重慶 森林》得名於此,林青霞曾在這裡急促的奔跑。就是這座大樓,被 美國 《時代》雜誌選為 亞洲 最能反映全球化的地方,也是最能反映 香港 多元文化特色的地方。

皇后大道中你可以踏上夜晚的皇后大道,唱一句:“皇后大道西又皇后大道東,皇后大道東轉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東上為何無皇宮,皇后大道中人民如潮湧。”

旺角

旺角你也可以在油麻地或者旺角的街巷裡四處張望,頭上總會有一兩個書法或者霓虹招牌,這是 香港 獨有的街頭美學及庶民文化,也是夜色裡不容錯過的另類風景。

看罷霓虹閃耀,人來人往,你還可以著眼於這座城市文化詭異的細節,在混雜熱鬧中尋覓一份極端相反的文藝安靜:逛逛 香港 的書店。

旺角中華書局出版的書籍哺育和影響了 中國 幾代文化人,港臺乃至 東南亞 華人社會,一提到 中國 文化,就要聯想到中華書局。

田園書屋田園書屋,西洋菜街最資深的二樓書店,被譽為 香港 二樓書店的領跑者。在不足40平米的狹小空間裡書櫃林立,門類齊全,逼仄的環境中依舊儲存著 香港 人對學識的不懈追求。

香港 之旅,是電影朝聖之旅,還可以是美食之旅。

跟著麥兜吃 香港

2001年,《麥兜故事》上映十多天就有了破千萬的票房收入,而後幾部影片的拍攝及上映,為 香港 帶來了屬於自己特有的動畫形象:麥兜。麥兜是一隻萌萌的小豬,雖然呆呆的,總是反應慢半拍,卻有著樸實的人性閃光點,麥兜系列也憑藉其飽含童真的治癒系故事,感動了無數觀眾,擁有著治癒人心的強大力量。(哈哈哈,點解我又講電影!)

看過麥兜系列電影,就會發現片中提到了許多 香港 特色美食,看時讓人覺得既溫情又無限神往。(品嚐 香港 美食,不妨先跟隨小吃貨麥兜的腳步吧!)

(友情小提示:逛吃前,先在銀行兌換一些港幣。因為有些茶餐廳不支援支付寶或者微信,僅收現金。如果使用人民幣,則人民幣港幣1:1,不找匯率差價。)

麥兜父親的綽號就是“菠蘿油王子”。菠蘿油是指將菠蘿包橫向切開,夾一塊厚厚的冰凍牛油,牛油在菠蘿包熱力的影響下溶化在包內……咬一口,外皮酥脆,內裡流油,醇香滿滿。

金華 冰室的菠蘿油號稱“全港第一”。

菠蘿油外層的脆皮,一般由砂糖、雞蛋、麵粉與豬油烘製而成,是菠蘿油的靈魂。點菠蘿油,別忘了搭配上一杯港式奶茶。

金華 冰室的幹炒牛河也還不錯。

提到麥兜,就不得不說“魚蛋粗麵”梗。魚蛋又稱“魚包肉”,是指用海魚或者 淡水 魚肉剁蓉,加甘薯粉(澱粉)攪拌均勻,再包以豬瘦肉或蝦等餡製成的丸狀食物。

翠華餐廳作為 香港 老字號,“魚蛋稱霸,咖哩稱皇”的翠華茶餐廳幾乎是港式飲食文化的代表。據說,翠華的魚蛋是由新鮮黃鱔肉配合其他十多種鮮魚肉,每早現做而成,絕不新增色素防腐劑。這道魚蛋粉吃起來,魚蛋紮實Q彈,湯底也很鮮美。

翠華餐廳皇牌馬來咖哩牛腩飯,咖哩濃郁,香味十足,配上米飯,各種滿足。

翠華餐廳翠華的香滑奶茶,堅持即席拉茶,為了使奶茶在端到客人面前時仍能保持最理想的溫度,茶杯會預先烘暖。

麥兜最愛吃的就是雞,麥太最拿手的菜餚也是雞。在電影中麥太還曾經成立了一檔節目叫做麥太的廚房,教授無厘頭的紙包雞做法。在 香港 ,白斬雞、豉油雞又與叉燒、燒肉、乳豬、燒鴨、燒鵝、扎蹄等統稱為:燒味。燒味源於 廣東順德 ,流行於 廣東 、 香港 和 澳門 ,甚至流傳至 臺灣 。

2018年,我和二毛筒靴覓食 廣州 時,被炳勝的祕製黑叉燒驚豔到讚不絕口!之後對燒味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燒鵝更是在那時就加入了我們的覓食心願清單。(相比雞鴨,鵝的油脂更為豐盈,肉質也更緊實,實為製作燒味的好材料。)

鏞記酒家鏞記酒家創始於1942年,二十六年後它被 美國 《財富雜誌》選為世界15大食府之一,也是該雜誌唯一選入的中式餐廳。後連續獲得米其林一星評級,名滿天下。鏞記酒家也曾完美復刻出金庸筆下的“倚天屠龍宴”, 香港 特首曾蔭權、華人首富李嘉誠、影帝周潤發等都是鏞記酒家的座上賓。

鏞記酒家頭盤點酸姜皮蛋,蛋黃是半流質的膠著狀態,配著微甜酸薑片,產生一種特殊的美味體驗!

鏞記酒家鏞記酒家的燒鵝又叫“飛天燒鵝”,精髓在於鵝油。鵝油熔點只在16攝氏度上下,隨時都在滑動,是動物性油脂中最不會對人體造成負擔的油品,在 法國 料理中媲美橄欖油。鏞記選擇大小合適的黑鬃鵝,以炭爐燒製,色澤棗紅均勻,皮香肉嫩,佐以梅子汁,解膩又開胃。

鏞記酒家最後來一碗陳皮紅豆沙,稠稠沙沙帶著陳皮香味,吃完之後脣齒留香。鏞記至今還是用傳統的手法來做陳皮紅豆沙,選用15年的老陳皮,慢火熬製,去殼隔沙。一碗看起來不怎麼起眼的紅豆沙,其實凝聚了廚師很多的心機和時間。

藏在美食裡的文化基因

天星小輪是 維多利亞 港著名的渡海交通工具。它與 香港 叮叮車、太 平山 山頂纜車齊名,都擁有百年以上的悠久歷史。《國家地理旅遊雜誌》曾把乘搭天星小輪遊覽維港兩岸譽為“人生50個必到景點”之一。

天星小輪

天星小輪我們搭乘天星小輪去往灣仔。

維多利亞港白天,夜晚,維港都很美!

維多利亞港在天星小輪上眺望金紫荊廣場和 香港 會議展覽中心。 香港 會議展覽中心,便是 香港 迴歸當天舉行政權交接儀式的地方。(也是成龍拍攝《新警察故事》的取景地之一。)

灣仔

灣仔

灣仔灣仔位於 香港 島北岸中央位置,是一個新舊並存的獨特社群,揉合了舊傳統與新發展的精粹,亦是 香港 歷史最悠久和最富傳統文化特色的地區之一。這裡曾經是海濱小村,人口稀少,大部分是漁民。隨著多年的填海工程,密集的住宅與商業樓宇拔地而起,灣仔早不是舊時模樣,不過沿著海岸線尋找,依舊可以看見密密麻麻的漁船。

灣仔嗯,這個表情應該是走累了,想吃東西的表情!(笑)

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裡曾出現過一道粵菜:蛇羹。吃蛇這件事,先秦古籍《山海經》中已有記載。眾人總覺得吃蛇是 廣東 人的專利。其實 廣西 、 雲南 、 四川 、 貴州 、 湖南 、 江西 、 福建 、浙江 ,都吃蛇。只是 廣東 人吃蛇的方式更多樣,名氣自然更盛。

蛇羹,這道美食的背後其實質是粵菜飲食文化的一脈相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廣東 移民彙集的深水埗是“賣蛇聖地”。 桂林 街、鴨寮街經常有小販擺攤賣蛇。早先蛇販們主要以販賣生蛇為主,供應家庭以及酒樓的生意。後來為了貼補店鋪的租金成本,蛇販們也開始做些兼職,幫助政府或者私人捉蛇,賺幾百元外快。每一間警署都有一本捉蛇人名冊,警察把他們叫做“蛇王”。因此, 香港 的老蛇鋪基本都用“蛇王某”來命名, 比如 “蛇王二”、“蛇王芬”。

蛇王二菊花五蛇羹,其淵源為 廣東南海 人江太史江孔殷發明的“太史五蛇羹”。此菜主要以蛇肉為主食材,加入鮑魚、鮮筍、木耳、香菇、雞等一同熬煮,勾芡成羹。吃時加入菊花絲和檸檬葉絲。味道鮮美濃郁,超凡脫俗,令人難以置信。

蛇王二看到我吃完蛇羹還在店門口拍照,店裡有位夥計大叔遞給我一張名片說:“好吃要常來啦!”

同樣是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中女主蘇麗珍每天都穿著一身精緻的旗袍去買雲吞麵,而男主周慕雲總是坐在雲吞麵攤位上若有所思……雲吞麵本是起源於 廣東 的小吃,上世紀五十年代在 香港 蓬勃興起,而今成為了 香港 的特色美食之一。

池記池記雲吞麵,是“只見麵條不見雲吞”的做法,即為面在上,雲吞在下。這是為了防止面被熱湯淋軟。(竹升面在剛上桌時是最有嚼勁的,因此要先吃麵。)

池記雲吞的個頭兒很飽滿,裡面的蝦仁兒也很新鮮彈牙。

香港 也是有早茶文化的,而那些能食港式早茶的茶樓和茶餐廳往往也最能展現出原生態的港人生活。在這一次旅行中,我們分別拜訪了老字號茶樓蓮香樓和全球最便宜的“米其林星級食府”添好運。

去蓮香樓的時間是晚上,並沒有體驗到老字號茶樓的早茶氛圍,但這完全不影響我們感受這家店的港式風情。服務員基本上都是阿叔,和藹又親切。裝修上古香古色,牆上掛了許多山水字畫做裝飾,懷舊氣息濃烈,儼然港片港劇的畫面感。

阿叔推薦的晚市精美小菜:慄米石斑塊和椒鹽大花蝦,賣相和味道都好懷舊。

晚上九、十點,阿公阿婆圍坐在一起吃葫蘆鴨的場景我們很熟悉呀,在 佛山 覓食的時候就發現那裡的老人家很晚都還在吃大魚大肉,點解?

義順牛奶公司夜宵來一碗義順牛奶公司的招牌甜品雙皮奶,完美!

添好運點心專門店

添好運點心專門店去添好運的時間就是食早茶的飯點了,果然人氣爆棚,取號排隊多時才得以入座。店裡也並不寬敞,我們和另一對夫婦拼桌,抬胳膊幅度大了都有點尷尬,因此也放棄了拍照。

我和二毛分別品嚐了鮮蝦燒麥皇、古法糯米雞、香滑馬拉糕、美味炆鮮竹卷、酥皮焗叉燒包、黃沙豬潤腸和姜蔥牛肉角。最愛酥皮焗叉燒包,確實好吃,不愧招牌!其餘六道也都不錯!

添好運點心專門店以上四張圖是我從添好運官網上找到的,分別是酥皮焗叉燒包、古法糯米雞、美味炆鮮竹卷和鮮蝦燒麥皇。

深水埗在深水埗逛逛港人的菜市場,倒是出乎意料的整潔。

在 香港 粵菜館的食譜中有一款經典菜式叫“避風塘菜式”,名聲十分響亮。避風塘,原指 香港 地區專門讓漁船暫避颱風的場所。一般設於海灣或港灣,塘中連線大海的 通道 多被人造防波堤堵住,船隻僅靠狹小的 通道 進出。不少漁民或水上人的後裔在避風塘以水為家,建立了有別於 香港 主流文化的水上文化。

在飲食上,避風塘的漁民們喜用蒜蓉、辣椒等調料烹飪各種海鮮,炸後的蒜蓉甘口焦香,脆而不煳,蒜香味又與辣味、豉味相互浸透,完美融合,令人稱絕。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獲獎無數的喜記避風塘炒辣蟹店。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餐前等待時,店員送上小魚乾和花生米。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蛤蜊湯,鮮美開胃。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避風塘炒辣蟹,蒜香四溢,回味無窮。用鉗子夾開蟹殼,白嫩的蟹肉顯現出來,蘸裹上炸至金黃的蒜蓉送入口中,咀嚼,蟹肉鮮甜,尺頰生香,心滿意足啊!

喜記避風塘炒辣蟹金銀蛋上湯浸時蔬,金蛋指鹹蛋,銀蛋指皮蛋,特色鮮明,味道也好,嘖嘖!

從蛇羹、雲吞麵、早茶到炒蟹,這些 香港 美食都帶著粵菜的影子。但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 香港 ,本就是中西文化匯聚之地,美盡東西,味兼南北。想在這裡品嚐到異國風味是輕而易舉之事,不過西餐並不是我的興趣所在,所以和二毛筒靴在太古廣場選擇了DALLOYAU的甜點。

太古廣場DALLOYAU, 法國 的殿堂級糕點品牌,是唯一一間自1682年起為 法國凡爾賽 宮王室貴冑提供美點佳餚的美食世家。聞名世界的歌劇院蛋糕(Opera Cake)正是由其創制,號稱蛋糕中的極品,二毛筒靴挑選了松露朱古力口味,香氣馥郁,入口即化,經典果然是經典!

太古廣場DALLOYAU的馬卡龍,精緻小巧,外脆內柔,單吃還是過甜,配上一杯咖啡或者紅茶再好不過。

香港 的“冰室”文化由來已久。早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冰室就慢慢流行起來。當時的中上環地區,集中了大量歐美人群, 香港 飲食文化因此受洋化影響,飲咖啡、喝下午茶的習慣日漸興起。然而,對於普通市民,一頓“奢侈”的下午茶遠在消費能力之外,於是各類售賣咖啡、 三明 治等的平民化餐廳“冰室”應運而生了。(前文提到過的 金華 冰室也是同理。)

黃大仙中心參觀黃大仙祠後,在黃大仙中心的金記冰室點上一杯蛋白杏仁茶和一份咖哩牛腩飯,好生愜意!

黃大仙中心

黃大仙中心多謝你飲我!

黃大仙中心港人非常鍾愛咖哩,而咖哩本身就是多元飲食文化的載體之一。

國際化的大都市自然擁有國際化的高等學府,去嚐嚐王家衛母校 香港 理工大學的食堂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香港理工大學(那時如此寧靜美麗的校園!這句感慨,我也不多說什麼了……)

逸夫樓我們太熟悉了,逸夫樓後面那棟造型拉風的大樓叫創新樓,由世界著名建築設計師Zaha Hadid設計,它是理工的新地標,代表著科技、理性和創新。(理性啊!)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理工大學聽說,理大食堂很多,我們去的是邵逸夫食堂(美食坊),中西料理兼備,果然有照顧到國際化的口味,套餐味道中規中矩,但是勝在分量很足,還搭汽水,可樂加冰,唔錯!唔錯!

“有時感覺說‘我愛你’三個字還是太潦草了,不如換個說法:許多事情,我是自你起,才開始想做的!”——這是我走進紅磡體育館後,寫在自己手機備忘錄裡的一句話。

除卻電影朝聖之旅 和美 食之旅, 香港 之旅其實是追星之旅!

2016年,隨著A CLASSIC TOUR學友經典世界巡迴演唱會拉開帷幕,迷弟二毛筒靴的青春往事也一一在腦海中浮現了:那些年,如痴如醉的收集學友的專輯,加入歌友會為idol打氣加油,idol開演唱會一定要追著聽上好幾場……我猜想如果二毛筒靴要對自己idol表白,應該可以用歌神的《只想一生跟你走》!

紅磡

紅磡“愛屋及烏”這個詞一定是一個魔咒。從我認識二毛筒靴起,就感受到了學友在他青春歲月裡留下的烙印,這位筒靴最愛的惡趣味就是邊開車邊對著我唱學友演唱會。2017年5月5日,立夏,他帶我去 揚州聽學友的演唱會,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場學友演唱會。很快,當年的10月1日,他又帶我去 安順 聽學友的演唱會……當他提議到紅磡去看一場A CLASSIC TOUR時,我想都沒想就答應了。(傻笑)

紅磡

紅磡

紅磡

紅磡

紅磡

紅磡

紅磡

紅磡以上演唱會高清圖片引自環球音樂(UNIVERSAL MUSIC)。來,透過這些圖片,再一次感受一下,58歲的歌神勁歌熱舞,風采依舊,而且是全球巡演233場!不用提詞機,近40首經典歌曲!好啦,我覺得二毛筒靴愛你非常有道理!

我們無比熱愛學友的演唱會,因為歌神的歌喉,因為那些發生在演唱會上的溫暖故事,因為愛!這是2017年10月1日 安順 那場中拍下的照片,學友在互動環節為一位剛求婚 成功 的小夥兒和他的未婚妻送上了簽名素描畫,恰好兩個人都是他音樂團隊中的演奏者。(暖哭了!)(p.s 2017年5月5日的 揚州場和2019年1月25日的 香港 場,都選中了三口之家。哎呦喂,感覺我和迷弟毛有了新的目標呀!!!)

紅磡體育館對於歌神有著特殊的意義,入行後他的第一場個人演唱會就是在這裡舉行的,他說紅磡是他夢想最初實現的地方。 香港 之旅後,紅磡體育館對於迷弟二毛筒靴也有了特殊的意義,那是idol握住他大拇指的地方。(大笑)

紅磡成都 市民李先生距離歌神最近的距離不到一米,0.01秒後,張學友握住了他的大拇指。

Mr. Li, a citizen of Chengdu, was less than one meter away from Jacky Cheung. 0.01 seconds later, Jacky held his thumb.

很想一生跟你走,

在我心中的你思海的你,

今生不可不能沒有!

寫著寫著就寫到了結尾,竟然有些小小淚目……

再回, 香港 !

你在我們心中永遠是那個充滿青春回憶的地方,

很美好,希望你一直美好!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