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icon Go Travel

追記2016年10月日本行—-京都篇


10月13日

宇野站—–(新幹線)岡山站—-姬路城—-京都

結束了瀨戶內海藝術之旅,剩餘的幾天時間,我們將要回到京都,親身感受川端康成筆下京都的魅力。


岡山到京都經過姬路城,去年和女兒已經來過一次,但是這次因為她爹,我們臨時決定下車再一次參觀姬路城堡。

姬路城(世遺)

姬路城堡是17世紀早期建築儲存最為完好的典範,由83座建築物組成,擁有高度發達的防禦系統和精巧的防護裝置。日本在這個時代的防禦建築技術則達到頂峰。

1993年(平成5年)12月11日,姬路城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日本第一個登入的世界遺產。

2014年NHK大河劇《軍師官兵衛》的故事舞臺就發生這裡,也是因為這部劇讓我們知道了這座城堡。

君臨天下


到達京都已經是晚上了,搭乘計程車很順利的到達了位於五條阪的酒店公寓。

五條阪是清水燒的發源之地,沿街一家一家的陶瓷店,每年夏季8月會因一年一度的陶瓷集市而熱鬧非凡。


放下行李就出去覓食。

京都來過幾次了,最喜歡吃的還是拉麵,《京都人生》中寫到,“京都是拉麵的王國”,確實走到街上,到處可見拉麵館。

這是一家父子二人經營的店鋪,鋪面不大,裝修簡單也有些陳舊,但是很乾淨,不鏽鋼的爐具都擦的錚亮。湯頭濃郁,濃而不膩,麵條很有勁道,價格也很親民,吃完以後,一天的飢餓感一掃而空。

10日14日

清水寺 銀閣寺 哲學小道 永觀堂 南禪寺 京都美術館平安神社 祗園 花見小道

清水寺(世遺)

清水寺是北法相宗的大本山,主要供奉千手觀音。始建於778年,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位於京都東部音羽山的山腰,山號「音羽山」。自古以來便常出現在《源氏物語》、《枕草子》等日本文學作品中,曾數次被燒燬並重建,尚存的大部分建築始建於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後於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來過三次京都,清水寺是必來之處。

酒店離清水阪很近,隔條馬路就到了。

清水阪也是清水寺的表參道


“清晨入古寺,萬籟此都寂”。此時才能體會到小津導演的《晚春》中,紀子出嫁前, 和父親一起到京都旅行,在清水舞臺,父親對即將出嫁的女兒說的“京都多麼的安靜啊”。

地主神社

佛教的寺廟和神道教的神社建在一起,也許只有日本才能夠如此包容。


銀閣寺 (世遺)

匆匆而別清水寺,趕回酒店,約上女兒,在酒店附近的車站搭乘公交車來到銀閣寺。

三次來京都,都因為各種原由與銀閣寺擦肩而過,所以這次的行程安排把銀閣寺放在了首日,也算是彌補了一些遺憾。

銀閣寺屬於代表東山文化的臨濟宗相國寺派。正式的名稱為東山慈照寺。是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效仿他的爺爺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聰明的一休》的原型)的金閣寺而建造,至於建好以後為什麼沒有貼上銀鉑,有各種說法。但樸實簡單的建築也不因此失色,反而襯托出建築最原始的面貌。

1994年12月17日,慈照寺作為古都京都文物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銀閣寺的庭園小巧雅緻,原木的廟宇古老而質樸, 由向月臺和銀沙灘組成的枯山水充滿禪意境,處處盡顯和式之美。

沿著寺院後方的山坡拾級而上,在半山腰眺望銀閣寺的院落以及遠方京都市內的風景,非常的賞心悅目。

哲學小道

從銀閣寺出來便是京都有名的哲學小道,琵琶湖流經的水渠兩旁種滿了高大的櫻花樹,是畫家橋本關雪夫人所贈。每到落英繽紛的季節,這裡的遊客如織,是有名的賞櫻名所。因為當年住在附近的京都大學教授日本著名哲學家西田幾多郎經常在此散步,故而得名。

石板小道兩邊的民居很有時代感,和各具特色的咖啡店,茶室和藝廊都十分吸引遊客,就連路邊的貓咪也十分的乖巧任由遊客玩耍。

永觀堂

永觀堂最初由空海大師高足真紹僧都(797—873)建立,本為真言宗道場。

沿著哲學小道一直前行,經過法然寺,但是沒有進去,事後瞭解作家谷崎潤一郎和夫人葬於此公墓。

遠遠就看到了探出牆頭的紅葉,令人驚喜不已!楓葉已是半綠半紅,美不勝收。永觀堂是京都有名的賞楓名所,又稱’紅葉永觀堂“。


寺院主要參拜地點為釋迦堂、阿彌陀堂,由原木建造的迴廊連線,參觀時需要脫鞋,赤腳走在長廊上,很有年代感。

唐朝著名詞人王國維客居京都期間,曾在此散步觀景。

永安堂的鐘聲

永觀堂所供奉的“阿彌陀”是鎌倉時代的作品,其特別之處是佛的頭部是轉向左邊,與一般的佛像不同,類似的佛像只有四川出現過,實為罕有。

圖片來自網際網路

釋迦堂內的“鬆鳥圖”

放生池 錦雲橋


開在寺廟的幼兒園,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南禪寺(世遺)

淨土宗西山禪林寺派的總本山

正應四年(1291年)為龜山天皇建立。因為是日本最早的由皇室發願建造的禪宗寺院,因此位列京都五山及鎌倉五山之上,為日本禪宗最高寺院。

從永觀堂出來往南,步行幾分鐘就到了南禪寺。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巨集偉厚重的三門,別名天下龍門。也是京都三大門之一。


南禪寺的庭園的園林設計與其它庭園的不同之處在於,非常的開闊而且沒有精心營造的日式小橋流水的景緻,參天古樹蔥蔥郁郁,掩映著由羅馬式的圓拱型橋樑。這是於明治時代年為了要將琵琶湖的湖水引進京都所建造的水路閣(水橋),熟悉的場景是在日劇《愛的流放地》中看過的。

京都市美術館

京都市美術館始於1933 年,是僅次於東京美術館的全日本規模第二大的公立美術館。

在去平安神社的路上經過了京都市美術館,當時已經很累了,但是對於愛好美術的父女二人是絕對不會錯過的這個機會的,於是他們購票入內觀展,我則在館外找了一個地方休息。

平安神宮

德川幕府末期, 戰亂頻仍過,曾經的宮闕只剩斷壁殘垣,荒草叢生。接著的明治時代首都又建在了東京,京都居民的精神受到猛烈的打擊。1895(明治28)年,為拯救京都復興京都而修建了這座神社。儘管平安神宮 在古老的京都是一座年輕的神社,但是作為新京都的像徵成為京都人的精神支柱,這是歷史悠久的神社所沒有的精神力量。

從美術館出來,經過碩大的鳥居,來到平安神宮,遺憾的是已經停止售票了,我們只能在庭院外看了看外景,庭院的面積異常的大而開闊,大門、主殿、配殿為對稱式木結構建築,紅柱碧瓦,非常奪目。

祗園 花見小道

最初江戶幕府允許茶屋在這裡營業是在1665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在最繁華的十九世紀初,只園的藝伎多達三千多人。時至今日,據說仍然留有近百家茶屋和100多個藝妓。

回去的路上經過祗園 花見小道,已是夜深人靜時,石板小道兩邊的京町屋,樸實傳統老屋的門庭,依然掛著風格各異的暖簾和閃爍著鵝黃色光暈的燈籠,好似邀請客人入座。

再次來到位於祗園花見小路上的徠卡相機京都旗艦店,故地重遊。
這間店是由屋齡超過100年的(町屋)所改建而成,整間店的建築外觀完全保留了日本傳統連體式町屋的特色,樓高兩層、屋身狹長的木格子架建築。
如果不是在藏藍色的門簾上印有一個Leica的LOGO,完全看不出這是百年德國品牌相機的店鋪。

一層是產品陳列空間,二層是藝廊和試拍空間。還規劃了世界著名攝影師的攝影作品展示區。


10月15日

建仁寺 錦市場 百萬遍知恩寺

今天因為女兒要和東京來的朋友見面,還要退房換酒店,所以臨時決定到附近的建仁寺走走,卻料想不到這裡原來是京都最古老的禪院。

建於建仁二年(1202年)建仁寺是日本禪宗之祖榮西兩次渡海來到宋朝,將中國的禪宗引入日本,在鎌倉幕府支援下,在舊佛教林立的京都創立了建仁寺。

寺廟位於鬧市袛園中心地帶卻非常幽靜,基本不見遊客,只見寥寥幾個身穿和服的信眾來和身穿校服的學生在此祈福祈禱。

經過800多年的歲月,直至今日,這裡作為禪的道場依舊是廣大信眾的心靈寄託之處。

這裡的神使是小豬,這張畫的作者是日本著名畫家小泉淳作


因為中午之前要趕回酒店退房,所以建仁寺方丈園的枯山水和本坊中庭的禪庭——潮音庭都沒有時間進入參拜,非常遺憾。

錦市場

從建仁寺回到酒店辦完退房,打車來到網上預定的位於洛西的一家民宿,安置好了以後,我們搭乘公交車來到有400多年的歷史素有“京都廚房”之稱的錦市場,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市場內聚集了上百家店家,有各式各樣的京都獨特的料理,精緻又講究,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欲滴,還有許多新鮮食材,海鮮,京野菜,乾貨等等,作為遊客的我們也只能開開眼界。

知恩寺
浄土宗第一大本

位於京都左京區的知恩寺,又稱“百萬遍知恩寺”。相傳元弘元年(1331),疫病流行,該寺第八代住持善阿奉勒於宮中唸佛百萬遍,連續七日,疫病不再流行,該寺獲賜號“百萬遍”。

每月15日,這裡都會舉辦手作市集,已有二十年以上的歷史,約400多家攤位,經營服裝、飾品、陶瓷、文具、皮件等日雜,也有食品、農產品等。

在錦市場吃了午餐,專程打車來到這裡,一家一家的逛攤,發現原來的這裡商品都是各具特色的手工原創產品,充滿創意和匠人精神。即使不買,也是非常值得到此一遊,會給你帶來各種驚喜!


10月16日

上賀茂神社 金閣寺 龍安寺 仁和寺

上賀茂神社(世遺)

上賀茂神社建於公元678年,因位於賀茂川上游,故稱上賀茂神社,祀奉賀茂別雷大神,又稱賀茂別雷神社。該神社與七世紀後期建成的下鴨神社齊名,已經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京都具有最古老歷史的神社之一。也是凌駕於全國所有神社之上,是當之無愧的國家大社。

上賀茂神社的前後的鳥居之間有一片非常開闊的草場,是5月賽馬儀式的場地。境內大片的森林自古就被稱為“仙林”,《源氏物語》、《枕草子》等許多文學都曾吟詠這座古老的森林。還有沿著溪流並排而建的社家之町,為神官們的獨特居住所,具有獨特建築風格與歷史意義。

因為離市區較遠,所以平日裡遊客不算多,更能體驗到神社的莊嚴肅穆。

據說上賀茂神社是日本騎馬和賽馬的發祥地,因此,神社便用馬作為其「神籤 」的形象。抽到一個大吉,非常高興!

因為時間關係,我們沒有爬山也沒有去下鴨神社,留下遺憾給下次的京都行吧。

金閣寺(世遺)

金閣寺的正式名稱為鹿苑寺,鎌倉時代是日本古代的公卿家族–西園寺家所擁有的宅邸,曾經榮華一時,應永元年(1394年)著名的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以在此修建了北山殿,並且以主建物舍利殿作為自己修禪的場所。由於義滿將舍利殿修築得金碧輝煌,當時的人就已稱其為金閣殿。

昭和25年,金閣寺被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火夷為平地的。那位縱火的年輕僧人在被捕後曾說,金閣寺太美了,我無法想象它是否會永遠這樣美麗。我希望它能在列火中涅磐。— 三島由紀夫《金閣寺》

我們現在看到的金閣寺其實是是昭和30年(1955年)時依照原樣重新修復建造,昭和62年(1987年)全殿外壁的金箔裝飾皆全面換新的複製品。但是並不影響它在遊客心中的地位,在外國人眼中,與富士山、藝妓並列為日本三大典型印像之一。

我曾來過三次京都,兩次來過金閣寺,記得第一次是2008年的6月,那時園內遊客還不算很多,還可以非常從容的在鏡湖池畔拍照,而去年和今年,沿湖岸邊人多的水洩不通,在合適的位置拍照都需要保安引導遊客排隊。

金閣寺的庭院禪意濃濃,樹木花草一切都經過精心雕琢,每一個角度都是一種美,步步是景,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龍安寺(世遺)

離開了金閣寺我們搭乘公交車兩站路來到了以枯山水聞名的龍安寺。

龍安寺是一個禪宗古寺,建立於室町時代(公元1450年)。在 京都 的眾多寺院中,龍安寺是一座以枯山池水庭園的代表寺院,寺內沒有太多的花草樹木點綴,反倒是設計禪意十足的白砂、孤石,創造了石庭造園的獨特藝術風格。

坐在方丈庭院的木地板上慢慢欣賞,體會一種抽象而神祕的美。
十五塊石頭和一堆白砂,高度凝練、簡約,卻意境深遠。每個人看到的景象都不盡相同


仁和寺(世遺)

仁和寺是真言宗御室派總寺,建造於仁和4年(公元888年),光孝天皇下令建造。日本歷代天皇退位之後,幾乎都皈依佛門,仁和寺建成以後,從宇多天皇開始前後共有三十代的皇族親王相繼在此出家任職住持之位,因此仁和寺又被廣泛稱為“御室御所”。

仁和寺離龍安寺不遠,步行10分鐘就能到達。這天正值舉行一個祭典,遠遠就能看到氣勢雄偉的二王門的高臺上敲鼓的學生,威風八面鼓聲震天 。

作為俗世間交界的大門的左右各安放了一座金剛力士像,因此被稱為二王門。與南禪寺、知恩院並稱為京都三大門。所不同的是其他兩寺為禪宗式樣,仁和寺為純和樣建築。

殿堂內展示的御室流派的插花, 是由宇多天皇於公元897年建立的。他在仁和寺內種植櫻花,櫻花開放的季節,他親自折枝,作為插花的素材。

仁和寺的枯山水庭院,一馬平川,氣勢壯闊。築山、池泉、雅鬆翠柏等點綴其間,

進入中門就算是迦藍山,金堂、御影堂、觀音堂、五重塔和藏經閣全部在此構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藏經閣

五重塔

仁和寺內的神社—-九所明神 是保護仁和寺的,江戶時代所建

寺內有200多棵高達2米左右的“御室櫻”,如果是在櫻花季來,在這裡可以看到“京都最後花見”。

很隆重的祭典

因為時間的關係,仁和寺也是匆匆而過,回來整理照片,發現金堂,御影堂、觀音堂等重要的建築都沒有拍照,很是遺憾,期待能在櫻花開放的季節再來一次。

10月17日

大原 三千院 寂光院

大原三千院建立於公元1118年,最初建在比叡山上延歷寺時搭的草菴,應仁之亂後,搬遷至大原。是天台宗五個室門跡寺院之一。

寧靜優雅的三千院 , 一直是歷代皇室公卿貴族為了遠離世俗隱居出家之所。1118年,日本堀河天皇的二皇子最雲法親王到三千院出家,成為第一位到三千院出家的皇族。此後,歷代住持都由日本皇族擔任。

從市區前往大原三千院門跡,交通不是很方便,只有公交大巴可以抵達,候車排隊需要很長時間,車上也很擁擠,車程需要40到50分鐘的時間,但是開上山路,沿途風光秀美,心情豁然開朗。

走出公交站,有一條600多米的參道,沿著參道有兩條小溪, 「律川」, 和 「呂川」, 參道兩旁有不少小店,販賣大原特產,在 順著上山的路可以看到一座供奉 「椿地藏」 的小神龕。

南側朱雀門時常關閉,可從西側的御殿門進入。

進入山門,首先來到由豐臣秀吉出資興建的客殿,一邊觀賞名人字畫和枯山水,一邊感受豐臣秀吉的完美主義價值觀。

螺螄殼裡做到場,小小的枯山水

聚碧園

緊挨在客殿的聚碧園庭院,適逢楓葉未紅之時,盤根錯節的參天古樹,精心修整的灌木叢,濃蔭綠意盎然,潺潺溪水靜靜的流過,更顯古老寺院的一份禪意,一份恬淡,一份空靈,一份悠然…….

往生極樂院

三千院的靈魂所在, 內堂供俸著主尊木造阿彌陀如來像和兩側侍像均為國家級重要文化財產。

有清園

再前往宸殿的有清園,園內,翠綠青楓,柔軟青苔,挺拔正直的杉樹,幾個小地藏憨態可掬的趴在厚厚的青苔地上,雙手合十為普世眾生祈禱,猶如進入禪意十足的綠野仙蹤的世界。

一日一生

寂光院

離開三千院,穿過淳樸如初的田野村莊,一路來到寂光院。

寂光院是天台宗的寺院。山號是清香山。寺院名是玉泉寺。正尊是地藏菩薩。公元594(椎古2)年聖德太子所建。

沿途山頭上盡是高聳挺拔的杉林,據說川端康成的《京都》中的北山杉就是描寫的這一帶。

來到寂光院山門前,沿著斑駁的石階表參道而上,一路通往庭院。這裡瀰漫著一股憂傷的氛圍,也許與一段悲傷的故事有關。

在2000年的時候,寂光院的大殿不幸遭遇大火被燒燬,重建與復原後,現在對外開放的臨時大殿本堂,雖然不再是原汁原味的京都寂光院,但復原後的建築也是充滿了歷史厚重與滄桑感。

祗園精舍鐘聲響,訴說世事本無常—-《平家物語》

警示世人的鐘樓

建禮門院御庵室跡

看過大河劇《平清盛》,建禮門院是平清盛的次女平德子,高倉天皇的妻子,安德天皇的母親。在文治元年(1185)平源兩氏最後的決戰“壇之浦之戰”中,平氏全族被滅,平德子和母親帶同2歲的兒子安德天皇跳海,母親兒子死了,她被源氏一族救起,倖存了下來,戰後被當做俘虜送回京城。
“壇之浦之戰”一個月以後,平德子在京都東山區的長樂寺出家,出家後的德子帶著僅有的幾位隨從來到遠離繁華都城的大原,據說在寂光堂佛堂旁邊,德子結了一個僅有佛堂和寢室的簡單的草菴,開始了每天的祈禱生活。

很難想像曾經是日本君臨天下的的女性,過著“人世間存在著如同天上道般的生活”,在家族覆沒,一人獨活的痛苦與孤寂,但是她說:我只是祈願能夠極樂往生,為平家祈禱冥福。過去的生活只是為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的一個契機吧。

帶著沉重的心情了離開寂光院,此時夕陽西下,傳來寂光院沉沉的鐘聲。

10月18日

在京都最後三天入住的民宿位於洛西,是由室町時代的町屋改造而成。房屋的佈局和裝修材料都保留了過去的元素和痕跡,比如進門就是客殿大廳,爐具擺放在大廳中央,原木的地板地臺,老房子黢黑的房樑和格子門都保留了下來,在保持傳統的同時,所有電器的高度智慧化,讓客人能享受現代化的便利和舒適,所有一切,不得不對房子的設計者和工匠產生深深的敬意。

再見了,京都,我還會再來的!

本文章將原文轉貼為繁體中文方便閱讀

Exit mobile version