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依然未曾忘記,行走間的無數感動,就像尋夢裡反覆出現的蔚藍大海,交際再無盡天邊,卻思緒萬千。記錄下筆,卻好像不知筆鋒又該往何處使,或許也是時候,向臺灣這段美好回憶,揮手作別,劃上一筆,以饗歲月。
市井煙火
初見臺北,說實話並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說規劃不良,雜亂無章。但又總有一些看不見摸不清的特質,深深吸引著從小至今的臺北臆想。論繁華不及上海,論底蘊不及北京,論風景更是遠不如青藏西南等大美之地,但臺北的魅力亦不在此,而在於細節上深入人心,溫柔又瑣碎,細膩又和諧。彷彿一個打扮得隨意又平淡的鄰家姑娘,側頭微微一笑時方會覺得耐看和美好。
“風物”兩個字是妙的。一個城市沒有風物便沒了趣味和意思,臺北少有高樓,這座城市的魅力在於不宣揚卻自信,自信於路過的旅人們還會回來。未必是因為高樓廣廈,而是喜歡徜徉流連在這種人間煙火之中,流連於昨日的一縷脈脈溫情記憶之中。雨中的城市,依舊繁忙,人來人往,而就像余光中所寫的那樣,與北上廣這樣的都市不同,臺北依然保持著那種中小城市的生活煙火氣息,並不多見櫛比鱗次的CBD高樓,也少了幾分拒人千里之外的傲氣。
臺灣,童年課本上的寶島;臺北,青蔥歲月裡的歌聲。校園年代,首首洗腦的臺灣神曲,一波又一波的潮流明星,以至於對臺灣的印象,只是覺得文藝氾濫,存在於電影和音樂中。而真正來到臺北才發現,忠孝東路,淡水河邊,瓊瑤小說,海角七號……,馳名的鳳梨酥,還有101大樓,都一一變成了生命裡生動的記憶,原來屬於臺式的小確幸,就隱藏在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裡。
講了那麼多情懷,那麼多道理,那麼多沉澱的對於臺北的臆想,感覺臺灣人,都是為了生活而生活。臺北不大不小,年代感和繁華感在這裡集結,車水馬龍的轉角便是城中村落,靜謐安詳。美食寄於巷弄,常在步行的範圍之內便可得到,在這樣的城市裡,穿梭於不同的景點,或是尋找最知名的食肆,反而喪失了親近的感覺。如同每天清晨,愛去附近的豆漿店打卡,香香的吃完,軟軟的喝下,帶著家常的溫暖,胃裡舒服極了。回憶起李安的‘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悟出來奇妙的是,無論衣、食、住、行,品味觸感滲透進不同的日常層面,自我風格強烈,卻又圓滿契合生活。
這片老街區似乎依然保持著百多年前的樣子,那些兩三層樓高的沿街小樓,有著濃郁的閩南建築的風格,開在這裡的藥鋪、茶葉店和雜貨鋪,讓人恍惚置身於南洋的某座華人小城,又或是電影《艋鉀》里老臺灣的模樣。
走在剝皮寮老街,突然覺得到了民國似的,天真得讓人歡喜,人們的臉上帶著淡淡然的樸素。房屋建築亦是那麼古樸,很多老建築看著老了,可是非常穩妥,讓人覺得踏實肯定。紅磚遊廊,在古老榕樹的掩映下,有著不慌不忙的態度。
走在西門町街頭,錯開喧譁的人群,走著走著就能遇上街邊小攤,順道點個小菜和燒酒都能取點暖意。
士林夜市是臺灣最大也是人氣最旺的觀光夜市了,無論何時過來都要體驗“前胸貼後背的親密感”。街頭街尾,每一家小攤位也都各有滋味,自家炸的土豆片脆生生辣絲絲的,滷味熱乎乎地飄出香味,巨大的豬肘子在烤爐上旋轉,清甜的芒果切好了在盤子裡黃橙橙地誘人……,且行且吃,彷彿這半個夜晚就嚐盡了曾經許多時光。
藍色的塑料凳子和摺疊桌隨意地擺放在路上,帶著頭盔的摩托車騎手從四周呼嘯而過。蚵仔煎、魚酥羹、深海大魷魚、現炸菇頭,紅色和黃色的霓虹燈招牌閃閃發亮,支在店門口的大湯鍋咕嘟嘟地冒著白色的熱氣,與油炸的香氣混合、蒸騰起來,瀰漫在下過雨的溼潤的冷空氣中。現代和傳統、孤單與溫馨、精緻和市井,在咫尺之間相依為命,營造出一個專屬於此的混雜空間。
臺北故宮博物院雖沒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那麼巨集偉,但是裡面的珍品卻毫不遜色,其中三大鎮館之寶 —— 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最為著名。兜兜轉轉,感受中華民族的歷史沉澱,雖然沒有現代的創意和時尚,卻是最古樸的文藝探尋。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因而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懂得探索城市的歷史,從北端的故宮往南,到蔣宋故居和官邸花園,整個臺北文化中,既有古典的中國,有草莽的臺灣,有殖民的日本,有驕傲的美國;更有歷史的傷痛,有重生的歡悅;有菁英的石破天驚,有庶民的胼手胝足。
從西門町、中正紀念堂、艋鉀剝皮寮,觀光夜市組成的舊臺北,到小巨蛋、松山文創,101大樓,忠孝東路,是鱗次櫛比的新鮮世代。因為在臺北,就是可以用多種方式去生活,去體驗,誰也不用告訴你要怎麼去活。
氣質文藝
舒適文藝,有機氣質的生活文化,在臺北的確有跡可尋。沒有壓力,感覺親切,舉止優雅,不張牙舞爪,這份優雅不是給別人看的,是內心的一種狀態。在這樣平靜歡喜的環境中,每個人都是生活家,“小而美”的生活美學無處不在。
建於1937年的松山菸廠,曾是臺灣最重要的香菸產出地,收納了無數人的半生歲月,如今改建為文創園,加上誠品生活,成為手作人和本地品牌的聚集地,從書店到食肆,從博物館到電影院,各式選擇近在咫尺。
永遠大排長龍的非吳寶春麵包莫屬,為了天然純正的口味,無不願意排隊等待,聲名遠揚的酒釀桂圓大面包,每個足有兩斤重……。
文創大樓裡,誠品生活佔據了整整三層的空間,誠品的經營理念不只是“賣書”,更是將書店提升為新文化的休閒場所。咖啡廳、餐廳與書店巧妙結合,店內各式各樣風格的文具令人眼前一亮,以至於到誠品購物也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既可以遠眺臺北101市景,又能近看舊日松煙工廠,已經停工的“大巨蛋”守候著繁囂的日與夜,城市天際線下,是古與今的交集。
走進誠品,明亮開闊的空間,改變了傳統書店的沉悶和規格化,圖書音像擺放的很有層次,沉穩優雅的色系,讓整個人都縈繞在一片溫馨的氛圍之中。
從松山徒步至101,雨水從天空落下,將夜幕下的臺北籠罩其中,一切都顯得影影綽綽。視線所及,唯一能辨認出來的就是尖筍般的101大樓。售票處友善的提醒,若此刻登頂已無夜色風景,於是,索性就把觀景的興致交給了樓下的“鼎泰豐”,喝口老白乾壓一壓。
陽明山居
陽明山舊稱草山,1950年,蔣介石為紀念他景仰的明代哲學家而改為陽明山,成為臺北的“後花園”。山腳下的北投素以溫泉出名,避開熱鬧喧譁的週末度假人群,跟隨當地人引路到一本地人極為推崇的溫泉一試究竟,也算感受了一次極為淳樸的自然泡湯。
少帥傳奇,戎馬一生,最終歸於僻靜禪園,就算是幽禁於此,也圖得安享自在。
赫赫有名的“陽明書屋”,更願意稱之為“蔣公館”,雖坐落於幽靜山谷之處,卻佈滿層層關卡密道,不得不感慨曾失蔣家天下,而寄情山水之落嘆。
這個季節,正是海芋花盛開之季,霧氣瀰漫的竹子湖,沒有想象中漫山遍野的海芋,而幾乎所有的海芋田都由不同的農民承包,供人蔘觀拍照採摘收費,那些電影中的文藝唯美,歌曲中的孤傲高貴,都失去綻放中霧裡看花的品味,反倒是“土菜館”的山茅野菜走山雞、山茼蒿、山苦瓜更具風味。
還沒看到地熱谷的溫泉水,就已見到蒸騰的霧氣瀰漫在整個山谷,不過這氣味可並不好聞,有很濃的硫磺味。及至到了泉邊,霧氣越發濃郁,地熱谷的溫泉水很清澈透明,呈微微的藍色,水中還汩汩冒著氣泡,這裡的溫泉水溫度很高,接近100攝氏度。
石魅野柳
乍一聽野柳,總有著春風拂面的浮想聯翩,這一處突出海面的岬角,有著獨特氣質的海蝕地貌。變幻萬千的怪石嶙峋,經歷千萬年的風化,不得不讚嘆大自然的美妙神工。
九份十分
過了黃金瀑布,就到九份老街,這裡依舊保留著日治時期的舊式房屋,街角茶館裡也仍然沿用著古老的八仙桌凳,也是臺灣電影《悲情城市》的取景地。
走在人潮擁擠的老街,有著琳琅滿目的文創小商品,美食店門口則排了長長的隊伍,這裡依舊是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九份的咖啡店》那些午後泛黃的景色瞬間在眼前成型。
錯落有致的房子聚集在山的一面,燈火璀璨,面朝著基隆海港,整個山城像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走上老街,一條望不到盡頭的長坡上掛滿了紅紅的燈籠,青石板的臺階蜿蜒綿長,宛若走進了魔幻般的神靈世界,分不清虛幻與真實,而九份老街正是宮崎駿《千與千尋》佈景的靈感來源地。
欣賞過野柳的自然風貌,流連過九份的長街紅燈,更希望一探的就是十分的天燈,或許也是因為和家鄉的“孔明燈”一樣吧!
十分,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這裡雖是一處小小的火車站,自從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主角在這裡放了天燈,很多人就衝著“十分幸福”一定要來這裡放一盞燈。
幾乎小店都在賣各色天燈,每一種顏色就表示著一種吉利“說法”,如紅色代表健康,藍色代表事業,橘色代表金錢,粉紅色代表桃花……,店家會幫著拿出來夾在門口的架子上,可以在天燈四面用毛筆寫下祈禱和祝願,拍照點火,成功升空。
這座小小的驛站裡,滿溢了多少美好的心願與祝福,似乎伸手就可以觸控到那種氤氳的平和喜樂,彷彿幸福從這一刻開始定格。
輕拂過的幾日,臺北,野柳,九份,十分……,細數下來,想到每一處景以及那裡生活的人,縱使天空陰沉,景色之美和人性之善相輔相成,缺了其中一環,總感覺不太圓滿。
後記
臺灣的魅力,是反思,也是探尋。既深植於中華傳統文化之中,又面向太平洋的廣闊海風,如同冷暖流相互交匯的深處,籍由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普通人所呈現出的千百種面貌,將新舊和公私、本土和世界聯絡在一起,最終營造出一種並非光彩奪目,卻溫和落寞的獨特氣質。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